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北京植物园内有一个曹雪芹纪念馆,那里被红学界一些学者认为是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的故居。</h1><h1> 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原主人,舒成勋,祖上是正白旗舒穆鲁氏,清乾隆末年搬到香山正白旗39号居住,已在此生活了二百多年,到他这儿已是第五代了。老房子是清朝时期国家盖的营房,属于公产。46年前,舒成勋从北京27中学退休。 1971年4月4日下午,女主人在家拾掇自家西屋,挪床时不留神,床板碰掉了一块墙皮,细心的她发现墙皮下面还有一层墙皮,她顺着创口一点一点往下扒拉,半天功夫,在她面前呈现了大半面墙的字迹。晚上舒成勋回来看到满墙的字迹,发现都是些诗文,用毛笔写成,字句布局有序,排列整齐,有长方形、扇面形、菱形,共有六首诗一副对联。特别是那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横批“真不错”。还有两处落款“拙笔学书”、“学题拙笔”。看到这副对联,让舒成勋心中惊觉,这些字、这个屋子可能跟一个人有关,曹雪芹。为什么?这跟在北京西山地区流传了近二百多年关于曹雪芹的传说有关。 </h1><h1> 1963年4月18日的《北京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曹雪芹在香山的传说》。此文是根据香山一位张永海老人口述内容整理出来的。张永海当时六十岁,旗人,他家从清初就世代居住在香山门头村正黄旗军营当中。张永海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在香山一带唱了四十多年整本的《红楼梦》,从小张永海就在父亲那里听说过许多关于曹雪芹的故事。 文章中写到“曹雪芹年幼时,他们家因为亏空罢任被抄家,抄家之后他们便从江南回到了北京。曹雪芹开始在宫廷当差,后来又在宗学里当‘瑟夫’。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曹雪芹辞了‘瑟夫’的职务,回到香山的故居。按照当时旗人的待遇,每季一石米,每月四两银子。曹雪芹靠这点钱粮,一家人只能喝粥糊口。他的朋友头一位就是鄂比先生,也是旗人,此名究竟是姓,是名还是号不清楚,当时大家都这么叫他。鄂比先生贬官回乡,对当时的官场社会很不满,他的文学修养不太高,可是画葡萄、紫藤、翠竹很是拿手。将心比心,以文会友,曹雪芹和鄂比很相投。曹雪芹写《红楼梦》,常常把他的腹稿说给他听,把写好的文章送给他看,他也不客气,提出自己的见解。曹雪芹屋里挂了副对联,据说就是鄂比先生送的,‘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这是曹雪芹传说第一次公之于众,震惊了整个红学界。这些传说中有的已经能与当时发现的史料相互佐证,有的还从没在文献中出现过。这其中提到的鄂比送给曹雪芹的对联与舒成勋家中题壁诗上的对联只差了三个字。这篇文章发表在舒成勋发现题壁诗的八年之前。 </h1><h1> 舒成勋发现题壁诗后很是激动,马上向街道进行了汇报,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社科院红学家吴世昌先生曾经来看过题壁诗,他认为诗选得很一般,字也写得一般,曹雪芹工诗善画,他认为这个跟曹雪芹没有关系。其实题壁诗里的诗也不都是很一般,如“有花无月恨茫茫,有月无花恨转长。”这是唐寅《六如居士全集》里的诗,另一首《六桥烟柳》选自《西湖志》里的诗,“富贵途人骨肉亲,贫贱骨肉亦途人。”选自《东周列国志》。分析这些诗文有对唐寅诗的认同,也有对杭州或南方那种印记的留念,当然也有对仕途的不满。另外,题壁诗上有“岁在丙寅”的落款,如果是乾隆时期的丙寅,即乾隆十一年,当时的红学界普遍认为在乾隆十一年,曹雪芹还没有到香山居住。吴世昌的鉴定让舒成勋感到非常不理解。 </h1><h1> 虽然专家的结论说与曹雪芹无关,但北京文物考古队还是来人把墙壁上的诗文整块揭走了。舒成勋只能和妻子郁闷地打扫地上剩下的残渣,突然他发现土渣里还夹杂着一层印花白纸,可以使墙上的字保存多年,以及抹墙用的麻刀灰。之后他们陆续发现了大小十六块灰皮上共有56个字,都是些词组,如“苏秦”、“旁观啧啧”、“今日”、“为炊”等。好在舒成勋在发现墙壁诗的第二天让外甥拍了照片。他把这些照片洗出来,贴在了残墙上,把这间西屋拾掇好布置成一间陈列室对外开放。全国各地慕名来的红学爱好者多达五万。那时人们对老屋是否是曹雪芹故居各执己见,只到一个人的到来,让老屋和曹雪芹又有了新的联系。</h1><h1> 这个人就是孔祥泽,曹氏风筝的继承人,他做的风筝就是根据曹雪芹遗留下来的风筝谱扎的,所以他一直在搜集有关曹雪芹的资料。听说香山老屋之后,他来到了舒成勋的家,起初他看到照片上的字时,认为那绝不是曹雪芹的字,直到舒成勋又拿出打扫老屋时的碎片给他看,其中一句“今日无米下炊”,他兴奋地说这就是曹雪芹的字。孔祥泽怎么会认识曹雪芹的字呢?这还要说到74年前的一段往事。 </h1><h1> 1943年沦陷的北平,一间普通的民宅,几个人正在饶有兴致地品鉴着一本旧书,几个人当中,有北平当时著名的文物家、美术家、工艺家,还有孔祥泽。当时他正在北平国立艺专学雕塑,师从一位叫高见嘉十的日本人。高见嘉十当时对风筝很着迷,春节时让孔祥泽带他逛庙会,买了很多风筝。一天高见嘉十把孔祥泽叫到家中,说他的日本朋友金田收了一部古书《废艺斋集稿》,十六开本大小,共分八册,内容涉及金石图章、风筝、编织工艺、脱胎技艺、织补染织、宫灯宫扇制作、园林建筑和烹饪等,让他过来看看。古书很怪,它是一部手稿,里面很多图画,书的纸张大小不一,有的是结婚用的喜账翻过来写的,有的画画在绢帛上。在封建社会,工艺类书籍是不受重视的,在《四库全书》中,被归在杂书一类,不值钱。所以《废艺斋集稿》到金田用中已是第四手了。据金田说,它最早是从礼亲王府流出来的,所以金田想让高见嘉十看看值不值钱。在浏览《废艺斋集稿》时,美术家吴广志突然在书的自序中发现了四个字“曹子雪芹”,他兴奋地对金田说:“你们知道这书是谁写的吗?是曹雪芹写的。”金田一听这话,知道是名家之作,立刻抱起书来不让看了。高见嘉十劝他还是让几位学者仔细鉴别一下书的真伪,美食家杨啸谷知道金田好吃,提出可以按照《废艺斋集稿》中《斯园膏脂摘录》中的菜谱给金田做菜,金田才答应大家抄写这部书以便于研究,限时一个月,不能拍照,不能弄脏。每天他拿书来,看完拿走,于是几位学者每天聚在这里,分头抄写《废艺斋集稿》。孔祥泽负责抄写风筝谱,属于《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叫《南鹞北鸢考工志》。金田怕把书弄脏,规定不能用毛笔,只能用铅笔贴着玻璃临摹,就这样,孔祥泽用铅笔双钩的方式描抄了曹雪芹的自序。双钩就是用铅笔把毛笔字的轮廓描出来,所以孔祥泽对曹雪芹的字才这么熟悉。第二十六天,金田说什么也不答应抄了,急着把书寄回日本,从此金田此人杳无音讯。《废艺斋集稿》应该是曹雪芹除了《红楼梦》外唯一的佚著。在1943年惊鸿一现再无下落。这本书虽然现在下落不明,但经过红学家对史料的研究,现在可以拼凑出曹雪芹是如何开始写就这部书的。 </h1><h1> 据说曹雪芹有一个朋友叫于叔度,江宁人,只因当年从军出征伤了腿脚,从此行走不便留居京师。有一天他来拜访曹雪芹,两人谈了几句话于叔度突然流下眼泪来,原来他家已经三天没开火了,那时正值寒冬,于叔度四处借贷都没有着落。曹雪芹听了也与他相对哽咽,满心凄凉。当时曹雪芹自己也相当窘困,虽然倾囊相助,但还是杯水车薪。偶然间于叔度说起一位贵族公子一掷数十金就为了买一只风筝,而这个钱足够于叔度一家过上好几个月。曹雪芹恰好早年曾向家里的师傅练习过扎风筝的技巧,于是用家里的一点竹枝和纸张半开玩笑地做了几只风筝送给了于叔度。没想到这一年的除夕于叔度又来了,带来了烤鸭好酒及许多菜肴,用一头驴子满载而来。于叔度高兴地告诉曹雪芹那几只风筝卖了很高的价钱。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风筝可以为他解决了生计的问题。