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莲花山

山人

<h3>《徒步山东》采风写生活动</h3><h3>3月9(周六)新泰莲花山路线:灵涯谷一石龙山一沙谷墩一财神殿一莱芜莲花山景区一大堡顶一犁铧尖一天台峰一栈道一天成观音一袜子铺。</h3> <h3>新泰莲花山东西锦延15公里,南北兼跨新泰、莱芜两市,大小山脉十余条,主峰海拔994米,号称有36山头,72沟谷。其特点是雄伟秀丽,奇石众多。本路线的特色是沿山脊行走约15公里,登高望远,兼跨新泰、莱芜两大景区,将莲花山精华一网打尽。</h3> <h3>如果世界上存在一个最美的地方,那一定是一个人的家乡。因为这里有你熟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亲人故旧。生于斯,长于斯,一切都刻骨铭心,记忆连通着长长的岁月。时光流逝,乡音无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h3> <h3>从小就在这莲花山下长大,也曾从不同的路线登顶。在家乡原野上,晴朗的天空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莲花山优美的曲线,感觉她很近,又很远。</h3> <h3>这次,我们几个志同道合者决心要走一条最能展现莲花山特色和美景的道路,并要把它呈现在世人面前,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莲花山。</h3> <h3>路线起点是黄崖村灵涯谷,曾经多次来过这里,如果在夏天,那清澈的流水会使人流连忘返。灵涯谷左右各有一条路通往山顶,右路是防火通道,现在已成水泥路,少了一些爬山的趣味。左路是一道山梁,布满奇石,我们称它石龙山,这可能是第一次给它命名。</h3><h3>看过灵涯谷的毛主席像和山神庙,下到沟底,经过巅水汪、映月泉,石壁上刻着一些画,类似飞天。由此左切上山梁,沿着放羊小道曲折前行。一路尽是奇石,都还养在深闺人未知。</h3> <h3>沿着山梁缓慢爬升,林木渐多,爬到顶就是沙谷墩,上面尚存白莲教遗址:寨墙,旗杆洞,房屋遗址等,东向下山的路上,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些人工打磨过的台阶。</h3><h3>沙谷墩海拔900多米,除了我们上来的山梁,东西南三面都是悬崖,易守难攻,是为险地。此处向西,可沿山梁到天井峪,向北可达莱芜,向东通向莲花山主峰。</h3><h3>回来后查资料发现,南宋绍兴三年,江苏茅子元创立白莲宗,起初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后来发展到其他地方,有多个分支,在下层贫苦民众中尤为盛行,成为反抗统治阶级的力量。清代捻军起义,在同治年间数次攻入新泰,与清僧格林沁等部激战,前后八年,对清军及新泰地主武装予以沉重打击。在捻军起义的影响下,白莲教军、刘德沛起义军也都曾活动于新泰。现在莲花山有磨子坊(茅子坊)景区,茅子坊与茅子元,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或许有这种可能。据说沙谷墩上面曾有人居住,五六十年代才迁到山下。</h3> <h3>仙桃石</h3> <h3>蛇头石</h3> <h3>山顶的旗杆窝</h3> <h3>人工打造过的台阶,不容易发现。</h3> <h3>从东面看沙谷墩</h3> <h3>从沙谷墩下来,有个垭口,建有一座财神殿,门朝北。垭口东面就是大堡顶,南面直下到灵涯谷,北面是莱芜莲花山景区,有天池和金身观音像。这个垭口从我的家乡就可以看到,呈巨大的v字形。听老人说,这里原先是新泰通莱芜的山野近道,当年卖东西,要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翻过这个垭口。</h3><h3>大堡顶高大雄伟,南侧壁立千仞,顶峰有一个四角凉亭。据说20世纪70年代曾有一架歼七战机失事撞毁于绝壁。</h3><h3>天池是山东乃至整个华东地区较高的天然湖泊,环湖修建的栈道,大多已经倾圮。