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玫瑰——摩洛哥

🌵 刘莉🌻

<h3>  早在很多年前,看到一幅由许多蓝色小房子连接着蓝色天空的照片。照片中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白云,象一张纯蓝色的幕布,小房子层层叠叠不规则地分布在山坡上,蓝色由浅入深,又由深入浅,如此纯净,如此神秘,如投射在天上的海市蜃楼。我惊叹于这如此美丽的地方是上帝的伊甸园吗?它在哪里?那里面是不是住着亚当和夏娃?</h3><h3> 几年前知道了,那不是上帝的伊甸园,而是真主的阿拉伯城,它位于北洲摩洛哥境内,它坐落在撒哈拉沙漠的旁边,是沙漠中的蓝玫瑰🌹,它叫舍夫沙万。于是一种想去亲眼目睹的愿望便就一直贮存在了我脑中的旅行备忘录中。</h3><h3> 2019年3月3日我们来到了摩洛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h3><h3> 上图是在舍夫沙万拍摄的网红景点。</h3> <h3>  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摩洛哥名城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因好莱坞电影《卡萨布兰卡》(也译《北非谋影》)而蜚声天下,成为非洲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h3><h3>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摩洛哥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作为摩洛哥的经济首都,这里集中了国内一半以上的现代产业,商业、金融业也非常发达。卡萨布兰卡港口也是非洲最大的人工港之一。今天的卡萨布兰卡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但城内许多阿拉伯建筑又仿佛把人带回到了中世纪的阿拉伯城市,如古色古香的清真寺、传统的手工艺品市场,在老城区甚至有骑着骆驼的商人在街上走过。</h3><h3> 公元7世纪,柏柏尔人在这里建立了城市,最初叫“安发”。1575年被葡萄牙侵占,改称卡萨布朗卡。18世纪中叶,摩洛哥的阿拉伯国王开始重建这座城市,修建了富丽堂皇的清真寺和神殿,同时赋予城市一个新的名字“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18世纪末,西班牙人侵占此地,将它译为西班牙语“卡萨布兰卡”(西班牙语亦为“白色的房子”),被誉为“大西洋的新娘”。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的“白玫瑰🌹”。这座城市混合着阿拉伯、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味道。</h3><h3> 上图是在摩洛哥的经济首都卡萨布兰卡的“迈阿密大道”上拍摄的大西洋。</h3> <h3><br></h3><h3>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我们参观的卡萨布兰卡的第一个景点。国王哈桑二世(已故)在位 30 余年,期间勤政爱民、威望极高。他曾经在梦中得到安拉的箴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为了感谢真主的照拂,他决定修建一座大型清真寺作为纪念。为了实现这场梦境,为了实现国王的梦想,摩洛哥举国捐赠,筹资 5 亿多美元,其中 3/5 为国内外捐款,其余由政府出资。它位于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1987年8月动工修建,1993年8月30日落成,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清真寺的创意和布局均出自哈桑二世国王。这座可以容纳十万人同时祈祷的清真寺让国王的梦想变成现实,卡萨布兰卡从此有了新标志,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该建筑具有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是摩洛哥建筑工艺的代表作。清真寺的屋顶可启闭,大门全部由钛合金铸成,抗海水腐蚀。<br></h3><h3> 清真寺的宣礼塔高172米。夜晚,宣礼塔顶的激光束射向圣地麦加;晚祷过后,亮光打开,为航行在大西洋的船只导航。高达210 米的宣礼塔有电梯直达塔顶。祈祷大厅的大理石地板砖下设有电热保暖设施,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更为惊人的是装饰繁复的大厅屋顶可以打开。运气 好的时候可以看见屋顶缓缓打开,芒芒日光像一层薄云铺面,真主安拉立于其上。</h3> <h3>  在哈桑二世清真寺前,我们请了一位漂亮的摩洛哥姑娘给我包阿拉伯头巾。</h3> <h3>  包完头巾后,邀请她们与我们合影。</h3> <h3>  告别时,她们分别拥抱了我们每一个人,并将她们脸贴在我们的脸了,嘴巴做出亲吻的动作并发出“吧吧”的亲吻声,对我们行了贴面礼。当然,没有忘记向我们索取小费。我们给了她们每人10元人民币,她们也欣然接受。</h3><h3> 具说,行贴面礼是关系比较好的人见面时表示亲热行的礼。我们在摩洛哥大街上常见到行贴面礼的。她们对我们行贴面礼以示对中国人的友好。</h3> <h3>  成功混入“穆斯林”队伍的我,自嗨了一张自画像,以留念这段经历。</h3> <h3>  穆斯林打扮的我赤脚走在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清真寺内如一虔诚的穆斯林信徒。</h3><h3><br></h3><h3> (关于伊斯兰教的知识与摩洛哥历史在后文中有交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耐心地往下看。)</h3> <h3>  这个莲花池是男性穆斯林教徒在礼拜前净手的地方,水从我手放的地方流下来。</h3> <h3>  《卡萨布兰卡》是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爱情电影,由迈克尔·柯蒂斯执导,亨弗莱·鲍嘉、英格丽·褒曼、克劳德·雷恩斯、保罗·亨雷德等主演。该片于1942年11月26日在美国上映。</h3><h3> 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商人里克手持宝贵的通行证,反纳粹人士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的到来使得里克与伊尔莎的旧情复燃,两人面对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难以抉择的故事。</h3><h3> 1944年该片在第16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奖项 。</h3><h3> 2007年,美国好莱坞编剧协会评选了史上“101部最伟大的电影剧本”,该片排名第一位。</h3><h3> 电影《卡萨布兰卡》故事发生地点里克咖啡店。</h3> <h3>  摩洛哥人喜欢中国的绿茶,但均在煮后加入薄荷和糖。摩洛哥已有2000年的饮茶历史,茶已是摩洛哥文化的一部分。摩洛哥人一日三餐都喝茶。在亲朋相聚、婚礼、喜丧、宗教活动和官方宴会等场合,摩洛哥人均以茶飨客,这已成为一种民俗礼节。</h3><h3> 我们在里克咖啡厅喝到了摩洛哥的国茶——薄荷茶,十分清香可口。</h3> <h3>  卡萨布兰卡《Morrco Mall》是北非最大的奢侈品商场。</h3> <h3>  我在《Morrco Mall》商场的有阿拉伯图案的装饰墙前留影。</h3> <h3>  我在《Morrco Mall》商场的鞋墙前留影。</h3> <h3>  第3天,我们到历史文化名城达马拉卡什。马拉卡什是摩洛哥南部进出撒哈拉沙漠的重镇,有旅游首都之称。在大阿特拉斯山脉以西、坦西夫特河南部的豪玆平原中部,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h3><h3> 我们在途中看到了马拉喀什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土红色别墅群,很是漂亮,只是因在车上未能拍到。</h3> <h3> 《有家餐厅》是马拉喀什唯一的一家中餐馆。是我们这次行程中吃到的最可口的饭菜。</h3><h3> 《有家餐厅》进门口楼梯口的一幅中式戏剧图。我们在这里与服务生小哥合影,当然,是要给小费的,我们给了他10元人民币。   </h3> <h3>  到达马拉喀什后先游览著名的法国服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SaintLaurent)的私人花园——马约尔花园。花园是法国艺术家马约尔(JardinMajorelle)在1920年至1930年用毕生的精力设计建造的花园,12英亩的植物园林环绕一个蓝色的别墅,仅仙人掌就有一百多种。全园都以这种只生长在撒哈拉沙漠的植物提取的蓝色为主色,这种蓝色在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都难买到,被后人称为马约尔蓝。马约尔死后,花园便荒废了。</h3><h3> 视频为马约尔花园部分。</h3> <h3> 花园在1980年起由传奇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发现并买下。每年春、夏时节,伊夫.圣.罗兰和他的同性恋爱人皮埃尔.伯格都要到这个花园来度过无数浪漫的日日夜夜。<br></h3><h3> </h3><h3><br></h3> <h3>  上图为马约尔花园内蓝色的别墅。伊夫.圣.罗兰设计的作品上都有马约尔蓝,这种蓝不同于天蓝和湖蓝,它更为艳丽和热烈,一下子就能抓住你的眼睛和注意力,这种蓝色深深地吸引了圣.罗兰,他把它大胆地引用到作品中,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h3> <h3>  伊夫.圣.罗兰1936年出生于摩洛哥的邻居法国属地阿尔及利亚,幼年时,圣罗兰喜欢戏剧,后来对舞台布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在绘画上也有极高的天分。19岁时便一举夺得了时装设计大赛晚装设计大奖。被迪奥先生赏识,21岁时任全球最有声望的迪奥时装公司的首席设计师。迪奥先生逝世后,圣罗兰临危受命,担任了迪奥时装公司的总监,成为了品牌的掌舵人,前途一片大好。1954~1961年,他的祖国阿尔及利亚发生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1960年,他被召回服兵役,因健康问题被免除了兵役,但却发现被迪奥公司辞退了。在圣罗兰最无助的时候,好友皮埃尔.伯格(Pierre Berge)出现了,帮圣罗兰筹集资金,在皮埃尔的帮助下,1962年圣罗兰在巴黎建立了自己的公司——闻名于世的品牌《YSL》。虽然圣罗兰有设计的天赋,但却在生活上极其弱稚,皮埃尔承担起了从私生活到工作照顾圣罗兰的责任,事无巨细地照顾他,并为他冲杀在最前方。皮埃尔说自己成为了商人是因为圣罗兰需要,他们成了同性恋爱人。1976年,因圣罗兰严重的酗酒和吸毒,他们的关系陷入了冰点,皮埃尔搬出了两人的房子。但为了方便照看自己的前男友,皮埃尔在与圣罗兰一街之隔的地方买了房子,皮埃尔说:“这一切都是出于对方的需要,虽然我们没有在一起,但却从未分开”。他们虽然不再是恋人,但却依旧维持着朋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圣罗兰晚年疾病恶化,皮埃尔全天伴随在他的身边。被皮埃尔的精心照顾所感动,圣罗兰签署了《民事结合合约》,相当于缔结了同性恋婚约。2002年圣.罗兰宣布退出时尚圈,长期隐居于此,直至2008年逝世,他的骨灰被皮埃尔遵照他的遗嘱洒在了园内。所以圣罗兰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伊斯兰教对同性恋是憎恶的,但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摩洛哥生活着这么一对恋人,也是一朵奇葩。<br></h3><h3> 圣罗兰的设计既前卫又古典,模特不戴胸罩展示薄透时装正是他开的先声。圣罗兰擅于调整人体体型的缺陷,常将艺术、文化等多元因素融于服装设计中,汲取敏锐而丰富的灵感,自始至终力求高级女装如艺术品般地完美。圣罗兰的旗舰产品是高级时装,服务是全球仅几千名的富豪们,用料奢华,加工讲究,价格昂贵,是常人所难以接受的。