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南极之行〈I〉 </b></h1><h1><b>聊起来南极,先普及下,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 有人员定居的大陆。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 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 ,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图一的平展图可以看到,距离南极最近的有澳大利亚、南非和阿根廷。 1959年,美苏英法等国经过反复磋商,在华盛顿达成一致,冻结对南极的一切领土要求, 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军事活动。这便是著名的,《南极条约》。条约将人类的贪婪限制在 南极以外,使得南极成为这颗星球上,最纯净的冰雪世界。这也是这几天在船上,探险队 员跟我们讲关于南极的知识反复提到的这份公约。 很多人以为南极很冷,其实每年我们的12月份到第二年的2月份这三个月,是南极的夏天, 温度只有0度。还能遇到极昼现象。 每一个梦想着环游世界的人,必然会把南极作为终极目的地。这片在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 ,出现在“一生必去的地方”清单前列。那些蓝色的巨大浮冰,茫茫的白色雪原,呆萌呆萌的企鹅,是无法拒绝的诱惑,吸引我们前往那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南极的冰雪堆积超过千万年,陆地98%都被冰雪覆盖,巨大的冰盖在阳光下显示绿色或者蓝色。冰盖厚度达到2300米,最厚的达到4700米。 决定来并没有考虑太久。南极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没有想像中那么贵,也没有想像中那么辛苦,所以,这个梦想也不是那么遥远。在同行的人群里,你有百分之一百的机会遇到跟自己一样希望超越平凡的生活、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同类。 身边也有一些人群,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好多年都没走出去。或许是我没啥牵挂,每次旅行我都当做人生最后一次出门,越悲观的人越积极面对事物。出发前我还特意把不太妨碍的智齿拔掉一颗,那么多次旅行这次最有仪式感。 过德雷克海峡跟我预想的一样,其实也没做好心理准备,过世界最大的洋流,这个流量超 过全球所有河流总径流量的100倍,这是啥概念我无法比喻,我们行程第一天遇到十级风浪 ,早晨我坚持着去餐厅吃早餐,还是没看过身体的反映,吐得我。乖乖地会房间躺下。这 个晕船躺下,啥事没有,感觉是正常人,一站起来就不行,还好我们团友给我带来的午餐 和晚餐。不活动会影响肠胃蠕动,我躺在床上吃了点青菜还有尽量减少液体输入。身体有 多智能,在海上后来几天我竟然完全适应了,返航竟然感觉一路平稳,唯独不能上网,很 憋屈。船上每天安排各种讲座以及探险队员的各种事例,每天停的津津有味。恰逢新年还 安排的年三十晚宴,各种文艺节目。</b></h1> <h1><b>南极之行〈II〉企鹅篇 </b></h1><h1><b>数千万年前,企鹅的祖先放弃了天空,它们专注于游泳,以便在大洋中获得更多的磷虾、 鱼类等食物。在它们光滑的羽毛内保留一层空气层,既可以增加浮力,也有助于隔绝南极 冰冷的海水,耳朵、脚等部位则变得更小,以减少热量流失。如今,企鹅家族已多达19种 ,其中居住在南极、亚南极区域的共有8种。 企鹅共有18个独立物种,体型最大的的物种是帝企鹅,平均约1.1米高,体重35千克以上。 最小的企鹅物种是小蓝企鹅(又称神仙企鹅),体高40厘米,重1千克。本身有其独特的结 构, 企鹅羽毛密度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三至四倍,这些羽毛的作用是调节体温。 虽然企 鹅双脚基本上与其它飞行鸟类差不多,但它们的骨骼坚硬,并且脚比较短且平。这种特征 配合有如二只桨的短翼,使企鹅可以在水底“飞行”。南极虽然酷寒难当,但企鹅经过数 千万年暴风雪的磨炼,全身的羽毛已变成重叠、密接的鳞片状。这种特殊的羽衣,不但海 水难以浸透,就是气温在零下近百摄氏度,也休想攻破它保温的防线。南极陆地多,海面 宽,丰富的海洋浮游生物成了企鹅充沛的食物来源。 企鹅是一种最古老的游禽,它很可能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经在南极安家落户。南极陆地多 ,海面宽,丰富的海洋浮游盐腺可以排泄多余的盐份。 企鹅双眼由于有平坦的眼角膜,所 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东西。双眼可以把影像传至脑部作作望远集成使之产生望远作用。