<h3>本辑所载是</h3><h3>寇衡 寇莹《唐诗宋词画集》六百幅中的部分作品及文章分享,请多指教。</h3><h3>感谢各位文友的厚爱助力。</h3> <h3>著名画家</h3><h3>黄胄先生题字</h3> <h3>寇衡,1950年出生,洛阳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又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曾任洛阳画院副院长,洛阳书画院名譽院长。在中国美协,中国工笔画学会,河南省美协分别举办的大展上,多幅作品获奖并收入专辑。先后应邀在洛阳群艺馆、洛阳博物馆、广州集雅斋、西宁文化宫、深圳美术馆、盐城书画院、洛阳美术馆、烟台美术博物馆及温州、漳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在日本、泰国举办书画联展。许多作品被中外艺术机构及名人收藏。出版有《寇衡画集》、《寇衡画选》,《工笔线描.山民》、《写意牡丹画法》,《寇衡作品选》等。99年起应出版社的约稿,携女儿寇莹闭门多年,完成了唐诗300首和宋词300首的工笔画创作,《唐诗工笔画集》已分别在河南,台湾出版。 2014年获全国首批书香之家称号。</h3> <h3>寇莹,洛阳关林管理处副处长,洛龙区政协第九届常委。曾就学于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北京语言大学。</h3><h3>寇衡 寇莹《唐诗宋词600首工笔画集》</h3><h3>分为《唐诗300首工笔画集》和《宋词300首工笔画集》二部分。这600百幅诗意画,是画家耗费近十年的时间所完成。其中《唐诗组画》获第十届河南省美术展览金奖。</h3><h3><br></h3><h3>唐诗画选</h3> <h3>画家寇衡:600幅工笔画演绎唐诗宋词</h3><h3>2008-1-18 洛阳晚报</h3><h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旷世诗句每每诵读,人们眼前总能呈现出绝美的画卷。同样,传神的画作如诗,而欣赏画作也如诵读好诗,能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其中的神韵。</h3> <h3>昨日下午,在我市著名画家寇衡的画室里,我们有幸欣赏了他的工笔画版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画各300幅。</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辉映古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包括现在的大多数年轻父母,仍然以唐诗、宋词作为孩子启蒙读物的首选。</span><br></h3> <h3>从唐诗、宋词兴盛起,千百年来,不断有画家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但少则一两篇,多则三五篇,真正通过绘画全面介绍和诠释唐诗宋词的绘画版本还不多。</h3> <h3>寇衡说,1999年,一家出版社准备邀请画坛名家以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为题材,用工笔画的技法进行创作,全新地诠释唐诗、宋词,然后结集出版,实现诗词书画的“珠联璧合”,方便读者阅读欣赏的需求。</h3> <h3>然而,浩瀚的唐诗、宋词内涵丰厚,时间跨度大,作者、人物年代各不相同。像杜甫、李白、王维、王昌龄、贾岛、柳宗元、王安石、辛弃疾等,他们的生活环境、创作技法、年代服饰都有区别,这就要求画家不仅精熟于山水、人物、花鸟不同类别的绘画技法,而且要熟悉唐宋时期的历史,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这些要求应该说相当高。</h3> <h3>出版社先后找到国内多位知名画家洽谈,然而没人愿意接这单耗时、费力却不赚钱的差事,最终他们想到了一个人——出身于洛阳老城书香门第的实力派画家、洛阳书画院副院长寇衡。</h3> <h3>寇衡说,受家庭熏陶,他自幼喜欢唐诗、宋词,上大学学的又是中文,那些绝美的诗句曾无数次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后来由于工作忙,他通过绘画的形式来演绎诗词之事一直未能遂愿。现在,出版社找上门,这么好的创作机会岂能错过?他爽快地接受了出版社的邀请。</h3> <h3>那一年, 寇衡年届五十。</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失踪了”的画家</span><br></h3><h3> 寇衡说,与以往的绘画不同,这种以诗来命题的诗意画需要画家能够准确了解诗人的生平,理解诗词的韵味,进而把握它的内涵。</h3> <h3>在他的画室里,寇衡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写生本。本上按日期画着不同作者的特点、爱好和外形,同时还有诗词中提到的环境、动物和植物造型。</h3> <h3>寇衡沉醉其间,穿越时空,用手中的画笔和诗人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追求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诗韵墨香”的理想境界。