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北天河上党战役指挥部!

志存高远

<h3>  去年,我记得自已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上党战役的胜利,归根结底是我党情报工作的伟大胜利》,是对《上党战役》的补充外,人们对《上党战役》有了更细的了解,但对位于长治城东南的北天河村的刘邓指挥部,知道的人却不多,上党战役的胜利,大部分作战方案都是在此形成的,可见当时北天河上党战役指挥部是起了关健性的作用。作者就是出于这一目得,于初春时节的昨日下午,作者专程来到了北天河村,对位于村东南方的上党战役刘邓首长指挥部进行了寻访。</h3> <h3>  (下图为负责上党战役刘邓指挥部旧址的北天河老人殷中苏给我开门)</h3> <h3> 为了让读者对这段历史有个连贯性,我有必要先给各位介绍一下上党战役的前期情况:</h3><h3>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蒋介石为抢夺胜利果实,一面邀请中共中央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面以受降为名,调集大批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h3><h3> 1945年8月中旬,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秉承蒋介石旨意,以其第19军军长史泽波率第19军、第61军一部和部分伪军共1.7万人入侵晋东南,占领了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以及被人民武装包围的长治、长子等县城,其军部率3个师驻守长治其余部队和地方团队守备襄垣、长子、屯留、潞城和壶关等县,企图以此为依托扩占整个晋东南。</h3><h3> 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命令晋冀鲁豫军区坚决歼灭进入上党地区之敌,除去心腹之患。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遵照军委指示,针对史泽波所部孤军深入、守备分散的特点,决心以所属的太行、冀南、太岳军区部队及地方武装共3.1万余人,在解放区人民群众的支援下,首先逐个夺取长治外围各城,吸引史泽波的主力从长治出援,力争在运动中予以歼灭,尔后收复长治。</h3><h3> 1945年8月24日,我军区李达下达攻打段村命令,26日段村城内的战斗结束。紧接着,不待部队休整,又指示部队连夜挥师南下围攻襄垣。9月1日午夜12时战斗结束。李达攻下襄垣后,刘邓指挥大军9月12日攻下屯留,9月15日攻下长子,9月18日攻下壶关、潞城,长治外围5城均被晋冀鲁豫军区解放,揭开了上党战役的序幕。</h3> <h3>  上党战役刘邓首长指挥部(以下简称前指)为一个小型四合院,四座房屋内皆为四个展室。我一边参观着,一边好奇地问老人:“上党战役前指为什么当时选在了北天河村”?该村殷中苏老人从以下几个方面热情地为我讲了起来:</h3> <h3>  众所周知,只要打仗,军队统帅部为战略军事领率机关,在组织指挥重大战役时,都要临时组建精干的指挥机构,这个机构被称为前线指挥所,简称“前指”,俗称指挥部。这个指挥部一般包括军政首长、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警卫、侦查、通信等保障分队,指挥部的编成既要精干,又必须确保完成任务。一个战役指挥部,通常有一百多人至几百人。</h3><h3> 负责指挥战役的军政首长,在确定战役部署时,必须同时确定战役指挥部的编成和位置。为此,司令部在提出战役部署方案的建议之前,须先选定开设指挥部的地方,并征得首长的认可,那么,根据那些条件选择指挥部的地方呢?通常必须注意以下几点:</h3> <h3>  事实上,早在还未攻打段村前,大致为1945年8月17~18日,为了全盘考虑,军区李达便派侦察排来到长治的南郊,在石志本的带领下, 对各个村庄进行了选择,对前指的定位有一定的条件:首先,这个地方要靠近战役的主要作战方向,以便及时同担负主要任务的部队联系;其次所处的位置应该在战役部势内较适中的地方,且便于观察战场,以利随时掌握战场的全面情况;第三,地形隐蔽,可避敌侦察和袭击;第四,这个地方社情要好,基本群众友善,可确保指挥部的稳定和安全;第五,可就近获得必要的补给品,尤其须有清洁的水源等,有时,为了选择开设指挥部的地方,须事先派人进行侦察和调研,提出几个预案,供首长选定。