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痴王如——痴情秧歌 钟爱一生

飞雪迎春

<h3>戏曲是他一生的伴侣。</h3> <h3>戏痴王如</h3><h3>文/赵贵平</h3><h3> 迷,是深深的爱恋;痴,是忘我的沉醉。</h3><h3> 有书痴,有画痴,有情痴,王如却是戏痴。王如是谁?就是《瞎子观灯》里的那个拐亲家。他曾经三进三出大秧歌剧团,爱戏到了不能自拔的境地;他是我所见唯一因爱戏而入了此行当的人,他把生命和情感融入了深爱的戏剧。</h3><h3> 王如,男,1964年生,朔城区窑子头乡井子窊村人,大秧歌剧团编外演员。小时候的王如倔犟又顽皮,不喜欢念书,八岁上学,花了八年时间才读完了小学,到乡里上了半年初中,终因家境贫困弟兄多辍学了。王如又不笨,学戏可快了,再多的台词也能记住,他对舞枪弄棒颇感兴趣,一有空就跑到村里的剧团看演员练功。按理说不好好念书的孩子,家长是狠的咬牙牙,但王如的父亲不,反而支持儿子学戏,因为他父亲对戏比他迷的还厉害,彼此有共同语言,知子莫如父啊! </h3><h3> "痴迷秧歌数王如,梦里也在背台词。三天可以无茶饭,一日不能离开戏。"戏是王如的命根子,他享受唱戏的苦与乐。王如唱戏是不是祖传的?不是,但对戏的痴迷有真传,他父亲就是个老戏迷。</h3><h3> 王如的父亲年轻时也是响当当的太钢工人。有一年回村探亲,假期到了,步行去前寨赶火车回太原,路过窑子头乡见唱大秧歌,心红的走不动了,遂住下看戏。回到单位假超了好几天,只好写检查。此后又屡教不改,工作也丢了。</h3><h3> 王如12岁学习拳棒,师从尹文贵。尹文贵是井窊村的老师,曾跟五台山当过和尚的叔叔学习拳棒,功夫了得。经过六七年学习,王如练就一身好武功,别看只有十七八岁,个子也不高,据说打斗起来六七个大后生不得近身。王如善良,嫉恶如仇,经常打抱不平爱管〃闲事〃,朔县城的地痞流氓都怕他,听说王如来了,不敢造次。</h3><h3> 十四岁时,王如进入本村业余秧歌剧团学习。七十年代井窊村的秧歌班很是红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场武场配套齐备,演员,导演,都是本村人,水平也不低,各种大戏都能开。王如武功好,进团后主要学武生,小生,他人机灵,善钻研,师傅们很是喜欢也愿意教他。教啥会啥,两年后,王如学会了踢鼓秧歌各式套路,舞台上也由打靶子过渡到独立担当小角色。期间他演出过的戏有《九件衣》饰演田玉林,《辕门斩子》演杨宗保,《算粮》饰高士基,《梁山》饰石秀等等,由于功夫深、扮相好、演技精受到了乡亲们称赞。</h3><h3> 一九八〇年春天,朔县文化馆下乡招演员,要排演原创大型舞剧《大王惩霸》,参加雁北十三县调演。《大王惩霸》是根据神头三大王惩戒地主马君良的故事改编的,舞剧当然是以舞为主,加入本土最具特色的踢鼓元素而成。王如由于年青,功夫又好,一下就被招演员的徐云效副局长相中了,调入文化馆集训三个月。年底该剧在大同演出得了一等奖。王如也因表现突出,被安排至窑子头乡文化站担任站长。</h3><h3>  王如牛了,笑了,他通过自己多年的艰辛努力走出了农村,吃上了国家饭,也让乡亲们和他的父亲刮目相看了。虽每月只挣45元,但那个年代已是很荣耀的事情了,第一个月开了工资,他首先想到的是回家,孝敬默默支持他的父亲母亲和教他艺术的尹师傅。他忘不了老父亲含泪卖掉家里唯一换钱的猪供他学戏,他忘不了待他如儿子的尹师傅,手把手毫不保留地教他功夫,他忘不了生他养他的土地……,现在,每逢过年过八月十五王如都要登门看望师傅;经济宽裕了,他第一件事就是为父母翻修房院。我去过,那院子叫一个大啊,停十来个小轿车不影响回头转弯。</h3><h3>  乡文化站长就是个光杆司令,八大员中的一员,这不是王如的梦想,他的梦想是舞台,唱戏。</h3><h3>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br></h3> <h3> <b>一进大秧歌团。</b>一九八四年,一个阳光明媚春天,朔县大秧歌剧团招演员,王如兴奋的一夜睡不着觉,他想试试。当时他已经有了个落脚处了,母亲劝他:儿啊,安安分分在乡里干吧,也许再过几年就能转正了,去大剧团你又得重头学,人生地不熟的。老父亲却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这更坚定了他去考试的念头。