企 鹅是一种鸟类,因此企鹅没有牙齿。企鹅的舌头以及上颚有倒刺,以适应吞食鱼虾等食物 ,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的牙齿。 它们身体表面覆盖厚厚羽毛的部分比周围的空气温度要低,酷似穿了一件“冷外套”。红 外热成像仪显示,企鹅身体表面平均比周围的温度要低4至6摄氏度。由于企鹅身体覆盖多 层隔热的脂肪和羽毛,可以在外围空气温度低至零下40摄氏度的情况下,保持39摄氏度的 体内温度。虽然南极的气温可以低至零下40摄氏度,但是生活在那里的帝企鹅的身体外表 面甚至比周围的气温还低。唯一比周围空气温度高的身体部分是眼睛、嘴巴和脚掌,其中 只有眼睛部分的温度在冰点之上。 企鹅的天敌主要敌害有豹海豹、虎鲸等。在南极的夏季,帝企鹅主要生活在海上,它们在 水中捕食、游泳、嬉戏,一方面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一方面吃饱喝足,养精蓄锐,迎接 冬季繁殖季节的到来。在冬季里,帝企鹅每天都有外出“放风”的机会,它们会趁机活动 活动筋骨。 </b></h1> <h1><b>南极之行〈III〉帝企鹅篇</b></h1><h1><b> 拿帝企鹅为例:成年帝企鹅高达100-130厘米,重达20-45千克,是体型最大的企鹅。帝企 鹅身披黑白分明的大礼服,喙赤橙色,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黄色羽毛,向下逐渐变淡,耳朵 后部最深,全身色泽协调。颈部为淡黄色,耳朵的羽毛为鲜黄桔色,腹部乳白色,背部及 鳍状肢则是黑色,鸟喙的下方是鲜桔色。雄皇帝企鹅双腿和腹部下方之间有一块布满血管 的紫色皮肤的育儿袋,能让蛋在环境温度低达零下40℃的低温中保持在舒适的36℃。小帝 企鹅身上的浅灰白色绒羽可御寒防风,但不防水,防水的陵羽要等到它们快成年时才会长 出,慢慢替换身上的绒羽,身体下方的绒羽会先掉。 游泳速度为每小时6-9公里,甚至可以实现高达每小时19公里的短距离飞速。要潜到约50米 的海面下,在那里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冰海中的鲜鱼,在海洋表面逆流而行。然后,再次潜 水和浮出水面呼吸,重复上述步骤。他们还可以在冰的裂缝中吹泡,将隐藏的鱼逼出来。 它们主要生活于南极洲以及附近海洋中。通常在南极严寒的冬季繁殖后代,因为冬季敌害 相对较少。雌企鹅只负责产蛋,雄企鹅才负责孵卵。孵卵期间,为了避寒和挡风,多只雄 企鹅常常会并排而站,背朝来风面形成一堵挡风的墙。 帝企鹅为了保护小企鹅不遭受天敌——贼鸥的攻击,通常选择在南极严寒的冬季冰上繁殖 后代,雌企鹅在5月份左右产蛋,帝企鹅每次只产1枚蛋。企鹅每年繁殖一次,雌企鹅产下 蛋后,就暂时完成任务,雌企鹅在产卵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能,早已饥肠辘辘,于是把 孵蛋的重任交给雄企鹅后,不顾一切地奔向海边去觅食。 帝企鹅的耐寒能力超强,在零下40度的条件下孵出小企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企鹅蛋不 能直接放在地面或冰面上,否则就会把未出世的企鹅宝宝冻坏,于是雄企鹅双脚并拢,用 嘴把蛋滚到脚背上,其目的就是不让蛋直接接触地面。然后,充分利用大腹便便的特点, 用腹部的皱皮把蛋盖上,真如同一床羽绒被一样,给未来的小宝贝制造出一个温暖舒适的 窝。成千上万孵蛋的雄企鹅为了抵挡南极的寒风,保持体温,通常背风而立,肩并肩地排 列在一起,一动不动,不吃不喝,一心一意地孵蛋。大约60天之后,雌企鹅吃饱喝足,膘 肥体壮,从远方海中回来,在成群结队的企鹅群中能准确地找到它的丈夫,这时候,企鹅 宝宝才刚刚出世,雌企鹅从雄企鹅怀中接过企鹅宝宝,担当起养育后代的重任,用它在胃 中储存的营养物质喂养企鹅宝宝。这时,骨瘦如柴、精疲力尽的雄企鹅卸下重担后,直奔 远方的大海,去海中捕食美味的南极磷虾。 4月份,南极开始进入初冬,帝企鹅爬上岸来,开始寻找“安家立业”的宝地。到达繁殖地 一个多月后,雌帝企鹅产下一枚淡绿色、重约500克的蛋,然后将蛋交给雄帝企鹅,就匆匆 上路,返回食物丰富的海洋,以补养它们因生育而衰弱的身体。雄帝企鹅用嘴将蛋拨到足 背上,然后放低它们温暖的腹部,把蛋盖住。从此,雄企鹅便弯着脖子,低着头,不吃不 喝地站立60多天,承担起孵蛋的重任,靠消耗自身脂肪维持体能。 7月中旬到8月初的这段时间里,小帝企鹅们陆续地孵化出来。这时,雄帝企鹅才能稍微活 动一下身子,然而雌帝企鹅还要在7-8个星期后才能回来,在她们返回前,小帝企鹅没有食 物吃,如果小企鹅太饿,雄帝企鹅会反刍出一种白色的分泌物喂到小企鹅的嘴里,这种分 泌物据说没什么营养,只是应付一下罢了。当雌帝企鹅返回时,它们将装在嗉囊里的食物 带给小企鹅。这时,雄帝企鹅就可以返回海里去捕食和补养身体了。 初生企鹅的幼儿阶段,是在雄企鹅的脚背上和身边度过的,雄企鹅既是父亲又是保育员。 初生的小企鹅浑身毛绒绒的,灰黄色,瞪着一对带内圈的小眼睛,走起路来,东歪西斜。 由于父母双亲的精心抚养,小企鹅长得很快,不到一个月,就可以独立行走、游玩了。