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北池寺

范明霞

北池寺简介 <h3></h3><h3><b> 《韩城乾隆傅志》有记载:五峙山在县西北。峙在万山中为岑,凡五:深岩邃谷,人迹罕至。北峙最远,去县百二十里,西峙次之,东、南峙又次之,中峙稍近,亦且八十里,俱有泉,俗名海眼。山多松,中峙尤胜,自麓及岑,青葱夹道,幽绝人寰,今称为五峙山,山中均建有五池寺。如今韩城新城区“东峙路”、“西峙路”两条街道命名,就依此而来。</b></h3><h3><br></h3><h3><b> 北池寺遗址中残存的信息不是很多。其最显著者当属院落当中的一株数百年老松树。树高近二十米,三人勉强可以围抱一周。最奇者,其干顺直,毫无旁支,而其上枝干扭结,冠盖若伞,所覆甚广。</b></h3><h3><b><br></b></h3><h3><b> 古松所在院落应该是北池寺的第二进院,左右各配殿遗址尚在。北侧台基之上,则为正殿遗址。正殿阔三间,殿前左右对应树立石碑多块。其中记述有道光十五年住持僧人圣教徒家福“重修观音神庙并创建戏台碑记”,嘉庆十八年“重修菩萨殿”、“住持僧人印库暨徒空性、空忍捐银碑”、“鸦儿坡村、丁学X家族、涧北村孙宇X家族捐银碑”,及嘉庆二十三年“扶立口口口碑记”。</b></h3><h3><b><br></b></h3><h3><b> 古松往南,是为寺院中殿,中殿后东西两侧对应的位置有篆体巨碑两座,题为“圆觉寺下院。。。”,或者北池寺曾为圆觉寺下院所辖。另有道光十五年“广东谢有兰/维家族捐银碑”及乾隆二十年“重修碑记”。</b></h3><h3><br></h3><h3><b> 中殿之前,则为寺院第一进院落。北池寺山门尚有东侧一堵耳墙残存。中殿、山门遗迹中均有倒卧的石碑。</b></h3><h3><b><br></b></h3><h3><b> 北池寺南偏西方向有耸立的两座大小略等的锥形尖顶山峰,形似屏障,阻住北池寺南去之路。这样的地势是五池寺共同的特点,位于山体北坡,南面山,东为来路,西为耕地。北池寺山门正对面山下有一券形石洞,似为山神庙。寺院东西两侧俱为空地,西侧极广,是耕地无疑。东侧则略狭,然其泉口正位于此。今泉口水面已降低到地下数米,旁边有石质辘轳架残件,说明这北池泉很早就不能涌流了。泉右有一处遗址,规模极小;其旁立有石碑,记载此处为龙母庙,乾隆四十七年创建。此段文字摘自河津张雪涛老师,彭博老师美篇记录。</b></h3> 北池寺传说 <h1><b>冶户川凿开河和五池寺的传说:</b></h1><h3><b> 鲧(即大禹的父亲),在治理泛滥成灾的黄河时,因失误,错开了这条没有出路的河流,从此得名错开河(也称凿开河)。</b></h3><h3><b> 鲧带领的人马在劈山凿河时,劈死了一条成年妖蟒的大儿子。蟒妖大怒,寻鲧要报杀子之仇。而鲧在浩大的治水工程中发现自己的失误,造成钱、粮财物的重大损失,对天长叹—声,拔剑自杀,以证忠心谢罪天下。</b><br></h3><h3><b> 不知内情的蟒妖,不知寻找了多少年也未找到鲧的下落,后来得知,大禹是鲧的儿子,就决定父仇子报。在一个风高浪急的深夜,蟒妖借着风浪的鬼叫声,展示着魔法,张着大嘴向正在黄河岸边的草庵内策划如何劈斩龙门的大禹猛然袭来,企图吞掉大禹。可它哪里知道,这大禹虽是凡人,却在大难来临之时总有天神及时相救:就在这紧要关头,空中一明亮的闪电后便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响雷,雷公将蟒妖收走,蟒妖的小儿子得知父亲的遭遇后,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为了能降服大禹,一气之下钻进深山一修行便是三千年。可是,待它修行成恶魔,大禹因治理山水积劳成疾早已离开人世。蟒妖为发泄心中的几代仇恨,把大北方的人类作为目标,乘黑云、带旋风到处专吸人血,残害百姓,疯狂向人类报复。累了就藏身于今王峰乡阳崖村下的妖魔渊,天长日久,各个山川都荒无人烟。</b><b>蟒妖肆无忌惮的狂暴行为,让远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知道,文殊菩萨让五个女儿久住北方降妖震魔。</b><br></h3><h3><b></b><b> 为此,大姐北玉被封为“东阳太山都’’(东池寺),二姐方玉被封为“南阳同山都’’(南池寺),三姐永玉被封为“西牛河山都”(西池寺),四姐平玉被封为“北亥幽山都”(北池寺),五妹安玉被封为“中条明山都”(中池寺)。