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艳同悲《红楼梦》之金鸳鸯

夕又

<h3>胡兰成曾说“<b>大观园里的人,黛玉,宝钗,凤姐,晴雯,袭人她们单举出一人都只能代表大观园的生活气象的一部分,只有鸳鸯,从她身上使人感觉出大观园的生活气象的全部。她有黛玉晴雯的深情,却没有黛玉的缠绵悱恻,晴雯的盛气凌人。有凤姐的干练,没有凤姐的辣手;和凤姐一般的明快,但她更蕴藉。她和袭人一般的服侍人,但她比袭人华贵。她是丫头,看来却不像丫头,自然也不是小姐,奶奶,夫人,但她是她们全体。在她身上几乎还可以找出妙玉的成分,但妙玉的是洁癖,她的是洁净。诸人之中,没有一个比得上她的艳,一种很淳很淳的华美。从她身上找不出一点点病态</b>。”</h3><h3>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鸳鸯是完美的!</h3> <h3>《红楼梦》的作者写人物,是既含着悲悯,又尽力公允的。二尤那样“失了脚”的女性,有她们的可怜可悯之处;钗黛那样的侯门闺秀,也有她们的缺点和不足。对鸳鸯,作者大概也只是尽量真实的呈现而已。</h3><h3>其实,鸳鸯的起点并不高。她是贾府的家生奴才,比起袭人平儿等,她的自由更少;她的父母都远在原籍,哥嫂又非真心疼爱,身边的管家婆子老嬷嬷们,都是“当面一盆火,背后捅刀子”的人,平时就会“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h3><h3>鸳鸯的成长环境可以说糟糕的很。</h3><h3>可是,这样的环境下,鸳鸯却并没有像晴雯那样凌厉多刺,也没有像袭人那样圆滑世故,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和真诚,从而成为贾母最离不开的人。</h3><h3>鸳鸯的为人,作者并不正面去描写,更多的是通过书中其他人的评价呈现出来。</h3><h3>李纨说她“大小都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他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要不是他经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去呢。那孩子心也公道,虽然这样,倒常替人说好话儿,还倒不依势欺人的。”</h3><h3>李纨评价完了,惜春还补充说:“老太太昨儿还说呢,他比我们还强呢。”</h3><h3>心公道、常替人说好话、不仗势欺人,正是鸳鸯能脱颖而出的原因。</h3><h3>鸳鸯是贾府势力最大的丫鬟,她的背后是贾母。而贾母又正如李纨所说“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贾母信任鸳鸯、依赖鸳鸯,要是在别人有了这样的势力,恐怕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而鸳鸯仍只是勤勉做事,小心做人。</h3><h3>对贾府金字塔尖的贾母,儿孙们没有敢说“不”的,偏偏鸳鸯敢说。这正是胡兰成所说的华贵之处,对下级不颐气指使,对上级不阿谀奉承,在“一颗富贵心,两只势利眼”的贾府来说,实在是不容易的。</h3> <h3>贾母在贾赦讨要鸳鸯的时候,跟邢夫人是这么说鸳鸯的:“……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该要去的,他就要了来,该添什么,他就度空儿告诉他们添了。鸳鸯再不这样,……我如今反倒自己操心去不成?还是天天盘算和你们要东西去?我这屋里有的没的,剩了他一个,年纪也大些,我凡百的脾气性格儿他还知道些。二则他还投主子们的缘法,也并不指着我和这位太太要衣裳去,又和那位奶奶要银子去。所以这几年一应事情,他说什么,从你小婶和你媳妇起,以至家下大大小小,没有不信的。所以不单我得靠,连你小婶媳妇也都省心。我有了这么个人,便是媳妇和孙子媳妇有想不到的,我也不得缺了,也没气可生了。这会子他去了,你们弄个什么人来我使?你们就弄他那么一个真珠的人来,不会说话也无用。我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伏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伏侍我尽了孝的一般。”</h3><h3>贾母的话完全印证了前面李纨所说,甚至还直说了,儿子不在跟前不要紧,自己没有鸳鸯不行。</h3><h3>难怪凤姐会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的”。</h3> <h3>而鸳鸯的知礼守礼、行事果断,作者也是通过诸多细节,向我们一一道来。</h3><h3>凤姐过生日,鸳鸯来敬酒,凤姐不想喝,鸳鸯就打趣她“拿起主子的款儿来了”,唬的凤姐忙拉住喝了。</h3><h3>细想,贾母做主给凤姐过生日,鸳鸯作为贾母的首席丫头自然是必须和贾母步调一致,所以鸳鸯给凤姐敬酒是必须的礼节,而贾府的规矩大,伺候长辈的下人们,晚辈们都应尊重,凤姐贾琏连口子都称呼鸳鸯“姐姐”,如果此刻凤姐不喝鸳鸯的敬酒,就是不尊重鸳鸯,不知礼,甚至会让人觉得这是间接的不给贾母面子,会落下不敬的罪名。