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烈士陵园

闲散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网名:闲散人编辑)</font></h1><h3></h3> <h1><font color="#ed2308">清明来临,祭奠英灵,</font></h1><h1><font color="#ed2308">不忘初心、牢记使命,</font></h1><h1><font color="#ed2308">缅怀先烈,发扬传统,</font></h1><h1><font color="#ed2308">砥砺前行,中华振兴!</font></h1><h3><font color="#ed2308">(网名:闲散人)</font></h3> <h3> 合阳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南天合园内。</h3><h3> 据叶子循、庄曾明《重修合阳县志》记载,这里原系明代万历乙酉年(1573)的“白衣寺”。经过三百多年的变迁,到民国时期,人们可以看见的已经只有高耸的“千金塔”和一个土丘。</h3><h3> 1957年春,中共合阳县委与县人民政府为了缅怀革命英烈,教育后代,决定在古寺遗址修建“烈士陵园”。</h3><h3> 陵园大门外通道正中的“四山八水”亭,经油漆彩绘,现在焕然一新。园内的东南部,建钟楼一座,悬挂着县城钟楼金代大定年间铸造的古钟。在原土丘之上修建了烈士纪念亭和纪念碑。西南部巍峨的“千金塔”依然矗立着。园内正中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悬挂烈士遗像八十八幅,陈列烈士遗物、武器、奖状、功臣章、纪念章、血书血衣、书画手迹、书籍笔记等120余件。陵园基地安葬着一百九十余位烈士的遗骨。解放战争时在临皋、岱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十九位烈士,合葬于墓地中央。</h3><h3> 陵园栽植有多种树木花草,郁郁葱葱,万紫千红,春花秋实,景色如画,使陵园显得分外恬静。</h3><h3> 现在,“烈士陵园”已进一步扩充、整修,成为天合园的一部分,广植花草树木,增展革命史料与文物,做到一园多用。既是陵园,又是公园,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广大人民群众瞻仰、游览。</h3> <h3>航拍视频《合阳县烈士陵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合阳县烈士陵园</font></h1><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烈士纪念堂</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合阳无名烈士纪念碑</font></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烈士墓地</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合阳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墙</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为有牺牲多壮志,</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敢叫日月换新天!</font></h1> <h3>一处永不褪色的红色课堂</h3><h3> </h3><h3>资料来源《渭南日报》</h3><h3>在合阳县城约中心位置,一处以宝塔为中心,绿植密布,兼具休闲的多功能活动广场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令人肃然起敬且永不褪色的名字——合阳县烈士陵园。辛亥革命以来,无数合阳儿女为了民族解放、保家卫国和新中国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生命。最终819名烈士长眠于此,成为激励后人开拓奋进的红色精神家园。</h3><h3>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成为土地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其间,国民党在合阳驻军2.6万,白色恐怖笼罩古莘大地。在上海就学的合阳籍人士师集贤、孙玉如、邹景山、马凌山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向合阳民众宣传马列主义和进步思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合阳成立抗日民众自卫队和沿河学生抗日救国会,积极开展抗日救国。</h3><h3>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内战,1946年8月,中共黄龙特委派孟树林、田德霖来合阳皇甫庄部署起义。其时,国民政府皇甫庄乡公所驻扎在街中心的土寨子,地形隐蔽、戒备森严、易守难攻。9月8日晚,地下党员史建堂和张广文率保警队暴动,击毙伪乡长解振邦和前来视察的县国民兵团参谋张宏德,宣布起义。翌日凌晨,史建堂率起义队员七十余人,北上黄龙米壳山,后被整编为黄南游击队第九支队。</h3><h3>1948年3月宜川战役后,西北野战军迅速向关中出击,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率部发起黄龙山麓战役。23日,二纵六旅主力在张仲瀚旅长率领下分两路挺进合阳,一路从坊镇、新池阻击合阳反动武装,一路从同家庄直逼县城。这时,国民党韩城县长赵玉林率县保警队八百余人逃至百良,合阳与韩城游击队奉命包围,次日八时攻克百良东城,歼敌五百余人。合阳县长周鸿闻百良解放,于当晚率部逃至刘家岭,六旅十六团随即攻入县城,并追击于刘家岭,击毙周鸿,俘敌三百余人。合阳县城第一次解放。</h3><h3>1948年8月,国民党从坊镇、百良分两路围剿黄龙山区西北野战军。野战军一、二纵队在壶梯山部署澄合战役,合阳支队由百良、太枣、韩城堡安村分三线阻击,敌用三架飞机以及大炮轰炸轰击,支队战士在阵地顽强阻击四昼夜,澄合战役胜利。11月,胡宗南为阻止西北野战军乘胜南下,于合阳、大荔设防,14日,胡一四四师之四三二团北越金水沟向县城以东袭扰,黄昏宿至知堡临皋村。彭德怀司令员命二纵队之三五九旅实施包围,15日拂晓,在独立旅十二团配合下,一举攻克临皋,击毙四三二团团长曾挽国,俘敌一千三百余人。28日,西野二、三、六纵队大战澄城永丰镇,歼敌整编七十六军,活捉军长李日基。合阳全境解放。</h3><h3>合阳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57年,园内有“千金塔、古钟楼、古牌坊、烈士纪念亭、纪念堂、纪念广场”等多处人文景观,管理烈士档案219份,安葬烈士819名,形象记录了合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历史。