</h3><div> 伊夫.圣罗兰的香水是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王妃拉拉·萨尔玛喜欢的香水之一。</div><h3> 马约尔花园同时也是摩洛哥马拉喀什艺术家集聚的艺术圣地。马拉喀什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就设在马约尔花园里,其中包括了伊夫圣罗兰先生个人珍藏的北美纺织品,此外还有大量陶瓷、珠宝和绘画。我们在马约尔私人花园喝早茶,喝一杯北非咖啡,享受悠闲的度假时间。</h3> <h3>  马拉喀什的德吉玛-艾尔法纳广场建于800年前,是世界上最奇妙的广场。有长7公里用红砖砌成的古城,城堡上筑有200个高塔。德吉玛_艾尔法纳广场,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德吉玛广场也被称为“疯人广场”,之所以被称为“疯人广场”是因为具集了一大批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活力四射,热闹非凡的景象呈现在你的面前,激情迸发,让人目不暇接。等到傍晚之后,这里除了广场以外还算是个大型的集市,无数小吃摊位、魔术师、耍蛇人、杂技表演者、乐手将这个大广场填充得满满的。最引人入胜的是吞火、玩蛇🐍、耍猴及各种杂技节目。这里可以说是最能反映当地生活的景点了。遮面的穆斯林女人、穿长袍的当地人、时髦艳丽的游客,还有印度的舞蛇人,正因为有此广场,马拉卡拾才有了无穷的生命力!马拉喀什演绎着《一千零一夜》里那些阿拉伯的精妙、神奇、诡谲的人和物,及其生动美妙的故事。1985年,这个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广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 摩洛哥的手工艺品是世界闻名的。最著名的是地毯。而德吉玛广场是摩洛哥最大的购物广场,需要买礼物的在这里买是最方便的。</h3> <h3>  伊斯兰教禁止人们纹身,先知默罕默德曾说过:“绝不可以破坏真主创造的身体”。但是,摩洛哥妇女认为纹身是一种赐福记号,是进入圣灵世界的门径;认为可使其更加漂亮,并起护身符、驱邪的作用。因此,在8~11岁时,妇女在前额和下颌部刺上淡且对称的蓝黑色花纹,或在胸部、肚脐和腿脚上刺花纹。</h3><h3> 在马拉喀什及拉巴特等地集市上均有做纹身生意妇女“坦拿”(音译)在招揽生意。上图左下角小图是马拉喀什广场上正在纹手的摩洛哥女人。当然这个纹身是不用针的,只是将颜料画在手上,七日后图案消失。右上角是我们同行的人手上纹的图案,是在首都拉巴特纹的,花了50迪拉姆。另一同行的人站在那里被坦拿强行拉住手被迫纹了一个。</h3> <h3>  马拉喀什德吉玛广场上的卖水人。早年过往撒哈拉沙漠的人十分缺水,于是产生了卖水人这个行业。他们用羊皮水袋装着水,倒入身上挂的铜碗给买水人。当然,这个铜碗从来不洗。据说装在羊皮口袋里的水有一种怪味。</h3><h3> 虽说现在已经有瓶装水了,但卖水人这个职业作为一种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了马拉喀什德吉玛广场的一道风景。</h3> <h3>  在马拉喀什德吉玛广场上,两个摩洛哥小女孩十分好奇地走过来,并大胆地用肢体语言表达想看看照像机里拍摄的影像。并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们以为她们要收小费,但她们并没有要求,可能是年龄太小,头脑还没有被商业化。</h3> <h3>  另一个约三、四岁的小女孩也好奇地跑了过来。大而明亮的眼睛十分可爱,同伴便抱起她照了一张像。</h3><h3> 照完像后我们把身上带的中国糖果分发给了她们。</h3> <h3>  巴伊亚宫是位于马拉喀什的簇拥着众多花园的一座典雅宫殿,与同时期摩洛哥的其他建筑相比,巴伊亚宫旨在营造伊斯兰和摩洛哥建筑的风格。</h3><h3> 十九世纪末,摩洛哥和安达卢西亚(现西班牙南部)最好的工匠,用了六年时间在马拉喀什修建了一座皇宫:巴伊亚皇宫(Bahia Palace),现在是当地保存最完整的古迹。</h3><h3> 这座宫殿极尽奢华,许多建筑材料从意大利进口,屋顶用不会腐烂的木材,上面的彩色颜料是从天然物质中提取而成。墙面装饰上布满了伊斯兰雕花和手工拼接成的马赛克瓷砖,精美而优雅。</h3><h3> 在巴伊亚皇宫,国王的第一位太太单独住在前面的院子,图中这个院子住的是国王的妃子们,到了侍寝翻牌子的时候,妃子们出来跟国王问好,被选中的就带去另一个房间。在过去的摩洛哥,妃子和大太太是不能住在一起,国王也不能在某一位妃子的房间过夜,以此减少他们之间的嫉妒和争斗。</h3><h3> 并且为了娱乐助兴,宫里培养了大量乐手,等到他们学会了演奏就将眼睛毁去,避免妃子们被外人看见。这也是与巴伊亚皇宫一街之隔的库图比亚清真寺,过去一度只能让盲人进去祈祷的原因:不能让其他人看见国王女人的美貌。</h3> <h3>  第4天,乘车向撒哈拉方向进发,从马拉喀什到瓦尔扎扎特,沿途需要翻越大阿特拉斯山。</h3><h3> 阿特拉斯山脉是非洲最大山系,由于阿特拉斯山脉对撒哈拉沙漠风沙的阻挡,才使得摩洛哥西北海边成了宜居的山地小平原。其中大阿特拉斯山体最为高大,山脉东延至阿尔及利亚境内,最高峰图卜卡勒山海拔4165米,在摩洛哥境内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有许多陡峭挺立的山峰。阿特拉斯山让摩洛哥有了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体验。经过漫长的盘山路,穿越海拔2200米的一个山口,汽车盘旋在山谷和峭壁之间,一派自然风光,尽收眼底!</h3><h3> 上图上半部分为大阿特拉斯山北部,生长着树木;下半部分为翻过大阿特拉斯山后的不毛之地,山坡上写有阿拉伯文字,颇有特色。</h3> <h3>  在山上休息区,有一些摆地摊的柏柏尔人。我在这里用简单的阿拉伯语“كم درهم؟”(多少迪拉姆?)与小贬沟通,用200迪拉姆购买了他的一个用蜜蜡做的小水壶。</h3><h3> 一路上,在与摩洛哥人做购物沟通时,发现他们讲的数字发音与英语同音,所以沟通时不困难。</h3> <h3> </h3><h3>  在休息区,几个摩洛哥小伙子在敲鼓,我们参与进去形成了“临时文艺队。”(视频)</h3> <h3>  在休息区遇到三个穿着艳丽摩洛哥民族服装的母女三人在照像,我走过去又一次成功地混入了穆斯林队伍。😀😀😀</h3> <h3>  休息区的侧门出去便是不再生长植物的大阿特拉斯山脉南部。</h3> <h3>  到达《红海行动》拍摄地——【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这个摩洛哥南部的古城曾是重要的关口,古城利用了摩洛哥特有的赤土泥砖建成,是世居于此的柏柏尔人为抗御流寇劫掠而修造的防御型居住区,让人完全体验摩洛哥的红色魅力。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沙漠中的世界遗产。它也是诸多好莱坞导演倾心的拍摄地方,在此拍摄了20多部好莱坞大片,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尼罗河的宝藏》,《木乃伊》,《角斗士》,《亚历山大大帝》等。</h3> <h3>  古堡前有一条流淌着红色泥浆水的河谷,后面,则是撒哈拉沙漠。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被誉为摩洛哥最美的古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犹太人遗址城堡。整座城堡几乎是用红土垒筑起来的,河边有高高的城墙,拱形的城门前长着两棵高大的棕榈树。城墙上建有角楼,城墙后则是一所所小房子的居民区。在这座古老的村落里,那些红色的房屋和土墙几乎座座相连,同时这也表达了防御性居民在建筑上的特点。</h3> <h3>  穿越壮丽的【多得哈谷地】,之后前往城堡餐厅享用午餐,经过数小时的车程,到达进入撒哈拉沙漠必经的有「沙漠大门」之称的小镇艾尔芙,我们在这里换成四驱车进入撒哈拉沙漠。</h3> <h3>  在多得哈谷地攀岩的人。</h3> <h3>  摩洛哥饭菜丰盛,食品讲究传统。主要菜肴有:一种是被称为“巴斯蒂亚”的大酥饼,它的外面是一层极薄而脆的面皮,上撒一层糖粉,里面包有鸽子肉、鸡蛋、杏仁、蔬菜等。每张大饼直径2尺、厚2寸,可七、八人同桌而食。还有一种被称为“哈里拉”的斋月汤,这是一种糊糊汤,里面有肉丁、大米、鹰嘴豆、面粉及各种香料。吃的时候往汤里挤一些鲜柠檬汁,其味道可口,能润肠,增食欲。另外,还有被称为“库斯库斯”的饭和烤全羊、羊肉串、甜食、水果等。</h3><h3> 但这些美食我们跟团游是吃不到的。从这一天开始,我们就吃不到中餐了。多数时侯都是吃上图所示的摩洛哥大众食品——塔吉锅(类似于中国北方的乱炖和成都的连锅子)及西餐。</h3><h3> 对于我们四川人来说那些吃食味道清淡了点,幸好我们带有榨菜和豆瓣酱,否则吃不惯。</h3> <h3>  </h3><h3> 第4天来到可称为摩洛哥撒哈拉沙漠区之中最美的地方梅尔祖卡,这里的沙丘会根据光线的转移展现出金色、粉色等不同的美丽色泽。是摩洛哥的“魔幻玫瑰🌹”。</h3><h3> 知名电影「神鬼传奇」便曾在此取景拍摄。</h3><h3>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我们所在的梅祖卡沙漠只在撒哈拉沙漠的西北边缘。</h3><h3>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经生活的地方是上图中的西撒哈拉的阿尤恩。</h3><h3> 西撒哈拉在1975年以前一直控制在西班牙人的手中。1975年11月6~10日,哈桑二世国王提出“祖国统一,领土完整高于一切”的囗号,发动“绿色进军”,35万非武装的摩洛哥志愿者跨过边境,进驻摩洛哥南部的西撒哈拉。哈桑二世称这35万人:“他们刚写下了我们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它将作为我们的后代在纪律、服从、耐劳和爱国主义方面的楷模,而被载入史册。”(哈桑二世回忆录《挑战》),他并把这次“绿色进军”比拟为摩洛哥的朋友——我们的毛泽东主席的《长征》。</h3><h3> 1975年西班牙从西撒哈拉撤出,结束对这一地区长达90年的占领。摩洛哥军队立即占领了该地区。“新的摩洛哥诞生在去阿尤恩的路上。这是和平、合作和友谊的摩洛哥,也是自由、毅力和坚定的摩洛哥。这是未来的摩洛哥。”(《挑战》)</h3><h3> 三毛生活在阿尤恩的日子正是这段混乱的时期。西撒哈拉是一片有争议的土地,它属于摩洛哥管辖,但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简称西撒哈拉人阵)一直在谋求独立,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在西撒哈拉问题上,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和西班牙在西撒哈拉的归属问题上僵持不下。当然,无论西撒哈拉人阵如何闹独立,摩洛哥都是不会放弃原本就属于他们的领土权的,不仅仅是因为那地下有着不少的“白色金子”磷酸盐。</h3><h3> 对于那片敏感的地区摩洛哥并不对旅游者开放,对去那里的人审查很严格。因此,我们无幸去度步三毛走过的足跡,只能在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里领略阿尤恩的风貌,以及了解撒哈拉威人的生活。</h3> <h3>  和阿拉伯人同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闪族的柏柏尔人在极具同化能力的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的进攻下,很快也信仰了伊斯兰教。以致于我们这些外国人分不清哪个是阿拉伯人哪个是柏柏尔人。但从一些行为特征上还是可以区分的。</h3><h3> 摩洛哥的阿拉伯男人一般穿一件长到脚面的、带帽的白色长袍。即做大衣和外套,又当做睡衣和毯子。头戴一顶有黑色流苏、四寸高的硬壳红绒帽,脚上穿一双白色或者黄色的生羊皮的尖头拖鞋。头上还经常带一块厚头巾,天热时用于隔热防晒,天冷时用来御寒防风。妇女在脸上裹着黑色或素色的面纱,只露出两只眼睛👀。已离婚和孀居的妇女,穿的是光顶斗篷,以示她们可以接受求婚,不必经过家长出面,也不必长期交往。</h3><h3> 摩洛哥人喜欢以服装的颜色来区分人的身份,如首脑穿橄榄色衣服,高级官员穿蓝色衣服,士兵穿黑色燕尾服,平民穿灰色、咖啡色等。</h3><h3> 与清一色穿白色袍子的阿拉伯人比,柏柏尔人的衣服色彩更具有多样化。柏柏尔人的女人地位也比阿拉伯女人的地位高许多,她们不用将面纱遮住脸部,所以脸还是露出来的。有些柏柏尔人的男人反而要戴面纱。