第二天天不亮王如就步行进城了,这一考不要紧,王如同志脱颖而出,中了!回乡辞掉了工作,辞别了父母,王如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艺术道路。</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当时团长是殷怀裕,师傅是河北武功老师梁启明,王如还是专攻武行,岗位是学员,临时工,每月工资18元。武戏最见功力,基本功必须扎实,虽说王如之前练了一身好功夫,但演戏毕竟不是打架,它有许多程式化的东西要学,而且剧团又是大秧歌唯一的“国家队”,要求更是严格。人贵有自知之明,王如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文化低,没嗓子,个头小,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每天在常规的训练之外,给自己加量,学文化,背台词,翻跟头,练嗓子……进入大剧团后,王如有了更大的梦想,他已不屑于演好武生,小生,他还想当唱红的,当主角。若干年后这些梦想也都实现了,这是后话。</span><br></h3><h3>  经过不懈的努力,王如唱念做打都过关,一个戏曲演员的基本功练就了。八十年代朔州大秧歌最火,台口不断,几乎村村唱,年年唱。王如参与演出的剧目有:《包公告状》《呼家将》《王花买父》(四本),《铡赵王》《生死牌》《血手印》《忠烈千秋》等等。他主要是演些小角色,比如《寇忠外传》中的马骠,《何文秀私访》中的张堂,有时候人家主演不在的时候咱给人家顶替个角色。由于业务突出,王如,侯启,卢尚卿同时被提拔为副团长,在剧团王如也收获了爱情,成家立业了。</h3><h3>  然好景不长,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文化、电视等新媒体的影响,传统戏曲受到了极大冲击,朔县大秧歌也难逃恶运,演出市场逐年萎缩,观众日益减少。剧团的日子从九十年代初就不好过了,没有演出,吃饭也成了问题。1993年,因工资太低不能生活,演员各自逃生,工作关系仍保留在剧团。王如带着妻女又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故乡,两手空空,仿佛一场梦,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老父亲并没有责怪他,只是偷偷抹了抹眼泪,倔犟地说:儿啊,跟爹烧砖去,咱等的,我不信国家剧团还能说塌就塌了?</h3><h3>  大秧歌经典戏《泥窑》中有一段道白:“爷儿父子仨,烧瓦又烧砖。今年烧了个红窑子,连本带利赔了个干。”没想到假戏成真,这一幕活生生地在王如身上上演了,父子三人起早贪黑,和泥,捏瓦,背砖,装窑,泥窑,开火,出窑,没明没夜地干了整整五年。这五年是王如最消沉,最苦闷的日子,他每天很少说话,就低头受,玩命地背砖,捏瓦,烧窑……,在没人的时候,他就放开嗓子吼几声介板训子:“晴天霹雳响一声,滔天大祸逼煞人。我好比脱钩鱼儿乱摆尾,就好像惊弓鸟儿翅不停。”那凄怆的声音仿佛要把天剌穿。</h3> <h3>  一九九九年,由于生活所迫,王如离开农村,告别剧团,托人帮忙进了神华铁路,当了一名养路合同工。王如工作的地方不算远,没出了山西,就在过去走西口的河曲保德一带。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他心爱的秧歌梦却是一直也没放下,出门在外,难免想家。烦闷的时候他想到了唱戏排解,他不敢在单位唱,怕工友笑话他是个唱戏的。他会一个人跑到山上唱:“大漠西口品荒凉,深山老林称大王。闲来邀月伴狐兔,夜静思亲念家乡。”他是唱给飞鸟野兔听的,只有它们懂。</h3><h3>  <b>二进大秧歌团。</b>2000年,带着对大秧歌和家乡的思念,王如请假回到了剧团,他不神服,甚至想拯救剧团。回到剧团,他和卢尚卿副团长商议,各带一班人马出去闯市场。卢老师领一班人在东门口开了家茶座,王如则领侯启等人下乡演出,自寻台口。一年下来,戏倒是没少唱,终因戏价低,消耗大,除钱没挣到赔了四千块。四千块啊,那是王如的全部家当了。后来剧团领导得知情况,把钱想方设法补给了他,才算过了难关。但从那以后,王如算是对深爱的戏死心了,他知道有一种更大的力量在毁灭秧歌,那就是天意。