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清寺

鲍惠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台-和合之城 鲍惠明 摄影编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于2019年3月12日到天台县,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东中部,台州市北部,东连宁海、三门两县,西接磐安县,南邻仙居县与临海市,北界新昌县。地处北纬28°57′02″-29°20′39″、东经120°41′24″-121°15′46″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1432.1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7个镇、5个乡,常住人口为38.28万(2010年)。 天台县历史悠久,夏商周三代,天台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瓯越地。</b></p><p class="ql-block"><br></p> <h3><b>公元前323年越为楚灭,属楚。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原东越地置闽中郡,天台属之。建国后,属台州专区。1954年,改属宁波专区。1962年,复属台州专区。1994年,属台州市。 天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国清寺成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桐柏宫为道教南宗祖庭;赤城山玉京洞为道教第六大洞天。2015年,天台山旅游景区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8年5月,“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公布,天台县上榜。</b></h3> <h3><b>天台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座落在华顶山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距天台县3公里。天台国清寺系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雄宝殿</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b>大雄宝殿是国清寺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主尊释迦坐像为明代铜铸,高近7米,重达13吨。像前又有白玉佛一尊。释迦旁立胁侍菩萨、两侧置十八罗汉像,为元代楠木雕制。佛龛旁立钟鼓。佛龛后倒座立海岛观音,像后为慈航普渡群塑。大雄宝殿前有香樟4株,据说为唐代所植,至今已逾千年,仍然生机勃勃,树荫遮满庭院。</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观音殿</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锡杖泉相邻处,新建有重檐歇山,斗拱翘角的观音殿,雄踞于大雄宝殿之后上方,殿内正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木雕贴金像一尊,两旁或立或坐着观音的三十二化身。满殿金光耀眼、光彩夺目。此殿为美国洛杉矶天台山国清寺护法会夏荆山、杨茂慈先生、吴梅影女士等捐资十五万元建成。1983年10月29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大典和法会。</b></h3> <h3><b>天台宗是隋唐时期最早成立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因实际创立者智者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因该宗奉《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故也称法华宗。据天台宗系谱记载,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慧思,三祖为慧文,而实际创始人则是陈隋之际的四祖智凯。天台宗对后世影响较大,不仅我国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以及一般僧俗人众多有爱好和重视,而且还传宗海外,“法乳千秋”。</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独笔鹅字碑</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b>国清寺内还有著名的“鹅”字碑,为游人向往。碑在三圣殿左边,字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相传他曾入天台山华顶峰旁灵墟山中向白云先生学书,后定下此字。现存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山人曹抡选补写的,两边浑然一体,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传说,有一天曹抡选夜宿华顶山华顶寺,正在灯下练习书法,突然听见窗外“扑”的一声,接着闪起一道亮光,他疑是妖魔作祟,随手拿起桌上的方砚向窗外掷去,但不见动静。过了一会他掌灯出门观看,只见石砚深陷地下,俯身拾起石砚,这块石砚竟变得晶莹如玉。他想莫非是地下的宝物显异,便请人连夜挖掘,控不多久,忽然挖到了一块石板。曹抡选要僧人把石板抬到室内,洗净一看,原来是一块上面刻着半个“鹅”字的残碑。曹抡选书法造诣很深;认得这半个“鹅”字是王羲之的手迹,决心把它补全。他就日夜临摹王羲之的碑贴,整整练了7年,终于将“鹅”字残缺的半壁补上。</b></h3> <h3><b>此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b></h3> <h3><b>天台宗是由南朝陈和隋朝之间的智顗创立的,然而在名义上却奉印度的龙树为初祖,以生活在北魏、北齐之际的慧文及其弟子慧思为二祖、三祖,智顗为四祖。智顗上承慧文、慧思的思想,精研大乘经典《法华经》、《般若经》、《中论》、《大涅盘经》等,著有《摩诃止观》、《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此为“天台三大部”)及《四教义》等,建立了系统的教义体系,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超出了印度佛教经论的框架。</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门神殿</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入山门首先看见的是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的门神殿。</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殿前一对汉白玉的石狮分列两旁,增加了佛殿的庄严肃穆的气氛。殿的门楣上写着“国清寺”三个楷体大字,落款上书“雍正十二年□月”。</b></h3> <h3><b>中道实相论———空、假、中三谛圆融。这是天台宗的宗教真理观,是修行者追求达到的最高认识。