</h3><h3>所以,鸳鸯提醒她别“拿起主子的款儿来”,凤姐也是立刻领悟,所以赶紧的央求“好姐姐,我喝就是了。”</h3><h3>尤氏在贾母处吃饭,米饭不够,鸳鸯就命人“既这样,就去把三姑娘的饭拿来添也是一样”,尤氏不愿给人添麻烦,就说“我这个就够了,不用取去”。鸳鸯却说“你够了,我不会吃的!”这时候下人媳妇们才忙着去取。</h3><h3>这事,在尤氏是不愿给人添麻烦,但是也正是这种好脾气宽纵了下人,所以宁府上下乌烟瘴气,没人守规矩。</h3><h3>而在鸳鸯,却正是严格要求大家遵守礼法。毕竟尤氏是贾府的正经主子,虽然两府分门别院,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像贵妃省亲、清虚观打醮、过年祭祖等两府都是一起的。荣府的下人们轻视尤氏,就是不知礼,所以鸳鸯要求他们去探春那里拿饭来,不管尤氏吃不吃,这是规矩,是不能破坏的。</h3><h3>贾母中秋赏月,鸳鸯送了软巾兜和大斗篷来,并说“夜深了,恐露水下来,风吹了头须要添这个。坐坐也该歇了。”</h3><h3>这可不正是李纨说的“老太太的穿戴,别人不记得,她都记得。”也正是贾母说的“我有了这么个人,便是媳妇和孙子媳妇有想不到的,我也不得缺了,也没气可生了。”</h3><h3>对于鸳鸯送来的衣物,贾母先是老小孩一样的娇嗔“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接着却是顺从的穿戴好,并且不久就回去歇着了。也再次印证了鸳鸯行事合规矩礼法,也合贾母的心意,而贾母也愿意听她的。</h3><h3>后来鸳鸯无意撞见司棋和表弟私通,自己反倒像做错了事一样不好意思,再后来司棋病了,她担心司棋因心存恐惧病情加重,特意去看望司棋,并立誓绝不对外透露半点,免除了司棋的后顾之忧。</h3> <h3>贾母生日,因为下人得罪了尤氏,邢夫人当众给凤姐没脸,王夫人和尤氏一个姑妈一个嫂子不仅不帮忙,反倒看热闹不嫌事大。是鸳鸯私下打听清楚了,告诉了贾母实情。还当着李纨、探春等主子和一众家下人管事的为凤姐说话“他也可怜见儿的。虽然这几年没有在老太太、太太跟前有个错缝儿,暗里也不知得罪了多少人。总而言之,为人是难作的:若太老实了没有个机变,公婆又嫌太老实了,家里人也不怕;若有些机变,未免又治一经损一经。如今咱们家里更好,新出来的这些底下奴字号的奶奶们,一个个心满意足,都不知要怎么样才好,少有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咬舌根,就是挑三窝四的。我怕老太太生气,一点儿也不肯说。不然我告诉出来,大家别过太平日子……”</h3><h3>这些话,不仅讲明了凤姐的委屈,也说出了凤姐管家的难处,又暗暗指出了那些管家奶奶的过分,最后一句做了威慑,又给大家留了余地。</h3><h3>凤姐是著名的“凤辣子”,丫鬟不好了她张口就是拿烙铁烫嘴,或者垫着细瓷瓦跪在太阳地下,可对于鸳鸯她却有惺惺相惜之情。</h3><h3>琏凤夫妇因为家里财政紧张偷着跟鸳鸯借贷,结果不知怎么被人知道了,因这事是贾琏出面说的,凤姐就担心“怕的是小人趁便又造非言,生出别的事来……在你琏二爷还无妨,只是鸳鸯正经女儿,带累了他受屈,岂不是咱们的过失。”作为一个丫头,让管家奶奶背后为自己担心,正是鸳鸯靠美好品质最好注解。</h3> <h3>当然,鸳鸯做事,也并不完全是看主子脸色来,她也有她自己的主张。</h3><h3>刘姥姥进大观园,鸳鸯想捉弄她,逗大家开心,凤姐默许,李纨觉得不妥,说她淘气,鸳鸯说“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h3><h3>“有我呢”,这三个字,让人很容易想起来《金瓶梅》里面春梅最常说的一句话“还不知道我是谁呢”。这么说不是拿鸳鸯比春梅,而是说两人言语间都有一种天然的贵气,身为下人,说话的语气和主张却完全没有奴像,而是自信中透露着不容置疑的霸气。</h3> <h3>难怪,胡兰成对她评价那么高,她嫉恶如仇又心怀慈悲,她含蓄内敛又干脆明断,能审时度势还能洁身自好。在贾府烂泥潭一样的环境中,大多数人都随波逐流,只有她仍倔强的坚持自己的纯粹和真诚。</h3><h3>可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作者却偏偏写她的人生难得圆满,年纪轻轻就被迫立誓终身不嫁,名为“鸳鸯”,却终身做不得“鸳鸯”,结局也只能徒留一地叹息。</h3><h3>胡兰成说“<b>她爱悦一切可以爱悦的,但没有恋人……鸳鸯可是大观园全盛时代和谐的象征,所以她有爱无恋。因为没有恋,她说她自己是一个最最无情的人,其实她是情高意真的……只在正常的时代才有鸳鸯那样的人,她的爱的表现如此素朴,如此富丽。</b>”</h3><h3>可惜鸳鸯所在“正常的时代”太短,身陷末世的侯门公府,尽管她能在黑暗的深渊中开出花来,在大厦倾覆之时,恐怕她也难逃花落人亡的命运。</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公众号未经许可,严谨转载!</b></p><p class="ql-block">公号Nayan3701</p><p class="ql-block">红楼点评连载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