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h3> <h3>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殿内有五尊安祥趺坐的大佛像。其中间一尊释迦牟尼像,据说是唐玄宗的“御赐佛像”;余者俗传依次为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尼佛,北方成就佛。相传建殿之日有紫云飘绕盖地,故又称它“紫云大殿”。又因全殿原应立柱百根(内槽减去六根),人们又称它为“百柱殿”。现存殿宇系明末崇祯年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资修建的,作重檐歇山式。殿内石柱和柱础,形式多样,柱及铺间炉斗作仰莲式,斗拱作法也很特殊。其屋架构,则重梁叠栋,秀巧精致。最令游客神往的,是那斗拱间附雕的二十四尊美丽的“飞天乐伎”,这是国内古建筑罕见的艺术珍品。那些雁行齐整、展翅欲飞的仙人,有的手执民间乐器;有的捧着文房四宝,轻歌曼舞于屋梁之间,叫人仿佛听见一派仙乐从天而降,隐约耳际。</h3> <h3> 开元寺寺址本是黄守恭的桑园,黄守恭是泉州黄姓的祖宗,他为唐代巨富,生平乐善好施,好救急扶贫,因而人称长者。开元寺原是他的桑园,一天,黄守恭睡梦出现一个向他募款的和尚,向他求地用以筑佛寺。黄守恭提出条件,说要等他家中园里的桑树开出莲花。过了几天,黄守恭的桑树果真开出一朵朵白莲花。议论之际,梦中的和尚却刻然出现,向黄守恭取地,当问及要多少地时,和尚说只要一件袈裟般大,黄守恭听后喜上眉梢。于是,和尚脱下袈裟,抛向天空,太阳一照,影子几乎覆盖了所有土地,只有袈裟上的一个小破洞,留下一个小地方。黄守恭见和尚道行高深,即慨然答应。及后当地官绅闻得桑树开莲之奇迹,奏明朝廷,皇帝遂下诰令,将该寺取名莲花寺。后来,改名兴教寺。唐玄宗开元年间,改名为“开元寺”。</h3><h3> 黄守恭传五子,分散到南安、惠安、安溪、同安以及诏安五地。他生前还做了一首示儿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祐,俾我儿孙总炽昌“。</h3><h3> 历经1300多年,如今紫云后裔,广播闽、粤、台、浙、赣、广、桂、苏、沪、辽、鲁、京、湘、鄂、云、贵、川、陕、青、甘、豫等全国各地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并分派於欧美澳各洲。瓜瓞绵长、人才辈出,科第联芳,金马玉堂,蔚为八闽望族。<br></h3><h3> 在科举时代,据不完全统计,紫云泉州黄氏高中进士259名,其中文状元3名、武状元2名、榜眼2名、探花3名。</h3> <h3> “桃莲应瑞”四个字,是圆瑛法师所留。1924年,圆瑛法师从南洋回国至泉州任开元寺住持,见寺内殿宇剥落,僧众四散,决定与转道、转物二法师一同重修开元寺,并筹办开元慈儿院。工程开始时,“园中有桑开白莲花,有桃开红莲花之异”“由大殿以至万善戒坛及双石塔,无不加工兴修。”在《圆瑛大师年谱》中附有一张照片,是圆瑛法师举起右手,食指指向“桃开红莲”,照片说明是:“民国甲子(即1924年)九月,重兴泉州大开元寺,桃开红莲应瑞,摄影纪念”。</h3> <h3> 甘露戒坛始建于宋,现坛系明初重建,为重檐八角尖式。据记载,明末清初,全国佛教寺庙中保存下来的戒坛只有三处: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和泉州开元寺。戒坛是佛教徒受戒之处,坛分五级,最高层中奉明代木雕的卢舍那佛坐像;所祀佛像还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等;佛像四周,菩萨侍立,金刚护卫;坛座还环列“护三皈”和“护五戒”诸神。神主牌位六十四座,气氛十分庄严。坛顶正中藻井结构复杂而又精巧,作如意斗拱;斗拱间也附有“飞天乐伎”,均衣结飘带,翩若飞鸿,与大殿的“飞天”们拊翼高飞比较,另是一种独特风韵。</h3> <h3> 藏经阁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h3> <h3> 镇国塔,俗称东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 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h3> <h3> 仁寿塔,俗称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 (916),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为石塔,高44.06米。象征西方极乐世界,以塔身的八面和塔顶、塔座合为十方净土。</h3> <h3> “万山第一”碑刻,每一个字体都有含义。繁体字“万”字的写法,叫做观音打坐;“山”字的写法,是弥勒掀肚;“第”字是洞宾背剑;“一”字是鲤鱼吐珠。不仅碑刻字体的写法大有文章,“万山第一”也与“大开元寺”有关,古时候寺院叫“山”,唐代始建的开元寺为全国最大,因此被称作“万山第一”、“大开元寺”。</h3> <h3> “麒麟壁”矗立于开元寺西塔旁边东北侧,原来放置在城北大城隍庙前,“文革”期间因建学校才移置开元寺内。据史籍记载,麒麟壁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壁高5米,宽19米,厚0.6米。仔细观赏,壁分三垛:主体正中粉壁上用交趾陶镶嵌硕大麒麟一只,是古人敬奉的四灵之一。