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一座被童年记忆萦绕的千年古镇

追光逐影

<h3>  我的出生地七宝,历史久远。自后汉起形成,到宋初发展、明清繁盛,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作为土生土长的老七宝,也一同见证了七宝的变迁。</h3><h3> 记得儿时,夏天的夜晚,小小的我在家门口的西桥上纳凉,常听长辈们说起,七宝七样宝的来历,如: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除了钟和树,在儿时见过外,其余五宝只能在记忆里想像了…</h3><h3> 如今的七宝,除了一条老街,其余的老房子己被商品房取代。老街以塘桥为中心,塘桥南,以小吃为主;塘桥北为小商品一条街。而塘桥东西的蒲汇塘两岸,却被许多古色古香的茶楼占据。远眺,横跨蒲汇的千年古桥,被那些错落有致的茶楼簇拥着,精致匠心且别具一格,七宝老街的魂和神都浓缩在它身上。</h3><h3><br></h3> <h3>  七宝雪景</h3> <h3>  七宝夜景</h3> <h3>  张充仁纪念馆位于塘桥西,蒲汇塘河北岸。</h3><h3> 张充仁(1907—1998)上海人。擅长雕塑、绘画。历任之江大学教授,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出版《张充仁雕塑选》、《张充仁水彩画选》等,作品《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获上海纪念性雕塑一等奖。</h3> <h3>  靠近七宝戏台,就是张充仁纪念馆</h3> <h3>  七宝皮影艺术馆与张充仁纪念馆同处北西街口</h3><h3> 七宝皮影最初由毛耕渔在光绪六年(1880年)从浙东地区引进。他在当地组成了“鸿绪堂皮影戏班”,使七宝皮影戏成为最早扎根、开花于上海本土的江南皮影艺术。百多年来,毛氏皮影戏班七代传人辗转献艺于上海各县乡镇,一边吸纳当地传统戏曲、美术、民间文学和方言特点,一边结合城市时尚元素,贴合市民审美情趣,显示出鲜明的海派个性,在江南地区独树一帜。</h3><h3> </h3> <h3>  吴颐人,原名吴一仁,一九四二年生,上海人。原上海闵行书画院院长。师从钱君陶、钱瘦铁、罗福颐等前辈大师,研究书、画、篆刻五十余年。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h3> <h3>  李广彦画室</h3> <h3>  解元花园,坐落于北大街中段北面的徐家弄内,是明万历解元、工部郎中吕克孝故宅的厅堂,俗称解元厅。据了解,由于现住户不愿搬出让政府进行修缮,古居己破旧不堪。</h3> <h3>  老公社,五六十年代是七一公社政府所在地,七十年代后变成公社文化站了,而现在却成了水月堂唐卡艺术馆。</h3> <h3>  七宝蟋蟀草堂,原来是七宝派出所办公地点。最近,政府关闭了被个人承租的店铺。</h3> <h3>  七宝龙一堂画院和御风堂古琴社,位居七宝富强街中段北首(原七宝电影院东)。</h3> <h3>  北大街的扎染艺术工作室</h3> <h3>  南大街的七宝酒坊,是七宝酒厂的前身,当初酒厂酿造的七宝大曲、七宝特曲、七宝玉液曾名扬四方。</h3> <h3>  南东街口酱园边上,新开了一家中国传统手工艺作坊,叫老行当。有传统剪纸、编织等。</h3> <h3>  落户徐家弄的杨家圆木坊,号称七宝第一家。</h3> <h3>  七宝天主堂坐落于南街南端。文革时期,天主堂作为四旧,损坏严重,现在所看到的天主堂,己焕然一新。</h3> <h3>七宝教寺 </h3> <h3>  南七宝寺</h3> <h3>  斗姆阁位于七宝古镇的南面,上海交通大学七宝分校内,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是古镇的重要景点之一。</h3> <h3>  塘桥北,称为北大街。有“天香楼”、“七宝老饭店”二家饭店。塘桥南,称为南大街,有一家“宝丰饭店”,这三家饭店都是七宝百年老店,分别被三位私人老板承租经营,各有特色。除了饭店,就是小吃店了,主要集中在南大街上。</h3> <h3>  七宝特色小吃</h3> <h3>  北大街的小商品一条街,可以沿塘桥往北入内,也可以从北牌楼南上。</h3> <h3>  从塘桥往北,沿北大街走到尽头,就是七宝钟楼广场,每天有无数退了休的老人,聚集钟楼附近,下棋取乐。</h3> <h3><br></h3><h3> 儿时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渐渐模糊,镜头可以定格许多精彩的瞬间,但永远无法还原七宝老街几千年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但我相信,七宝古镇美好未来和前景,一定会更加真实清晰的呈现在你的面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