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很难想象,小时候那种对过年的渴望,是如何植根在我的记忆中的。而菜花灯却让我这个饶裕堂的子孙对元宵节有了甚于过年的期待。它那沧桑不失美丽的容颜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过后,依旧如此璀璨耀眼。它朴素平凡中透出的魅力总是无以伦比到可以让饶裕堂的游子们魂牵梦萦!因为求学、工作的原因,已记不清有多久没在家中过元宵节了,而菜花灯的模样如同骨血一般烙在了脑海中,清晰到触手可及!时值元宵,辖区菜花灯节在即,村村户户忙着制作花灯,形式各样,美丽纷呈。在这热闹喜庆的日子里,我却黯自神伤、满怀思绪。每当抬头仰望,家里的菜花灯如同满天星辰闪耀,指引着家的方向!</h3><h3> 如果说家族祭祖是维系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活动,那么饶裕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迎菜花灯就是其彰显家族人丁兴旺,繁荣昌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出生的地方岳坑村,每逢元宵,我们饶裕堂的杨氏族人们都会以迎菜花灯的形式祈求风调雨顺、政通人和、财兴人旺,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这里制作菜花灯、迎游菜花灯如同一条经久不衰的纽带,牵引着杨氏族人们团结一心、共创繁荣!在我们族里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制作菜花灯,人人都会参与迎菜花灯。</h3> <h3> 在我能记事时起,我就知道阿太(曾祖母)除了和蔼可亲外,总能吸引众多小孩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会“讲古”,也就是讲故事!听阿太讲古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那时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只有作为长曾孙的我缠着阿太她才会讲古!刚开始就只讲给我一个人听,讲着讲着就能围一圈听故事的小朋友,早来的有小板凳坐,慢些来的却只能站着挤着。而我却可以依偎在阿太怀里,在她温情的抚摸下,仰着头听梁山伯与祝英台,听潘了拳与灵光寺,听石伯公学鸡叫!难以忘怀的是听她讲我们饶裕堂的菜花灯。饶裕堂的菜花灯也叫子孙灯,灯越多则子孙越繁盛。饶裕堂的菜花灯取材朴素、制作简单,是砂田镇传承了几百年仍能维持最原始最传统形态的菜花灯。最初的灯架,为了节省材料,是用老屋的旧角木制作底架,在角木两端钻有两个圆孔,角木与角木之间上下层叠,将木杈栓插入重叠圆孔加以连接,用于灯架与灯架之间的连接固定及转弯时的灵活行进。更是有族人们血脉相连、息息相关、生生不止的寄寓!灯盏则是四根竹签在角木上钉牢固定,并用竹篾缠绕成环,所形成的灯盏模样。四根竹签即是饶裕堂杨氏先祖所生四子(现为四房),竹篾将四子环绕为环旨在寄予族人要团结一心、共创繁荣的决心。更重要的是赋予它重要的象征意义,架即为家。<br></h3> <h3> 懂事之后,每每在正月十五那天上午,父亲就会带着我姐弟俩到山沟田野,采集来田泥、油菜花、串炮花、石菖蒲、勺菜叶子、李花、桃花等。手把手教我们使用镰刀将竹片削成竹枝,将红纸粘在竹枝上制成小旗。吃完午饭就一家人一起装饰灯架,也叫糊灯!父亲不时耐心地一边教我们糊灯,一边讲解糊灯所需材料的作用和寓意。制作饶裕堂菜花灯的材料尤为讲究,其中油菜花、石菖蒲、串炮花是必不可少的,取寓财丁兴旺,繁荣昌盛之意!糊灯首先将勺菜叶子放入灯盏四周,中间用田泥固定,可用作防风保燃。同时将准备好的串炮花、石菖蒲等插在田泥上用于装饰灯盏。田泥则取水田犁耙过后沉淀了的稀土。该土油润,用来插饰串炮花、石菖蒲、油菜花、桃花、李花等,可保持其水分,不易枯萎。石菖蒲叶子在迎灯时会随风飘摇,增加灯的灵动,串炮花自带清香,除点缀灯盏在,还能在迎灯时沁人心扉、令人心旷神怡、消除疲惫。最后在糊好的灯架上插上蜡烛,菜花灯也就制作完成了!</h3> <h3> 菜花灯制作好后,家里就早早吃过晚饭,静等迎游花灯了。大约到了下午四、五点时分,族内各家陆续的将制作好的菜花灯汇聚我家旁边的祠堂里,每架灯盏首尾相连形成灯龙。不久族里的锣鼓班子就会来祠堂将菜花灯迎接至祖祠。 <br></h3><h3> 我最不喜杠灯了,迎灯路线长,灯架重,杠灯最为吃力。为此,迎灯时,一架灯都需要由两名青壮年杠抬,外加一名随行护灯人员。相反我更乐意是护灯员,提个花篮,里面装满蜡烛,紧随迎灯队伍,在蜡烛灯吹灭燃尽时,及时更换续燃,保持灯盏自始不灭!这样也能算是尽了一份力了。参与其中,乐不此彼,满心欢喜!</h3><h3> 迎游菜花灯时,一路锣鼓喧天,人潮涌动。所到之处,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有讲究人家会拿自家蜡烛换花灯内的烛火,据说头灯为最佳,得之者,来年定能得子嗣,甚是灵验!整个迎灯队伍,远观如浴火长龙,好不壮观!近看若繁花盛锦,美不在言!菜花灯,由架托灯,意为家才是丁昌财旺的基础!有家,有菜花灯!外出游子,才能怀得了乡情、经得起乡思、记得住乡愁!那一盏菜花灯,照着家的方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