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阳光,一路研修——温岭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指导师培训纪实

拈花微笑

<h3>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努力追寻着数学教学的情怀,努力追寻着数学的本质教学,憧憬着能够用满腔的激情去诠释对教育的热情。他们植根于温岭教育的土壤里,充满活力,蓬勃向上。他们就是温岭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指导师指导力提升班的教师们。</h3><h3> 3月11日,在温岭教师教育学院培训处林筱敏主任、班主任陈巧君、陈乐光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南京市师范大学附属小学。</h3> <h3>游戏改变课堂:课程化让游戏更具价值</h3><h3> “如何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 数学游戏活动课顺应儿童的天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让数学走进孩子,玩好玩的数学;锤炼孩子的品质,培养孩子学会合作和交往,促进自由自然的成长。正基于此,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王倩和陆薇老师分别给我们展示了三年级《有趣的乘法计算》小研究课和二年级《抢30》数学小游戏课。</h3> <h3>  首先,王倩老师带来的《有趣的乘法计算》,为我们本次的培训学习拉开了序幕。看,原本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课,孩子们正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整节课,王老师引领着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完善、运用”学习了两位数乘11的计算方法,这是一节有趣的乘法算式课,更是一节深度的数学研究课。</h3> <h3>  陆薇老师《抢30》这节课,把数学问题蕴含在游戏中,让学生在一次一次的游戏中积累游戏的策略;在一次一次的验证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在一次一次的对决中赢得情感的升华;实现了一次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蜕变。</h3> <h3>  课题主要负责人提秀雷老师带来了《小游戏改变课堂——数学游戏课程研究的足迹》,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团队研究时的迎难而上、通力合作;看到了他们研究的整个历程和智慧结晶;也看到了他们最后取得的实践成效。让学员们不禁跃跃欲试,向提老师问了很多具体操作细节,学习气氛很是热烈啊!</h3> <h3>数学本质:课堂研究要抓住学科本质</h3><h3> 方芳老师带来的《玩扑克 学数学》与上午的两节活动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在老师问题引领下,完成一次次思维的飞跃。第二节王小波的《分数的意义》,抓住分数的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对分数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究。</h3> <h3>  周卫东,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小教系、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国培班卓越团队特级导师。</h3> <h3>  省特级教师周卫东,从教学目标是成人的还是儿童的谈起,博采众长,以《圆的认识》为例,阐述了数学学科本质的厘定、数学思维的激活、数学文化的渗透、人文情怀的涵养等教学追求。让在座所有老师特别有感触的是: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站在儿童思维角度,整合零散资源,深度剖析了圆的教学。讲座中周特还指出,数学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关注数学本质: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数学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正视数学的本质问题,便永远解决不了教学的争议。</h3><h3> 学习着,收获着。大家带着学习与研究的态度,还与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把自己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与专家进行了探讨,把学习推向了更深处。</h3> <h3></h3><h3> 3月12日,我们走进北京东路小学,继续研修之路。<br></h3><h3> </h3><h3></h3><h3> </h3> <h3>  张齐华 全国小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南京市小学数学张齐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誉有“数学王子”之称。</h3> <h3>  张齐华特级教师幽默风趣、富于魅力地引领我们进行了“任务单的设计与完成”的研修。张老师侃侃而谈,首先以他本身的教学实践、体悟谈开来,以母豹育子的形象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缘何要“为学而教”,让我们进一步体悟到“把握学科本质”时“儿童为中心”的重要性,“人的内在力量觉醒”的重要性。