龙首牛尾,麟身兽蹄,作步步回首顾盼状,嘴咬铜钱,铜铃大的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下面配嵌砖雕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左右两垛各嵌砖刻的灵芝、牡丹、鹿、鹤,以及莲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芦、蜂猴(封侯)、松、竹、梅等,工艺精湛,气韵盎然。</h3><h3> 其实,“麒麟壁”上的动物并非麒麟。文史专家考证认为,它是一种叫“犭贪”(音:tan)的动物。民间传说犭贪的胃口极大,不仅吃光山上的花草树木、奇珍异兽,还跑到人间来掠夺金银财宝。有一天,它看到东海上升起一轮红日,以为是一个大宝物,猛冲过去想一口吞下太阳,结果跌进海里淹死了。古代一些官宦人家在堂前门后照壁上画有这种“犭贪”,借此警示自己戒除贪念,清正为官,切莫贪财贪色,贪赃枉法。</h3><h3> 正中那一头色彩斑斓的琉璃瓷雕麒麟可谓神形兼备,它身披锦甲,口咬通钱,脚踏八宝,还睁大眼睛贪婪地朝天而望,像是要把空中那一轮圆月也吞了。</h3><h3> 在“犭贪”的一边有帅旗,还有芭蕉、蝙蝠、扫帚、大象、蜜蜂、蝗虫、猴、羊、鹿、鹤等砖雕,组成一幅结构颇为复杂、巧妙的、疏密有致的完整画面。据说芭蕉谐“招”,蝙蝠隐“福”,其他的,也都隐含象征之义,如蜜蜂和猴义为“封”、“侯”,蝗虫义为“灾害”,帅旗和大象义为“将”、“相”,羊、鹿义为“祥”、“禄”,鹤义为“长寿”。整个画面象征这样的意思:当官要为民着想,为官清廉,才能“招百福”、“扫千灾”,才能“受封侯,当将相”;百姓也才会诚心地祝福他“吉祥”、“长寿”,千万不要像“犭贪”那样贪得无厌!</h3> <h3> 瓶子上面插着一口磬,代表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大象上面插着一支画戟,代表“吉祥”。</h3><h3> 画戟上面插着一块如意,如意下面吊着一个彩球,瓶子旁边一面帅字大旗,连起来叫做旗球如意。</h3><h3> 左边这副一只大象站在高高的平台上,扛着铜镜,右边那副有一棵松树,上面有一只猴子在掏马蜂窝。这两边合起来叫做镜象封侯。晋升为宰相,封为侯爵,那已经到了官员的人生顶点了。</h3><h3> 松树边上有一只仙鹤——松鹤延年。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喜上眉梢。鹿的边上有灵芝和兰花草,这代表鹿含芝兰,自有书香,会多出读书人的意思。在这底下是一丛竹子,这种竹子的那个结底下的节,一节一节长——节节高升。</h3><h3> 但是猴子捅了马蜂窝会被蛰,它就会从树上掉下来,肯定摔得很惨。然后那只大象站的那个平台很高,底下的那些假山石一块比一块窄小,摇摇欲坠,危若累卵,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也就是你爬得越高可能摔得越越惨。</h3><h3> 所以这一块麒麟壁的意思,就是说你来祈求世界清平,祈求如意,祈求吉祥,松鹤延年各种美好的企愿。当你为泉州这块地方各种美好祈愿之余,也希望自己能够因此近相封侯,但是提醒你要怎样才能够预防这一切?——要戒贪!</h3><h3> 左右两边是寒山和拾得。寒山的手上拿着扫把,边上有一只蜻蜓,每天早上起来要清扫庭院,清扫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像拾得这样,拿着芭蕉扇招来蝙蝠,这就叫蜻蜓纳蝠。先把心里面的脏东西扫掉,才能把更美好的东西放到自己的心里。</h3> <h3> 弘一法师纪念馆位于开元寺内尊胜院,陈列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h3> <h3> 泉州佛教博物馆现有:铜铸、铁铸、彩塑、木雕、石刻、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五十多尊。除了珍藏着卷帙浩繁的佛经典籍外,还保藏着从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有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像,高35公分。这些文物中,最晚的是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从印度请来的玉雕释迦牟尼佛坐像,高55公分,最大的是清代高2.6米,五头十一面的铜铆千手观音;最小的只有拇指大的铜铸释迦牟尼苦行求法像;最珍贵的是斯里兰卡赠送的高30公分玉雕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佛、阿弥陀佛等三尊佛像。还有1955年从东西塔刹铜葫芦里取出的两尊高10公分七宝鎏金小罗汉,以及明代张瑞图、木庵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h3> <h3>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主要陈列1974年从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宋代沉船及其伴随出土物。</h3><h3> 沉船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船声扁阔,底尖,船壳板用2 至3重板叠合,有13个水密隔舱,主龙骨两端接合处均有“保寿孔”。</h3><h3> 根据研究,这是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中型远洋货轮,长度为34米、宽11米、型深4米,载重量达到200余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