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与韩愈:爱上一个并不爱潮州的人——访古探秘湘粤闽(17)

文峰

<h1><b>本篇浅谈一点韩愈寓潮的“非典型”故事。</b></h1> <h1><b>  篇首的话</b></h1><h1> <b>唐宋八大家</b>。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h1> <h1>  宋朝以降在潮州,人们提起韩愈,往往不直呼其名,而尊其为韩文公。哪怕是乡村里的布衣,都知道韩文公是何其人也——准确来说是何其神也。在潮州,从城市到乡村,韩愈不仅仅是文学世界里的唐宋八大家之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被神化圣化了。但在多神的信仰体系中,韩愈的地位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城乡间许多地方可见韩文公祠。</h1> <h1>  <b>潮州人对韩愈最隆重的纪念则表现为,韩愈几乎</b><b>被潮人奉为神,直接把当地最重要的江河和山坡改为“韩江”和“韩山”,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b><b>潮州人称之为“江山改姓”。</b>去过潮州的朋友都知道潮州有韩江、韩山和韩堤,这似乎是“韩姓”的世界。事实上,这是潮州人对唐代文学巨擘韩愈记忆犹新的结果。历史上,很少有城市与人有密切联系,潮州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因为韩愈被贬谪寓潮给潮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愈的故事被潮州人民千古传诵,也表达了对韩愈的深深感谢。</h1> <h1>  先简介一下韩愈。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h1> <h1>  这个猪年(2019)的大年初一,我缓步登上韩山,来到潮州著名的韩愈韩愈纪念馆。过广济桥的入桥口,斜对面山坡上就座落着一座宏大古建筑群——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潮州文化发展史上韩愈做出的贡献很大,虽然韩愈仅入潮八月,驱鳄鱼、修水利、兴教育。留下了韩江、韩山、韩堤、祭鳄台等这些以韩愈来命名的纪念方式。</h1> <h1>  徜徉在韩愈寓潮的历史现场,有几个问题始终在我心中浮现,比如:</h1><h1>(1)为何韩愈仅仅在潮州呆不足八个月?离开潮州后,又去了哪里?</h1><h1>(2)为何韩愈在潮州这么短的时间能取得让人传诵千年的骄人政绩?是真实存在还是后人的不断“神化传奇”?</h1><h1> 这些疑问激起我的强烈好奇心,于是我读了些书,查阅了一些资料,相关的疑问迷思渐渐清晰起来了。</h1> <h1>  我对韩愈寓潮的历史故事与传奇进行了初浅探索,经过学习与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点个人观点:</h1><h1>(1)韩愈的历史地位不可否认,韩愈寓潮时为潮州所做的历史贡献有目共睹,不可磨灭;</h1><h1>(<b>2)韩愈的贡献主要并不在潮州,恩德也不独在潮州,且韩愈似乎并不热爱潮州,他有更大的抱负在朝庭,而不是在潮州,他在潮州所做的一切多半出于被动的;</b></h1><h1>(3)苏东坡所作《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为后人宣扬韩愈寓潮的事迹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h1><h1><b>(4)韩愈寓潮的事迹,因为历史与当地民众的需要这么一个偶像,韩愈是被拨高,被神化,被传奇了。</b></h1><h1> 且听我浅浅道来。</h1> <h1>  也许今天许多潮州人仍然认为,韩愈被贬到潮州,但两百年后的苏东坡热爱惠州一样,韩愈也真正热爱潮州并为潮州的发展竭尽全力。然而,根据历史数据,<b>韩愈好像并不热爱潮州,对潮州怀有更多的是恐惧。他着力为潮州寻求发展而努力,想的更多的是做出点政迹以便尽快逃离潮汕这蛮荒之地。这方面,韩愈与苏东坡在惠州的乐观从容有着天壤之别。</b>的确,韩信多次写信要求逃离潮州。</h1> <h1>  潮州被称为海滨邹鲁、岭南名城,有着千年历史,但是在交通闭塞的古代,由于地处国角,远离政治中心,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也是很多犯错官员的流放之所。在以前封建的社会里,一个臣子被贬的远近,一般跟他得罪皇帝的程度成正比,而像潮州这么遥远的地方,收留的肯定就是当时最不为皇帝所喜、最“不识时务”的守正朝官了。