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7月15日,我们一家与女儿学弟一家一起去布鲁塞尔市郊的远东博物馆参观游览,这里展览着一些中日艺术品,它也是比利时王家美术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h3><h3> 这里的中国人也习惯把这里叫成:中国宫、日本塔,它是这里很有名的建筑,坐落在布鲁塞尔北郊,在国王的宫殿“拉肯宫”的御花园北墙外。</h3><h3>拉肯宫可真够大的,汽车顺着一侧宫墙就开出好几公里,宫墙正面都是铁栅栏,侧面就都是砖墙了,墙不高但有电网,宫墙里面树木茂盛,除大门外,沿墙倒是没有发现警卫人员。</h3> <h3>拉肯宫正面</h3><h3>这里是国王一家常住生活的地方,市内的那个王宫主要用于公务活动。拉肯宫的花房世界著名,有美丽巨大的玻璃穹顶,还有密集的地下暖气,里面鲜花四季盛开,每年五月花房对外开放一个月供游客参观,这好事去年我们不知道,今年知道了却错过了时间。不过我想咱北京香山植物园的玻璃花房应该不比它差吧,不过人家这个年代要早些。</h3> <h3>顺着御花园北墙向东,我们顺利的在路北找到了目标~红漆栅栏大门。</h3> <h3>栅栏顶端很有规律的隔不远就装饰着一对风火球,虽很具东方色彩,但在咱家倒不多见。倒是球下的木架,像极了日本的牌楼~鸟居⛩</h3> <h3>从红漆木栅门进入院内,在西北侧马上就进入视线的中国宫的底色呈深棕色,就如我国南方古建筑上刷的桐油色,与大门颜色并不协调,中国宫门前由一对造型别致的石狮子镇守,正面4根蟠龙金漆柱子穿过二层直指蓝天,二楼左右一对木雕彩凤,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金碧辉煌。其前面的草坪上有一座八角亭,也称“中国亭”,其色彩、造型都与中国宫相呼应,风格完全一致。</h3> <h3>这组建筑粗看就可以认定是中国南方的建筑风格,但不知建造时的中国建筑是否就这样,它无论从造型还是建制上都能感到与咱家的略有不同,譬如那直插蓝天的四根蟠龙金柱就有些不太熟悉,但整组建筑金碧辉煌、龙飞凤舞,很有富贵气。</h3> <h3>马路斜对面还有一座暗红色的日本风格的木塔,同样是完全按照日本的建造方法完成的,整个建筑未用任何钢铁材料,完全是用木材搭成。塔下还有一组精致的日式建筑,与塔形成有机组合。日本塔因在宫墙一侧,因此宫墙在此向内凹进为该塔腾出一席之地,但它仍不失是王家园林景色的一部分。</h3> <h3>利奥波德一世、二世和阿尔贝一世</h3><h3>这两组东方建筑何时出现在布鲁塞尔?这说来就话长了。原来在1900年,法国巴黎举行万国博览会,在各国的建筑中,东方的建筑尤为引人注目,這些东方风格的建筑为博览会增色不少。在19世纪中叶后,欧洲列强们闯到亚洲逞威风的同时,也被东方的古典建筑所折服,他们将这种建筑风格引进欧洲,在欧洲兴起了仿造东方建筑的风气,并以此为时尚。当时的比利时国王是第二代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就是把刚果(金)征服后当成自家后花园的那个大胡子老汉,那时的比利时在他的领导下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第四大工业强国,还是跨国的金融帝国。做为殖民者,他还可以从非洲掠夺财富,因此国力雄厚,财大气粗。</h3> <h3>利奥波德三世和博杜安一世</h3><h3>他在博览会上看到这些东方建筑,赞叹不已,也想赶赶时髦,一种说法是他将博览会上的这组建筑买下后迁移到自家后花园;但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说是他请来当时巴黎最著名的建筑师亚历山大·马塞尔在他巨大的御花园中设计了中国宫和日本塔这两组东方建筑,而亚历山大.马塞尔也十分迷恋和崇尚东方古典建筑,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据说当时很多建筑材料都是从中国和日本直接运去的,具体建造也是从上海(建筑确有城隍庙风格)和横滨请来的木匠或在当地制作完成后运过来组装的。