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航空是从安塞的窑洞里起航的

红柳

<h3>——安塞区、牡丹江市与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纪念第18集团军工程学校成立78周年座谈会纪实</h3><h3> 冯生刚</h3><h3>&nbsp;</h3><h3> 2019年3月9日至10日,安塞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亲戚,他们是78年前在安塞学习和工作过的100多名航校教、学人员的后代,牡丹江市与密山市东北老航校研究会的领导和会员们。他们大多都进入花甲之年,但他们澎湃的激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一到侯沟门,车还没停稳,他们就站起来了,下了车列队前往航校旧址,当他们看到航校的简介牌子时非常的激动,争相在牌子前合影留念,原来来过侯沟门的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教员、学员、东北老航校机修厂厂长熊焰子女熊晓虹详细讲了她咋样发现航校在侯家沟门的,她说:她在父亲熊焰的回忆文章《创建人民空军的旅程》中《筹办延安航空学校》一节,有这样一段记载:“(延安航校)在安塞县坡西杏子河畔的一个农村士窑里正式成立了,”</h3><h3> 这个航校到底是在哪个农村,哪个窑洞里?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疑问。我又查了其它一些资料,说是在“侯家门村”于是我在地图上仔细查找,没有“侯家门”,我的目光锁住了“侯沟门”村,决心去探访一下,无论有没有收获,也要走一趟。</h3><h3> 2011年6月9日,我和晓霞妹妹来到侯沟门村,寻找航校遗址。航校成立于1941年春,至今已70年整,知道它的人今年应该有80至90岁了。找了好几个村民,都说不知道航校的事,也没有侯家门一这个村子。我们的寻访陷入了困境。后来遇到了一个年轻人激动地说“那大窑洞就是学校,”“那大窑涧就是学校”“你怎么会知道?”“我是听我外公说的”。他又指着其他人说:“他们都是后来搬进来的,他们怎么会知道?”</h3><h3>这个年轻人就是这个村的叫闫军,本来是杨氏后代,因外公闫思恩没有儿子,将他过继为孙子,改姓闫。他外公早已过世,如果还在,今年应该是102岁了,据他外公讲,那个大窑是学校,说着,闫军也来到院子,闫军也在补充,熊晓虹继续说:但不知是什么学校,学校的人与村上的人不接触,只有做饭的,和他外公熟悉。因为他外公经常帮助做饭的抬水,然后做饭的就给他外公一些吃的东西,那时人穷,能得到一点吃的东西,是很大的恩惠了。经他这样一讲,我明白了,情况对上了。当时航校是极其保密的,所以,他们不与村上人接触,村上人不知道,这是对的。我们又走到了小桥上。他告诉我,这小桥以东是原来的老村子,这小桥以西,全是后迁入的。这个村子以前只有这么点当年只有13户人家,4个姓氏杨、闫、玉、高,我们来到杨长华家那一排窑洞。闫军直奔尽东头那个窑洞指给我们看,说“就是这个窑洞”,我们过去看了看,它比其它窑略宽,并长出来一截,与其它窑洞不同,它正面是个大窗户,侧面开了一个小门,原来这个院子合起来共8个普通窑洞,一个大窑洞,后来闫军测量了一下,大窑洞深10.5米,宽5.7米,高4.8米,而旁边的其它深8.7米,宽4.4米,高4.3米,原来父亲记载的“杏子河畔一个农村土窑”就是这个大窑,闫军又指给我们看大窑洞的门框上方嵌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民国二十二年岁…这是建窑洞的时间应该是公元1933年.闫军又领我们到院子前面,坡下一看,这里还有一排窑洞,一半被土填埋了,还能看见两个废窑孔,这两排窑洞就是当年的航校。我说,100多人,就这几孔窑洞不够住吧,闫军告诉我们公路的南面,还有航校的窑洞,做饭的地方就在那里。当时没有100多人,只有三四十人.后来这与刘玉堤叔叔说的情况对上了。刘老将军说:是四十多人,当时招了100多人,到安塞只有四十多人,很多人是后来来的,我们搬到延安以后来的。闫军又忽然想起了什么,拉着我们来到小桥桥西头,在一块石碑前,告诉我们,过去这个村子叫侯家沟门村,后来改叫侯沟门村了.原来这石碑上刻者"侯家沟门倒虹”这就是原来村头修水利刻的石牌,这石碑就是村西头。原来“侯沟门”就是原来的“侯家门”闫军一边回忆,一边滔滔不绝的讲着从他外公那里听到的事情,“学校还有人会说外国话,还用外国话吵架,上课还学外话。”他兴奋地说着,我努力扑捉着有用的信息,对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也并不在意。过了许久,我忽然想起王弼、常乾坤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 会说俄语呀,并且他俩的俄语比汉语说的好,争论起来,急了就用俄语,航校本身也设有俄语课.再仔细想想,当时在延安说外语的单位除了俄文队,就再没有了,而俄文队在清凉山,没在安塞.对呀,“说外国话”的就是航校,,“用外国话吵架”的就是王弼、常乾坤,情况完全符合,没错,这就是航校。我高兴极了。找到了航校遗址,我很激动,当即给刘玉堤叔叔打电话,报告了情况,基本吻合,刘玉堤将军基本确认了。</h3><h3> 回到北京后, 我们给空军写了份报告,空军派人来考察,最后确认, 这里就是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的旧址.侯家沟门村中共的航空事业从这里起步。我的父亲熊焰就是在这里开始了创建红色空军的旅程。熊晓虹的讲述使大家仿佛回到了78年前。安静了几十年的院子,这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争先恐后地进窑洞观看,然后按照父辈的分班进行拍照留念。他们还在航校的教室门口前栽植了两棵柏树,让航校的记忆就像柏树一样常青。</h3><h3> 侯沟门的活动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大家恋恋不舍,每一个研究会的成员都拍了不少照片,拿回去让他们的亲人朋友都看看,看看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在安塞的窑洞里起航的。</h3><h3>接着,大家来到茶坊兵工厂听取了安塞区文管所所长曹小平的介绍,这个兵工厂是1938年3月迁入此地的,1942年底改为工艺实习厂,1947年初,该厂撤离茶坊村,前往华北解放区。