现在山上正大兴土木,只希望不要过度开发。</h3> <h3>站在沙谷墩上,可以遥望莱芜和新泰莲花山两个景区。</h3> <h3>母熊石</h3> <h3>观音像,高16米。</h3> <h3>天池,又称南海。</h3> <h3>嘹望站里面,都是附近曹家庄、魏家峪等地的村民,态度友好。</h3> <h3>沿着栈道继续往东走,会经过犁铧尖嘹望哨,这里有一些工人正在午休,他们在修建向东的台阶路。犁铧尖又叫莲花尖,海拔接近960米,远处看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尖顶,非常漂亮,如莲花尖。此处有两条路,沿着嘹望哨往东,是一条山腰小路,较为好走。我们则创造困难,爬上莲花尖,然后下行。从东面看莲花尖,是一山巨石,路陡且险,但也是最能体现莲花山险峻秀美的一条路。</h3> <h3>西向东看莲花尖,似乎并不怎样。</h3> <h3>快登顶时才发现它的雄伟险峻。</h3> <h3>下山路是一条乱石堆就的山梁,有一定难度。</h3> <h3>下山后是一个垭口,我们在此吃午饭。垭口南通黄崖水库,北通莱芜,两侧都是幽深的山谷。如果在5月份来,各种层次的绿,美得令人心醉。</h3> <h3>自东向西看莲花尖,满山乱石大如斗。</h3> <h3>平生故有峥嵘意,识尔应从太始前。</h3> <h3>5月份的垭口,各种层次的绿。</h3> <h3>过垭口走山北小道,经过一处人面石,不远即是莲花山主峰天台峰(望岱峰、西高峰,海拔994米),已经是农历二月初三了,路上还有未融化的冰瀑。</h3> <h3>人脸石</h3> <h3>雷达站北面的公路。</h3> <h3>它东为缓坡,西为陡崖,西北为直上直下的峭壁,周围有望月峰、锯齿牙、犁铧尖、沙崮墩、大堡顶、青松岭等八座山峰环抱,形成了“九峰耸歭、列若芙蕖”的壮丽景观。清代刘汝僖登顶后,诗兴大发,写下《天台峰题壁》一诗:“此间疑是武陵溪,两岸奇花鸟乱啼。仰面注看山月小,回头笑指岭云低。”立于峰顶可西望泰山,所以天台峰又称望岱峰。</h3> <h3>从南面栈道,远观天台峰。</h3> <h3>天台峰上有望仙台,传说上面有一块石头,可以照见人影,后毁于战火。现在天台峰顶为空军雷达站,有两个圆球,铁门紧锁,不得入内。本地人都管这个雷达叫白球,爬山的话,照着这个白球,一般不会迷路。</h3> <h3>天台峰东面为灵宝峰,是景区的东线景点,有盘山公路相通。东北面有军营,有一条山谷可以通向莱芜,即在驴友中大热的彩石溪,冬天观冰瀑是很好的去处。</h3><h3><br></h3> <h3>灵宝峰(东高峰)</h3> <h3>站在天台峰远望东北方向,可以看到盘山公路、营房,远处大坝下面是莱芜彩石溪。</h3> <h3>天台峰南面,有一条古老的盘山道,我们沿此下行,经过左手一块巨大的粽子一样的石头,很快就来到了栈道。栈道是近几年修的,向左是玻璃栈道,向右是水泥栈道,可以通往天成观音,属于景区西线。沿着栈道上下,可以多角度欣赏莲花山秀丽奇伟的丰姿。</h3> <h3>天台峰下行经过的粽子石</h3> <h3>新泰莲花山有六大主要景区:行宫景区、太平庵景区、云谷寺景区、北天门景区、响铃碑景区、魔子坊景区。有三条主要游览线路:中路主要景点有汉武行宫、补天石、看天石、云门、 古柏一株、十八盘、南天门、快活二里、云谷飞瀑、圣水瓶、两山排闼、五大夫松、云谷寺、红云洞、白云洞、兴云洞、对松山、北天门、东高峰、西高峰;西路主要景点有初入佳境、老汉推车、风动石、通天河、太公石、姊妹松、奇观、太平庵、青龙潭、五云涧、一线天、水帘洞、子母泉;东路是盘山公路,直达主峰。</h3><h3>沿水泥栈道,可直达天成观音。莲花山作为世界地质公园,有两项世界之最:一是天成观音,二是世界最古老的岩石一一科马提岩。天成观音是莲花山奇石的代表作,位于观音崖上,酷似结迦趺坐的观音菩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趺坐式天然观音。现在在央视及山东卫视播出的莲花山形象片,展示的就是这尊天成观音。距今28亿年前的莲花山科马提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它是亚洲唯一一处具有鬣刺结构的岩石,在全世界也只有加拿大、南非和澳大利亚发现了这种岩石,为莲花山的地质地学价值增加了耀眼的光环,成为地学旅游、自然观光旅游、探险性山地旅游和科学科普的经典地区。