最终,日本塔建成于1905年,中国宫建成于1910年,可国王陛下却死于1909年12月,还没来得及享用中国宫。他没有孩子,王位传给侄子阿尔贝一世。</h3> <h3>拉肯宫大门上的王家徽章</h3><h3>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重建,布鲁塞尔市北郊要修建一条公路,设计图显示,公路要从拉肯宫御花园内的这两组建筑之间穿行而过。当时的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因二战时投降德国,战后居住在瑞士,由他弟弟查尔斯亲王在国内摄政,这事怎么谈的咱肯定不清楚,但客观现实是马路并没有绕行,而设计图完全实现,宫墙向南后退得有数百米(中国宫后面还有偌大的王宫草地树林),王家还就手把这两组东方建筑交给国家,改称“远东博物馆”。</h3> <h3>马路在日本塔旁穿行而过,右侧是宫墙</h3><h3>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格局:中国宫和八角亭被划在公路的北侧,日本塔因在南侧,宫墙为它又凹进去一块,把日本塔隔在了宫墙外的马路边。国王家族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献出领地和建筑,而且地盘可真不算小,真是率先垂范,给全世界的“钉子户”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这也叫“取之于民,还之于民”吧。</h3> <h3>“远东博物馆”于1947年至1989年一直关闭,现在是向公众开放的旅游景点,里面也都是些中日的艺术展品。这两组建筑通过马路下的地道相连,必须从中国宫一侧进入,地道被设计成一条画廊。马路上面的日本塔紧靠马路,甚至没有人行道相隔,大门紧闭,以致许多人以为它不开放。</h3> <h3>到这里参观需要买票,成人3欧元,老人和学生有优惠,6岁以下儿童免票。</h3><h3>我们先参观的中国宫,入口在西侧砖墙部分,是个小门,房子的颜色和样式在这里也有了变化,靠南大半部与门脸的结构和颜色相同,而靠北的一小部分虽还是飞檐屋顶,但已完全是红砖砌墙至楼顶了。</h3> <h3>这是入口小门两侧的雕像,左边这个像王母娘娘,右边这个咋像土地公公呢?不太搭界呀,可若说他是玉皇大帝,又太嘻皮笑脸了。</h3> <h3>从红砖墙上开出的小门进去,里面的房间及格局可完全是欧化的,走道和楼梯都是彩色大理石地面,走廊两侧都是镜子,房间里铺着地板,地板的拼接也是菱形的欧式,据说这里面是法国路易十四和路易十六的风格,到底是法国人设计的,这房子只是包了一层中国皮,馅儿还是人家自己的,或是亦中亦西的,就算是“中为西用”了吧。</h3><h3> 就凭此设计,我断定它并非从巴黎博览会上简单的移植而来。</h3> <h3>现在的中国宫是比利时最大的中国陶瓷器收藏馆,宫内上下两层都辟成展室,展品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的,也有少量西欧的早期产品。</h3> <h3>这里最早的瓷器是中国宋朝时的产品,也有元朝时的。其中大多数陈列品是17世纪以后从中国直接进口的。还有不少画着洋画的景德镇瓷器,据说是当年我国专供出口的。数量还真不少,展品也很精致,很有观赏价值。</h3> <h3>参观者不多,我们两家的3个孩子在一层大厅光滑的地面上奔跑打闹,吓得我赶紧制止,孩子的行为哪有准儿,万一碰坏了玻璃和展品,那咱今天都甭回去了。<br></h3> <h3>二楼主要展示的是家具,各种木雕的柜子、桌子、椅子等,都十分的精美,也都是有年头的物件。</h3> <h3>墙上挂得画虽很中国但画框却是西洋的。</h3> <h3>还有一间玻璃门的西式厕所。抽水马桶、水池等一应俱全,现在当然只是展示,因为门被锁着,就是没锁你敢用吗?或是当年人家装的就是木门,如今为了展示才换成玻璃门的。中式房里安装西式厕所,这也算是个中西合璧的细节吧。估计当年设计时就是打算住人的。</h3> <h3>美丽豪华的大理石楼梯旁摆放着中国的将军罐,但罐身上却是西洋花草,罐盖上的提手也是只洋狮子,显然是从中国定制的。