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荣辱 窥与一斑——深圳中英街见闻

澎澎

<h3>  您知道深圳沙头角中英街吗?它是深圳"特区中的特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国两制"街区。</h3><h3> 街心以"界碑石"中心线为界,一边原属港英租界,叫新界沙头角;一边属内地,今称沙头角镇。这条小街长不过250米,宽不足4米,却曾与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朝韩之间的三八线、南北越之间的贤良桥一并被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4条分界线。</h3> <h3>  中英街可能是世界上最短,而承载的历史信息却最为丰富的一条街了。它见证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冷战岁月的剑拔弩张;见证了伴随改革开放而兴盛的购物天堂,也见证了由繁华商业街向百年人文街的转型。</h3><h3> 这条小街的百年沉浮,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深圳、香港乃至全中国的沧桑巨变。</h3> <h3>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割地赔款条约,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按照《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勘定"新界"北部边界,新划界碑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形成了英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勘界后,陆续有乡民在界碑两侧搭建房屋,摆摊做生意,逐渐形成一条小街的雏形,原名鸬鹚径,这就是中英街的由来。</h3> <h3>  当您漫步中英街,就会发现,在街心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刻着"中英地界"、"光绪二十四年"、"第x号"字样的石质界碑。界碑一侧书写中文,一侧书写英文,它是中英街独特的"一街两制"人文历史景观。(自拍的图片字迹模糊不清,只得选择网络图片)</h3> <h3>  中英街共有8块界碑,1、2号界碑是1905年英国单方面换石碑后留下的,3至7号碑是民国政府同港英当局于1948年重新竖立的,有兴趣的游客可按图索骥。</h3><h3> 这8块界碑,既是中国贫穷落后、清王朝腐朽没落和外国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重要历史物证,又是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的历史见证。</h3><h3><br></h3> <h3>  2002年,深圳将3月18日定为中英街警示日,每年的这一天,深圳各界人士都要在警世钟前举行十八响鸣钟仪式,共同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h3> <h3>  改革开放前,中英街是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最前沿地区之一,双方的军警都荷枪实弹,气氛异常紧张,这种"一街两治"的奇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独一无二。</h3><h3> 这组雕塑的原型是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伯恩斯于1949年10月拍摄于中英街3号界碑处,图中人物是英国军警和粤赣湘边纵队的解放军。</h3> <h3>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封闭多年的边防大门,中英街凭借着眦邻香港的特殊位置和免税街的独特优势,迅速繁荣起来。</h3><h3> 这一时期,中英街店铺林立,金银手饰、服装、电子产品等成为抢手货。鼎盛时期,日游客量四至五万,最多时一天曾涌入近十万人次,游客摩肩接踵两个半小时都走不完这250米,成为名副其实的购物天堂。</h3><h3> 图片反映的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来中英街购物的内地人流。</h3> <h3>  1985年秋,宝安县文化馆何煌友背着照相机也来到了中英街3号界碑处,想拍一幅反映中英街改革开放的照片,一直没找到理想的画面。突然发现香港警察正朝3号界碑走来,灵机一动,关照我方武警战士挺胸站好,等香港警察走过来时,何煌友果断按下快门,留下了这张经典照片。</h3> <h3>  随着香港的回归和内地经济的繁荣,作为购物天堂的中英街从此逐渐衰退。现在再到中英街,大部分游客是为寻觅历史、见识一街两制而去的,这里已成为一处历史文化旅游地。</h3> <h3>  2011年春节前夕,"沙头角模范中队"官兵与香港警察一起在中英街巡逻,并亲切交谈。与冷战时期的刀光剑影迥然不同,显示了深港一家亲的和谐氛围。</h3> <h3>  说完中英街的历史变迁,再来谈谈实地探访中英街的所见所闻吧。</h3><h3> 从深圳市中心驱车东行大约半小时,穿过梧桐山隧道就到了沙头角的宪法公园。等待入关时,导游介绍了沙头角的来历。据传其地名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清朝时,一位官员赶早起轿从深圳墟来沙头角视察,当他登上梧桐山顶时立即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只见东方山海相连处,碧波粼粼,太阳像一个火球正冉冉升起,月亮还挂在西边的海角,这位官员此时雅兴大发,脱口吟出:“日出沙头,月悬海角”。</h3> <h3>  沙头角边防检查站,这是车行通道。</h3> <h3>  人行通道,楼上是进口,楼下是出口。</h3> <h3>  游客进入中英街须办理《边境特别管理通行证》,不过现在手续简便了,办证工本费也取消了,只需要网上预约,这意味着这条百年老街的管理模式也与时俱进了。</h3> <h3>  在中英街进口的平台上眺望,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低矮平房处皆属香港方,而楼房高耸处皆属深圳方,不由得感叹内地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发展实在是太快了。</h3> <h3>  立于1997年的中英街界碑。