</h3> <h3>寇衡说,三百首唐诗要用3年时间来完成,平均一首唐诗就要画3天,创作艰辛而漫长。这是他从事绘画以来接下的第一个最难的差事。为了保证绘画时间,他停了自己的手机,拔掉家里固定电话的电线,闭门专心作画。</h3> <h3>从此,他淡出洛阳书画界的各种活动,许多和寇衡相熟的朋友找不到他了,大家一致的说法是“寇衡失踪了”。</h3> <h3>寇衡没有失踪,他在潜心从事唐诗三百首的绘画创作。</h3> <h3>他每天4点起床,然后开始创作,7点开饭,饭后稍事休息,9点多继续画画;12点吃中午饭,中午休息1个小时后又开始创作,然后是晚饭,晚饭后继续创作,一直到午夜。</h3> <h3> 10年心血汇聚600幅画作</h3><h3> 应该说,唐宋诗词作家风格流派很多,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寇衡的画作能很好地表现出各类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吗?</h3> <h3>有一幅画表现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h3> <h3>画面上,在银色如水的月光下,古铜色的木质房屋、尖尖的房顶、高耸的古塔、倒垂的柳枝、房前屋后的树木形成了洛阳春夜的大背景。最吸引人的是画面中的人物:开启的窗户内挂着淡红色的灯笼,一着红衫女子双手握笛;画面的远处,在无灯的房内,一男子痴痴地听着来自远处的笛声,若有所思。</h3> <h3>我们看画面已经非常钦佩,听了寇衡的介绍,更觉画面准确贴切。</h3> <h3>寇衡说,画面中的建筑风格取自日本东大寺。他去日本进行书画学术交流时去过东大寺,东大寺的建筑就是日本遣唐使邀请洛阳的工匠按照龙门奉先寺以前的建筑建造的。</h3> <h3>而他画的一幅贾岛的《剑客》诗,画面中一人左手握剑,右手食指和中指轻试剑锋,把“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演绎得淋漓尽致。</h3> <h3>翻阅一本《唐诗三百首》,每篇配以精美的画面和拼音注解,那绝对是一种别样的享受。</h3> <h3> “画诗”追求最佳</h3><h3> 2003年,历经3年寒暑,唐诗三百首工笔画绘就,寇衡长出一口气,感到无比欣慰。</h3> <h3>在休息、调整身体期间,他又远赴青海、厦门、苏州等地写生,收集宋词绘画创作的素材。</h3> <h3>在厦门鼓浪屿,他第一次见到了海船,是古时的海船,这与他以前意念中的海船大相径庭,他赶紧收集了大量的海船速写。</h3> <h3>他根据自己掌握的海船特点,准确地进行了宋词有关绘画创作,倍感欣慰。</h3> <h3>为了对宋代历史有准确的了解,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书籍,其中包括宋朝的家具、人物服饰、餐具等。</h3> <h3>比如,在构思苏东坡这个人物造型时,他就依照苏小妹和他哥哥开的玩笑“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还在面颊边”从而判定苏东坡是个长脸来进行创作,同时饰以络腮胡子,以表现苏东坡“惊涛拍岸”的气概。</h3> <h3>至于千余个人物造型如何避免雷同,也让寇衡费尽心思。</h3> <h3>为了拉开画与画的距离,寇衡把近几年所画的速写全部整理了一下。对于每一个不同的词人先给出一个造型设计,再根据每人的经历、生平对每个人进行定型,这样在画面中间就尽量拉大了距离,避免了诗词中人物与人物的雷同。</h3> <h3>2006年2月,因陪护爱人治病,寇衡不得不停下案头的工作到了北京。有一天晚上,当他看到医院走廊里挂着一些病友洗过晾干的衣服,突然觉得自己没有画过这种内容,遂拿出写生簿开始写生。后来在画贺铸的《杵声齐》时,刚好有晾晒衣服的场景,他就把这些积累的素材用上了。</h3> <h3>前不久,宋词三百首也画完了,厚厚的一摞画稿凝聚的是寇衡多年来的心血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h3> <h3>寇衡说,用不了多长时间,他的工笔画版《宋词三百首》也会和广大读者见面。</h3><h3>( 洛阳日报 陈小伟 司剑楠)</h3> <h3>宋词三百首画选</h3> <h3>寇衡人物画的文化解读</h3><h3>刘彦卿</h3><h3>不管是在洛阳,还是在全国,专攻人物画的画家都不罕见。但是,能够甘于寂寞,远离喧嚣,走出一条从视觉感受到文化领悟之艺术之路的画家却不多见。洛阳的寇衡就是这不多见的画家之一。</h3> <h3>人物画的文化渗透是润物细无声的,在这种看上去并不轻松的苦行探道中,寇衡走得十分沉稳,也走得充满自信。因此,当我应邀来到寇衡的家中,细细品读他的系列人物画时,那种感觉是独特的,那种审美是愉悦的。</h3> <h3>侠骨禅心 气韵天成</h3><h3>这是二十多年前洛阳报人 董高生先生评价寇衡人物画时说的一句话。那是寇衡在厚积之后的第一次“勃发”。他送出参展的四幅美术作品,竟有三幅入选全国性画展并全部获奖。</h3> <h3>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对艺术界影响最为巨大的是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和禅宗美学思想。寇衡早期的人物画中,就显现出这三种思想的不断冲撞和融合,彰显出一种厚重的艺术精神。