建园以来,历届合阳县委、县政府和各级民政部门对陵园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四次修缮。特别是2008年,在各级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合阳积极贯彻文明卫生城市和园林化城市思路,全面启动陵园改扩建工程,对陵园纪念堂、纪念亭、古牌坊、古钟楼等主要建筑进行整体改造,建成了设计新颖的“V”字形下沉式纪念广场,同时,修建广场四处,堆山体四座,新修了音乐喷泉、湖泊、曲桥等景观,并移花种草,栽植树木,铺设道路,绿化美化亮化陵园,实现了陵园公园的一体化。</h3><h3>改扩建后的合阳县烈士陵园,园容园貌整洁美观,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完好,陈展资料进一步充实,已经成为合阳45万人民缅怀先烈,接受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双拥”宣传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红色课堂,成为县城广大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游览的理想场所</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热 血 颂》</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前 言</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抗日战争时期</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全国解放战争时期</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黄甫庄起义</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水上交通线</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黄龙山鏖战役中的合阳之战</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牛庄战斗</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临皋、乳罗山战斗</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抗美援朝</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西藏平叛</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对越自卫反击战</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合阳县革命烈士名录</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后 记</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烈士墓碑</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李印生烈士侄儿李金昌来烈士陵园祭奠叔父</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亭浮雕画</h1> <h3>进入合阳县城,大老远就看见一座宝塔被天合园广场围在其中,而这座塔正是新晋“国宝”——千金塔。园内古塔与亭阁相映生辉,深秋的枫叶在园中尽情盛放,往来的行人在此散步,静谧而悠闲。   据了解,合阳千金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相传该塔是合阳县城槐里人康守己为补合阳文脉捐资千两银子建造而成,故名“千金塔”,是合阳现存四座大塔中唯一一座记载有准确建筑年代的塔。   远距离观察,千金塔倾斜于东北方向,可与比萨斜塔媲美。据当地群众讲,这种现象已存在数百年,为什么不倒,一直令大家疑惑。在民间还有另一番奇妙的传说,会出三石六斗菜籽颗那么多的官。相传早年间,合阳是一块风水宝地,县城乃九龙朝凤之地,后来来了一位心胸狭窄、懂八卦风水的坏心眼县官,好言哄骗老百姓建塔,选址专选于凤凰翅膀之上,从此使凤凰不能腾飞,再之后合阳就成了一个贫瘠的苦地方了。后来,合阳坊镇西街出了一位名叫小季子的有志青年,想解救万民于苦海,便去华山拜师学道,决意拉倒这座塔。可他力量微弱,只把塔拉歪了一些,始终没有拉倒。实际上据专家所讲,合阳的古塔之所以歪斜是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和黄河河道南北向切割地层的缘故。   据介绍,千金塔为八角密檐式中空砖塔,共十三层,残高约27米,塔身底层每边长3.3米。第一层塔身北面正中辟券门,现已封堵,券门门额雕有鸟、花卉图案,券门上方雕有“千金塔”三字和“甲子岁春”年款。底层檐下施砖雕斗拱、额枋及垂莲柱,塔用青砖叠涩出檐,下出菱角牙子。第二层、六层、十层,各有一南北向券窗;第四层、八层,各有一东西向券窗;攒尖塔顶,塔刹缺失。塔顶及十二层塔檐砖缝中生长两棵松树,高三米有余,根扎砖缝之间,四季常青,令人惊叹。   《合阳县全志》记载,千金塔与文昌宫、魁星庙一起,是康守己有感于合阳文脉不兴盛而专门捐款修建的,因此,千金塔属风水塔类建筑,这为研究关中东部渭北地区明代的塔幢建筑、民间文昌信仰提供了实物资料。   1957年春,合阳县委、县政府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依千金塔修建了烈士陵园,肃穆壮观。2008年,烈士陵园重新建设改名为“天合园”,古塔东侧新建有钟楼,钟楼内悬挂金大定十四年(1174)铁钟。2009年6月,天合园被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古塔、亭阁、陵园、广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成为合阳县城一道亮丽的美景。而这座古塔,宛如一位历经风雨沧桑的老人,默默守护着烈士墓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结束曲:《血染的风采》</font></h1><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献给为国捐躯的先烈们)</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革命先烈永垂不朽!</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010101">谢谢您的阅读与关注</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