接着张老师又以贲友林老师的《因数与倍数》视频课例,深入分析任务单设计与运用的细节,让我们在真实的情景中观摩学习“任务单”课堂的组织实施,更深入地追寻其设计与操作的意图。</h3> <h3>  最后,张老师以两节新授课和练习课、复习课、试卷分析课各一节为例,让我们尝试“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并一一进行分析讲评。实战操作,让我们在感受、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设计方法策略。在崇拜张老师"永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精神中,我们徜徉于“任务单设计”实例分析,沉浸在论辨、修正、完善的研讨中,已过十二时,犹不自觉。</h3> <h3>  每个小组都在热烈的讨论!</h3> <h3>  12号下午,宗理老师执教的《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导学单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孩子们围绕导学单中3个任务研究,交流,讨论,汇报,补充中不知不觉的认识100以内的数。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孩子各种感官,让他们会观察,会比较,如:“你觉得哪个更能一眼看出是23?”“小棒图,方格图,记数器上表是的都表示45,你能找到相同的地方吗?”等等。并让孩子们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数,特别是拐弯的数,如49到50,59到60等,又让孩子在数轴上找数,这种为学而教的教学模式,孩子不仅对100以内的数的有充分的认识,数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h3> <h3>  第二节课,李静老师结合研究单,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加法中的运算律。只给孩子几个算式,让孩子们去猜想,举例,验证,用自己的方式或文字、或符号、或字母,抽象的概括发现的规律,得出这就是加法中的运算律。学生的交流非常深入,给老师的介入带来困难,也给老师及时运用“阻止”、“明确”等策略带来了困难!但是在生生间的这种激烈的思维碰撞过程,还是让我们听课老师惊叹不已。</h3> <h3>  吴贤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助理,玄武区数学学科带头人,荣获江苏省教海探航“杰出水手”称号。</h3> <h3>&nbsp; &nbsp; &nbsp; &nbsp;最后,吴贤校长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学习的展开与组织》。讲座开场,吴校长和学员们进行了精彩互动,学员们纷纷举手、自由发言,提出了自身的困惑。紧接着,吴校长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经验以及今天的课例,从学生组内交流和学生全班交流两大板块,深入浅出地为分析了“为学习而教”在学习的展开和组织方面的策略。吴校长紧扣“建组、分工、有序、聚焦、回应、分配、选择、人数、场地、指导、对话、掌声”这十二个关键词,为学员们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实践之路。吴校长高屋建瓴,恰中肯綮的讲座,博得了在座老师的一致好评。</h3> <h3>  3月13日上午,吴欢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在学习之初,他通过12个杂乱摆放的小正方形为学生提问创设了情境,帮助学生筛选出合理有序算式并得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想象多种倍数关系的长方形形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直觉,发展了空间观念。并让学生经历了找1-15的因数,通过比较它们因数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巧妙的为认识质数和合数做了铺垫。</h3> <h3>  第二节课,王江老师带来了一节《和与积的奇偶性》。王老师基于学生课前完成的研修单,开展自主合作的小组讨论。课上,当孩子呈现深奥的见解时,老师适时推出用画图、列表的方式帮助其他学生理解,引导可借助一些特定的策略来帮助我们学习。</h3> <h3>  宋洁 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玄武区学科带头人,现任南京市小营小学副校长,多年来一直在小班化开展教学研究,关注课堂中差异化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h3> <h3>  两节课之后,是宋洁老师《“以学为中心”教师的调控与管理》的讲座。一开始他采取老师座谈的方式,询问老师这样的课堂你觉得教师会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再一一解惑:就介入方式而言,有阻止、维持、明确、引起等方式。调控管理的方式有调研、标准、制止、放大、激发、提炼、深化、反思等8个策略。我们拨云见日,收获良多。</h3> <h3>  下午是我们团队的研课时间,拉开了本次“为学习而教”深度研修之实践篇的帷幕,超级给力,超级nice。</h3><h3> 这是教师教育学院林主任带领的教研团队,激情四射!</h3> <h3>  马海滨名师工作室的教研团队,威武!</h3> <h3>  杨文军名师团队的帅哥美女在深度研课!</h3> <h3>  叶倩倩老师在试教。</h3> <h3>  吴丽娜老师在试教。</h3> <h3>  3月14上午“以学为中心”深度实践篇正式登台。