</h1> <h1>  皇帝之所以把他们流放到这么远的地方,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好好反省,另一方面呢,自己的耳根也能情景一点,可以少听到他们的逆耳之言。自古流放到潮州的,很多都是身居要职的大官,光是唐宋两代,就先后有十位宰相来过潮州,这些在朝堂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员来到潮州,自然会是潮州这个小地方蓬荜生辉。而这么多被贬潮州的官员中,最让潮州人敬仰的也是对潮州影响最大的,当属唐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了。</h1> <h1>  唐元和十四年( 819年),官拜行军司马的韩愈的一次公正直谏行为,差点给给他带来灭顶之灾,也在历史上为他树立了刚正不阿的正义形象:他写信给唐宪宗,说这个国家的佛教事务太繁荣,既愚蠢又影响生产。他认为佛陀的骨舍利是一块肮脏的死骨,甚至要求焚毁佛陀的骨舍利,否则皇帝会折寿。这种话,更别说在唐宪宗时代,当时佛教氛围极其浓厚,放在今天也是大逆不道。痴迷佛教的宪宗怎么能容忍韩愈的胡言乱语,愤怒地要斩首韩愈。幸运的是,许多人为韩愈的生存而求情,但唐宪宗没有让韩愈好过,把他流放到了潮州,这就是韩愈寓潮的缘由。</h1> <h1>  而在当时,潮州对于大唐帝国而言,又是什么样的概念呢?首先,它位在东南沿海一带,与中原地区隔着南岭山脉,对于位于关中地区的唐朝都城而言,根本就是化外之地,就好比现在从莫斯科看西伯利亚一样。所以当韩愈被贬到潮州时,心中强烈的无力感可想而知。</h1> <h1>  韩愈在 《潮州刺史谢上表》 提到: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潮州有台风,有鳄鱼,有毒雾瘴气,祸患难测,根本就是不适人居的地狱,后文甚至说:<b>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显然他觉得潮州除了是蛮夷之地外,还要与妖魔鬼怪生活在一块。</b></h1> <h1>  流放到岭南地区,按说对52岁的韩愈并不陌生。36岁时,韩愈被降职到连州洋山,今天的广东清远地区。岭南的再次流亡也是回归故土。然而,韩愈极度沮丧,甚至极度恐惧。唐代岭南地区是一个荒凉的地方。不仅经济极其落后,自然环境也非常糟糕,尤其是瘴气。也就是湿热传染病,唐代的非典,如疟疾。今天,这不是一个问题,但当时,一提到疟疾,唐人就脸色发白。</h1> <h1>  韩愈写的一首诗证明了这一点,“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 。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尽管地方官员给他各种各样的安慰,韩愈仍然担心和困惑,又写一首诗说,“不不觉离家已五千,仍将衰病入泷船。潮阳未到吾能说,海气昏昏水拍天。”</h1> <h1>  生为中原河南人且长期任职于长安的韩愈老先生对潮州的不适应几乎是全方位的:不适应这里的气候,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不适应语言,潮州食物更是他最难以适应的事情了,并非像今天的人们对潮州美食这般喜欢。韩愈写给他的好朋友─掌管音乐官职的协律郎元十八的一首诗就充分证明了这─点。其诗名就叫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其中的初南食是题目中的主旨,也就是韩愈自述第一次吃到南方沿海食物的心得。(诗文略)</h1> <h1>  韩愈在《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中甪极度厌恶的语言提到了七种食物,包括鲎、蚝、蒲鱼、青蛙、章鱼、干贝、以及蛇,对今天的我们是生猛海鲜美味佳肴,而对当年习惯食用北方面食的韩愈老人家是难以忍受的,甚至都是韩愈不曾见过或吃过的。对他而言,这些长得奇形怪状的生物,就像是火星来的一样,让这位曾任唐朝中央官的大爷感到非常惊恐。</h1> <h1>  韩愈之所以会去潮州,就是他的 《谏迎佛骨表》,历来都被视为忠臣死谏的正义典范。可是韩愈到了潮州,被生猛海鲜折磨后,便写了一封文情并茂的悔过书 《潮州刺史谢上表》 给皇上,一开始就直接说: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此文的白话翻译过来就是:我是个没见识又狂妄自大的人,不知道礼教,竟然敢上表反对迎佛骨的事,真是大逆不道,应该要定罪,而且判我死罪还只是轻判!</h1> <h1>  这封悔过书用尽各式华丽言词,以不同形式自我数落,最后,伏惟皇帝陛下,天地父母,哀而怜之,无任感恩恋阙惭惶恳迫之至。韩愈还是希望皇帝法外开恩,让他离开潮州这个海鲜太生猛的地方。这篇文章也是后人对韩愈诟病最重要的支撑点了。