并要求她们各把一方,尽职尽责,永保北方平安。命五个女儿 速去错开河降妖:按照母亲的指点,她们直奔错开河而来,不一会儿,一条幽境迷人.山重水复的河流,出现在她们的眼底:这里悬崖壁挂千年柏,溪间瀑卞飞流:这里朝霞出平湖,碧水荡漾.青山翠峰以各目的姿态与白云、天一同悬浮于水面相映生辉。一览眼底,群山争秀,轻云薄雾,悠悠缭绕;好一处人间仙境,却妖气重重.人迹罕至。简略地观赏了一番错开河风光后,按落云头,请出山神、土地爷询问蟒妖出没的时间、藏身之处。五姐妹化作凡间民女来到今王峰乡阳崖村,察看子妖魔渊的地理位置,最后落脚在渊南距妖最近的山崖上,围坐在一起用母亲交给的五块降妖石弹拿五玩耍,故意嘻笑打闹,招惹蟒妖出水。</b></h3><h3><b> 话说那蟒妖经过数于年的修炼已变成庞然大物,魔力强大,能耐非凡。伏在渊中能听到方园百里行人的脚步声:他们早已听到有猎物送上门来,霎时性情发作,渊水起浪,蟒妖腾空而起。听到响动,五姐妹停止玩耍,各持石弹静观其动,只见那蟒妖头如斗大,眼似铜铃,身有桶粗,磷片巴掌大,片片放银光,伸出水约一米身,就有丈八长,张开大似簸箕的口,使出吸气功,一瞬间妖风呼啸飞沙走石,妄想把五姐妹—并吞没。但是,早有准备的五姐妹在一片白云中消失;待蟒妖反应过来,五姐妹又站在北崖的山头上,蟒妖又使出牛角粗细、长约三尺的毒舌把毒液喷向五姐妹,还是五妹安玉眼疾手快,飞出的石弹击断了蟒妖的毒舌,受伤的蟒妖惨叫着跌落水面,这时大姐北玉一声令下,其她四姐妹的四块石弹“嗖嗖嗖”地出手,同时落水,各变成3米见方的巨石,四角相对,准确地将跌落在水里的蟒妖压得严严实实。待五妹平玉再去捡她投出的石弹时,沾血的石弹己变成巨石。这就是今人看到的错开河上游的大石头。石块下沉,蟒妖体裂,血液从渊底源源涌出。染红的渊水,随着河水整整流淌了三天三夜。</b><br></h3><h3><b></b><b> 五姐妹降妖的喜讯,很快传到了那些逃离家乡的老百姓耳中,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地又回到各自家中。后来,一些从山东、河南等地来韩的逃荒者听说这里的山林中一年四季都有可供人食用的野菜、野果、飞禽走兽,是一个能解饥饿的世外桃园,就一传十、十传百的来这里安家落户。</b></h3><h3><b></b><b> 却说那高僧看到这里的人丁渐渐兴旺起来,便到处张贴安民告示,要为五姐妹修建寺庙。期盼永久平安的老百姓看了告示后,各个山川欢声雷动。人们从数百里,甚止数千里以外赶来捐献银两、劳力(现有碑记为证),人们齐心协力,组成盖庙施工队,一些民间的能工巧匠,不请自到,献策献艺,雕梁刻柱,油漆绘画,各个庙院的正殿、前殿的设计建筑都风格各异巧夺天工。特别让百姓惊奇的足每个庙院都有天然清泉大水池;而且五池寺的地理都是四季常青的松柏,群峰环抱,形成五岳小峰,中间形成盆地;所以百姓将这五池寺都以池取名。此五池寺建起,五姐妹安居后,把北方各地的妖魔鬼怪都一一收降。从此后,这里吉祥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传说乾隆年间各个山川、沟、岔都有家户人群,人数最多时达到十余万,今王峰乡雷镇村那时五天一集,崖底村杨湾三组那时还一个月三大集。距杨湾约三里的北沟,至今还留有开过上下两大院的当铺遗址。可想当时的百姓之多。每逢佳节、庙会,各个寺院香火异常兴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b><b>以上文字摘自《毓秀龙门---民间传说》一书,张进学整理。</b></h3> 行走北池寺路线 <h3><b>  北池寺从韩城走,经林源乡,雷镇村岔路口,一路沿着雷景路乡村水泥路前行至凸儿沟道路尽头下车,开始进入山区林地,从路边一座废弃的石板房经过,一直徒步前行,走第三道沟,显著标志就是路边的大磨盘和崖底的石头堆砌的临时牛棚后,的第二条沟头而入直上至山梁。</b></h3> <h3><b>  近距离拍摄的崖底的石头搭建的牛棚或是猪圈,也算是一个显著的路标。</b></h3> <h3><b>  沿沟而上至山梁处,一座土地庙的庙顶和一座四堵墙围起来的简易石头小庙遗址,也是前进路上的醒目标志。</b></h3> <h3><b>  沿山梁顺踩踏出来一米宽的小道右走,沿途一处前龙后凤的椴树斜长在路边,也仿佛欢迎远道而来的朝圣者。也是一处显著标志。一直顺小路行走,经过迂回曲折的下山小道,渐渐下到沟底,真的是一个众小山环抱的藏风聚气之福地。