如果你在好莱坞电影里看见有戴面纱的男人在沙漠中牵着骆驼🐫穿行的话,那一定是柏柏尔人,导演这样安排无非是觉得酷吧了。柏柏尔是中世纪阿拉伯人对讲非拉丁语的非洲人的称呼。摩洛哥的柏柏尔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公元前20世纪以前,从亚洲高原大规模迁徙过来的棕发的柏柏尔人,是原始的闪族人。另一部分可能是公元前20世纪从北方的西班牙迁徙过来的金发的柏柏尔人,他们与东方人融合,采用东方语言。这些部落主要从事狩猎和牧业,也种植谷物。柏柏尔人的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基本结构是家庭的延伸,通常以一个村子或一个传统的放牧地为一个单位,以一个共同的祖先为一个部落。</h3><h3> 上图为给我们牵骆驼🐫的阳光的柏柏尔小哥。</h3> <h3>  给我们牵骆驼的在沙漠中奔跑的柏柏尔小哥身影美极了,留在沙丘上的脚印如一串音符,伴随着沙风的声响极具动感与韵律。</h3><h3> 具导游说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威人就是柏柏尔人。对于我们这些匆匆而过的游客来说,想了解柏柏尔人的风土人情不是易亊,只有在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去品味。</h3><h3> </h3> <h3>  我们的驼队身姿矫健。</h3> <h3> 我们的驼影,如在沙漠中阳光投射的皮影戏。</h3> <h3>  远处的三人驼队与我们驼队的影子构成了一幅极美的虚实搭配的画面。</h3> <h3>  沙漠的黄昏,太阳落入我的手中。</h3> <h3>  我们居住的沙漠旅馆。沙漠旅馆风景虽美,但由于缺水,房间内的床单被套都很脏。我们带了隔脏被,否则可能睡不着觉。</h3><h3> 这里出产生物化石,房间内的洗手池都是用生物化石做的,很明显看得到上面保留完好并突出于池板的海洋生物。</h3> <h3>  第5天,沙漠的早晨,太阳从沙丘升起,残缺的棕榈树🌴在风中摇曳,两同伴走到棕榈树🌴旁自拍,这一刻溶入晨光中的她们在我的镜头下构成了美妙的沙漠剪影图。</h3> <h3>  沙漠的早晨,同伴的发影在美丽的红霞中飘飞。</h3> <h3>  一柏柏尔小哥在帮同伴包尼巴卡(一种可以遮住脸部只露出双眼的头巾)。又两同伴混入了穆斯林队伍。</h3> <h3>  清晨,倒影在水池中的旅馆围墙。</h3> <h3>  离开沙漠后,我们到达菲斯。</h3><h3> 菲斯(又译福兹)古城是摩洛哥中北部城市,位于阿特拉斯山麓,横跨菲斯河,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是文化首都。</h3><h3> 进入菲斯,人们仿佛回到了一千年前,毛驴仍是百姓主要交通工具。</h3><h3> 菲斯出美女,王妃是这里出生的。</h3> <h3> 千年古城菲斯有着9000多条弯弯曲曲的小巷,让人防佛进入了谜宫,没有几个人能够将这里的小巷走完。若没有当地的官导带着是走不出来的。</h3><h3> 上图中和我们同伴站在一起的是官导阿布杜。</h3> <h3>  参观驰名于世各种各样【手工艺品作坊】,马赛克作坊的门前用中文字写着:“微笑吧 您是在菲斯 ヘ ヘ ”</h3> <h3>  马赛克作坊的手工艺人在为盘子描图。</h3> <h3>  这是铜器作坊,在这里购买铜器可以用微信支付。(上图中右下角)</h3> <h3>  世界第一所大学【卡鲁因大学/卡拉鲁因清真寺(外观)】,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ofAl-Karaouine)建于859年,是一所伊斯兰学校,其历史比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还要早两百多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可为最古老的学位颁授大学。这所大学也是座清真寺,藏有非洲珍贵的古籍。图书馆早在中世纪就久负盛名,珍藏着具有伊斯兰文明的、带有彩色画面的《古兰经》以及大量手抄本和其他古籍、书籍几十万册。学生来自北非、黑非洲和欧洲。<br></h3><h3> </h3> <h3>  参观“臭名昭著”的【皮革大染缸】。俗话说,如果不去摩洛哥古城的皮革染坊,就如同来中国没有去长城一样。菲斯染坊仍沿用古法染色工艺,为了让皮革呈现天然植物的色泽,保留了传统的手揉皮革及自然风干的古法处理,色彩斑斓的染坊自然是古城的精华。</h3><h3> </h3> <h3>  在皮革坊,一摩洛哥小伙走到我们同行的一美女身边,用中文对她说:“你好看!”并用英文“ I love you! You love me? My wife. ”表达了他对中国美女的喜爱。</h3><h3> 他给我看了他与他漂亮的摩洛哥妻子的照片,我夸他妻子:“beautiful”!</h3><h3> 之后,他告诉导游:他有一个摩洛哥老婆,他还想找一个中国老婆。</h3> <h3>  古罗马北非遗迹【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称为“法老的宫殿”。据记载,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前哨城市。公元1世纪,曾是朱巴二世(Juba Ⅱ)的行宫。公元前2~3世纪,曾盛极一时,是罗马帝国橄榄油的主要供应地和斗兽场动物的采办地。整个城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h3><h3> 公元前4世纪,摩洛哥北部出现了柏柏尔人建立的一个王国——毛里塔尼亚。公元前146年,罗马人侵入了摩洛哥。公元前25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立朱巴二世(Juba Ⅱ ,公元前25年至公元23年在位)为毛里塔尼亚的国王,居住在沃吕比斯城。公元23年,朱巴二世的儿子托勒密乌斯继位,统治到公元40年。这两位国王均为罗马人的傀儡。</h3><h3> 公元40年,罗马人杀掉毛里塔尼亚的国王,镇压山区柏柏尔人的起义,呑并了毛里塔尼亚。公元42年,柏柏尔人的毛里塔尼亚王国的最后一个王朝结束,沦为罗马属地,摩洛哥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政治上,由罗马皇帝直接统治,罗马派地方行政长官管理摩洛哥;在经济上,古代奴隶制度在摩洛哥北部盛行,罗马人对摩洛哥的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地的水利灌溉、谷物和亚热带作物的种植都得到显著发展。罗马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引发了柏柏尔人接连不断的反抗。在柏柏尔人的强烈反抗中,罗马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一直到汪达尔人入侵。</h3><h3> 随着罗马人退守地中海,沃吕比利斯城开始衰落。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王国建都菲斯,沃吕比利斯居民迁往菲斯。</h3> <h3>  1755年,一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大地震的余波将其毁坏。保存完好的只有凯旋门和剧场的白色石圆柱。</h3><h3> 沃吕比利斯遗址的建筑风格十分奇特,有宝贵的学术价值。1997年,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古城的街道、居民住房、油磨房、公共浴室、市场等都依然清晰可见,这里还有许多镶嵌式的壁画。1915年开始大规模的发堀,从废墟中还挖掘出大批制作精巧的青铜人像和大理石人头像。</h3><h3> 上图中保存完好的有马赛克图案的房间为贵族居住的。</h3> <h3>  上图为古城处看到的古罗马版块地图。我将北非沃吕比利斯遗址标注了出来。</h3><h3><br></h3> <h3> 第6天我们到达梅克内斯。梅克内斯素有“摩洛哥凡尔赛”之称的皇城梅克内斯建于9世纪,是摩洛哥四大古都之一。1672年,阿拉维王朝的苏丹穆莱.伊斯梅尔迁都到此,这也是该城的鼎盛时期。1996年,梅克内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 皇宫的修建规模源于国王间的攀比。</h3><h3> 当时的国王是伊斯梅尔,他在位五十多年,皇宫的修建就没有停过,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和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竞争。</h3><h3> 上图为皇宫大门。</h3><h3> <br></h3> <h3><br></h3><h3> 有“胜利、凯旋”之意闻名于世的【曼索尔城门】和【哈蒂姆广场】,有摩洛哥凯旋门之称的这座城门,历经300多年历史保存至今,仍不失雄壮威武,土黄色高大的城门,正面镶嵌了许多精美花纹的马赛克磁砖,大门顶端是阿拉伯文的箴言。城墙厚实坚固,有25公里之长,它是摩洛哥最长最完整、布局最复杂和形式最丰富的古城墙。而据说当年穆莱·伊斯梅尔建造时,是作为给自己的丰功伟绩树碑立传的纪念碑来修建的。</h3> <h3>  当时路易十四刚刚修建完凡尔赛宫,为了彰显国力,伊斯梅尔就决定修建一个更大更美丽的建筑来一较高下。这种竞争夸张到什么程度呢?梅克内斯皇宫内的粮仓中有一扇高达数米的巨大木门,木门上雕刻了巨幅太阳,理由是路易十四说自己是太阳之子,伊斯梅尔就想用这种大太阳的标志表明自己才是太阳之子。</h3><h3> 皇宫的设计更像是为了实现宅男足不出户的梦想。</h3><h3> 为了储蓄水源便于利用,梅克内斯皇宫外修建了一个面积约 4 公顷的水池,主要用于马匹的饮水、花园的灌溉。为了便于取水,当时皇宫的设计者用类似坎儿井的方式在皇宫内和水池间修建了一条地下隧道,再利用齿轮式的自动取水系统,实现了足不出户也可以取水。并且利用暗渠的方式将水流引向皇宫各处,例如马厩、花园。</h3><h3> 为了避免战争围困,皇宫内修建了巨大的粮仓,可以让皇宫的人足不出户的生活几年。还在屋顶以空中花园的形式种植了大量植物,既可以为粮库降温保证食物不易腐烂,还可以培养新鲜水果食用。也正是因为这种空中花园的设计,在大地震到来几乎毁掉整个皇城时粮仓仍然保留完好,而没有种植空中花园的马厩则被毁掉了。</h3><h3> 梅克内斯建于 11 世纪,曾经是阿拉维王朝的都城。而皇宫的设计则更像是一场皇室间的攀比,和一个社交恐惧症的宅男梦。<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上图为马厩遗址。具说可以容纳几万头马。</span></h3> <h3>  在生育能力上,最强的几个中国帝王有:陈宣帝陈顼生了58个子女,唐玄宗李隆基生了59个子女,宋徽宗赵佶生了65个子女,清圣祖玄烨生了55个子女,还有最著名的中山靖王刘胜生了120个子女。</h3><h3> 不过在生育能力上,以上中国帝王跟这位非洲帝王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他是摩洛哥历史上的穆莱·伊斯梅尔,他一共生了867个子女,世界帝王史上无人能超越。</h3><h3> 摩洛哥拥有世界帝王史上生育能力最强的帝王伊斯梅尔国王,正是阿拉维王朝第二代国王。</h3><h3> 阿拉维王朝的开国国王是赖世德国王,伊斯梅尔国王是赖世德国王的兄弟。赖世德国王在1668年建立阿拉维王朝,伊斯梅尔国王作为他的军队统帅辅助他统一混乱的摩洛哥。不过赖世德国王1672年意外去世,本来他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但伊斯梅尔国王通过血腥手段从侄子手里抢到了王位,成为这个新生王朝的第二代国王。</h3><h3> 伊斯梅尔国王是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用了五年时间平定了摩洛哥境内的割据势力,摩洛哥再次实现统一。另外,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部,很靠近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在15世纪就受到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侵略,很多沿海领土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侵占。伊斯梅尔国王统一摩洛哥之后,着手组建更强大的军队从西班牙和葡萄牙手中收复失地。</h3><h3> 经过近十年时间,伊斯梅尔国王成功赶走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收回被侵占的领土,奠定了今天摩洛哥的基本疆域。