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是高新教育“聚力首善教育品质 创建一流教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的突破年,是大西安市奋力奔跑追赶着超越的关键年,我们的祖国即将迎来70华诞。2019年也会浓墨重彩的写入高新一小的发展史,因为这一年也会是高新一小大发展的一年,本部扩建项目将投入使用,办学条件会有大幅度提升,三个校区协同发展,三驾马车齐心协力。教学区域的扩展,新生力量的加入,会使得学校更具活力,更加生机勃勃。<br></h3><h3><br></h3><h3></h3> <h3> 早在2005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提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3年1月,国家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2018年8月,西安市启动“名校+”工程计划。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名校+”工程的进程中,高新一小一直走在前列,敞开校门,联动三个校区、大学区成员校、手拉手学校,共同进行教学研修,共享优质资源,共同大步前进。</h3><h3><br></h3><h3></h3> <h3> 三个校区、大学区成员校之间存在地域距离。距离为我们带来美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教科研带来困难。去年,我们提出了构建“空间学习共同体”的设想。我们借助网络,开展了线上研讨;我们开发微课程、借助云课堂,让距离消失,让彼此亲近,让教研共同,让学习共同,让前行共同。今天我们的的教学研讨课,云端就有通道,现在,没有在现场的伙伴们,他们可以通过PC,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云端,直接观看现场的课堂教学情况并参与互动研讨。</h3><h3></h3> <h3> 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在课堂,学生成长的关键在课堂,教师成长的主阵地也在课堂。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探索应该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新一小践行生本理念,打造生本课堂,本学年,各个学科又提出了特色发展观,例如语文学科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探究,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数学学科提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提出两个关键词 “思考”和“思维”;英语学科基于知情融合理念,深度打造梯度阅读和3D混合学习模式;综合学科提出“跨界融合 创新发展”观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本次教学研讨,我们安排了四门学科,分四天时间进行:周二综合专场、周三数学专场、周四英语专场、周五语文专场。</h3><h3></h3> <h3> 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这个问题一直在探索中,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专家们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老师也有不同的看法。前几天,我看到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的观点:她提出“好课是超越学科、超越今天的,是帮助学生面向未来的、是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春节前,我和陕西名师团去美国研修学习,美国校长们对课堂的观点我觉得很好:我们拒绝传授知识的课堂,我们倡导发展能力的课堂。也就是说,对课堂的观察重在对学生能力提升的观察。这些宏观方向的观点我非常认同。承担本次活动研讨课的老师,对于好课的标准,也有他们自己的理解。本次研讨活动,对课的评价,我的建议是,我们多观察、多赏析他们的理念,他们的好的探索,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为主,其他的品评为辅。</h3><h3></h3> <h3> 习总书记在2019年新春贺词中说,我们一直在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作为老师,实现教育梦想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向着课堂,我们出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