如他的获奖作品《送嫁妆》、《月光曲》、《春闹邙岭》、《洛阳纸贵》等。创作这批画作时,寇衡还不到四十岁,但已在洛阳美术界摸爬滚打、独自摸索了二十多年。从初习油画,到改习国画,再到专攻人物画;从临范国内人物画大家,到进入中央美院深造,目标越来越明确,定位越来越准确。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观念也在发生突变,技法自然亦在不停提高。</h3> <h3>当时,寇衡的人物画从题材上来看,有两部分:一是围绕豫西故乡,以反映洛阳地区的风土人情为主。这些作品多以工笔来刻画,既表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的激情,又体现了画家挖掘生活的深度。浓郁的乡情乡韵,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浓厚的生活气息中,以形写神,彰显出故乡人的那种精神和物质浑然一体的特征与特性。尤其是那幅富有豫西浓厚民俗特色的《送嫁妆》,场面宏大,表现自然。长长的队伍中,送嫁郎或头顶、或肩挑、或手提,穿街过市,炫耀路人,真实地再现了古都洛阳的婚俗场面,线条流畅,设色到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h3> <h3>二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意笔人物画,通过高阁、深院、芭蕉、侍女、青花、团扇等,把自己的纯真率性,传递给笔下那些水边垂竿的烟波钓徒、倚松玩鹤的雅人高士、抱琴卧花的红闺弱质、吟诗度曲的文人墨客和俯仰自得的山中隐士。如《秋林行吟》、《月夜垂钓》、《羽林郎》、《竹林七贤》等。让人看过之后,能感受到一种吸引,领略到一种文化再造和文化渗透。</h3> <h3>寇衡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物画创 作和发展之根。那种要么保守自封,坚守陈腐,要么全盘西化,以西方理论改造中国画,都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因此,他的苦行探道虽说有些寂寞,但不时有收获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应该说,他的起点是相当高的。</h3> <h3>“唐诗”、“宋词”滋养的艺术特质</h3><h3>在现代社会钢筋水泥筑起的城堡里,快节奏的生活已让人们无暇顾及心灵的宁静与安顿。如何克服随着物质的喧嚣和生活的忙碌而带来的精神苍白,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复苏和欣赏,寇衡的画笔瞄向了唐诗、宋词,他要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为丰富、最具魅力的唐诗宋词来滋养自己的艺术特质。</h3> <h3>在寇衡看来,中国画内涵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一幅作品中能够体现出艺术家在绘画、书法、诗赋、治印等方面的造诣,还在于作品中蕴含着艺术家对历史、文化、自然等多方面知识的把握程度,如果不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就很难创造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h3> <h3>于是,寇衡决定用工笔形式,系统梳理一下自己对唐诗宋词的感悟,做一个中国文化田园的守望者。巧合的是,适逢一家出版社准备邀请几位画坛名家,以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为题材,用工笔画的技法进行创作,全新地诠释唐诗、宋词,然后结集出版,实现诗词书画的“珠联璧合”,方便读者阅读欣赏的需求。于是,一拍即合,寇衡自然成为最佳人选。</h3> <h3>然而,等真正接受任务后,寇衡才感觉到任务之巨、压力之大。浩瀚的唐诗、宋词内涵丰厚,时间跨度大,作者、人物年代各不相同。像杜甫、李白、王维、王昌龄、贾岛、柳宗元、王安石、辛弃疾等,他们的生活环境、创作技法、年代服饰都有区别,这就要求画家不仅精熟于山水、人物、花鸟不同类别的绘画技法,而且要熟悉唐宋时期的历史,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这才明白为什么千百年来,尽管不断有画家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唐诗宋词,但真正通过绘画全面介绍和诠释唐诗宋词的绘画版本却不多见;当初出版社选定的几位画家为何纷纷知难而退,唯独留下自己来啃这块难啃的骨头。</h3> <h3>于是,寇衡把自己关进画室,一关就是7年多。他每天4点起床,开始创作,每餐之后稍事休息,边继续创作,一直到午夜方休。几千多个日日夜夜,“十年磨一剑”,终于按时将600工笔画幅画作交到出版社。由于他对唐宋文人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每幅画作看似简括,却非常典雅,用笔看似简单随意,却显示出深刻的传统功底。所以,该书先在河南出版发行,便广受读者称赞,不久又被台湾出版界引进,在台湾编排出版发行。</h3> <h3>作画需要勤奋,需要悟性,更需要耐得住寂寞,三者缺一不可。