</h3><h3> 香港回归后,中英街便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有一段时间,人们曾经就中英街要不要改名进行过讨论,有人建议更名为"小平街",但最终大家还是认为保留中英街比较好,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页活的文物,记录着中国曾有的耻辱,也焕发着中华民族新的希望。</h3> <h3>  8号界碑,字迹已模糊不清了。</h3> <h3>  中英街入口处的大榕树和桥头街牌坊。</h3> <h3>  榕树旁有口古井,传说该井为清代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有三百多年历史。</h3> <h3>  在中英街尚未接通自来水时,古井成为两地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现在还流传着当年"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h3> <h3>  以前被挤得水泄不通的中英街上已无法看到曾经的购物天堂的繁荣景像了,右侧是香港方的店铺,仍保留了当年的原貌;而左侧深圳方的店铺,则早已旧貌换新颜了。</h3> <h3>  您看到了吗?中英街上最吸引眼球的就是这颗植于1893年的百岁大榕树,大榕树的树干苍劲,枝繁叶茂。由于大榕树的树根长在深圳一方,叶枝覆盖香港一方,构成一幅奇妙、有趣的自然景观,被誉为"根在内地、荫泽香港"。</h3><h3> 大榕树位于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边,它们俩形影相依,构成了中英街上一道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的《古榕奇观》。</h3> <h3>  东和墟浮雕,中英街在未形成之前,当地最热闹的地方就是东和墟。</h3> <h3>  当看见中英街上的第三棵榕树时,意味着中英街快走到尽头了。</h3> <h3>  酒堡,好像有些年头了,不过不知来历。</h3> <h3>  "深港合作,共创繁荣"雕塑墙上有许多历史题材的浮雕,可以帮助游客了解中英街的历史文化。</h3> <h3>  长达250米的大型浮雕《让历史告诉未来》。</h3> <h3>  古炮、浮雕,见证着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的屈辱场景。</h3> <h3>  深港交流,香港警察正与内地警察在一座界碑旁握手致意,亲密交谈。这个场景,若是放在1997年7月1日前,大概是不会出现的吧。</h3> <h3>  中英街上,每天都有许多进出关去上学的小学生,每到上学、放学时间,深圳的民警和志愿者就会到关口维持秩序。</h3> <h3>  江泽民的题词,发人深省。在江泽民题词石碑的左下方有块界碑,就是当年中英勘界官员来到沙头角,安放的第一个界碑——1号界碑。</h3> <h3>  1号界碑旁,矗立着一座由深圳斥资新建的中英街历史博物馆。</h3><h3> 馆内共有四个展厅,分别为:历史沿革与生活习俗;东和墟市、英国割占、3.18勘界;抗日救亡、翻身解放、边防禁区;改革开放、百年梦圆和美好明天,全面记录和反映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h3> <h3>  博物馆的内容详实,展品丰富,让我们了解中英街令人难忘的历史。</h3><h3> 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有两件事,一是英军侵占香港,英军的坚船利炮衬托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印证着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二是实事求是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那段逃港风潮,印证着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h3> <h3>  1842年8月29日,中英代表在英军"康华丽"号旗舰上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将香港岛割让英国,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h3> <h3>  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深港边境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内地居民逃港潮。据《宝安县志》记载,仅华界沙头角逃港人数就有2400人,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h3><h3> 1977年11月,广东省委负责人汇报边境地区偷渡问题时,邓小平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不是部队所能管得了的。"他指出,生产生活搞好了,可以解决逃港问题。</h3> <h3>  当时沙头角逃港乡民一部分人滞留香港,一部分被遣送回乡。滞留香港的乡民思家心切,又不敢回家,就与家人相约站在沙头角界河两侧喊话互报平安。有时一边喊一边哭,当地乡民把这种场景称为"界河会"。</h3> <h3>  博物馆前的警世钟记叙了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回归一百来年的历史,钟身上镌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个大字。</h3> <h3>  游览结束,感慨万分: 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与一斑。警世钟上的这句铭文,概括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其实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缩影。</h3> <h3>  参观博物馆时,记得有一段话说得特别接地气且发人深省,特摘录如下,作为本篇的结语吧。</h3><h3> 鸬鹚径、中英街、中兴街,</h3><h3> 无论街名怎么更换,</h3><h3> 不管街貌如何变迁;</h3><h3> 小街两边的居民,</h3><h3> 依然隔街相望。</h3><h3> 不忘初心,</h3><h3> 砥砺奋进;</h3><h3> 历史的烟尘终已散去,</h3><h3> 中英街已经迈进新时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