另外,伊斯梅尔国王依靠训练有素的军队,成功抵御了来自西亚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除了维护自身领土不受侵扰,伊斯梅尔国王还积极向南扩充领土。</h3><h3> 根据史料记载,伊斯梅尔国王精力旺盛,白天经常出入战场或外出巡视,晚上就享受后宫美女带来的快感。因为长年累月在战争中度过,伊斯梅尔国王掳掠了很多各种肤色和种族的美女充实他的后宫,保守估计有五百多名。这五百多名妻妾为伊斯梅尔国王生了867个子女,而且还不包括没有记载在史料上的私生子女。这个生育纪录,在世界帝王史上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br></h3><h3> 不过伊斯梅尔国王喜好女色的本性,并没有妨碍他治国安邦。伊斯梅尔国王在位长达55年,阿拉维王朝发展到极盛,整个摩洛哥国富民强、经济繁荣,是摩洛哥历史上少见的盛世之一,他本人也是摩洛哥历史上文治武功最显赫的帝王之一。</h3><h3> 上图为我们在皇家粮仓后面的水池旁与在水池中游泳的摩洛哥小孩留影。也许他们正是伊斯梅尔国王的后裔。</h3> <h3>  第7天到达舍夫沙万。舍夫沙万,单听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挺绕口的?其实这是个阿拉伯语的音译词,翻译成汉语,就是羊犄角的意思。要说这外国人也真是有意思啊,给一个城市起个羊犄角的名字,也不知道是想说这个城市太小了,还是想说这个城市里的居民都好斗。</h3><h3> 舍夫沙万是一座被海水一样蓝的颜色淹没了的小镇。你会发现脚下的路是蓝的,路两边儿的墙是蓝的,墙上的栅栏门是蓝的,就连窗户也是蓝的。走到哪儿都会遇到蓝,深的,浅的,宝石蓝的,孔雀蓝的,湖蓝,靛蓝,各种各样的蓝,涂满了整座的城市。看起来,这里的居民有点像是蓝精灵的后代。是世界上著名的三个蓝色小镇之一。</h3><h3> 更多的说法是与一群犹太人有关。说起犹太人,这可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一场种族大屠杀,让这个民族几乎所有的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其中有一部分犹太人就逃到了舍夫沙万。在哈桑二世回忆录《挑战》中写到:“很久以来,在摩洛哥的犹太人受到国王的关怀和保护。在摩洛哥的犹太人居住区大都靠近王官,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就是这群逃到舍夫沙万的犹太人,最先在这里将房子染成蓝色的。据说在犹太教里,蓝色代表天堂,是上帝居住的地方。这些失去家园的犹太人将房子染成蓝天的颜色,或许是祈求能被上帝时时保佑的意思吧。谁知舍夫沙万城里的其他人看了,却觉得这样的房子还挺好看,干净,清爽,有种神秘的感觉。于是挨家挨户地都把房子染成了蓝颜色,就这样,一座被蓝色包围的小城出现了。</h3><h3> 走在舍夫沙万的街头,就是跌进了蓝色的海洋。但舍夫沙万人对于色彩的追求,其实还是蛮有艺术感的,他们会在这一片蓝色的海洋当中巧妙地点缀上各种的色彩,比如在墙上安装花盆,花盆里五颜六色的花开在蓝色的墙面上,那样子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油彩画。有些地方,舍夫沙万人干脆直接把画儿画在墙面上,那些奇特的图案配上蓝色的墙壁,构成的艺术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估计就连毕加索和康定斯看了,都得为当地人的智慧打call。</h3> <h3>  不仅如此,舍夫沙万人就连做生意,也能做出艺术的美感来,他们把五颜六色的工艺品帽子、头巾、裙子、布织的提袋像装饰品一样地挂在蓝色的墙壁上,远远地看,怎么都像是一幅后现代主义抽象派的作品。</h3> <h3>  上图为舍夫沙万时吃午餐的网红餐厅。</h3> <h3>  上图为舍夫沙万住宿的民宿旅馆。</h3> <h3>  民宿旅馆内装饰。</h3> <h3>  一个卖画的小店里的老人邀请我们在他拿出来的小白板上签名,白板上写满了各国人的名字,我们在他的小白板上签了“成都熊猫”几个字,并与他留影。他高兴地拿了一幅从山顶拍摄的舍夫沙万的全貌照片,并用肢体语言告诉我们到达山顶的路。</h3><h3> 我们在走向山顶时一摩洛哥小男孩一直跟随着我们,要求给我们带路,当然是要付小费的。我们没有要他带路,但却与他拍了照,并付了小费。</h3> <h3>  一群摩洛哥本地女孩十分希奇我们的自拍杆,她们主动要求与我们合影,并换上她们的手机拍摄。</h3><h3> 看来做自拍杆生意在摩洛哥有市场。</h3> <h3>  舍夫沙万又一网红景点。</h3> <h3>  舍夫沙万小贩用中文对我们兜售他的商品。自从2016年摩洛哥对中国免签后,中国游客增长迅速,因此,我们遇到的摩洛哥人都会用中文对我们说:“你好!”“谢谢!”“再见!”。</h3><h3> 在菲斯,会用中文介绍他的产品的商店,生意特别好。</h3> <h3> 我们在舍夫沙万拍照片时,正是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的“晡”时,遇到了广播里播放的阿訇念《古兰经》,我便录了下来。</h3> <h3>  海滨小镇——丹吉尔。与西班牙隔海相望的丹吉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位于非洲西北角的顶端,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汇处,距直布罗陀海峡58公里,为非洲经海路通往欧洲的必经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2世纪由腓尼基人建立,公元前146年成为著名的大城市,称为丹吉斯。公元前15世纪,成为腓力基人的贸易中心,后又成为迦太基人和罗马人的聚居地。公元42年成为自由城市。罗马人统治时期,称为毛里塔尼亚.廷吉塔纳,是当时西北非最大的城市。在罗马人统治500年之后,先后由汪达尔人、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所管辖。此后,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西班牙语人、法国人相继在这里进行统治,使之变成了一座国际性城市。1417年,曾作为葡萄牙殖民地的首府,又转让给了英国。19世纪中期,丹吉尔发展一成了一个具有先进设备的港口。1923年,丹吉尔由英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8个欧洲强国与摩洛哥“共同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_1945年),被西班牙侵占。战后,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国在这里建立了新的国际共管。1956年,摩洛哥独立,正式收回丹吉尔主权。当传奇作家威廉伯勒斯(WilliamBurroughs)把丹吉尔(Tangier)称作“国际中间地带”时,各种奇怪的事情都可能在这里发生。它是艺术家和作家寻求艺术灵感的天堂,是地中海地区最流行的旅行地之一。</h3> <h3>  </h3><h3> 斯帕特尔海角灯塔:斯帕特尔海角灯塔位于丹吉尔西面十二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斯帕特尔角。海拔约300米。斯帕特尔角是非洲大陆最北的地点,灯塔面对辽阔浩茫的海洋,塔身高耸,隔很远能清晰可见,夜间塔顶灯光透亮,来往船只都要据此调整航向。站在这里,基本上可以认定,西边就是大西洋,东面则是地中海。塔下买纪念品的小摊贩,以及旁边的咖啡吧,吸引着游客逗留片刻。</h3><h3> </h3> <h3>  斯帕特尔海角灯塔旁我们的背影。</h3> <h3>  斯帕特尔海角灯塔旁阿拉伯文和法文标注的右边是地中海,左边是大西洋。</h3> <h3>  非洲洞:这个洞穴的洞口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让人不禁怀疑是否有人工痕迹,但据说它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非洲洞现在已成为丹吉尔的一大自然景观。<br></h3><h3> 我们在这里拍了用手做的孔雀剪影,结果象兔子🐰。</h3> <h3>  非洲洞处的大西洋海景与钓鱼的摩洛哥人。</h3> <h3>  同伴在大西洋旁的瑜伽身姿。</h3> <h3>  同伴在大西洋处与真主对话。</h3> <h3>  第8天到达首都拉巴特。拉巴特位于大西洋东岸。城市由1912年摩洛哥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后兴建的新城和18世纪所建的塞拉旧城两部分组成,构成拉巴特_塞拉联合城市。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39.8万。</h3><h3><br></h3><h3> 在拉巴特皇宫处的清真寺参观时又到了穆斯林每日礼拜的“晌”时,广播里又播放了阿訇优美的宣礼声,很是震撼。我对于穆斯林世界每日五次强力灌输宗教理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凝聚力和统一的思想很是感叹。(视频)</h3> <h3>  拉巴特皇宫(外观),位于市中心,建于1785年,占地两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大门上用黄铜雕成图案,绿玻璃瓦屋顶,宫内有各式各样的宫殿,其中哈桑二世国王用于接见宾客的里亚德宫最为壮观。皇宫大道宽广而笔直,广场四周有古炮,中央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喷水池,这里也是摩洛哥国王迎接世界来访的各国元首的广场。</h3> <h3>  哈桑塔位于哈桑清真寺正面,是阿尔默哈德王朝於公元1196年所建,高69米,用玫瑰色石块砌成,四周雕刻图案各异,具有摩洛哥的传统艺术特色。当时的苏丹曾怀有一个宏愿,就是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让所有的军队在此祷告,无奈缺乏经费。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时该塔顶部被毁,工程被迫中断,只留下一百多根未完成之尖塔石柱,时移势易,这些残柱在今天郤反而被认為是一种建筑艺术。<br></h3><h3> </h3> <h3> 穆罕默德五世皇陵,位于拉巴特市中心,1961年,穆罕默德五世国王逝世。1962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墓的正面是拉巴特的象征——哈桑塔和哈桑大清真寺遗址。<br></h3><h3> </h3> <h3>  墓室中央为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爷爷穆罕默德五世墓,两侧分别为穆罕默德六世的爸爸哈桑二世国王及其叔叔阿卜杜拉亲王的墓,并建有陈列馆,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画像和穆罕默德五世国王遗物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资料与文献。</h3> <h3>  守卫皇陵的士兵。</h3> <h3>  一家摩洛哥人在与士兵拍照,小女孩漂亮极了,同伴凑上去给小女孩当了一次“临时中国妈妈”。</h3> <h3>  一群西方人在与士兵照像,我从皇陵中出来,正好看见同伴在拍他们,于是便跑过去凑热闹。一同伴偷拍了我奔跑的姿势。一照像就疆硬的我,难得有这么灿烂的表情与优美的步姿。</h3> <h3>  在拉巴特吃午饭时,两摩洛哥大叔在演奏摩洛哥乐曲。同伴们便走过去与他们合影。我录了下来。录完后,其中一大叔把手放在胸前弯腰对我行了一阿拉伯礼。我也回敬了一个。</h3><h3> 阿拉伯人见面先握手,然后把手放在胸前低头行礼。握完手后千万不要把手放在大腿旁碰着裤子,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会让他们觉得你是在擦手,嫌弃他们手脏。</h3> <h3>  上图是阿汤哥拍摄《谍中谍》中飞车的场景。</h3><h3> 乌达雅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为一古城堡建筑群,当年是一座军事要塞。始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城堡内居民区房屋全部都是蓝白外墙。故拉巴特也有蓝白城之说。是摩洛哥的“蓝白玫瑰🌹”。