勤奋,可以说每个人只要想做到就能做到;悟性,作为感受事物的敏锐度,往往是由天赋使然,悟性好对于绘画来说可能比勤奋更重要。同样是学习绘画的两个人,可能因为天赋和悟性的不同而取得的成就也不同。但能否自甘寂寞,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更是艺术成功的关键。心浮气躁,浅尝则止者更是难以成就大业。而寇衡这三方面都做到了,他是一位既勤奋又有悟性的画家,更是一位甘于寂寞埋头创作的艺术耕耘者。</h3> <h3>在精神的层面磨砺艺术</h3><h3>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遭受都市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的价值取向不断向大众化、娱乐化与消费化发展。如果艺术远离娱乐而成为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认知的话,对寇衡来说,这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探索的冒险。这种过程很有些悲壮,这种选择很有些宿命。</h3> <h3>于是,在完成唐诗宋词人物画后,寇衡开始关注厚重的洛阳历史文化,把人物画技法的探索演变为自觉的艺术语言实验,用工笔语言与洛阳社会的当下文化语境契合。就像张择端当年摒弃形式的、僵化的、程式的笔墨对象而选择“清明上河”一样,寇衡毅然毅然选择了长卷《大唐洛阳盛景图》,来撞击现代,从文化精神的向度上去捕捉笔下的人物光辉,在精神的层面上磨砺艺术,并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艺术主见。</h3> <h3>这是一幅罕见的工笔长卷。寇衡希望以此向世人展现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繁华盛景,为大运河申遗助力。2010年年初,国家文物局确定大运河河南段6个文物遗产项目进入大运河申遗“立即列入项目”,洛阳的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名列其中。同时,隋唐洛阳城遗址内的通济渠也被定为“后续列入项目”。</h3> <h3>看到这个消息,寇衡突生灵感:洛阳曾为唐朝的神都,又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如果能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际,用一幅长卷全面展示隋唐时期运河两岸洛阳的帝都盛景和市井风情,应该可以展现洛阳最繁华的景象。整理好素材后,寇衡和女儿寇莹开始了线描图的创作,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第二稿的创作。在寇衡的家中,我看到了长卷《大唐洛阳盛景图》的线描初稿和二稿。</h3> <h3>在这幅宽近 一米、长约十几米米的长卷上,有从东到西和从北到南两条主线:由东向西展现的景观分别是北市、瀍河、漕渠、泄城渠,街道、含嘉仓、东城、皇城、宫城、御花园、上阳宫、谷水、虹桥、洛河、西苑、通济渠等;由北向南展现的景观分别是明堂、应天门、端门、黄道渠、天枢、天津桥、魏王堤和天街,人物车马夹杂其中,行船商旅等用作点缀。</h3> <h3>整个画面气势恢宏,隋唐洛阳城的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天堂、明堂、天枢、上阳宫等一一得到展示,还有300多座近景房屋、200多艘船只、400多辆车马罗列其中。寇衡说,他计划用2年至3年的时间来完成这幅作品。</h3> <h3>由于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所以寇衡的头脑是清醒的,创作中始终没有失去探索的锋芒和锐气。《大唐洛阳盛景图》,就是要从民族心理自信的层面上对洛阳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再度发现。</h3> <h3>这样,从一开始寇衡就不仅仅局限于描摹客观物象的外在体貌,落笔之处始终表现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点化人物画至高意境的追求。在这幅作品中,寇衡表现的除了笔墨线条之美外,还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底蕴之美。</h3> <h3>看着这幅长卷草图,我想每一个洛阳人都应该走进他的画去寻找洛阳的这种古意,来思索当今的时代,在多元价值观的错落中寻求一脉馨香,一缕清新韵致。这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追怀,更是站在一种更高的平台去俯瞰古今,体味苍生万物,感受来去得失,修行宁静致远。</h3><h3> 文载《世纪人物》杂志2013年第10期</h3><h3> 《中国文房四宝》杂志2013年8月</h3> <h3>好友寇衡</h3><h3>雷正山</h3><h3>寇衡老师《工笔画唐诗宋词六百首画选》的问世,为众多喜爱诗词、历史画作的朋友奉献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想写点什么,又担心自己文笔简陋,对画作和诗文的鉴赏能力有限,不能做到的字字淋漓。