记得小时候,我家屋后的沟渠上就铺着这样一块岩石,现在不知道到哪儿去了,也曾经是家里有矿的人呢。</h3> <h3>天成观音,莲花山标志。</h3> <h3>过天成观音后,栏杆下右手边的小道,可通向黄崖水库。</h3> <h3>景区门口的标志石即为科马提岩</h3> <h3>从天成观音下来不远,右手边有一条下行小路,沿之可经河谷到达祙子铺村。可我们今天想走山脊看风景,选择了左行。经过乌木石顶后,有一个三岔路口,都可以通向祙子铺:南行可经大宫山顶下达,北行可沿北面山脊下辙,但路都不明显。我们选择向西沿河谷直下,林密沟深,巨石奇树,藤萝密布。夏季水多时节,异常湿滑。走到尽头就是洞口嘹望站,左转即达袜子铺村北的机场,旁边是放飞机的山洞。</h3> <h3>沟中奇树。</h3> <h3>对面是祙子铺村西方的小宫山,大宫山与之相对。</h3> <h3>袜子铺村旁的机场为南北走向,机场东面为大宫山,西面为小宫山,北面正对着磨子坊景区,这里曾有一个高泉寺。大宫山东面有一段较平缓的山头,上面有石墙遗址,为禹山寨,是抗日战争时期百姓藏身之地。大、小宫山上面多奇石,少松柏,和石龙山相似。</h3> <h3>山顶寨墙</h3> <h3>机场,我们本地叫机道,也满载了小时候的回忆。我家原先有耕地,种地瓜,在河北涯,要跨过机道才能到达。小时候这里经常起落飞机,动静很大,还曾看到一架飞机,因为迫降抛下了一个油箱,燃起了冲天大火,机场西部的一片小树林,都被齐刷刷地削断。小时候点煤油灯,从部队上弄来的航空煤油质量很好,没有黑烟。我还经常和小学同学到师部垃圾堆去捡香烟盒收藏。这里的空军在70年代曾经击落过一些台湾飘来的气球,当地百姓还捡过传单和其他东西。</h3><h3>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莲花山空军历史。1967年6月之前,济南军区并没有自己的空军部队,直到6月1日,军委将原属北京军区的空6军扩编为济南军区空军。1960年7月10日,空31师在江苏盐城正式组建。1967年3月,空31师在山东新泰组建师独立中队。1968年8月,根据毛主席“军队不宜久驻一地”的指示,济南空32师与南京空31师互换驻地,空31师师部率91、93大队和独立中队驻新泰机场,92大队驻高密机场,空军盐城基地同时调新泰机场,改称新泰基地,新泰场站调高密机场改称高密场站。空31师当时装备“米格15比斯”、“歼5”等歼击机。1970年4月,空军雷达17团由济南调驻新泰。经过两次大撤军和改编之后,现在大部分军队都已调往济南和潍坊。</h3> <h3>莲花山机场建于60年代,我的父辈们都曾参与过机场建设。我在网上还看到过莱芜一个老兵之子讲的故事。其父1958年参军,集训完成后来到莲花山机场做机场建设工作一一工程兵,打山洞。1962年调离,调离时山洞完工,跑道还没有建。根据老兵的说法,故事很有趣。他们家是莱芜,可那时新兵坐闷罐车几经辗转,到了基地,根本不知就在莱芜莲花山南麓,心知大山中做工程兵(当时他们部队大体编“北京空军”),离家路途遥远,非常想家。与家中通讯地址只是写中国空军xxx信箱。 一年后才知道是在莱芜莲花山南麓。知道具体地址后他与战友在家书的角上都会偷偷写下“新泰莲花山”字样。 就这样家人才知道了他们的当兵地址。时间匆匆而过54年,在其父72岁生日之时,这个孝子又带父亲来机场参观,并在网上发帖,提前询问情况。也算是一段美谈吧。</h3> <h3>回来后,因要为《徒步山东》写莲花山路线,阅读了一些关于新泰和莲花山的书籍,竟意外发现了原先不知道的一些历史。比如我村附近的许多地名,如运舟湖、袜子铺、浮邱等等,原来都跟汉武求仙有关。</h3><h3>莲花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500多年前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新甫之柏”诗句,反映了鲁国征伐莲花山一带的史实。秦始皇封禅泰山,东巡途中曾在此暂住;汉武帝巡幸莲花山,求仙访道,建离宫、筑侯城,留下了众多遗迹和传说。