</h3><h3> </h3> <h3>  现存的乌达亚堡对外开放三个部分:一是在17世纪时由伊斯梅尔国王所建的、具有西班牙安达鲁西亚园林建筑风格的院内花园;二是博物馆,展出历代珠宝、乐器和历代民族服装,包括柏柏尔人、撒哈拉人、摩洛哥犹太人的服饰以及古代红铜和土陶器皿;三是高空平台,为古时空中市场遗迹。在高空平台上,可见大西洋。乌达亚堡内保留着柏柏尔民居和街道。</h3><h3> 在高空平台上,我用阿拉伯语:“تصوير”(照像)加英语:“You and me”(我和你)成功邀请了一正在照像的摩洛哥女孩与我们合影。照完像后女孩用英语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并对我们说:“Welcome to Morocco”(欢迎来到摩洛哥!)</h3> <h3>  乌达亚堡在17世纪时由伊斯梅尔国王所建的、具有西班牙安达鲁西亚园林建筑风格的院内花园</h3> <h3>  乌达亚堡高空平台上,一群摩洛哥人邀请我们与他们照像。</h3> <h3>  摩洛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她交织着非洲文化、殖民文化、罗马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摩洛哥文化。摩洛哥的音乐舞蹈、民间传统节日、柏柏尔人的新娘节盛会(穆塞姆节)等极具魅力,是一个有着厚重的历史、斑驳的文化、醉人的美景的国家。</h3><h3> 正是因为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气息,2016年摩洛哥被世界最大的旅行指南《孤独星球》评为年度十佳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是摩洛哥的第二大经济支柱,第二大创汇来源和第二大提供就业的产业。近年来,摩洛哥的旅游业在保持国家政局稳定的情况下,有效地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和“阿拉伯之春”的影响。在其他阿拉伯国家旅游不景气的情况下,摩洛哥的游客量却出现逆势逐年增长的态势,对中国公民实施免签证策后,游客数量强势增长。</h3><div>  在摩洛哥,通用语言是法语、阿拉伯语和柏柏尔语。靠近直布罗陀海峡地区也说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div><h3> 摩洛哥现行的通用货币是摩洛哥迪拉姆(Dirham),国内外通用的货币符号是DH。分纸币和硬币两种。纸币的面额有5、10、50、100、200迪拉姆等;硬币的面额有1、2、5、10、20、50费尔(Fils)及1迪拉姆铸币。辅币及进位为1迪拉姆=100费尔。这和我们中国的人民币是10进位制不同。迪拉姆对美元及欧元等跟据其主要贸易货币的货币价值实行自由浮动汇率。人民币在摩洛哥不可兑换迪拉姆,但在中国的机场可兑换。约1迪拉姆兑换0.75人民币(加手续费),我们先在成都机场兑换了一部分。</h3><h3> 摩洛哥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但是摩洛哥通用法语,译成法文后则名在前姓在后。摩洛哥人是以先知及其亲属的名字命名。先知穆罕默德,先知之父阿卜达拉赫,先知之母阿米娜,这些是摩洛哥人常见的名字。哈桑是先知的外孙,是摩洛哥人常用来给长子命名的名字之一。如果是先知默罕默德的后代,男性的名字前可加“穆莱”(老爷);若也叫默罕默德,在其名字前加“西迪”。</h3><h3>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东南接阿尔及利亚,南部为西撒哈拉,西濒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的西班牙相望,扼大西洋入地中海的门户。国土面积44.6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哈拉的25.21万平方公里)。</h3><h3> 1957年,摩洛哥在联合国大会上支持恢复中国的合法地位。1958年11月1日,继埃及之后摩洛哥成为第二个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1963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率团正式访问摩洛哥,加强了两国的政治往来,还签署了一系列贸易和援助协定。</h3><h3> 倘若追逆历史的话,中国和摩洛哥交往不断,1336年,中国的旅行家汪大渊就曾到达摩洛哥的丹吉尔地区,并在他写的《岛夷志略》中记录了他游历见闻。十年后摩洛哥著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远渡重阳来到中国,前后在泉州、广州、杭州和北京等地逗留了三年多,在他写的《异域奇景珍闻录》中介绍了元代中国的风土人情。位于西北端的摩洛哥是古丝绸之路西端重要的驿站。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品受到摩洛哥的亲睐,并由此源源不断地运往非洲,经过几百年的溶合,茶和茶道已经不知不觉地溶进了摩洛哥的文化血脉中。近年来,仅有三仟多万人口的摩洛哥稳居中国第一大绿茶进口国。</h3><h3> 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品尝着中国风味的茶,吹佛着大西洋的海风,凝望着撒哈拉的夕阳,对摩洛哥的亲近感便由古丝绸之路和三毛的足迹拉近。</h3> <h3>  上图是我拍摄的梅尔祖卡沙漠中柏柏尔人在包头巾。</h3><h3><br></h3><h3> 早在200万~100万年前,摩洛哥的大西洋海岸就出现了阿舍利文化。大约在50万~40万年前,出现了直立人人种——拉巴特人和卡萨布兰卡人。公元前3世纪,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及埃及这些地中海南部地区为古罗马帝国的控制区,奥斯曼土尔其帝国也控制过这些地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600年期间,摩洛哥进入了有记载的历史。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时,在摩洛哥沿海一带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4世纪,在摩洛哥北部建立了一个柏柏尔人的王国——毛里塔尼亚。</h3><h3> 摩洛哥的原住民是柏柏尔人。</h3><h3> 7世纪时, 阿拉伯人在现属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为传播伊斯兰教,开始了全面的扩张。阿拉伯人在欧格白.伊本.拿非(Oqba Ben Nafi)指挥下第一次入侵北非沿海。683年,他率领军队进入现在的摩洛哥。阿拉伯人对柏柏尔人的征服,前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所以现代的北非实际上是阿拉伯人的世界。</h3><h3> 阿拉伯人迁入后,摩洛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罗马式的奴隶统治制度开始瓦解。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的部落贵族变成了大土地所有者阶级。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也较快,从近东干旱地区迁移来的阿拉伯人在摩洛哥种植水稻、甘庶等需要灌溉的作物和耐旱的硬小麦,出现了农业兴旺,商业和对外贸活跃的景象。</h3><h3> 在柏柏尔部落之间开始通行阿拉伯语,各方面受到阿拉伯人的影响并逐渐伊斯兰化。由于柏柏尔人的社会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与同属闪族后裔的阿拉伯人本来就有相似的地方,而且伊斯兰的教义又有简单易懂的性质,加之阿拉伯人采取信仰伊斯兰教就可获得优惠等措施,所以柏柏尔人在短时间内皈依了伊斯兰教。</h3><h3> 阿拉伯人迁入摩洛哥后,与柏柏尔人长期通婚,形成了现在的摩洛哥人。阿拉伯人种约占摩洛哥人口的80%。</h3><h3> 8世纪以后,柏柏尔人在宗教改革家的领导下,开展了一场由哈瓦利吉派领导的宗教运动(公元739年),反抗阿拉伯的中央政权,最终脱离了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期王朝(阿拉伯帝国王朝)的统治,摩洛哥相继建立了独立的以部落联邦为基础的几个王朝:以菲斯为首都的伊德里斯王朝;以马拉喀什为首都的阿尔摩拉维王朝、阿尔摩哈德王朝;以拉巴特为首都的马里尼德王朝;以塔鲁丹特城和菲斯为首都的萨阿德王朝。</h3><h3> 现在的阿拉维王朝建于1660年,该王朝至今仍统治着摩洛哥。</h3><h3> </h3><h3></h3> <h3>  上图是我们在摩洛哥的经济首都卡萨布兰卡的“迈阿密大道”上与现任穆罕默德六世国王“合影”。😀</h3><h3><br></h3><h3> 摩洛哥地处战略要地,在大西洋航道开辟后,它成为西欧殖民者向亚非拉地区侵略扩张的必经之地,素有“西方的锁钥”之称。19世纪摩洛哥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h3><h3> 哈桑二世在回忆录《挑战》中写到:“首先我国家的地理。我的祖国阿拉伯文叫马格里布.阿克萨,即最西边的国家。这个名字本身就叫人垂涎。它是联接海洋、大陆、各国人民和各种文明的纽带。因此,在十九世纪,许多外国列强把摩洛哥看成他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有头等重要意义的一块战略和战术要地。”</h3><h3> “摩洛哥依靠穆莱.哈桑一世的毅力对勾结起来的列强的可怕的联盟进行了扺制。1880年,在马德里会议上,摩洛哥费了很大的劲才使得外国驻摩洛哥的领事代表的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外国人想在摩洛哥得到经济权益必须取得摩洛哥政府的准许。在大多数情况下,摩洛哥政府是不予批准的。国家主权的完整还应体现在外国人都必须根据我们的法律交纳适当的关税和税款。”“穆莱.哈桑一世去世时,阿卜德拉齐玆才十四岁。他的无知和轻信使这些曾在他父王面前碰了壁的列强有机可乘。这位青年的国王过了很久,即当马德里公约签字国阻止他动用这个公约规定允许的财源时,他才看清这是他们给他设下的陷阱。事实上,这是一起迫使摩洛哥放弃主权的大阴谋。”“被剩夺了马德里公约所给予保证的财源,摩洛哥便负债累累,在境况最糟时,不得不乞求外国资本。这样正做了他们所期望做的事。在1903和1904年,他们借给摩洛哥两笔钱。第一笔是二千二百五十万金法郎,英国、法国、西班牙都各出七百五十万。但实际上摩洛哥只拿到一千三百五十万。第二笔借款是六千二百万金法郎,我们只到手四千八百万。这种借债办法——可以说是不冒险的抢劫——导致摩洛哥走向破产。在1910年摩洛哥彻底破产了,我们不得不签定一笔借一亿金法郎的借款协定。但这次一文钱都没有进我们的国库。”(《挑战》)</h3><h3> 1906年1月15日至4月17日,在西班牙的阿尔及西拉斯(Algeciras)召开解决摩洛哥问题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法国、德国、英国、俄国、美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荷兰、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和摩洛哥等13个国家。会议通过总议定书,承认摩洛哥“独立”,保证西方列强在摩洛哥的“经济自由和平等”,共同参加摩洛哥国家银行,每个国家一股,法国两股;分亨修建铁路和矿山的特许权。法国控制了摩洛哥的国家银行,接管摩洛哥的海关关税;丹吉尔成为一个国际自由港。在摩洛哥组织国际警察部队,由法国和西班牙分别管理摩洛哥的警察部队,负责维持摩洛哥的“治安”。苏丹阿卜杜拉.阿齐兹被迫签署这一文件。此次会议使摩洛哥处于法国政府的“保护”下。但法国仍不满足,1907年3月,法国以一法国人在马拉喀什被杀为借口,占领摩洛哥整个东部地区和乌季达。8月,法国一建筑工人在卡萨布兰卡被打死,法国又以此为由占领卡萨布兰卡和大西洋沿岸的其它5个港口。</h3><h3> 之后,摩洛哥人民反对软弱的苏丹阿齐兹,拥立其兄弟穆莱.哈菲德(Moulay Hafid,1908~1912在位)。不料,苏丹穆莱.哈菲德为换取西方列强承认其政权,允诺承担前届政府的一切义务,包括外国租借地、履行不平等条约和偿还债务。1911年3月,摩洛哥首都又爆发了反对苏丹和法国侵占者的人民起义。