为 了便于外出觅食和加强对后代的保护和教育,企鹅父母便把小企鹅委托给邻居照管。这样 ,由一只或几只成体帝企鹅照顾着一大群小企鹅的“幼儿园”就形成了。在幼儿园里,阿 姨像照顾自己的子女一样,精心地照顾所有的孩子。小企鹅也乖乖地听阿姨的话,在那里 过得很开心,等它们的父母回来,才把它们接回去。幼儿园的小企鹅偶尔也会遭受凶禽、 猛兽的侵袭,此刻,阿姨们便会发出救急信号,招呼邻居,前来增援,对来犯之敌,群起 而攻之。 尽管小企鹅在家庭和集体的精心抚养和照料下,不断成长、健壮,然而,由于南极恶劣环 境的压力和天敌的侵害,小企鹅的存活率很低,仅占出生率的20-30%。 小企鹅出生3个月左右,南极的夏季来临了,它们跟随父母下海觅食、游泳。当南极的盛夏 来临时,它们已长出丰满的羽毛。帝企鹅在真正成熟之前,它需要父母亲的精心抚养,还 要学会独立行走、游泳、觅食等基本生存技能。14到16个月后,小企鹅才可完全成熟到独 立程度。由于企鹅的交配季节都是固定的,因此当小企鹅长大成熟之时,正是海水中食物 最为丰富的时节。 </b></h1> <h1><b>南极之行〈IV〉知识篇 </b></h1><h1><b>适合旅行的季节是在每年的12月-2月份,温度只有零度。南极洲非常的干旱少雨,在船上 洗的衣服两个小时就干了。因为南极被称为海洋沙漠。冬天的风特别大,十五分钟天气发 生急速变化。在法国南极观测站“迪尔维尔”曾测到每秒100米的大风,相当12级台风风速 的3倍,而它的破坏力相当于12级台风的近10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风。 因此,南极又被称之为“风极”。 除了严寒之外,狂风则是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极所遇到的另外一个天险。狂风会很快带走人 体的热量,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极夜的风暴,其速度有时超过每秒30米,比12级 台风凌厉得多。此时若有人身置户外,便会有生命之虞。1960年10月10日下午,在日本昭 和站进行科学考察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喂狗,突遇每秒35米的暴风雪,从此再没 有回来。直到196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尸体,在距站区4.2千米处出现。 我们中国在南极建立了5个科考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是全年的站,还有夏季站 ,昆仑站、长城站。还有一个站待建。 第一个是长城站在南设特兰群岛。第二个是东南极洲的中山站。第三个位于穹顶A昆仑站。 第四个就是泰山站。泰山站相当于是昆仑站的加油站,位于昆仑和中山的中间。第五个就 是去年开始修的。还没有正式名字的,位于罗斯海的一个科考站,也是全年站。 南极生物除了最主要的企鹅,还有海里的磷虾、海豹、鲸鱼。目前发现的企鹅有150种。最早之前还有南极狼,1876年已经灭绝。旅行这次可见的,海豹,分布在北极、南极周围附近及温带或热带海洋中。考一层厚厚的脂肪覆盖,水里游泳迅速,到了陆地就靠爬行,行动非常笨拙吃力。海里的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是我很喜欢的鲸鱼。估计很少有人像我喜欢鲸鱼,鲸鱼的种类很多,少有的胎生动物,很大型的抹香鲸非常注重团结,如果有一个伙伴遇难了,鲸群会不顾自身危险去救遇难的伙伴。即使救不了,也会陪着遇难的伙伴死去。。很多鲸鱼在水里游弋会突然的跃出水面,到现在科学家也没研究明白鲸鱼这个动作的意义。</b></h1> <h1><b>南极之行〈V〉人物篇 </b></h1><h1><b>历史上的人类一直着力于探索南极,研究地矿、气候。18世纪起,探险家们纷纷南下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72~1775年英国库克船长历时3年8个月,航行97000千米、环南极航行一周,几次进入极圈 ,但他最终未发现陆地。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人是罗尔德 ·阿蒙森(Roald Amundsen)。阿蒙森的主要对手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 )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往后,曾经有七队探险队利用陆上交通到达南极。 为纪念阿蒙森和斯科特,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 于1958年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上建立,并永久性地为研究和职员提供帮助。