</h1> <h1>  不过我对被潮州全方位不适应的韩愈表示理解,毕竟韩愈当年已经52岁了,当初的忠臣死谏的正义典范,在朝堂斗争身心俱疲败下阵来,在潮州这个“<b>恶</b><b>溪瘴毒</b><b>聚,雷电常汹汹</b><b>”</b>地方,韩愈被全方位地折腾得生不如死。另一方面,人也老了,难以适应新环境,自然底气不足了。</h1> <h1>  在韩愈的不断乞求下,唐宪宗终于开恩,在潮州呆了不到八个月,韩愈被转移到袁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宜春,一个春意昂然的地方。离开潮州,这个充满野性和瘴气的地方,韩愈在宜春非常开心,有一首诗证明了这一点,“<b>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b>”由此对比可见,韩愈老夫子对潮州的印象有多糟糕。</h1> <h1>  潮州离长安城如此之远,直到今天,这里的人还自称为“<b>省尾国脚</b>”。对于远在长安的皇帝来说,对于韩愈的贬黜有无数种,但他选择了一个极为偏远的地方。可见唐宪宗李纯对韩愈有多不满,也可见韩愈有多失意。但对潮州这个地方而言,这却是大幸。尽管韩愈在潮州时间很短,只有7个多月,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却能给潮州带来长久的影响,这实在令人感叹。</h1> <h1>  一般说来,被贬谪的官员如同罪人,不会积极参政,韩愈却不然,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刀阔斧连续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和好事。因此也有“韩愈被贬,潮州受益”的说法。韩愈在潮州的7个多月内,他主要做四件事:一是杀鳄鱼;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下令奴婢可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h1> <h1>  <b>为什么潮州人对这位并不喜爱潮州的被贬谪“京官”如此喜爱呢?因为</b>后世的潮州人选择性地“遗忘”了韩愈对潮州的恐惧甚至厌恶,而将韩愈渐渐“神化”起来,因为官衙和老百姓,也都需要一个偶像,来教化黎民百姓,规范黎民百姓。韩愈是一个适合做偶像的人物,他是一个官方和民间共同推举出来又共同认可的神化了的偶像人物。选择了韩愈,是代表了官方和民间的共同的价值评判的。</h1> <h1>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首先韩愈必须是有群众基础的,假如没有群众基础,没有群众的代代传颂,也就没有了‘韩愈’。韩愈被贬潮州不足八个月,却赢得潮州人一千多年的敬重和崇拜。赵朴初先生说,韩愈“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h1> <h1>  每年仲春,潮州城木棉红似火,韩江畔的韩文公祠里橡木悄然开花,花穗淡素、质朴,自古以来,橡木开花都被潮州人尊为盛事。行至宋朝公元1092年,潮州人邀约大文豪苏轼为韩愈书写,于是,流芳千古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成了一座丰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跨越唐宋,韩愈与苏轼因潮州结下“情缘”。</h1> <h1>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潮州韩文公祠内有《潮州韩文公庙碑》,是苏东坡所作,文中称赞“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愈从此也成为“百世之师”。一向清高的苏轼甚至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对韩愈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韩愈在政治上忠君爱国,志向宏远,在文章上,更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他对韩愈文学上做出的最高评价,意思是指,韩愈的文章已经超越了以前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中任何一个时代。</h1> <h1><b>  本篇配曲《苏东坡之游记 蝶恋花.春景》,配图为本人在潮州韩愈韩文公祠及潮州西湖的手机拍片,文字为本人的读书学习笔记,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关注分享!</b></h1> <h1><b>谢谢关注分享!</b></h1> <h3><b>本篇编号:2019018</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