莲花山又名宫山,就因为汉武帝曾经建宫于此而得名,现在新泰还有宫里镇。宫山西南有一小村,名叫运舟湖,宫山之南有一小山,名为卸载山。卸载山与运舟湖之间的古地名为湖口子。相传运舟湖一带原来是一片湖泊,汉武帝当年驻此地时,以舟运粮,即由卸载山作码头,经湖口子,过运舟湖,到他的另一处驻地“裹头城”(果都镇)。</h3><h3>运舟湖之北,有一村名袜子铺,古称“鞋袜铺”,相传曾是汉武帝随从及兵士制造鞋袜及衣物之地。运舟湖东北又有小村,分别名为大官庄、小官庄,相传分别是大小官员的驻留之所。而浮邱村之名,起源于一个叫李浮丘的名医,据传他能起死回生,医术高明。汉武帝于是亲自召见,求问长生不死之仙药。后世文人墨客,常以李浮丘为仙人。</h3><h3><br></h3> <h3>说起浮邱,又不能不提到我乡的另一项风土人情,即掐辫子。从有记忆起,就看到母亲及家乡妇女手不释辫,用以补贴家用,这是吾乡妇女勤劳能干的明证。这些辫子据说是用来做草帽出口,最大的聚集地就在浮邱。</h3><h3>新泰农村掐草辫始自清乾隆年间,由胶东掖县人传授。清县志记载:“县内山地品瘠,麦多细莛,向编辫作帽,嗣外洋来购,草辫其利甚丰。”民国九年,省《各现乡土调查录》记载:“新泰妇孺编制草辫,每年获利颇巨”。山东《实业志》亦记:“草辫向为省主要输出产品……新泰系集中产地,生产工人(作坊工人)竟达六百余。”“民国十三、十四年,草辫最盛,辫庄林立,营业极盛,同业竞买甚烈。”时农村闺姑腐儒无不腋挟莛指掐辫,从事掐辫业。</h3><h3>新泰草帽辫原产浮邱一带,世称“浮邱白”。除此之外,仅羊流店就开设辫庄达29家,常设较大辫庄就有“兴记”、“亨祥”、“会昌祥”、“启新”等近10家。抗战时期,私营辫庄大都停业,日商曾在羊流设“济宅洋行”手辫加工,后撤离。</h3><h3>建国后,草辫重获新生,当地辫庄复业。政府适当提高收辫价格,并由传统的按质按斤收买,改为按质按桄(每桄十圈)收购。1956年,私营工商业改造,成立“羊流草帽辫加工厂”。1976年,改名“新泰草辫厂”,厂址迁新泰,并对草辫加工中的拣、结、熏、桄、打包和草辫提篮制作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加工机械化。当地草辫特点为:质地坚洁白,硬而不脆,掐工精细;制成品后,坚实、光亮、不变形。</h3><h3><br></h3> <h3>这样的景象,莲花山附近每个村里都能看到。</h3> <h3>家乡妇女,最为勤劳能干。</h3> <h3></h3><h3>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h3> <h3>这些地名和风俗,都是我经常路过、看到或耳熟能详、熟视无睹的,同时也觉得很奇怪的。比如运舟湖村,是一个丘陵,地下全是圆滚滚的石灰石,当时遍地是石灰窑。现在想来,沧海桑田,原先的湖底,成了今天的村庄。清人张相汉《游莲花山记》云:“尝闻沧桑之所,或近于诞,以今观之,则陵谷变迁,古人岂欺我哉?”诚不我欺也!</h3><h3>这些历史知识,全面刷新了我对家乡的认识。那沉默的大山和遥远的小村,原来蕴含着这样久远的历史。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谁不说俺家乡好!</h3> <h3>莲花山多奇石,追溯成因,时光可以上溯到25亿年前,莲花山与泰山相伴而生,经历了历次造山运动,使她保留了从太古界到第四系较为齐全的地层。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自然造化的妙手偶得,在新泰大地出现了众多的奇峰怪石,产生出一种令人震撼的自然美,当它们被慧眼识别,又经文化浸染,便又在奇特的自然基础上呈现出某种人文灵性,观石赏石也是莲花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最后放上一组奇石照片,请各位欣赏,东方摄影,山客题诗。</h3> <h3>补记一</h3><h3>一周以后,再回莲花山,已是春暖花开,杨柳依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