为人民军队兵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听了受益匪浅。下午参观了军委二局,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点。并观看了安塞腰鼓、星光大道歌手的演唱。大家还上台和腰鼓手互动并合影留念,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中。</h3><h3>10日上午,在研究会下榻的酒店金芙蓉5楼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抗大一分校、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学员张建华之子张志勇主持,研究会的成员踊跃发言,大家对安塞是我国航空事业的起点给以充分肯定,使参会的代表进一步认识了十八集团军在我国航空事业上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h3><h3>在座谈会上,笔者了解到:1940年,王弼,常乾坤从苏联学习航空回到延安,就向中央军委建议创办航校。1941年,中央批准了他们的报告,3月10日在延安北,安塞城西侯家门村成立了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内称“军委航校”)这在当时是极其保密的单位,对外不打出“航空”的名号。从八路军各师共选出100多名政治条件好,身体好,有文化的连、排级干部来学习。4月6日,正式开课。主要课程有:航空理论、俄语、汉语言、数、理、化。</h3><h3>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法兑现援助我党建航校的承诺,10月,航校停办,撤回延安合并到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编为三队,即工程队。继续航空教学。</h3><h3>据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校长、东北老航校政委、空军首任副政委王弼之女王兆介绍:由中国共产党自己筹办的第一个航空学校于1941年3月10日在安塞侯家门村的窑洞里,正式成立了。航校刚一成立,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椅,没有床铺,窑洞也不够,于是父亲就带领同志们自己挖窑洞,又到很远的地方背木板,做床铺,做桌椅,父亲白天和大伙一起干活,晚上还要挑灯夜读,编写教案,就这样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奋战,4月6日航校就正式开课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航空事业的起点,也是创建人民空军的开始。后来,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无暇顾及中国,无法兑现承诺,又由于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同年10月,航校不得不撤回延安,住在清凉山上。后又搬到宝塔山南面的山沟沟里。航校撤出安塞后,中国共产党人的航空梦并没有停止,这支队伍并没有解散,只是编制上缩编了。它合并到抗大三大队,改名为工程队。后又改为延安军事学院工程队,继续航空方面的教学活动。同时又成立了俄文大队,从事俄文教学活动,为以后的航校作准备。</h3><h3>1945年,日本投降,这支队伍又集结起来,向东北进发。成立了东北抗联航空学校。常乾坤任校长,父亲任政委,刘风、王连、吴元任、熊焰,以及曾经在安塞航校学习工作过的马杰三、林征、龙定燎、欧阳翼、谢挺扬、田士斌、刘耀西、王力、刘玉堤、傅德昌、周交臣等也都奔赴东北,参加了东北老航校的创建工作。</h3><h3>延安航校虽然只存在了6个月,似乎是个失败的尝试,形同夭折,然而,这支力量并没有消失,并且一直保存了下来,成为后来东北航校的骨干。直到解放后,成为新中国空军的种子,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种子。其中,常乾坤,开国中将,任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王弼任空军副政委兼机务部部长;王连(朝鲜族人)后来任朝鲜人民军空军司令员;刘玉堤在抗美援朝期间击落敌机6架,击伤2架,成为中国空军战斗英雄,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将军衔。熊焰成为中国航空工业战线上一名著名专家,领导。是中国最大的飞机工厂——沈飞,中国唯一的试飞院,中国大飞机研究机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这三大机构的主要创始人及第一任领导。并亲自主持领导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的制造和中国第一架大飞机运-10的研制工作。刘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运动协会主席,少将军衔。</h3><h3>从安塞航空学校走出来的一百余名同志遍布中国大地,大多成为东北老航校的技术骨干,解放后,在人民空军,民航,航空工业,以及国家体委都起到重要的骨干力量,在中国的蓝天上画出了最美的彩虹。</h3><h3>人民空军首批12名飞行学员中的5名来自安塞。他们是李熙川烈士,龙定燎、张凤歧、刘耀西、吴元任。甲班的吴元任成为首位放单飞的飞行学员,后任福州空军副司令员。成了中国航空事业的中坚。</h3><h3>参加座谈会的有: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名誉会长、朱德元帅外孙女刘丽,</h3><h3>东北老航校研究会会长,原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教育长、东北老航校校长、开国中将常乾坤之子常砢,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教育长、东北老航校校长、开国中将常乾坤儿媳苏洮铭,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校长、东北老航校政委、空军首任副政委王弼之女王兆。