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区大门口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里就进村了。地坑院就是在地平面向下挖六米左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深坑,然后在四壁上横向掏出窑洞和出入口,一般大多数地坑院是掏出12个洞,一个是出入口另11个是房间,出入口有开在坑壁的对称中心的也有开在一角的。

经过装修整理过的地坑院



原生态地坑院

这是有弧形的进院通道,下去后再拐一个90°的弯才能进院,有的院内还有影壁。






从这里走出地坑院


这里有人住,但不是居民好像是工作人员。

这是另一种进出口,斜着直插院子的一角。

最原生态已经荒废的院子



夜幕降临彩灯亮起,这里近几年每年春节都举办灯会,有的地坑院被彩灯完全填满很是隆重热闹,但我感觉有点喧宾夺主画蛇添足,因为过分修饰破坏了地坑院应有的原始古朴的文化氛围,好在灯会只是春节这几天,好在还保留了一部分原生态的地坑院。






地坑院村外景色,看见周边环境就会明白这里为什么会有地坑院这种特色民居了,原来地坑院村子都是建在黄土高原的“塬上”----顶上平坦四边低洼,因此不会积水且地下水位深,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地坑院虽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陝州区,但他和山西省、陕西省交界,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澗,北塞黄河,南接秦岭,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得名函谷关。
历史上的函谷关有两座一座就是这里位于三门峡灵宝市的秦关,另一座是洛阳新安县的汉关。这里的秦函谷关不仅是古时的雄关要道,同时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成语“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的典故就出于此地。

站在关楼上向远处眺望,一条窄窄的小路从峡谷中穿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足见当年函谷关的险要,远处还可看见一座现代化的公路大桥横跨峡谷而过,如今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现代的函谷关已经失去了当年险要雄关的作用,留下的是历史遗迹和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

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道观里还保留有历史的遗迹,记录了老子曾在此著述《道德经》。






现代人树立的老子塑像

这高高的墙上刻满了道德经


天鹅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大门


每年的十月份开始都有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经过长途迁徙,到此栖息越冬。


凌空展翅


起舞求爱


开个小会

三门峡黄河大坝,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竣工。
到达坝顶正赶上风雪交加,白茫茫雾蒙蒙。




大坝下的发电厂


大坝泄洪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