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父亲和母亲-----写于父亲离世百天

起笔于他乡

<h3>[流泪][流泪][流泪]</h3><h3> 纪念父亲离世百天</h3><h3> 母亲离世3820天</h3><h3> </h3><h3> 时间流逝,岁月不居。自2018年12月5日始至今日,父亲已经离世百天。而母亲先于父亲十年又七十天离开了我们。</h3><h3> 双亲尽去,哀思无尽——</h3><h3> 每每想起,悲伤不已,</h3><h3> 每每回忆,恍如昨日。</h3><h3> 抚今追昔,常想起以往的时光。</h3> <h3>  父亲是军人,即使被迫转业,却依然怀一身英武豪气。坚定、刚毅、顽强!<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父亲是奉献者,一生中最好的年华舍家报国。</h3> <h3>  他16岁离家从戎,从1949-1981年当了三十多年的兵,常住军营,1981-1984年转业被安排到吉林白山水电工程局工作,结婚后的前30年鲜有回归家庭与家人共同起居的日子。屈指细算,父亲这辈子有一多半时间没有好好过过家庭生活,直到1984年才真正回归家中,过上了早八晚五的家常生活。1993年离休后才过上了在自家守门第的日子。按母亲的话说,他这辈子卖给了共产党,为了工作,舍弃了不少自己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光,失去了不少陪伴子女长大成人的岁月,当然,也为子女们奉献了军功章的荣光、励志向上的鞭策、砥砺奋进的鼓舞、顽强拼搏的榜样……</h3> <h3>&nbsp; 身为长女,幼年时、六岁前我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稍多确是偏得。因为那时父亲在空三师机关工作,只要不下连队,就要接送我上下空五军的幼儿园。不过,幼时记忆寥寥,只深刻地记得以下:</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在杭州笕桥机场上幼儿园长托应该是四、五岁时,每个周六都是父亲骑着自行车让我坐在车横梁接我回家,他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抽烟,甚至偶尔会用短暂地双手脱把的技术,至今都记得我当时生怕摔下车的紧张心情。</h3> <h3>  还有周日晚上从杭州市坐公交车回机场的夜景。那时汽车常常灭火,而车一灭火,一些大人们就要下去推车,而留在车内的我提心掉胆总是担心车发动了,家长来不及上车。那种惊恐至今都不能忘记。</h3> <h3>  1963年部队转场,从杭州搬到了芜湖,最初的时候住在四褐山山上,地处郊镇之外,交通不便,远离市区,随军转场的家属们暂借地方一幢三层三栋每层3户的红砖楼中,军人们每周六傍晚坐着通勤的大卡车回家一次,周一早上返回军营。那时候,我刚六岁,常常站在3楼家中的窗户前眺望四周围着的山峦,心想这个四合山就是四面都是山,爸爸他们要从山缝里穿行着回家太不容易了,而且还常常周六时看不见父亲回家,因为他为了工作不一定每周回家。</h3> <h3></h3><h3> 1968年秋,因为姥姥病重,母亲回沈阳照顾,我在部队的家属宿舍独自生活了半年,除了一日三餐在大灶吃饭外,起居学习完全自理,父亲则住在飞行大楼,与飞行员们同吃同住着,除了按月当面交给我伙食费并由我到营门口的邮局给远在沈阳的家人寄生活费外,真的对我充分信任,完全放手,部队的家由11岁的我全权管理使用,父亲没回家住过,那段时间我家里最多时是5个女孩住在一室...... </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得父亲在家吃住上班的日子虽然不多,依然起早贪黑的,毕竟只要不出差,一日三餐均在家中吃时,他居然是进了家门先去厕所,以至于母亲总是说“你忙的连上厕所都得回家?!”</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父亲与子女虽没有过严历,也不曾谙悉管家事或教育孩子,他37岁时任空三师副政委,所以,父亲给我的印象都是严肃高大还有些许生疏,心中所存的情感更多的是敬畏,以至于以后的岁月,我们彼此也少有亲切的举止、亲爱的言谈、亲密的互动。</h3> <h3>&nbsp; 囿于时代的局限和自身的际遇,在我断断续续的随军、回老家、下乡、住校、住宿舍住在家里的时间也不充分的往昔中,父亲对我管教的事情就一件,而且至关我的一生:</h3><h3></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0年时我急切地想随潮流当小兵,一再要求着,而母亲转达了父亲的意见,让我先安心学文化,因为没有文化当不成好兵。于是,我必须安心上学,而且起码要学好写作文。从此,即使是1975年下乡当知青后,我也会时时努力将所能看到的书报杂志等带字的读物棒到手上,直到1977年12月参加了首批高考,懵懵懂懂地一举考进了大学,使我人生的轨迹发生了巨变……倘若我当年真去当了小兵,转过年就会覆巢之下......</h3> <h3>  后来,经过“九一三”事件、经过近五年(1971-1976)的军地隔离,经过父亲转业地方依然曾数年两地的岁月;经过了我的少年、青年,经过了书本理想、现实和岁月的洗礼,经过工作乃至结婚生子的体验,渐渐品味出:老一辈干革命真的是撇家舍业别妻离子实属不易难能可贵……</h3> <h3>  当父亲完全离开职场回归家庭后,那般倾情投入的积极和不擅家务的笨拙是多么真实!</h3><h3>那份急于弥补家人和家庭的心愿是多么真挚!</h3><h3>那些不用言语而是行动的表现是多么真切!</h3><h3> 父亲以忠贞回报了母亲为他善持家勤理财甘尽孝一生养育子女沤心沥血竭尽操劳的深情厚义!</h3> <h3>  父亲,贫穷农家的孩子,参军前寒门穷舍没过过什么好日子,参军后自然万分努力百倍自觉地投身工作, 历经风雨磨难,矢志不渝初心不变,唯有真正步入老年后这25(1993-2018)年才开始补学做家务、扎实做家长,补全补好人生的家庭课程,特别是母亲离世后的十年中,父亲不惧老迈体虚竭尽全力持家护子,其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深深地感染着子女们……<br></h3> <h3>  </h3><h3> 思念中的时光分外沉重,思亲时的情感格外脆弱,母亲父亲相继离去,心中的感伤难以言表亦……</h3> <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父亲离世百天、母亲离世3820天之夜,写下赤爱以怀念生我养我教我善良成长的爹娘</h3> <h3>  </h3><h3> &nbsp;&nbsp;&nbsp;&nbsp;愿亲爱的父母亲二位大人在天堂安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