</b></h3> 北池寺遗址 <h3></h3><h3><b> 北池寺南偏西方向有耸立的两座大小略等的锥形尖顶山峰,地图标注是北峙山,形似屏障,阻住北池寺南去之路。</b><b>北峙山处在天然林场,松柏郁郁,苍翠欲滴。进入北池寺遗址,一眼望去,一大圈的松柏树犹如卫士般环状包围,整齐齐的圈出来一个天然的北池寺庙院。</b></h3> <h3><b>远拍小山</b></h3> <h3><b>  松树环抱内大量的庙产土地。据说北池寺鼎盛时期,僧人众多,依靠大片的庙产土地耕种出租,僧人们的衣食足以自给自足。</b></h3> <h3><b>  河东古琴社张雪涛老师,彭博老师画出来的概图。</b></h3> <h3><b>  北池寺遗址南侧有一保存完整的小庙,上边的字已经被砸掉,依稀辨认是□皇庙。</b></h3> <h3><b>  残存的山墙墙基,依然厚重稳固,如若没有文革时期的打砸破四旧,应该是依然稳固……</b></h3><h3><b> 感叹文革时期的文物浩劫,唏嘘不已……</b></h3><h3><b>因为失去,因为破坏,所以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b></h3> 北池寺碑林 <h3><b>  嘉庆十八年三月捐银,宜川□河九甲,还是一座捐银的功德碑。</b></h3> <h3><b>  依稀辨认,此碑刻有“涧北村孙宇X家族捐银碑”字样,大概记录家族给寺庙捐款记录。</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芳名永垂的碑头</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龙戏珠的碑头</b></h3> <h3><b>  嘉庆十八年“重修菩萨殿”、“住持僧人印库暨徒空性、空忍捐银碑”,大概记录了北池寺的建筑年代。</b><br></h3> <h3><b>  善行常昭,经辨认碑体字迹,均为刘家王氏,李家赵氏等等,</b><b>都是妇人所捐,由此看来,此殿应该是娘娘庙遗址。</b></h3> <h3><b>  皇清的碑头,主要是碑头精美的雕刻,唯一不足之处,就是采用本地的沙石制作,天长日久风化剥落,碑文已经残损不全……</b></h3> 遗存的碑座 北池寺古树 <h3><b>  华盖古松,苍劲挺拔,若伞若盖,庇佑信众,与古寺相依相伴,不离不弃……</b></h3> <h3><b>  没有辨认出来名目的古树,根部大块的结节树瘤,也是它崎岖坎坷生长的痕迹,不由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万物的不屈,生命生生不息的力量!</b></h3> <h3></h3><h3><b> 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它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接触空气后逐步转为褐色,4小时左右表面干涸硬化而生成漆膜。根据查阅相关资料,韩城地区所属为“大木漆”,大多为原始野生,树干较为粗大,所产之漆相对浓稠,干燥性好,黑度大,附着力强,硬度大,耐用性强,是传统出口所需。</b></h3><h3><b> 刀口斑驳的漆树,漆树往往生长在原始森林,先把藤蔓除清留出道路,再把竹子捆在漆树上,为割漆时的攀登做好准备。三伏天的上午十点到下午三、四点钟割的漆质量最好,水分少,漆酚含量高。一棵漆树一年的产量在半斤到一斤之间,理想的状况下,割一年漆,让树休息一年,割漆时的刀口不要超过十刀,由此可见漆得来不易。</b><br></h3> 探险家合影 <h3><b>  此次驴行探秘北池寺的轨迹图,由韩城曙光救援队郭红亮队长编辑整理。</b></h3> <h3><b>  行走在韩城的古寺庙之间,常常不由自主的被感动着……</b></h3><h3><b> 每当探秘寻踪,看到残存的古庙宇遗址,仿佛可以透过历史的长河,感受到先民们对神灵对菩萨至尊至崇的顶礼膜拜,他们虔诚的祭拜,虔诚的敬天敬地,无一不是人对苍天对自然的无限敬畏,也有来自心灵深处的寄托……</b><br></h3><h3><b> 感恩自然无私的赠与,感恩先民口口相传,一代一代传播关中儿女,黄河流域发源的古文明古文化,爱我家乡,爱我韩城。</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