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图/文 晨序</h3> <h1><b> 玉-中华文明之精神所在</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文化的形成要经过百年千年的沉淀历练,中国的玉器制造形成新石器时代早期,有80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玉,在早期中国社会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 通常在学术界对中国的玉文化划分为神玉、王玉、民玉三个阶段。本书主要围绕第二个阶段-王玉,通过30多件藏品讲述近3000年(夏朝-五代十国)期间中国历史当中玉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宣传中国文化做了一点个人应做的事情。重要的是我有一位相伴而行五十多年的兄长+良师+益友谭增福先生。何为先生? 三十多年只看“经”与“典”,研究对象也只有“老子”与“孔子”。</p> <p class="ql-block"> 《易经·系辞》写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通过和谭兄的学习研究探索与发现及对藏玉本身年代、器型、纹饰、图案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解读到二、三千年前那些君臣,为事态安良,风调雨顺,祈求苍天。为治国理政,江山社稷,造福天下。</p> <p> 感受其中“百姓康阜,升平世界”的灵魂所在,感受华夏文明的盛世起浮,感受中华文化可贵的辩证哲学思想所在。</p> <h3> 《辞海》中对“玉”的定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h3> <p> 收藏古玉,发现、探索、解读是了解高古玉文化的全过程。中国战汉时期由于玉之本身的地位及其特性,解读它的过程就是与王者对话。</p> <h3> 从当今社会的另一方面讲,高古玉的文化价值及思想性渐渐地被社会忽视了,作为国玉-和田玉成为一件艺术品已演绎几千年,毋庸置疑,但同时更重要的是,他皆是一位思想者。</h3> <h3> 佛教的"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均兼备有之。天文地理星相,诸子百家无所不有。</h3> <h3> 每一件古玉历经千年,续写着中华文化之精神之文明的由来。但今天尤如失去光泽的幽灵存在于晦暗之间。也尤如他之文明之初之光华,等待我们去探索挖掘再现。</h3> <p> 今天,正是谭增福先生将中国玉文化的运用,结合《易经》《道德经》《论语》等中国传统思想,哲学观念,辩证唯物论和客观看待历史发展规律相融通,参阅大量的古今书籍文献,使之对每一件玉器附带的文化信息加以科学地研判印证,将古老的传统文化转化解读为当今大家可以读懂的文字,去倾听古玉说话,品味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今天的人们从中受益。</p> <h3> 使其寓意及思想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生活,让大家获得一份感叹中华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的同时,还深深体味着远古玉雕工艺技法精美绝伦之处,</h3> <h3> 引领我们用情感对话时空,真正去体会中国古人将玉石视为珍宝财富的同时还将思想意识生存观念摄入其中的乐趣。</h3> <h3> 此书出版发行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高古玉文化的高度解读和大家一起共同研究挖掘中华文化之根脉,中华文明之由来,结合当前重塑我们的“文化自信”。</h3> <h3> 同时它皆是一部教科书,为我们当今的玉雕工艺发展提供精神食粮。让每一件藏品有尊严地传承下去,重塑高古玉的文化价值-借古论今。</h3> <p class="ql-block"> 《古玉说话》主要是以解读古玉本身附带的文化和思想性入手,目前还是第一次出现。解玉的工具以《易经》为主导。运用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的思想体系从文化层面剖析释读,以及参阅大量古今文献为辅助工具,书稿中不免会带有主观或臆断之嫌,也敬请阅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与我们共同研究探索思考,互相学习。</p> <h3> 和田玉,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最好载体。</h3><h3> 晨序(田苗) 2017年6月北京家中</h3> <h3> 古玉说话创作团队 感谢团队三年努力工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