想来想去,索性就谈谈我为什么这么醉心于寇老师的诗画艺术。</h3> <h3>我和寇老师相识于一个文化沙龙活动,他穿着一身儒雅的中式便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平和、自在,言语中我能感受到他的才情和智慧,还有淡淡的浪漫情怀。我们从《商道》中的“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谈到《疗庵清欲》中的“金蕊丛丛带露薪,采来烹茗赏佳辰,浮杯何必须宜酒,但有清香自醉人”。默契的交谈让我对寇老师有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h3> <h3>我在寇衡画室里亲历了中央电视台与洛阳电视台共同拍摄的专题片《河洛家风——持之以恒》的录制,该专题片以古贤司马迁著《史记》之艰辛为引,选寇老师耗十年心血创作《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共计600幅工笔画的经历,阐述古今有志者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h3> <h3>片中还记录了寇老师花几年时间潜心创作新作《大唐洛阳盛世图》长卷。这幅壮阔画卷展现了大唐时期神都洛阳的盛世全貌。该画围绕两条主线:一是丝绸之路的东起点,描写的是国际商贸的繁华景象。二是大运河的发源地,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洛阳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寇老师说他作为洛阳人,反映洛阳的历史盛况,是自己的责任。国家现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自己应该在文化上给国家助力。这种文化人的时代使命感、责任感让我由衷敬佩。</h3> <h3>随着对寇老师的了解,我被他创作时的工匠精神深深打动。寇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创作、每天早晨四点他就起床做早课。他非常热爱中国古代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正是因为寇老师的勤奋和扎实的文化修养,使他在创作唐诗宋词600幅作品时能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起起百川。为了更好地完成唐诗宋词的配图,他反复琢磨字句,推敲意境,寄词句于线条,藏深意于留白。</h3><h3><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十几年前寇老师已经为苏轼的《定风波》配过一图稿,最近他结合自己新的理解对这首词又创作了一幅国画。</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有幸看过寇老师做的一个电子版绘画创作过程教案。从创意、设计、打底、勾画,到着墨、渲染、点睛、定稿,详详细细地记录了绘画的全过程。让我加深了对艺术的了解,知道了创作的不易,以及他在细微之处的拿捏和用心。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都跃然其上,是很好的交流。</span><br></h3> <h3>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从寇老师身上,我深刻理解了这一点。从寇老师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寇老师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能感受到他吟诗、作画、旅游、摄影,充实而多彩的生活。</h3><h3><br></h3> <h3>当我品读了他的诗词书画时,闭上眼,能感受到一位温文尔雅、恬适豁达的长者轻轻地来到我的身边,真实而温暖地分享他的所思所感。寇老师那一幅幅诗词画卷轻轻地、淡淡地将人的喜怒哀乐、世间的悲欢离合、兴衰沉浮娓娓道来,静静地与唐诗宋词的爱好者多了一个视觉维度上永久的交流。</h3> <h3>记得今年春上,我邀寇老师到我老家旧宅寻幽,走峡谷,访古庙,尔后到院子里小憩。由于家风家训的缘故,我家一直遵循着书耕的习惯。谈到我有整理祖上的文史手稿的想法。对地方历史人文研究颇深的寇老师对此倾力相助,我与寇老师一起将我家先辈的手抄书籍《礼帖》、《应酬》、《教材》、《白鹤仙录》整理成了线装本,由寇老师题字、做序的《鸣道公遗存辑录》,已于近期出版。原本是件个人的枯燥之活,在寇老师帮助下做的很有兴趣,完成了我整理家书的想法。亦让我对家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家风传承做了件有益之事。</h3> <h3>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好友。</h3><h3>在我内心深处,寇老师就是我的知已。纸短话长,谨此恭贺寇老师《工笔画唐诗宋词六百首》问世,这是寇老师的喜事,也是广大读者品读鉴赏的福气!</h3><h3> 2018年冬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