法国以保护苏丹为由,又占领了摩洛哥西部和东部的一些省区,占领菲斯、拉巴特和梅克内斯。1912年3月30日,法国强迫苏丹穆莱.哈菲德签订了《菲斯条约》(即《法兰西摩洛哥保护制条约》),摩洛哥正式承认法国的“保护”,该条约规定:允许法国在摩洛哥驻军,负责训练警察和执行警察任务,并由法国代行摩洛哥的对外事务;在摩洛哥境内进行法国政府视为有益的行政、司法、经济、财政和军事改革;如苏丹个人及领土的安全受到威胁,法国政府有义务向其提供援助;未获法国政府同意,摩洛哥不得签订任何国际条约和进行任何国际贷款;摩洛哥在国外的代表资格、权力由法国外交及公使代理人承担,“委托”他们保护摩洛哥在国外臣民的利益,摩洛哥与外国大国间的唯一中介人是法国总督,苏丹的所有敕令都需提交他签署批准。《菲斯条约》使摩洛哥丧失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后两任苏丹均为法国的傀儡(苏丹穆莱.哈菲德、穆罕默德五世的父亲穆莱.优素福)。</h3><h3> 哈桑二世在《挑战》中写到: “保护国这个词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即:一个国家处在被另一个国家支配的地位,特别是在对外关系和安全方面。”“我国遭受了宰割,被任意地瓜分为三块:一、北部里弗地区成了西班牙的保护国。摩洛哥国王把那里的权力委托给得土安的哈里发(宗教领袖)。这样,南部那块被西班牙占领的我国的撒哈拉领土也归属于它。二、法国保护国占领着摩洛哥领土的大部。三、丹吉尔国际化。在这个地区,国王的权力由他的代表来行驶。丹吉尔的国际地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23年才由巴黎公约确定下来。”</h3><h3> 摩洛哥这段历史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清王朝时期中国的耻辱,落后就要挨打啊!世界各国的血泪史都是如此!</h3><h3> </h3> <h3>  上图是我们在卡萨布兰卡“迈阿密大道”拍到的穆罕默德六世国王的全家福。中间那位便是穆罕默德六世国王。左上角是王妃拉拉.萨尔玛。</h3><h3><br></h3><h3> 1927年11月18日,18岁的西迪.穆罕默德五世继承王位(Sidi Mohammed,1927~1961年在位),开始为摩洛哥的独立而斗争。西迪.穆罕默德是穆莱.尤素福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政治军事力量开始衰弱,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1947年4月9日,苏丹穆罕默德五世在丹吉尔发表了要求独立的历史性演说,公开表示摩洛哥决心复兴和反抗外国的占领。穆罕默德五世也多次致函法国总统,要求修改使摩洛哥沦为“保护国”的《菲斯条约》,遭到法国政府的断然拒绝。于是,引发了拉巴特和卡萨布兰卡两个城市人民进行支持穆罕默德五世要求的示威游行。摩洛哥人民反对法国殖民的大示威在摩洛哥全境此起彼伏。穆罕默德五世拒绝在法国炮制的“成立混合中央政府和市政,一切谈判都应以一九一二年《菲斯条约》的原则为基础”的“改革草案”上签字。8月20日,法国政府废黜穆罕默德五世,将他及其家人流放到科西嘉岛(Corsica),后又流放到马达加斯加岛。</h3><h3> 各大城市的人民发动了游行示威和武装起义。</h3><h3> 在哈桑二世回忆录《挑战》中写到:</h3><h3> “有一天,我在父亲面前忧伤而愤懑地谈到在遥远的祖国,我们有许多人牺牲了的时候,他对我说,他也思念着祖国,他坚信烈士的血不会自流。他翻开《古兰经》诵读起来:真主是与坚韧者同在的。为主道而被戕害的人,你们不要说他们是死的;其实,他们是活的,但你们不知觉。(《古兰经》卷 二 153——154页)” </h3><h3> 经过摩洛哥人民长期而坚决的斗争,1955年11月,法国不得不做出让步,将穆罕默德五世放回并同意恢复王位。</h3><h3> 12月7日,摩洛哥新政府成立,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通过与法国的谈判,废除《菲斯条约》,实现国家的独立,收复西属摩洛哥和丹吉尔,实现国家统一;废除特权,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恢复公众自由。1956年2月15日,摩洛哥与法国就独立问题开始谈判;3月2日,废除了《菲斯条约》,法国政府和摩洛哥签署了独立宣言,摩洛哥获得独立。</h3><h3> 1957年定国名为摩洛哥王国,苏丹改称国王,既穆罕默德五世国王,穆罕默德五世国王是阿拉维王朝的第二十位君主。</h3><h3> 在哈桑二世的《挑战》中写到:“我们曾遇到过极端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问题。我们所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的人民深深地信任着一个象征真主的人:我的父亲。”</h3><h3> “没有穆罕默德五世的智慧、毅力和远见,摩洛哥民族无论从政治上、社会上还是就领土而言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挑战》)因此,穆罕默德五世国王被摩洛哥人民誉为摩洛哥的“国父”。在经济上,摩洛哥经过默罕默德五世国王时期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的经济体系阶段。</h3><h3> 1961年2日26日,穆罕默德五世国王因心脏病去世。其长子穆莱.哈桑(Moulay Hassan)王储继位,称哈桑二世。</h3><h3><br></h3><h3> 哈桑二世认为:“独立了的摩洛哥奉行极端民族主义是不合适的,而应该恰恰相反,这就是我一九六零年十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所阐述的。我认为,新型国家的集体人格必须在宽容、互相帮助、普救三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得到确认。应该从狭隘的民族概念上升到人类的共同概念。”(《挑战》)</h3><h3> 摩洛哥实行二元君主立宪制,国王拥有最高权力,拥有两院制的议会。哈桑二世为实现他父王所希望的“民主制度和君主立宪政体” 进行了艰苦的奋斗。“在国内不得不对付那些表面上互相对立,背地里却窜通一气的小集团联盟”(《挑战》)。</h3><h3> “摩洛哥的君主宪政是社会性的,我们在这里要指出它的根本目标之一,是改善各层人民的境遇和始终让公众利益先于私人利益。</h3><h3> 宪政保证公民以下自由和权利:</h3><h3> ——舆论、集会和各种形式的言论自由 ;</h3><h3> ——国内通行自由;</h3><h3> ——参加政治和工会组织自由;</h3><h3> ——担任公职的条件人人平等;</h3><h3> ——全体人民都有接受教育和劳动的权力;</h3><h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达形式。法律不具有追溯效力。</h3><h3> ——男女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议会议员享有议员豁免权。”(《挑战》)。</h3><h3> 在摩洛哥,国王任命首相和大臣;国王是王家武装部队的统帅;国王颁布法律;国王实施赦免权;一旦严重局势需要,并同议会议长磋商后,国王可以宣布实施紧急状态。</h3><h3> 哈桑二世对摩洛哥的君主立宪政体的定义,应该是与国王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英国、瑞典、西班牙、比利时、日本等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不一样吧,是一种具有伊斯兰宗教信仰的兼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摩洛哥特色的君主立宪制。</h3><h3> 在处理与阿尔及利亚边境争端,哈桑二世信奉:“那些和我们一样相信古兰经的人,懂得宁要和平,不要战争,宁要博爱,不要仇恨,宁要协商和团结,不要分裂,宁要建设,不要破坏,宁要微笑,不要泪水。这些不是空话,因为,多亏圣贤的告诫,降落在我们人民头上的重大灾难才能得以消除,并帮助我们走上了正道。生活在同一个地区、奉行同样信仰的人民之间的争斗,是对真主的诅咒、不忠和犯罪。”从而避免了两国之间的战争。</h3><h3> 摩洛哥的经济支柱主要是用于生产化肥的被称为“白色金子”的磷酸盐,占世界储藏量的50%。磷酸盐的开采、加工、运输和贸易都由王家磷酸盐公司负责,属于国营公司。 </h3><h3> 哈桑二世国王对摩洛哥的统治长达30多年。他极重视人民的健康,他说:“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产,并不是它储备的大量黄金或外汇;更不是它的地下资源或工业能力,而是人民的健康”(《挑战》)。他创办医学院并送人民到国外学医,建立“巡回”医生制度。他执政时期摩洛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面建设、以给与赔偿费的方式从欧洲移民者手中收回田地分给农民并实行集体化、兴修水利、兴建住房、发展教育、巩固王权、稳定政局、全面调整与整顿,以政治的民主化达到社会的安定阶段,最终使摩洛哥由一个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占有一席地位的主权家,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h3><h3> 哈桑二世认为摩洛哥的发展是独具摩洛哥特色的。他认为“国王的责任是使他的国家坚持这条道路,因为他同人民心连着心。我了解摩洛哥人民,因为我是直接从人民中来的。我们的祖先要我们注意使历代王太后都不能出生于大资产阶级,也不能是贵族资产阶级。我可以自豪地说,阿拉维王朝的母亲、祖母和外祖母都是来自普通的平民家庭”(《挑战》)。</h3><h3> 哈桑二世生前遭遇了两次被谋杀的经历,一次是宫廷内暗杀,一次是飞机追杀。庆幸的是有安拉的保佑,才使得摩洛哥的这位英主平安无事,摩洛哥没有再次分裂。我们才得以有幸踏上摩洛哥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领略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h3><h3> 1999年7月23日,哈桑二世国王因心脏病逝世。</h3><h3><br></h3><h3> 现任国王是哈桑二世国王的长子西迪.穆罕默德王储。穆罕默德六世国王继位后,继续推动政治和经济的世俗化改革,以期使摩洛哥取得较以往更快速的发展。</h3><h3> 2002年2月4~10日,穆罕默德六世国王以摩洛哥国家元首身份访问中国,并取得圆满成功。</h3><h3> 穆罕默德六世的王妃拉拉·萨尔玛也是一位平民,是摩洛哥最大的私营企业“北非投资集团”的一名信息系统工程师,身材高挑、气质高雅、容貌出众,是一位令穆罕默德六世一见倾心的灰姑娘。她令摩洛哥改变了一系列的陈旧传统:她让王室不再有三宫六院;她令王室女子享有很多的权利与自由;她还令整个摩洛哥人实行一夫一妻制...... 总之,她改变了这个国家。萨尔玛从不带面纱,一改王室女眷们从不抛头露面的做法,经常出现在公开场合。她为拯救非洲艾滋病人四处奔走,参加各种慈善活动,随夫君一起正式出访,也积极参与马拉喀什电影节之类的公众活动。她被媒体评价为一位充满自信的女性。她不遗余力地在世界奔走,为阿拉伯女性争取其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并且成立了多项慈善基金会,用于癌症研究以及爱滋病防御,身体力行地为摩洛哥在世界舞台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媒体对这位王妃的关切比穆罕默德六世更甚。</h3><h3> 在摩洛哥,没有人了解以前国王婚姻的情况,人们也从来没有见过国王妻子的长相,她们甚至从来都没有出现在王室家族的照片中,惟一被允许的事情或许只是为王室生儿育女,被尊称为“王子的母亲”。拉拉.萨尔玛的抛头露面和特立独行也许是摩洛哥向世俗化改革的一个象征吧。 </h3><h3>  阿拉伯国家因早期战争不断,造成了寡妇多的现象。先知穆罕默德为了同情女人,规定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妻子。在穆罕默德六世时,为了迎取王妃萨尔玛,答应了萨尔玛提出的条件—— 一夫一妻。为了推动一夫一妻制,又满足阿拉伯国家原有多妻的习俗,规定男人可以多妻,但娶第二个妻子必须经第一个妻子的同意,娶第三个妻子必须经前两个妻子的同意;并且在经济上必须一视同仁,如为第一个妻子买了房子和车子,必须为后面的妻子买一样的房子和车子。