</h3><h3>研究会成员有: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锄奸部部长;东北老航校政委吴溉之外孙郑晖,东北老航校教育长蔡云翔烈士之女黄波,东北老航校副校长、开国少将刘善本之女刘嫰平,</h3><h3>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教员、学员、东北老航校机修厂厂长熊焰子女熊东放、熊和平、熊晓霞、熊晓虹、熊晓焰、熊晓英、唐国丽、陈苏月,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学员、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学员李熙川烈士之子葛金城,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学员、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学员李熙川烈士儿媳董建军,抗大一分校、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学员张建华之子张志勇,抗大一分校、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张建华女婿宋浙江,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学员、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学员龙定燎之女龙华军,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学员、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学员张凤岐之女张阿宁,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学员、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学员张凤岐女婿俞为建,抗大三分校航空工程学员、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乙班学员马杰三儿媳吴晓清,东北老航校飞行二期学员姚长川之子姚大成,东北老航校飞行三期学员、空军战斗英雄王天保之女王莉娜,原北京军区干休所所长张江海,学苑出版社技术总编张翔,军模专家刘福生,原空军某师轰六飞行员刘金鼎,北京延安文化展示中心主任赵文忠,延安延水情公益促进会理事周三雄。</h3><h3>参加座谈会的还有北京安塞知青联谊会的副会长任建华、夏宝庆。会员:陈燕、方继红、佟伯仁、梁晓建。延安延水情公益促进会:张亚东(常务理事)、李增民、吴宪群、牛龙刚。还有延安革命纪念馆,安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峰、副部长杜杰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共计60多人。座谈会达到预期目的,开的圆满成功。</h3> <h3>列队到旧址</h3> <h3>看到了</h3> <h3>终于来到了尘封78年的父辈生活和学习的地方</h3> <h3>听听发现人的讲述</h3> <h3>终于园梦了</h3> <h3>认真聆听</h3> <h3>分班合影</h3> <h3>大窑洞上面的石刻</h3> <h3>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h3> <h3>抗大的也来一张</h3> <h3>加上房东</h3> <h3>大合影</h3> <h3>难忘的记忆</h3> <h3>闫军来了</h3> <h3>向众人介绍</h3> <h3>有功之臣</h3> <h3>听闫军和房东讲那段故事</h3> <h3>准备植树</h3> <h3>大家争先恐后抬着树苗</h3> <h3>运树苗</h3> <h3>团结合作</h3> <h3>在航校教室前栽了两棵柏树</h3> <h3>侯家沟门倒虹石刻</h3> <h3>知青回来了</h3> <h3>参观军委二局听讲解</h3> <h3>参观冯家营文化村</h3> <h3>也体验-一下</h3> <h3>父辈用过的碗</h3> <h3>在旧址牌子前留影</h3> <h3>父辈生活学习过的地方</h3> <h3>打腰鼓</h3> <h3>在窑洞前照一张</h3> <h3>放声高歌</h3> <h3>和老乡交谈</h3> <h3>大家在冯家营参观千人腰鼓表演点,看</h3><h3>演出</h3> <h3>和要豉队员互动</h3> <h3>合影留念</h3> <h3>合影留念</h3> <h3>和腰鼓队员合影</h3> <h3>和腰鼓队员合影</h3> <h3></h3><h3>人民空军首批12名飞行学员中的5名来自安塞。他们是李熙川烈士,龙定燎、张凤歧、刘耀西、吴元任</h3> <h3>3月10日上午座谈会会场</h3> <h3>张志勇主持座谈会</h3> <h3>县委宣传部接受捐赠</h3> <h3>合影留念</h3> <h3>冯生刚,1959年2月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艺术摄影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通讯社记者,《中国旅游信息报》陕北记者站站长,延安作协会员,安塞摄影家协会主席。</h3><h3>从1978年开始学习写作、摄影,创作了不少反映安塞境内的民俗和民间故事,拍摄了大量陕北的摄影作品,在《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画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一千余幅,为《中国摄影家全集》入集摄影家,7幅作品收入《中国当代摄影家作品鉴赏》大型画册,5幅作品收入《今日中国摄影》大型画册,2005年《古战场》获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书画摄影作品展铜奖,《醉了》在“第二届陕北过大年”全国摄影大赛中获一等奖。主编了《全景延安——安塞卷》、《魅力延安》、《安塞摄影》、大型画册,《安塞年鉴》、《我是安塞人》、《安塞民俗》,《新闻典藏安塞》上下卷、《陕北寺庙》、安塞冯岔《冯氏家谱》和人合著了《塞北风云》等书刊。</h3><h3>&nbsp;</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