“实相”或“诸法实相"指事物的真实面貌或本质,与大乘佛经中常见的“真如”、“实际”、“法性”、“性空”等大体同义。智顗特别指出它与“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等也同义。智顗在著作中强调的“实相”,是不偏颇空与有两边,会通空与有的“中道实相”。</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梅亭</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雄宝殿左又有一小庭院,入圆门,有六角攒尖顶“梅亭”。亭对面红墙下石台上有古梅一株,墙上有石刻隶、篆、楷书“隋梅”各一。隋梅为国清一绝,据说为隋代寺院初建时天台宗五祖章安手植,至今已历1400多个春秋。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解放后,经过精心照料,主干枯而复生,枝桠峥嵘,隋梅转青,逢春繁花满树,疏枝横空,暗香浮动。据说冬春之季繁花满树,冷香袭人。</b><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梅</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宝殿右侧,相传是智者大师弟子灌顶法师手值。从圆洞门进去,即可见到这株苍老遒劲、冠盖丈余的古梅,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梅树之一。</b><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于隋梅,当地有一段民间传说。相传1000多年前,临海白水洋地方,有一对杨姓夫妻喜栽梅花。他们生有一女,取名“梅女”。梅女长到18岁,聪明非凡,尤其是一手刺绣更是出色。这年春天,杨家院中梅花又盛放,乡邻们都来赏梅。消息传到城里,一个不学无术的刁少爷也带着家丁赶来赏梅。他见梅女美貌风姿,就动手去拉,梅女惊怒之下,拿起扫帚将他赶走,一时忙乱,头上银钗掉落地上。刁少爷随手拾起,藏入怀中。两日后,刁少爷请师父出面,带着彩礼来杨家求亲。师父对梅女的父亲说:“日前少爷来你家赏梅,已蒙梅女当面相许,并以银钗为凭。”</b><br></h3> <h3><b>梅父心知有异,唤出梅女相问,知道是刁少父仗势要挟,遂断然拒绝。师爷一听,两眼一楞,留下彩礼,扬言三日后来娶,便顾自走了。梅家父女心急如焚,与乡邻们商量,让梅女改扮男装到国清寺暂避。临行,梅父将一包梅核交给梅女,要他种植寺中,留芳异地。梅女到国清寺,灌顶法师见她聪慧,就让协助整理经曹著作。梅女私下又用姜黄色的丝线,将《法华经》绣在白色缎子上,积年累月,共绣了69777个字。三年后,刁少爷暴病死亡,梅父来国清寺接女儿回家。梅女向灌顶献上白缎经卷和一包梅核。灌顶打开经卷一看,惊喜万分,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灌顶法师把梅女留下的梅核埋在寺右的花坛里,不几年,梅树越长越茂,每到早春,疏枝横斜,香满古刹。</b></h3> <h3><b>观心———所谓“一念三千”、“一心三观”。智顗在总结传统禅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止观和四种三昧(三昧,即禅定的“定”、也可称为禅定)。他特别重视的是其中的“圆顿止观”(在禅定中观想理与事相即不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非行非坐三昧”(不拘形式,寓禅定于日常生活之中)。修行止观,尤重“观心”,即观察平常情况下的“意识”———“一念无明心”,也就是观察刹那间的思维活动。据称,人的一念之心即具有整个宇宙,称之为“三千诸法”,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b></h3> <h3><b>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b></h3><h3><b></b><b>国清寺现有6000多间房舍、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达7.3万平方米。</b></h3> <h3><b>国清寺建筑雄伟,庄严,形成了四条建筑轴线。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门神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寺中每一殿堂楼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国古代建筑的珍品。</b></h3> <h3><b>山门额题“国清讲寺”,这又与别的寺庙不同,多一个“讲”字,大概跟国清寺作为“天台宗”的发祥地,讲学传道方面的功能有关。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红墙黄瓦,香炉高筑,幽静深远,佛法庄严,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报恩塔</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报恩塔是观音殿西邻,建于1985年9月,高约3米,塔顶为黄铜宝顶,紫铜瓦盖成,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塔体为录岩。呈四方形,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碑名,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经文。台基也为录岩铺成。整座经幢结构精美,光彩照人。</b><br></h3> <h3><b>这座经幢是日本莲宗信徒捐赠1000万日元建造的。宝塔建立在天台山国清寺的理由是,天台山是传教大师(日僧最澄大师)曾经留学过的最兴盛的灵址,日莲僧人非常敬仰天台大师(智者大师),而且坚信作为正法的法华经的源流是天台国清寺,以表“知恩报恩”的深意。</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于2019年3月13日《一行到此水西流》</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相传当年唐代学者僧一行到此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当时正值雨季,暴雨不断,一行居然看见水往西流,激动之余留下墨宝。</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隋塔</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塔,梵语“窣堵波”,又称“浮屠”。晋代译经时创造的专用名词。本意是指专供佛祖舍利(特指佛或高僧圆寂后遗留下来的身骨、毛发或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的)“坟”,后逐渐演变为佛的象征而普遍建造。使人们见塔如见佛,心生敬意,向往佛门。</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雨花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据说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讲的太好了,感动上天,天上花瓣洒落如雨,所以号称雨花殿。</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遇见是缘携手并肩互联网平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