由于国王和王妃共同努力的推动,现在的年青人由于经济的原因几乎都是一夫一妻。</h3><div><br></div><h3> 摩洛哥独立后至今,西迪.穆罕默德五世国王(Sidi Mohammed V,1995年11月16日复位~1961年2月26日 )为摩洛哥争取了独立;穆莱.哈桑二世国王(Moulay Hassa Ⅱ,1961年3月3日~1999年7月23日)稳定了政局;西迪.穆罕默德六世国王(Sidi Mohammed VI,1999年7月23日继位至今)发展了经济。经过前后三位英主的统治,摩洛哥政局稳定,经济蒸蒸日上。</h3><h3><br></h3><h3> </h3> <h3><br></h3><div> 摩洛哥宪法中明确规定:伊斯兰教是国教。摩洛哥居民中98.7%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徒占1.1%,犹太教徒占0.2%。伊斯兰教主要分为多数人的逊尼派和少数人的什叶派。在摩洛哥的伊斯兰教是逊尼派的马立克教法学派。</div><div>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公元7世纪初由创始人穆罕默德首传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以后在世界各地获得广泛传播的宗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教。“伊斯兰”意为“顺从”,即顺从唯一真主“安拉”的意志。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全世界大约有8亿人信仰伊斯兰教,特别集中在西亚、中亚、北洲、东南亚各地。</div><div> 伊斯兰教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div><div> 理论部分包括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天经、信先知、信后世。</div><div> 信安拉是唯一的真主,反对多神和偶像崇拜。</div><div> 信天使是全能的安拉创造的,是执行安拉的命令并被安拉派遣管理天国的。</div><div> 信天经——《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div><div> 信先知在伊斯兰教的每一个民族那里都会出现,是作为安拉的使者向人们“报喜信、传警告”的人,穆罕默德被认为是最后的先知和安拉的使者,即“封印的圣人”。</div><div> 信后世是《古兰经》中最生动的部分,第75章被称为《复坐章》,认为世界终将有一天,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的清算,所有曾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人,都将“复活”,集中起来,接受安拉的审判,决定赏罚,善人进“乐园”,恶人进“火狱”。</div><div> 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所谓“五功”即“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div><div> 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是信仰的表白(即“作证”)。当众表白一次,名义上就是穆斯林。 </div><div> 礼拜是穆斯林面向麦加“克尔白”(天房)祈祷的宗教仪式,主要有:每日五次礼拜,分别在晨、晌、晡、昏、宵五个时间举行;每周一次星期五聚礼(主麻拜);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会礼。</div><div> 斋戒在每年教历九月(“莱麦丹”月)斋戒一月,每天从黎明到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div><div> 天课是伊斯兰的宗教课税。信徒的资财达到一定数量时,每年必须提出其中一部分散给贫苦的穆斯林。</div><div> 朝觐,在伊斯兰教规定,一个穆斯林在身体健康、经济能力许可、旅途安全的情况下,一生中至少应去麦加朝觐一次。一年一度的麦加朝觐是世界性的穆斯林大会。</div><div> 伊斯兰教教义在解决社会矛盾方面要求人民采取消极的态度。但在另一方面,又给教徒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为人行善,买卖公平,救济贫困,照顾孤寡老人等。此外,对偷盗和欺诈等犯罪行为,伊斯兰教义也规定要给予极为严厉的惩治。因此伊斯兰教义也被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国家长期奉为法律。</div><div> 穆罕默德制定了“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权威而且是世俗权威,管理人们事务的统一力量应是信仰而不是“部落”这一流传至今的法则。因此,伊斯兰教不仅是一个宗教,而且是一个思想体系,一个伊斯兰教作为主导因素的文化,“政教合一”是伊斯兰教社会制度的特征。</div><h3> 伊斯兰有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例如饮食、婚姻、丧葬、宰牲等,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民族、宗教和社会根源。伊斯兰教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未诵安拉之名而宰杀的牲禽等,禁酒,在《古兰经》中都有明文规定。</h3><h3>  上图为在丹吉尔午餐时与摩洛哥餐台服务员的留影。 </h3> <h3>  上图为舍夫沙万民宿旅馆里的房间。 </h3><h3><br></h3><div>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一切赞颂,全归真主,众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祐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祐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古兰经》文。</div><h3> 凭着这部《古兰经》,穆罕默德在二十三年之中把一盘散沙似的阿拉伯人鼓铸成一个坚强的民族。野蛮的阿拉伯人,由伊斯兰教迅速地跨进文明的境域,其开化之速,是同等级的任何民族所不及的。这件奇迹发生之前,要想在世界上找一个比阿拉伯人更涣散的民族,是很困难的。有史以前,麦加和整个的阿拉伯半岛,早已沉湎于精神的麻痹之中,犹太教、基督教或哲学的探讨,都只有微弱的和暂时的影响,对于阿拉伯人的意识,不过像微风掠过安静的湖面,处处吹起了涟漪,下面的水,仍然保持其原来停止和寂静的状态。阿拉伯人浸沉于迷信、残忍、邪僻……之中。他们的宗教,是一种粗野的偶像崇拜;他们的信仰,是对于鬼神的迷信的恐怖……回历纪元(公历六二二年)前十三年,麦加是死气沉沉地处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之下。那十三年的工夫究竟引起了什么变化呢?……犹太教的教义,早在麦地那震动当地人的耳鼓;然而他们听见了这位阿拉伯的先知惊心动魄的声调,才从酣睡中觉醒过来,这个叫默罕默德的人站起来,借着他自己的人格和他所宣称的真主的引导,居然实现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就是把这些好战的因素统统联合起来。凭着这部《古兰经》,阿拉伯民族在百年之中解放了亚非欧三洲上被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所奴役的几百万人民。后来,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阿拉伯人为了使新入教的各民族和自己的子孙能正确地了解《古兰经》经义,而草创阿拉伯的文字学、文法学、修辞学、圣训学、教律学、法理学、教义学,并且记载穆罕默德的遗教,以及阿拉伯的民间歌谣、传说和故事。因此,阿拉伯语文的学科和伊斯兰教的学科,都是以《古兰经》为中心的。故《古兰经》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在伊斯兰文化史上,都占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h3> <h3>  上左图为舍夫沙万我们留的“成都熊猫”签名与老板的合影。</h3><h3><br></h3><h3>  四大皇城之一的马拉喀什历史介绍:1062年,摩洛哥阿尔摩拉维德王朝(1055~1147年)开始建马拉喀什城。这是摩洛哥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h3><div> 柏柏尔人的一个游牧部落桑哈贾人,在征服了沙漠和其南部许多地区之后,建立了阿尔摩拉维德王朝</div><div> 1036年,伊斯兰神学家阿布杜拉.伊本.亚辛(Abdulla hibn yasin,?~1059)来到西撒哈拉,在柏柏尔人中传播伊斯兰教。在塞内加尔河建立一座清真寺,训练他的学生,被称为“穆拉比特人”(Murabitun),还组建了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武装政治集团。1042年,亚辛率领这支武装力量以“圣战”为名开始自南向北扩展,控制了撒哈拉的三角地带,随后,亚辛的势力进入摩洛哥,创建了阿尔摩拉维德王朝,伊本.亚辛成为王朝的创始人。亚辛死后,尤素福.本.塔什芬(Youssef Ben Tachfine,1061~1107年在位)被拥立为领袖,成为阿尔摩拉维德王朝的第一任国王。1062年他兴建马拉喀什城。1070年定都马拉喀什。随后,他把其势力扩张到摩洛哥的北部,1068年占领菲斯,1078年夺取丹吉尔,1084年征服摩洛哥全境,实现了摩洛哥有史以来的统一。</div><div> 1080年,塔什芬向东扩张到阿尔及利亚;向北进军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塞维利亚、格林纳德、穆尔西亚;建立了一个横跨欧非两大陆的庞大的柏柏尔帝国,其边界从南部的西非的塞内加尔河延伸到北部的西班牙的埃布罗河,从西部的大西洋到东部的突尼斯,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div><div> 12世纪初,大阿特拉斯山区的伊斯兰教神学家伊本.图马特创立了阿尔摩哈德派,反对阿尔摩拉维德王朝。1130年图马特死后,他的忠实信徒阿卜杜拉.穆敏.本.阿里(Abdel Moumen Ben Ali,1133~1163年)继位。为与阿尔摩拉维德王朝抗衡,建立了一支由法国人和西班牙人训练的艇队和陆军。1147年,穆敏推翻了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建立了阿尔摩哈德王朝。穆敏用15年的时间,征服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的黎波里,统一了北非。阿尔摩哈德王朝国土辽阔,其版图包括埃及以西整个非洲北部和西班牙的全部穆斯林地区。马拉喀什仍作为这个新的柏柏尔人王朝的首都。</div><h3> 穆敏其子阿布.雅库布.优素福(Abou Yacoub Youssef)掌权,1170年将皇都迁往塞维利亚(现西班牙境内)。1172年,阿尔摩哈德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其彊土从大西洋到的黎波里塔尼亚(今利比亚西北部),从西班牙到西部荒漠草原。穆敏的孙子阿布.优素福.雅库布(Abou Youssef Yacoub ,1184~1199在位)还兴建了拉巴特城和在当时“举世无双”的大医院——马拉喀什医院。穆敏其后的两代君主建成了举世文明的三塔:塞维利亚的吉拉勒达宣礼塔、马拉喀什的库图比亚宣礼塔和拉巴特的哈桑宣礼塔。这三座塔至今仍巍然屹立,成为阿尔摩哈德王朝繁荣昌盛的见证。</h3><div> 由于西班牙北方的基督教向南部大举进攻,导致摩洛哥南部的柏柏尔人的穆斯林小国纷纷独立,阿尔摩哈德王朝日趋没落。1269年,马里尼德人攻占马拉喀什,结束了阿尔摩哈德王朝的统治。</div><h3> 马拉喀什建于1126年的城墙用红泥巴土建筑,至今仍保留部分遗址,建筑的颜色是红褐色。粉红、橘红、各种色度的红在这里层层叠叠,顺着高矮不一的屋顶攀爬交错。而柏柏尔语中的“马拉喀什”即“红色”之意,因而得名“红城”。是摩洛哥的“红玫瑰🌹”。