罗伯特·弗肯· 斯科特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险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个研究鱼雷的 军事专家。1901年8月,他受命率领探险队乘“发现”号船出发远航,深入到南极圈内的罗 斯海,并在麦克默多海峡中罗斯岛的一个山谷里越冬,从而适应了南极的恶劣环境,为他 后来正式向南极点进军打下了基础。 斯科特攀登南极点的行动虽比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约两个月,但他却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 南极点桂冠的第34天,才到达南极点,他的经历及后果与阿蒙森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虽然 他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比阿蒙森晚,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乘“新大陆”号离开欧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 麦克默多海峡安营扎寨,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10月下旬,当阿蒙森已经从罗斯冰障的鲸 湾向南极点冲刺时,斯科特一行却迟迟不能向目的地进军。因为天气太坏,虽值夏季但风 暴不止,又几个队员病倒了,所以直到10月底,斯科特便决定向南极点进发。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险队从营地出发。每天冒着呼啸的风雪,越过冰障,翻过冰川 ,登上冰原,历尽千辛万苦。当他们来到距极点250千米的地方时,斯科特决定留下他本人 和37岁的海员埃文斯、32岁的奥茨陆军上校、28岁的鲍尔斯海军上尉,继续向南极点挺进 。 1912年初,应该是南极夏季最高气温的时候了,可是意外的坏天气却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 行,他们遇到了“平生见到的最大的暴风雪”,令人寸步难行,他们只得加长每天行军的 时间,全力以赴向终点突击。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 ,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但正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 帐篷和给挪威国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于他们到达南极点,对斯科特来说简 直是晴天霹雳,一下子把他们从欢乐的极点推到了惨痛的极点。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识到,队伍必须立刻回返。他们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便踏上回程。 半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后死去。剩下的队员为死者举 行完葬礼,又匆匆上路了。在距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时,遇到连续不停的暴风雪 ,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他说:“我 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 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 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过了不到一年,后方搜索队在斯 科特蒙难处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尸体,并就地掩埋,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 十字架。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 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 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 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最后一图为罗伯特·斯科特照片。</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