</h3><h3> 他们经过一番侦察后,决定把前指定在北天河村。北天河村,位于长治城南郊,坐落在太行山西麓的八仙岭(俗称小岭子)下,东面紧靠八仙岭和大脑山。村里的窑洞房舍,虽然都建在由东而西倾斜的一条雨裂沟里,但沟崖地势较多,视野辽阔,站在村北的窑洞顶上,可以看到长治的城墙,若用望远镜,能够看见城墙上人的活动情况,而在别的地方却只能看到北天河村的树梢,看不到村内的情形,非常隐蔽,这是符合选作指挥部驻地的条件之一。</h3><h3> 符合选作指挥部驻地的条件之二是:村中间有一条小河,河水由八仙岭和大脑山高处而来,天河村由此得名。夏秋季节,河水不断,两岸树绿草青,家禽牲畜饿了,到岸边吃草,渴了,下河里喝水,环境优美,生机盈然,便于部队的饮水和做饭,便于战马的喂养。</h3><h3> 把指挥部定在此的主要条件是:这里的村民勤奋,粮食自给有余。村里当时有油坊、粉坊、豆腐坊、杂货铺、蒸食店、木匠、铁匠、泥瓦匠应有尽有,几乎家家都会腌咸菜、泡酸菜,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村内居民只有百户左右,却有四座庙宇,一座寺院,一座庵堂,足见民风疾恶从善。日寇侵入初期,北天河是“拉锯区”,日伪军常来扫荡,村民恨之入骨。八路军常来宣传,村中有十多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抗战后期,村里有了党的联络站,经常有同志过往。1945年以后,党派来了住村的专职干部(称工作员),并给小学派来了专职教师,村里许多大事,都由工作员和教师领着干。先后成立了贫农会、民兵自卫队、妇救会和儿童团。群众完全组织起来了,成了名符其实的抗日堡垒村、红色村。</h3><h3><br></h3><h3> (以下几图为东室陈列室的几幅照片)</h3> <h3>  (下图为北屋作战室的外部照)</h3> <h3>  进得作战室,殷中苏老人便给我讲起了当时的战役情况:</h3><h3> 从现存的电报底稿摘编看来,1945年8月26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商定,9月6日发起上党战役,歼灭侵入我上党地区的国民党军,收复长治等六座县城。然后,他们于9月初离开涉县赤岸军区领导机关驻地,前来上党前线。头几天,刘邓分别行动,刘直抵刚刚攻克襄垣的太行纵队,了解攻打襄垣的经验;邓则在涉县附近,迎候从河北省开来的冀南纵队,邓与冀南纵队会合后,9月3日致电刘:“冀南部队……过于疲劳,5日才能到达黎城附近集结,故建议战役时间可推迟两日”。刘4日复电邓:“战役时间可推迟到11日佛晓实施”。</h3><h3><br></h3><h3> (以下几图为作战室的图片与实物陈列)</h3> <h3>  殷中苏老人指着东南角的木柜对我说:“这两把老式木椅,还有这个立柜是当时的原物”。</h3> <h3>  9月9日,刘邓在潞城县中村开设了指挥部。9月12日后,又将指挥部移至故县村,南岗上,黄碾镇等地,指挥攻打长治外围之屯留、长子、壶关、潞城各县城的战斗,截止19日,我军全部攻克了长治外围各县城。陈再道率领的冀南纵队,陈锡联率领的太行纵队和陈赓率领的太岳纵队,三大主力齐集到长治治城近郊。</h3><h3> 刘邓首长在北天河听取了各纵队的汇报,召开会议,下达命令,并由此前往南山头村,原家庄等地,与陈再道、陈锡联等地面商攻城作战的具体事宜,经常坐镇指挥部的首长,除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外,还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季春、参谋长李达等人。</h3><h3> 9月24日22时,各纵队同时向长治城守敌史泽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先后扫清了城关附近的明碉暗堡,正与敌鏖战时,远方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阎锡山令其第七集团军副司令彭毓斌率八个师两万余人,由太原附近南下,来援救长治守敌,企图解长治之围。