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冯生刚 冯伟伟</h3><h3><br></h3><h3> 在安塞境内的杏子河畔招安和沿河湾交界处,有一个村子叫龙石头。不但现在有名,在明清时也很有名。文人墨客,政要官宦经常慕名前来,成了远近闻名的村子。</h3> <h3>这个村子在很久以前,传说叫西枣湾。当地老人说:不知何年的一天,这个村来了一个南蛮先生(当地人称南面上来阴阳先生叫南蛮)。这个人在村子里转了几天,后走到这块石头围着石头看了又看,打量了又打量,对村里人说这是一块奇石。如果用这块石头建宅子,主人的后代一定能做大官,荣华富贵天下第一家,如果用这块石头建造学堂,定能出三斗三升菜籽那么多的官。村里人听了,都非常高兴,</h3> <h3>三斗三升菜籽那是多少?谁也数不清,所以村民准备将大石头开了建造学堂。石匠们拿着工具,拎着锤子凿子,开始打石头。一连几天都是白天打开点小洞,到晚上就长好了。村里人感到奇怪,怎还有打不开的石头了?村里人就问这个南蛮先生。南蛮先生说:“要白天黑夜不间断地开哩,不能停,停下石头就恢复原样了。”于是,匠工们轮流不分白天黑夜地凿石头,打了两天两夜,才打开了一条小缝。正当午时,突然听到石头内发出“嗤嗤嗤嗤”的响声。就像石头要变开一样,匠工们慌忙扔下工具就跑。霎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雷声震</h3> <h3>天,大雨倾盆。只见一道闪电直通石头,一声炸雷,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只见石头上迸出一团火光,光耀四射,一条几丈长的龙腾空而起,直冲云霄,飞向东北方向。雨过天晴,石头东边方向上留下一条</h3> <h3>裂缝,西边还是总的,特别稀奇。匠工们收拾工具,再也不敢动这块石头了。从此,当地人把这块石头叫做“龙石头”,这个村子也就叫龙石头村了。 </h3> <h3>现在这块石头除了有一条缝外,其他完好无损。留在石头上的两方手迹,多少年来没人辨认考证,以为是一般人的作品,2019年3月3日笔者又去拜访龙石头,经笔者详细辨认,查了大量历史资料,有重大发现:这两方手迹不是一般人的作品,而是明代宫廷画家、锦衣卫指挥使(秘密警察头目)吕纪和清代佛家大师张白德的手迹。</h3> <h3>资料记载:吕纪(1477~?)中国明代画家。字廷振,号乐愚。鄞(今浙江宁波)人。以画被召入宫,值仁智殿,授锦衣卫指挥使(秘密警察头目)。擅花鸟、人物、山水,以花鸟著称于世。</h3> <h3>相比画家,吕纪的另一个身份更令人吃惊——历经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三代,官至锦衣卫指挥使(秘密警察头目),他不但画画的好,官也做的大,在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三代能连连升级,可谓相当有能力有德行的政客。他的花鸟绘画,水墨淋漓,气势宏大,甚至是日本屏风画的来源之一。《柳荫双鸭图》和《幽涧双鹭图》曾在日本出版的《听松清鉴》中著录,郑振铎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遍访流传在海外的中国名画,并在其所编的《域外所藏中国名画》中收录。吕纪的两幅作品不仅是明代全景花鸟画的杰作,也是中国绘画影响日本绘画的证据代表作。他是朝廷命官来安塞干什么?是路过还是专门拜访龙石头?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不妨看一下吕纪刻在龙石头的题赋:</h3> <h3>“余薄遊至此,见斯嵬峩截肰,中開不勝心異,土人曰此龍石頭,也㫺雷雨震裂,有龍飞出,故至今名之,余目赋此。 吕纪”。</h3><h3>再看看另一方清代佛家大师张白德的题词:“雷雨竟何年,破石龍飛去,應看龍石頭,詎乃藏龍處。张白德珠”,张白德曾在河南淮阳太昊陵重修时书写过《重修太昊陵碑》碑文,也是一代文人、名人。</h3> <h3>通过这两个名人的石刻说明龙石头在明清就相当出名了,根据石头上留下的印迹,可以看出后人曾将这两方印迹进行过保护,所以经过六百多年还字迹清楚,重现当年风采。</h3><h3>这次去时我们看了很心寒,这么重要的文物没有一点保护迹象,连人要下去看看石头靠河边的路都没有,而且整地时将土直推至石头边,高大巍峨的龙石头快埋了一半了,古人有保护文物的意识,我们能不能也投小资予以保护?此为多余话,说了古代看看现代的龙石头。</h3> <h3>2008年10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近几年全面推进以旧村改造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的龙石头村视察,在村民吴海金家,总书记仔细察看他家的新房,问他家建房花了多少钱、政府有没有补贴,问村民对统一建房是否满意、大家还有什么新期望。他对吴海金和在场的村民们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村庄规划好,另一条就是要尊重群众意愿。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帮助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把农村真正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总书记在离开吴海金家的路上和村民们闲谈时还问及这个村为什么叫龙石头村?村书记把龙石头的传说简单的给总书记讲了一遍,总书记听了连说好,说我们国家就是一条腾飞的巨龙,正在东方崛起,说的在场的人都连连点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h3><h3>近几年,龙石头村抓住机遇,在党建、流域治理、产业转型、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走在了全区的前列,成了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村,也是党员承诺制的发起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了当地的名村。</h3> <h3>作者简介:</h3><h3>冯生刚,1959年2月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艺术摄影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通讯社记者,《中国旅游信息报》陕北记者站站长,延安作协会员,安塞摄影家协会主席。</h3><h3>从1978年开始学习写作、摄影,创作了不少反映安塞境内的民俗和民间故事,拍摄了大量陕北的摄影作品,在《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画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一千余幅,为《中国摄影家全集》入集摄影家,7幅作品收入《中国当代摄影家作品鉴赏》大型画册,5幅作品收入《今日中国摄影》大型画册,2005年《古战场》获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书画摄影作品展铜奖,《醉了》在“第二届陕北过大年”全国摄影大赛中获一等奖。主编了《全景延安——安塞卷》、《魅力延安》、《安塞摄影》、大型画册,《安塞年鉴》、《我是安塞人》、《安塞民俗》,《新闻典藏安塞》上下卷、《陕北寺庙》、安塞冯岔《冯氏家谱》和人合著了《塞北风云》等书刊。</h3><h3> </h3><h3>冯伟伟,男,汉族,生于1987年2月,201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建八局山东人事处工作,2011年9月由中建八局山东人事处调回到安塞县人事局,现为自来水厂干部,2014年借调到区水务局工作至今,2016年6月25日被陕西省委党校录取为研究生,在读。201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8年3月抽到区重点项目专项督查组工作。爱好新闻、摄影,曾被信息办借用两年搞信息工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