</h3> <h3>下楼从入口出去,砖墙部分的一层是酒吧,走累了可以在此休息并喝点什么,但因那天不是休息日,里面无人歇脚。这里四白落地,墙上没有任何装饰,只有天花板下吊着的12盏宫灯很是惹眼。</h3> <h3>中国宫后面的台阶下还有一组中式红砖小楼,颜色与中国宫北部呼应,二层高,呈三合形,墙头有点类似安徽民居的“马头墙“,但欧洲的房子这类墙头也挺多,搞不清这到底属于啥建制。墙并不高,房子规模也不大,窗户还很少,前门不开,要进去还得绕到房子后面。</h3> <h3>前门前面的"影壁”上也是土地爷的塑像,咱们觉得不伦不类的像个坟墓造形,挺讳气的,可他们一定认为这很中国。</h3> <h3>原来这也是一个展馆,里面展示的都是日本展品,俺心里挺不乐意,干嘛在俺们中式的房子里放日本的展品?可在人家欧洲人眼里,你们都差不多,不都是东方人吗?就如咱们看比利时与荷兰人也没多少区别,东西也都差不多,其实他们掐的狠呢。</h3> <h3>这是农民还是武士道?</h3> <h3>这好像是司马光砸缸的题材</h3> <h3>展品中有和服也有盔甲,还有过日子用的陶罐。</h3> <h3>这都是有故事的画作,类似于连环画。上面一张让我想起宋江杀惜。只是不明白日本画里的人物姿势为什么都梗着脖子较着劲。</h3> <h3>日本传统画中,无论人鬼都呲牙咧嘴横眉立目的,这反映了他们自古以来的民族性格。</h3> <h3>这张几位人物脸部没有一个平和的,连表情带姿势都拧巴着,观者都累得慌。</h3> <h3>在二层的展室里可以看到这房子没有顶棚,房顶的内部结构一目了然。大梁设计的很鲁班,是两边各伸出一个龙头,嘴里各衔着一根钢筋的两端,效果很艺术化,但钢筋中部又被固定在一根垂直的钢筋上,应该是为了加固。屋子里因窗户少而显得黯然,或许是出自防盗的考虑吧,毕竟这房子比较矮小。</h3> <h3>从中国宫与中国亭之间的小路向东下梯子没几步,就是通往日本塔的地下通道,下去后,正厅不大,也就20平米,有个验票的柜台,但那个工作人员并不怎么看票,挥挥手就让你进去了。</h3> <h3>正厅中央摆放着一个被分解的大瓷瓶,应该是日本制造,我第一次看见瓷瓶还可以这样欣赏,觉得很新鲜,但搞不清楚它是烧制前还是烧制后分解的。</h3> <h3>地下通道被布置成画廊,顺道就欣赏了画作。就如地铁通道一样,走到头向左拐上楼梯就进入到塔下一个微型的日式花园,小桥流水,别有韵致。</h3><h3> 往南不远隔着红色栅栏,那里面就是王宫御花园了。两园虽然相隔,但依旧浑然一体,互为景致,王宫北侧的墙都是石头的,但专门在这一段改成栅栏的,足见用心,真若来道水泥墙,可就不是这效果了。</h3> <h3>从王宫花园里看日本塔(网上下载)</h3> <h3>木塔里,严格的说是木塔下的裙边建筑里还是日本展品厅,好像比刚才那个厅的展品层次高一些,主要是一些体现日本艺术各个方面的展品,还是以瓷器为主。</h3> <h3>人物面像虽还不太正常,但比画作里的柔和了不少,但不知为何,他们无论男女,都爱把眉毛画在脑门上。</h3><h3>那两把木椅放在高高的柜子上面,可能担心放在下面会被人坐。</h3> <h3>但在这个厅里你感觉的并不是展品的优劣,而是房间本身的色彩斑斓、金光闪闪,十分的豪华,与木塔朴素的外观反差很大,如果真是1905年就建成这样的话,那老国王可真是太有钱了。</h3> <h3>而且里面咱看着也不像日本式的室内建筑格局,是否又是“日西合璧”也未可知,我看天皇家也未必有这么豪华。整个房内除一层两个门外,也没个窗户,里面完全靠灯光照明,金色也显得暗沉,十分压抑,与中国宫里明亮自然的光线形成强烈的对比。</h3> <h3>这群边建筑也就顺梯进到约三层的高度就到头了,不知是否进到塔身里,这里也没窗户,再往上也沒见有楼梯。木塔是不能再往高去的,因为那有可能妨碍王宫的安全。</h3> <h3> 全部参观用了3个小时,之后我们又顺单行线沿着长长的宫墙绕回家。这两组建筑在这里伫立了100多年,很多比利时人就是通过它们初识遥远的中国和日本的,虽然建筑外观并不是完全的精准,内部也并非完全的东方风格,但作为西方民族认知和了解东方的桥梁,它们已起到了足够大的作用。(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