9月20日,其先头部队被我地方武装阻于襄垣以西、屯留以北地区,刘邓在北天河村分析战场形势变化后,决心调整作战部署,攻城打援同时进行,并随即发出电令,由陈再道纵队并指挥部分地方部队,继续攻打长治城,由陈锡联、陈赓两纵队疾速北上打援,力争在野战中将援敌歼灭。由于战役你作战重心向北转移,指挥部也须随之移动。28日13时,刘邓从北天河发出的命令中说:“我们于29日7时前,移至黄碾镇”。</h3><h3> 从9月20日至28日,刘邓及其指挥部在北天河村住了八天,(其实从选址到这八天,前后共四十天时间,殷中苏老人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在战场情况急剧变化的环境里,战役指挥部在一个村庄连续住八天,是很少见的。说明刘邓认为北天河村是他们开设指挥部理想的地方,住在这里很满意,否则,可随时迁往别处。也就是说,北天河村为刘邓指挥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方便,尽了心,出了力,为上党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该视为北天河村的光荣。</h3> <h3>  (下图为刘邓首长在北天河前指下达的晋冀鲁豫军区作战的第五号命令)</h3> <h3>  北天河村不但是上党战役刘邓指挥部,而且该村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模范村。村里湧现出许多保家卫国的个人故事。下图是各个时期为国做出贡献的人员名单:</h3> <h3>  从指挥部旧址出来,殷中苏老人给我介绍起了附近一些旧民房建筑:此地当年驻着八路军前线医院。</h3> <h3>  (下图当年驻着八路军的警卫营)</h3> <h3>  (下图为当年驻着八路军政治部)</h3> <h3>  (下图当年驻着八路军工兵、通讯、电译、后勤人员)</h3> <h3>  (下图为殷中苏老人给作者讲:当年此地驻着八路军机动部队)</h3> <h3>  (下图此院内当年住着八路军参谋部)</h3> <h3>  (下图为指挥部旧址西南的外景)</h3> <h3>  (下图为指挥部北边的高崖土岸,当年指挥部人员曾站在此处辽望北部的长治城)</h3> <h3>  (这些老房窑洞如今依然存在,它们就象一位位老人,见证了当年刘邓首长及八路军的战斗风采)。</h3> <h3>  (下图为此处的几棵大树,此时,一阵春风吹来,树上的无数枝条被吹得嗖嗖直响,它们仿佛在为当年我英勇的八路军在唱赞歌:</h3><h3> 忆当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毛泽东针锋相对枪起北天河;</h3><h3> 寻旧址,刘邓首长运筹帷幄我军民寸土必争决胜上党城!)</h3> <h3>  (下图为指挥部旧址东邻的正觉寺,正在扩建,建成后佛教文化和这红色文化,将会为该村迎来巨大商机,我仿佛看到一幅幅农家乐的繁荣景象)。</h3> <h3>  北天河村近年来注重党建、民生、文化等建设,村容村貌好,街道整洁,看,他们正在搞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h3> <h3>  我与殷中苏老人握手告别,他不舍地说:“赵同志,再来啊!”我看出了这位老人对红色的坚守,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h3><h3> 再见,刘邓指挥部!</h3><h3> 再见,北天河!!</h3> <h3>作者筒介:</h3><h3> 赵志,网名志存高远;男,汉族;山东菏泽郓城小屯人,五岁后在山西长治长大,大学文化,政工师,中共党员,太焦铁路人;1974年3月至1976年7月曾在山西长治县北和下乡插队,现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上党晚报》特约记者;《上党文化》特约记者;太行文化旅游促进会顾问;山西省知青文化创业研究会理事;长治市微电影协会会员等;文章大多散落在各大报刊及媒体网络,主要著作有《晋城北车站志》、《春华秋实》、《远去的荷塘》、《太行拾贝》、《我在北和当农民》、《我的铁路情结》等。</h3><h3>作者人生格言:</h3><h3> 品茶品味品人生,记人记事记春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