带着失望,王如背起行囊头也不回地向西口走去。</h3><h3>  这一走就是十五年,期间他再没有提起过大秧歌。2001年铁路上给王如转了正,工资也是翻翻地往上涨,他庆幸自己走了西口。</h3><h3>  <b>三进大秧歌团。</b>2012年,又是一个春天,朔州大秧歌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选送四十名学员到大同艺校学习,并构置硬件设备,引进人才,重新组建剧团领导班子。守西口的王如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又掀起了滔天巨浪,沉睡多年的旧梦又舒醒了,他知道自己并没有放下。</h3><h3>  2015年,大秧歌新学员学成归来,政府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汇报演出。东方风来满眼春,一股新气息扑面而来,年轻人活泼,灵动,唱腔新颖,有时代气息。但是观众一致认为娃娃们各方面还稚嫩,离登台唱大戏还远呢。怎么办?招老将吧,杨补兰,侯启,卢尚卿,谢银花等一批老艺术家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王如听到这个消息再也坐不住了,他不能袖手旁观,他要发挥余热。</h3><h3>  2016年,大秧歌复苏后的第一年文化下乡演出,群众搭台,政府唱戏。王如请假从铁路上跑回来,找到谢银花团长,主动要求下乡,身兼三职:演员,厨师,剧务。谢团长实在看不下去:王如,你是不是有病啊,请假单位一天扣三百,下乡演出只能给你补一二百,你连油钱也不够。王如哪管这个,只要让我唱戏,分文不给也行,谁叫咱好呢。</h3><h3>  送戏下乡演出是个苦差事。爆烧家,烂门窗,扫开尘土就是床。北风冷,蚊虫叮,夜半无眠数星星。泥未干,又起程,走过一村又一村。王如是唱戏好手,领导能力也强。谢团长主外,王如主内,他把剧团管理得井井有条,从来不误事。</h3><h3>团里的师傅学员都服他,因为他做事公道,事事冲在前,不计报酬。人若无私,便是无敌。每天上午他带着新学员排戏,下午领着上台唱,大胆地锻练了一批年轻演员。卸下戏妆,他又要忙着做饭,演员加上戏迷,有时百十号人的饭,他不愁,按点开饭,吃的还不错,变着花样的吃,他怕娃娃们吃不好更想家。有戏迷作诗称赞:</h3><h3>王如是个好同志,又做饭来又唱戏。</h3><h3>胡府门上大管家,半斤烧酒不误事。</h3><h3> </h3><h3>头号大锅大烩菜,一壶老酒乐开怀。</h3><h3>高朋满座高楼望,一片红霞漫天来。</h3><h3>  2016年至2017年王如断续请假回团演出不下十几次,每次半个多月,有时领导不批他就偷跑回来,让同事给顶工。这样的事多了,终于被单位领导发现了,有一次,晚上突击查岗,王如正唱戏,接到电话,无言以对,连夜跑回去做检查。</h3><h3>  经过两年的下乡锻炼,学员中一批优秀人才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有青衣林慧霞,花旦张涛,花脸李鹏,须生郑亚琼,老旦赵秀艳,小旦孟云花,三花脸丁新贺等等。王如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所追求的梦想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了。</h3><h3>  2018年春天,由于放不下大秧歌,单位又管得紧,不能兼顾,王如选择了提前内退,正式加盟了剧团。</h3><h3>  几年时间,大秧歌剧团共下乡演出数百场,观众数以万计,其中老艺术家们功不可没,王如功不可没。演出的剧目除《明公断》《算粮》等老剧目外,还恢复了遗失剧目《十五贯》《八珍汤》等的演出,还排出了新戏《山里女人》《纪县长》《情系黄坡梁》等,可谓成绩斐然,有目共睹。</h3><h3>  2019年春天,当看到剧团蒸蒸日上的时候,王如选择了激流勇退,他要把舞台让给年轻人,把机会留给有文化的人,用王如的话说,我不能跟娃娃们抢饭吃。</h3><h3>  我被王如对戏曲,对大秧歌的痴迷和牺牲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着,几次采访王如,他总说一句话,这辈子让唱戏害苦了。