叶倩倩和赵天华两位老师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分别采取了课前研学单和课堂小研究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夹一夹、画一画、数一数、捏一捏、量一量、比一比,使学生经历了长度单位认知的过程。<br></h3> <h3>  叶倩倩老师的精彩演绎!</h3> <h3>  赵天华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做小研究。</h3> <h3>  在马丽丽老师的引领下,学员们展开了激烈的研讨,特别就分米和毫米学习的必要性问题聚焦讨论。</h3> <h3>  林老师做了精彩的总结!</h3> <h3>  下午,罗灵龙和姚晶晶两位老师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了同课异构,这样简单的计算教学课,教什么,怎么教,两位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h3> <h3>  姚晶晶老师和学生的对话。</h3> <h3>  汪劲松,中共党员,本科,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斯霞式人民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有多篇文章发表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 现任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工作20年来,一直从事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对于教材的挖掘有着独特的见解,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有趣且深刻,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深受学生喜爱。</h3> <h3>  课后,在汪劲松主任的主持下,我们就围绕“非零起点”的教学最该关注什么和非本班学生如何让课上的精彩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同时客串大咖周特提出了生本课程中的“四然境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不然、超然4种境界,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最后,玄武区进修校余校长总结道:两节课都展示了真实学习的课堂新样态,只要有利于学生真实学习的设计都是合理的。</h3> <h3>  每一天我们都在深度卷入研修,精彩还将继续!</h3><h3><br></h3><h3><br></h3><h3> </h3><h3> </h3> <h3>  3月15日,吴丽娜和吕琳两位老师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进行了同课异构。吴老师通过前测、自学后再测、课上汇报交流的形式,孩子们暴露出了真实问题,并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吕老师则用研学单的形式,通过"我来研究--我来尝试"的脉络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生本课堂"的范例,课上,同学们争相发言,精彩纷呈!</h3> <h3>  吴丽娜老师深刻又温情的课堂。</h3> <h3>  吕琳老师由研学单展开的生本课堂。</h3> <h3>  李勤: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副校长。教学主张“活力数学”,主编了《嵌入式和乐课程:脉络与生成》,出版了个人专著《活力数学 乐享思维之趣的小学数学课堂》。</h3> <h3>  在李勤老师的引领下,学员们围绕这两节课展开了激烈的研讨,就课堂中的某个问题或细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马海滨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应存荣校长就这节课的思考与形成作了阐述;最后,林主任对本次培训作了总结发言。</h3> <h3>  吴丽娜老师介绍设计理念。</h3> <h3>  学员评课</h3> <h3>  应存荣校长介绍“用微课”学进去教别人的课堂模式。</h3> <h3>  林主任诗意的总结,感人至深,催人奋进!</h3> <h3>曾经,</h3><h3>有很多人都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h3><h3>燃烧自己,照亮别人。</h3><h3>现在,</h3><h3>依然有好多人喜欢将老师比作蜡烛,</h3><h3>他们说:</h3><h3>良知是教师的烛台,</h3><h3>知识是教师的灯芯,</h3><h3>思想是教师的火焰,</h3><h3>课堂是教师的光芒。</h3><h3>96学分培训,</h3><h3>就是,</h3><h3>一次蓄力,</h3><h3>一份沉淀,</h3><h3>一种提升,</h3><h3><br></h3><h3></h3><h3>外出一周的培训是我们成长中的宝贵财富,</h3><h3>我们将继续在学习之路上前行!</h3><h3><br></h3><h3>&nbsp;</h3><h3><br></h3><h3><br></h3><h3><br></h3><h3> 制作:安安昕昕 拈花微笑 胭脂</h3><h3> 供稿:全体学员</h3><h3> 总监:班长 班主任 林主任</h3><h3> 2019.3.15</h3>

老师

数学

课堂

教学

学习

教师

学生

南京市

孩子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