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虽然学的是管理,从事的却是教育。每次回到岭院,迎面而来的就是这一面墙“作育英才,服务社会”Education For Service。实际上,这十年来,这八个字不仅刻在墙上,早已刻在我的心里。我尽最大努力地去实践,而且还尽可能地传递给育雅的老师们。</h3><h3><br></h3><h3>岭院人虽然各行各业,但是都很重视教育,我们的亲子俱乐部在祝颖师姐的领导下红红火火。大家亲切地把孩子们称为“岭二代”,今天,师姐特地邀请了两位知名校长来做讲座。三个小时下来,真真是获益良多,特别是二中温晖副校长的讲座,字字金玉良言,我记录下来,分享给没能出席的校友们、育雅的老师和家长朋友们。</h3> <h3>温校一开始就打动了我。</h3><h3><br></h3><h3>“你不必知名,不必富贵,不必荣耀,只要你是一个真诚、善良、快乐的人,你就是二中的骄傲!”这段话是张先龙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h3><h3><br></h3><h3>何等大气和正义!在普遍焦虑、追求分数的年代,这两位教育者的态度鲜明,格局高远,温润善良,感觉就是一股清流,暖人肺腑,非常亲切。</h3> <h3>温校问,为什么我们会焦虑?就是因为在“学霸”➕“智能”构建的教育新生态中,我们只相信胜者为王,喜欢惊涛拍岸;不再相信生活长青,不能等待水到渠成。</h3> <h3>温校说:守正的教育者应怀揣清醒,立足“善性”原点,回归成人常识。</h3> <h3>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h3> <h3>温校提到二中的高中部建立之初,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怀着满腔热血,建设校园。</h3><h3><br></h3><h3>至今,学校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性格以及品质培养,例如明是非、展心翼、懂感恩……这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心智更加成熟。</h3> <h3>温校特别提到生命主题和生活技能。她举例说:很多孩子写作文内容枯燥,没有翻新,原因就在于缺乏生活体验。而真正优秀的人,必定都会生活有充分的感受和认知。这一块,是我们学生特别欠缺的。</h3> <h3>说到阅读,温校说很不喜欢“刷题”的刷字。刷是没有思考的,没有乐趣的,自然也没有真正的效率。</h3> <h3>当温校打出“师者先生”这四个大字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肃然起敬。确实,中国人自古重视教育,可是,现在已经没有人把老师称作“先生”,少了很多尊重,也少了一份约束。</h3><h3><br></h3><h3>温校说:学校应该成为整体素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地方,每一位老师应该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h3> <h3>温校提到:我们不应该只看重成绩,而是更应该看重习惯、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只要习惯和能力培养好了,成绩自然就来了。不能本末倒置。</h3> <h3>温校接下来举的这个例子让听者都会心一笑:第一幅作品是初一的学生刚入学写的作文,字迹潦草,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不太坐得住,性格也比较毛躁和马虎。二中认为:书写不单是写字本身技巧的问题,而是反映学生是否可以静心,所以,非常重视学生的书写,每月会举行一次考核,假如连续两次不能合格,则接下来不能参加其他的课外班,只能参加书法班,直到合格为止。</h3> <h3>温校还举了一个数学作业的例子,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的错误是马虎,其实不然,错误的习惯会一直延续并成为障碍。</h3> <h3>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这个孩子的书写有个很大的提升,不熟悉的人根本无法把这两副字联系到一起。字由心生,看来大家以后都要更重视书写的问题才好。</h3> <h3>谈到中考,温校用了九个字来形容对学生的考验:</h3><h3>霸得蛮</h3><h3>耐得烦</h3><h3>吃得苦</h3> <h3>让孩子有目标,有时候比有理想更现实。</h3><h3>理想,都是由一个个“靠谱”的目标所组成。</h3> <h3>温校提到培训机构,她说:家长送孩子去培训机构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各个方面可以更好,假如去了之后没有任何变化、孩子习惯越来越差,那么,家长要反思:是否有必要?还是先把学习习惯解决好。</h3> <h3>想清大问题,做好小事情。</h3><h3>人这一辈子,拼的是——态度。</h3> <h3>说到学习习惯,温校提到应该包含五个方面: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归纳,但是普通学生往往只有两个环节:听课,作业。所以,效率不高。</h3> <h3>温校提到,毕业班的学生,拼的不是智商,是时间管理。</h3> <h3>温校特别提到:作为家长,应该“外松,内紧,平和”。但实际上,我们很多家长做反了,变成“外紧,内松,暴躁”。(有木有?)</h3> <h3>最后,温校再次提出,学校应该是特别强调美的地方,应该是人类良好的品质聚集之地。</h3><h3><br></h3><h3>梁启超先生即毕业于二中的前身,希望如先生所愿:少年强则国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