我不敢接话,我知道他指的是因唱戏没时间照顾家庭,对妻女的愧疚。王如这半生为秧歌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老天是公平的,相信今后的日子他是幸福的,祝福王如老师。</h3> <h3>  退休后的王如并不闲着,他一直关注大秧歌的发展,支持一些民间演出团体发展,去年他为朔州红色民间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了现代戏《情暖绿洲》,他扮演偷树的王友,滑稽幽默,深受观众好评。有哪个民营剧团缺人手他也会应邀前往,一来救火,二来圆自己想演主角的梦。他在表演上也向自己发起了挑战,成功饰演了《辕门斩子》中正义的八贤王,他独特浑厚的嗓音被戏迷称为王如腔。《走山》里忠义的老曹福,《白郎卖画》里刁蛮的管家胡正,《瞎子观灯》里拐亲家,《九件衣》中不畏权贵的姜俊琪,纪县长里的警察,山里女人中的火军,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h3><h3>  王如的表演是细腻的,他用心去体会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他常饰演丑角,配角,反面人物,他也喜欢这些小人物,有特点,甚至是坏蛋的角色,因为观众喜欢看耍丑的,表演好了容易出彩。他对每一个表情动作都追求完美,力求更逼真,合乎剧情。每次演出完毕,他都要听观众的评价,观众说演好了,他心里会乐开花。王如超越了自我,艺术道路越走越宽,也赢得了观众认可。每年农村的大爷大娘们都盼着剧团的下乡戏,盼着看王如的戏。</h3><h3>  说起今后的打算,王如说,今年还要排一个新戏,你写吧,写下我就能排成,咱慢慢来,跟上国家形势,就排环保,打黑方面的东西,或者老戏新唱,得让年轻人爱看才行,不能叫秧歌在咱这代人手中失传了……</h3><h3>  春雷滚滚,百花盛开。大自然的春天来了,王如艺术的第二春也来了。</h3><h3>向我深爱着的大秧歌道一声,我爱你,爱你那一声酣畅淋漓呀的呀的哎咳咳。向为大秧歌无私奉献的王如道一声,谢谢!</h3><h3>                     2019年3月12日。</h3> <h3>《情暖绿洲》林桂花与王友(王如扮演)打架。</h3> <h3>王如与《情暖绿洲》剧组人员合影。</h3> <h3>王如版八贤王,唱腔还是很特别的。</h3> <h3>《乌玉带》的三爷,有范儿吧。</h3> <h3>王如与侯启老师演出《瞎子观灯》</h3> <h3>《瞎子观灯》拐亲家,已成了王如的名片。</h3> <h3>《摸牌》中饰先生。</h3> <h3>《算粮》中饰魏虎,大刀刀小刀刀,刀刀不离后脑勺。</h3> <h3>王如与谢银花团长表演《走山》</h3> <h3>王如与大秧歌著名须生演员卢尚卿演出《纪县长》</h3> <h3>王如在送戏下乡路上。</h3> <h3>在后台,王如与戏迷老妈妈亲切交谈。</h3> <h3>王如与戏迷王志华合影。</h3> <h3>颂朔州大秧歌演员王如</h3><h3>王志华</h3><h3>七尺男儿喜盈盈,</h3><h3>英俊洒脱刚毅性。</h3><h3>继承父业传非遗,</h3><h3>不畏艰难志不移。</h3><h3>心中吟藏一片情,</h3><h3>酷爱秧歌忘我行。</h3><h3>从小练得精湛艺,</h3><h3>登台演唱献绝技。</h3><h3>二轰轰人物登台唱,</h3><h3>晃头晃恼二流相。</h3><h3>宰相清官入场戏,</h3><h3>风流倜傥显洋意。</h3><h3>滚打翻斗轻如鹰,</h3><h3>千锤百炼功夫硬。</h3><h3>腔腔苍桑人心动,</h3><h3>走山老奴雪地行。</h3><h3>观众台下入戏迷,</h3><h3>声声赞叹情不已。</h3><h3>默默无闻戏中戏,</h3><h3>自导自演样样具。</h3><h3>新编《情暖绿洲》秧歌戏,</h3><h3>演出成功又出奇。</h3><h3>秧歌名角有王如,</h3><h3>大名鼎鼎秧歌徒。</h3><h3>热爱秧歌如爱命,</h3><h3>无私奉献无限情。</h3> <h3>图片提供:王如</h3><h3>文字编辑:赵贵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