这里来来往往带头巾和面纱的女人把人带入了古老而神秘的风情。</h3> <h3>  上图为菲斯街边的制作毛毯的艺人。</h3><h3><br></h3><h3>  </h3><h3> 四大皇城之一的菲斯历史介绍:</h3><div> 菲斯(又译福兹)古城是摩洛哥土地上最早出现的阿拉伯城市。公元前9世纪初,菲斯成为摩洛哥第一个王朝——伊得里斯王朝的都城(当时在位的国王是伊得里斯王朝的第二位国王)。直到20世纪初,菲斯都是摩洛哥历代王朝的都城。菲斯还是伊斯兰世界的圣城之一和文化首都。</div><div> 菲斯古城本身就是一部摩洛哥史。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一直反对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公元785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先知的后裔什叶派的伊德里斯.本.阿卜杜拉(Idriss Ben Abdallah)因在麦地那(现沙特阿拉伯境内)参加反叛,遭到镇压,逃到马格里布(摩洛哥),定居瓦来拉(今菲斯和梅克内斯之间的扎尔洪山)。由于他被认为是先知默罕默德的直系后代,而受到柏柏尔部落的同情并得到他们有力的支持,他取了一位柏柏尔姑娘为妻,他先是被柏柏尔人收留,后又被柏柏尔人拥立为伊玛目(阿拉伯Imam的译音。伊斯兰教逊尼派对穆斯林领袖和教法派创始人、著名宗教学者的尊称;伊斯兰教什叶派所拥戴的政教领袖)。伊德里斯开始宣传伊斯兰教并号召人们进行圣战。在他的感召下,许多信仰基督教、犹太教的柏柏尔人皈依了伊斯兰教。788年,建立了摩洛哥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王朝——伊德里斯王朝。</div><div> 伊德里斯王朝最初建都瓦来那城。公元792年,伊德里斯被巴格达(现伊拉克境内)派出的一个特使沙马赫毒死。其12岁的儿子继位,称伊德里斯二世。公元808年穆莱.伊德里斯二世选迁菲斯,大规模扩建并定为首都。后来菲斯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和繁荣的阿拉伯城市,许多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到此定居,成为传播伊斯兰教及其文化的中心。伊德里斯二世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政府。这一时期,摩洛哥的国力强盛,社会稳定。</div><div> 公元828年,伊德里斯二世去世,统治阶层开始内讧,王朝走向衰弱。伊德里斯二世的孙子叶海亚一世继位。在他执政期间,菲斯城再次繁荣,成为当时伊斯兰世界的大城市之一。他建立了卡拉维因(Qayrawaniyin)大学,也译卡鲁因大学;建立了卡拉维因清真寺和安德鲁西亚清真寺。</div><div> 公元917年,法蒂玛王朝(伊斯兰什叶派的一支伊斯马仪派在西非建立的王朝,公元909~1171年,史称“绿衣大食”)征服了伊德里期王朝的北部和东部。1055年伊德里斯王朝灭亡。</div><div> 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摩洛哥近200年。</div><div> 现在的菲斯城由伊德里斯父子、1276年马里尼德王朝所建的两座古城和本世纪建的新城组成。</div><div> 中世纪的摩洛哥在建立了以菲斯为首都的伊德里斯王朝后,经历了阿尔摩拉维王朝、阿尔摩哈德王朝、马里尼德王朝。第五个王朝萨阿德王朝(1520~1660年)再次以菲斯为首都。</div><div> 15~17世纪,欧洲列强利用摩洛哥国内的纷争状态,开始侵占摩洛哥的领土。几乎控制了摩洛哥整个大西洋沿岸地区。葡萄牙占据摩洛哥西部沿岸,西班牙占据摩洛哥北部沿岸的一些据点,英国占据了丹吉尔。正是由于摩洛哥政治上的分裂,港口被欧洲列强所占领,加之地中海的海上贸易受到封锁,因此影响了摩洛哥城市的发展,许多城市陷于衰落,甚至遭到毁坏。</div><div> 萨阿德人(Saadians)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12世纪定居摩洛哥南部德拉山谷的阿拉伯人,后来迁到菲斯。15世纪后半期,萨阿德人开展反对异教徒的“圣战”和反抗葡萄牙人入侵的斗争。1510年,萨阿德运动的领导人穆罕默德.卡伊姆比.阿姆拉拉被公认为谢里夫(Herifien,意思是“穆罕默德的后裔”),开始领导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1518年,其子艾哈迈德.阿鲁吉继位,继续反对葡萄牙人的斗争,最终统一了摩洛哥。1520年建立了萨阿德王朝。重建塔鲁丹特城并把它做为首都。葡萄牙人一直梦想恢复在摩洛哥的权力。后在对基督教的葡萄牙军队作战的“三王之战”中艾哈迈德.萨迪(Ahmed Saadi)夺取了胜利果实,他被立为苏丹(“Sultan”,意“有权威的人”,统治者的称号),王号曼苏尔。“三王之战”后,摩洛哥收复了地中海的所有失地,解除了葡萄牙的威胁,西班牙也放弃了占领摩洛哥的港口,摩洛哥开始复兴,成了一个强大独立的国家。艾哈迈德.萨迪统治期间(1578~1602年在位),摩洛哥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繁荣的景象。在北非三国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均成为奥斯曼土尔其帝国的版图时,摩洛哥仍保持着国家的独立。由于摩洛哥商人大多从事黄金贸易,所以萨迪被称为“金曼苏尔”。这期间,王朝迁都菲斯。</div><div> 1603年萨迪死后,由于争夺王位,萨阿德王朝开始衰落。这时南方的阿拉维人兴起。1660年萨阿德王朝灭亡。</div><div> 阿拉维人自称穆罕默德的后裔,在15世纪初他们迁徙到摩洛哥南部的塔菲拉勤地区。17世纪上半叶,阿拉维人的穆莱.谢里夫被宗教首领拥立为苏丹。</div><div> 1664年,穆莱.谢里夫逝世,其子穆莱.赖世德(Moulay Rachid,1664~1672年在位)继承王位,1667全进入菲斯,1668年夺取马拉喀什,建立阿拉维王朝,建都菲斯(曾一度迁往梅克内斯),赶走了乌季达的土尔其人。1672年,穆莱.赖世德的异母兄弟,继承人穆莱.伊斯梅尔(Moulay Ismael,1672~1727年在位)继位。他击溃了欧洲列强的武装入侵,收复了被英国人占领的丹吉尔,维护了民族主权,统一了摩洛哥。在对外关系上,在法国的路易十三和英国的詹姆士二世期间,与这两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摩洛哥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再次成为强大的国家。从现存的伊斯梅尔时期的城市遗址依稀可见当时国家强盛的景象。</div><div> 1727年3月22日,伊斯梅尔逝世。他死后,摩洛哥进入了历史上最混乱的三十年,先后有7位苏丹继位。但阿拉维王朝至今仍统治着摩洛哥。</div><div> 所以菲斯是三朝首都。</div><h3> 菲斯老城建于公元808年,占地250公顷,17公里长的城墙基本保存完好。菲斯城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著称于世,有古城堡、宫殿、伊德里斯二世国王的陵墓、收集传统武器和美术品的博物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等。12世纪伊斯兰教全盛时,市内有清真寺785座,现保留有360座,其中有建成初期的第一座清真寺——布阿纳尼亚清真寺。马里尼德王朝时修建的王宫和学校。现在,城内的建筑风格和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生产方式仍保持着中世纪的风貌。1981年,中古时期的菲斯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上图为舍夫沙万民宿旅馆门口的外墙。</h3><h3><br></h3><h3> </h3><div> 四大皇城之一首都拉巴特历史介绍:</div><div> 拉巴特是一座古城,公元10世纪得名,在阿拉伯语中,拉巴特的意思是“设防的居民”或者“兵营”。</div><div> 12世纪,第四个来自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边境的扎纳塔人建立的柏柏尔人王朝马德尼德王朝定都拉巴特。在马德尼德王朝时期,摩洛哥经济发展,其影响力超出了西地中海的界限。摩洛哥成为东西方的贸易中心。欧洲和西苏丹及其他非洲国家的贸易都要经过摩洛哥。游牧经济也得到发展。早在阿尔摩哈德王朝统治时期,阿拉伯游牧民已经开始渗入摩洛哥,改变了当地原有单一柏柏尔人的特点。到马里尼德王朝统治时,阿拉伯游牧民的地盘不断扩大,其结果是:许多柏柏尔人部落被阿拉伯人同化,阿拉伯语成为通行的和官方的语言。这一时期建立了犹太人的住处,犹太人开始聚集在摩洛哥。这一时期,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移民不断迁入摩洛哥,他们带来了精美的建筑、艺术、手工艺和文学风格。同时还出现了著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uta,1304~1378年)和14世纪的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Ibn Khaldoun)。</div><div> 14世纪和15世纪初,封建主内讧、宫廷政变和部落间的纠纷导致马里尼德王朝的中央政权逐渐削弱,国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470年,马里尼德王朝灭亡。</div><div> 从17世纪起,大批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的伊斯兰教徒(摩尔人)、熟练的工匠、商人和航海家家迁徙过来,拉巴特迅速发展起来。在1627~1665年期间,拉巴特实际成了独立于中央政权的国家城市。1666年起,拉巴特成了西马格里布建立起来的阿拉维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18~19世纪,拉巴特是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唯一城市,与西班牙、英国、荷兰、丹麦和法国的贸易都要经过这里。19世纪时,拉巴特成为摩洛哥中央政府统治的重要中心。到1912年,法国殖民者攻占当时摩洛哥的首都菲斯并迁都于此,拉巴特成为法国“保护国”的行政首府。1956年独立后,正式成为摩洛哥的首都。</div><h3> 拉巴特是摩洛哥的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中心。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h3> <h3>  摩洛哥的建筑艺术颇具特色。传统的摩洛哥房屋与中国的四合院相似,但墙壁更高,且临街的墙上没有窗户,为的是不让外面的行人看见屋里的情形,更不让女眷看见外面。一般屋门都是用优质木料雕花油漆而一成,地板用陶瓷或大理石碎块拼一成各种图案,四面墙围也是用陶瓷片镶嵌的五彩图案,天花板用雕花细木组合的图案或用石膏粘、砌而成,看上去极其讲究和精致。</h3><h3><br></h3><h3><br></h3><h3>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h3><h3> 1.摩洛哥插座为欧洲标准,需要带转换插座;有的酒店插座只有一个,所以需要带排插。</h3><h3> 2.摩洛哥人习惯喝冷水,不为中国人提供开水,需要带烧水壶。</h3><h3> 3.在菲斯参观皮革坊时很臭,需要带口罩。</h3><h3> 4.在沙漠住时很脏,需要带隔脏被。</h3><h3> 5.可能吃不惯当地饮食,需要带点榨菜。</h3><h3> 6.摩洛哥是个小费国家,多数时候凡是提供了服务,他们都要收小费。进入沙漠的四驱车需要给单程小费20迪拉姆,骑骆驼小费20迪拉姆。路上许多卫生间要收1~5迪拉姆,多数收2迪拉姆。酒店服务生帮拿了行李无电梯给20迪拉姆,有电梯给10迪拉姆。</h3><h3> 7.摩洛哥早晚温差很大。我们去的时间温度在7度到26度。由于大西洋是冷水洋,吹过来的风让人觉得冷。人站在太阳下热,阴凉处冷。因此,需要带四季的衣服。</h3><h3> 8.摩洛哥酒店提供洗头、洗澡液及香皂。但不提供牙刷、牙膏、拖鞋,多数酒店没有电吹风,这些需要自带。</h3><h3> 9.摩洛哥为阿拉伯国家,穿着比较保守,女士不可穿坦胸露背的服装及超短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