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的意境

刘胖

<h3>我国的柳树有257种,属于落叶乔木或灌木,雌雄异体。从古至今,中国人大都喜欢柳树,尤其是垂柳。既是因为姿态优美,更是因为在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关于柳树的谚语、诗词数不胜数。</h3> <h3>一、柳在诗词中,首先是代表了离愁别绪的文化符号</h3> <h3>诗经小雅采薇描述了远戍士兵的心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诗文杨柳通用,泛指柳树。送人离别时折柳相送。那士兵回忆离开家乡踏上征途时恰是春天,那路边的柳树都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这大概是柳树第一次出现在诗词中。</h3><h3>柳树在陶渊明的诗中也常常出现,点缀着田园的意境。归田园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曾作五柳先生传,结合其生平志向,分明就是自传。</h3><h3>到了隋唐,更是不得了,一大批折柳相送的诗批量问世。最有名的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部分折柳相送的意境。羌笛何必吹奏杨柳杨柳怨这么爱上的曲子呢?春风过不了玉门关的。</h3><h3>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好像没有柳字,但是这里三月里的烟花,指的就是柳絮。柳因为读音与留相同而有挽留惜别之意,形态又似依依不舍,伸手挽留的样子,如今再加上这些如烟雾般的柳絮,更似离愁了。再进一步隐身,不止比喻离愁,很快其他的愁如相思也可以,如何铸的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h3> <h3>二、柳还是春天,美丽和聪慧的象征</h3> <h3>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需要指出,小家碧玉成语出自汉乐府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柳树就像小家碧玉一样,高挑苗条,当得起春回大地的形象大使。再如,红楼梦描写林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写王熙凤时,“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到了近现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英国的柳树也如此婀娜多姿,仪态万方。</h3><h3>“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句话九个字,按繁体字写法,每个字都是九划。相传是道光皇帝的全贵妃所创。从冬至日开始,每天写一划,全部写完的时候恰好春分,垂柳吐绿。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曾有这个情节,康熙带着弘历写的就是这九个字,说这最后一笔,恰是寒冬已过,春回大地。</h3><h3>关于杨柳一说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当年大运河凿通之时,有大臣虞世基上奏建议两岸栽柳树。柳树南北皆宜,旱涝均可。易成活,无心插柳柳成荫,长得快,五年成椽,十年成梁,用途广,主干做家具,造建筑,枝条编筐编篓。最最重要的是姿态优美,连绵不绝,犹如帘幕。隋炀帝很满意,赐柳树以国姓杨,隧有杨柳之称。</h3> <h3>东晋时有名士谢安,下雪天把子侄们叫来问用什么比喻下雪的情景。其中一个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一时传开,后世称才女为咏絮才。大雪纷纷,多么有诗意,可时至今日,向没见过雪的人描述,最好的必须还是柳絮因风而起。</h3><h3>柳作为姓氏据说起源于春秋鲁国大夫展禽之后。先是鲁孝公公子姬展,后来姬展的后代以展为姓。传到展禽,封地改为柳下,今濮阳市濮阳县柳下镇。子孙以封地为姓氏。有名的如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我估计一开始他们姓柳下,后来去掉了下字。后世有名的如柳宗元,柳永,柳如是等。比如柳永,假设此人姓张或李,其名字就听起来诗意少了些许。柳如是也是如此。如是是佛经里经常提到的释迦牟尼讲经布道时的口头禅:“如是我闻”。这么有来历的名字不是一般姓氏配得起的。但是柳如是居然配得清新自然。顺便扯一下,佛教一开始不受士林欢迎的原因,我估计就是因为这句话“如是我闻”,我听说怎样怎样。孔门弟子反感这种“道听而途说”的说教。要么就说自己就这么想的,所谓“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要么就要说明白听谁说的,不夹带私货,所谓“述而不作”。</h3><h3><br></h3><h3><br></h3> <h3>三、柳还有勇武的意象</h3> <h3>柳树万条垂下的样子,以及风一吹就晃悠的病态,居然就和勇武也有关联。孔子教学生礼乐书数御射六艺。前两项用于祭祀,后两项用于战争,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中间两项即可以用于祭祀也可以用于战争。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后两项改为骑射。射的最高境界就是百步穿杨。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养由基能在百步的距离射中指定的杨柳叶子,这比射固定的箭靶子难多了。试想一下,密密麻麻的万条垂下绿丝绦中又小又细的叶子在风中摇曳,不早说射中,就是分清楚都难。史记周本纪中有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h3><h3>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大宴铜雀台,三军将校比试箭法,射中靶心即得锦袍。当时锦袍挂在垂杨柳枝上。对于曹操帐下的将军来讲,考题难度太低了。曹休射中,文聘也射中,然后曹洪射中。张郃另辟蹊径,背射射中,难度系数比他们大。夏侯渊不服,继续增加难度,先是纵马到界口(距离最远),扭回身一箭射去(瞄准时间极短),正中前四箭当中(准度极高)。行文至此,罗贯中应该编不下去了吧,不,徐晃出马把比武推向最高潮。这次射箭靶子是比不过夏侯婴了,但他一箭射去,正中挂锦袍的柳条,这是移动目标,而且还小到极点。可见即使如罗贯中也不敢编出一个超过百步穿杨的故事来。垂杨柳居然还是绝佳的射箭训练器材。当然也可以作为练力气的器材,所谓鲁智深倒拔垂杨柳。</h3><h3><br></h3> <h3>史记记载,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为了保卫首都长安的安全,三路大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其主将分别为宗正刘礼,祝兹侯徐厉,河内守周亚夫。霸上位于长安东边,汉文帝的陵寝霸陵留在那里。古时候皇帝一即位就要准备自己的万年吉地。因此霸上的得失事关皇帝的脸面,所以派宗正刘礼驻防。棘门位于长安西北,是防备匈奴的主要方向。细柳位于长安西南,防止匈奴绕道偷袭。汉文帝按顺序劳军,最后到了细柳周亚夫的军营。“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君臣以军礼相见,军营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汉文帝很是感慨,“此真将军矣!囊着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周亚夫,可得而犯邪?”从此有了细柳营的典故。</h3><h3>唐诗人王维观猎诗云:“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可以说柳树真的很幸运,假如周亚夫驻守的是棘门,估计这首诗可能写成“还归棘门营”了。多说一句,假如韩信当年也如此治军,估计刘邦就很难驰入军营,两夺其军了。</h3><h3>时至近代,阿古柏称汗盘踞新疆。左宗棠抬棺西征,率领湖湘子弟缓进急战,历时一年终于收复失地。大军血战之余,不忘绿化环境,一路上种了许多柳树。时杨昌浚写诗赞扬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三千里柳树成了赫赫军功的象征,也让“春风不度玉门关”成为历史。柳树与军人一样,落地生根,保一方水土,引华夏春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