</h1><h1> 这个故事在曹雪芹的好友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中有过记载,并在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的自序中,也讲到了这个故事,“方其初来告急之际,正愁无力无助,其间奔走营谋,亦殊失望,愧助无功,不想风筝竟能解其急耶。爰思古之世,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也。”意思是曹雪芹说本来他很内疚,朋友有难帮不上忙,没想到风筝能改善朋友的生活状况,从而他想到世上还有很多孤苦、贫弱和残疾的可怜人,也需要养家糊口。“感此实触我怆怀,于是援笔述此《南鹞北鸢考工志》,意将旁搜远绍以集前人之成,实欲举一反三,而启后学之思。”“今世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自养之道也。”落款是“芹圃曹霑识”,意思是说这本书籍是为了帮助残疾人士和贫苦无依的弱者自食其力,改善生活。如果《红楼梦》看到了曹雪芹的博学多艺,体会到他“无才可去补苍天”的自怜自叹,那么在《南鹞北鸢考工志》的自序里可以看到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并且愿意付出实际去帮助劳苦大众。此外,曹雪芹写了教人做菜的《斯园膏脂摘录》,还有涉及金石图章、风筝、编织工艺、脱胎技艺、织补染织、宫灯宫扇制作、园林建筑和烹饪共八本书,这套书被称为《废艺斋集稿》。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曹雪芹就是通过《废艺斋集稿》授人以渔的。1977年权威专家考证,《废艺斋集稿》是曹雪芹所书,而孔祥泽年轻时曾一个字一个字抄录过的曹雪芹自序,所以他对曹雪芹的字会非常熟悉。《废艺斋集稿》和西山老屋的相互佐证,让舒成勋更加坚定他现在的家就是曹雪芹曾经的家。</h1><h1> 不久之后,孔祥泽又带来一个消息,一个住鼓楼大街的工人张行,家里有两个祖传的木质书箱,上面有“拙笔写兰”的字样。题壁诗上也出现过“拙笔写书”、“学题拙笔”,是否是一个人所写?书箱上有“题芹溪处士”几个字,芹溪是雪芹的号,木箱上还有“乾隆二十五年”这几个字,正是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书箱背面刻着“为芳卿编织纹样所拟歌诀稿本”、“为芳卿所绘彩图稿本”、“ 芳卿自绘编锦纹样草图稿本之一”等,显然芳卿就是书箱的主人,而芳卿其实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这是她给书箱里的书做的目录。这两个书箱是张行祖上传下来的,传下的话“这是别人存在他家的东西,万万不可损毁,为的是日后有个纪念。”但是后来张行为了给母亲看病,没办法把书箱里的书卖了一千多元,书箱人家不收,这才留了下来。目录对应的书稿、图样遗失了,但是这些内容的名字是可以和《废艺斋集稿》第三卷编织部分的内容相对应。当时著名红学家吴恩裕、明清木器史大家王世襄,当时文化部副部长袁水拍都看过原物,认为确实是乾隆时期的书箱,现被曹学会收购保存。按照孔祥泽对《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的印象和五行书目的对比,红学家吴恩裕也对这些文字进行了比较,证明应该是出自曹雪芹之手。前些年公安部文检专家李虹对书箱原物、题壁诗原物、曹雪芹自序的双钩进行过鉴定,确定三件文物上的书法出自一人之手。为什么看上去不是一个人所写,可能是因为有的是写的行书,有的是楷书,有的是草书,没有练过书法的人很难对此有专业的鉴定,二是书写的题材不一样,写在木头上、墙上、纸上,可能会影响字体的鉴定。 </h1><h1> 舒成勋一直坚信他的家——香山正白旗39号就是曹雪芹在西山的家,虽然一直备受质疑,但欣慰的是在他有生之年,他家的西屋最终被安置成了曹雪芹的家。1984年,在胡德平、海淀区委和北京植物园的努力下,正白旗39号老宅经过修整复原,建设成了曹雪芹纪念馆,位于北京植物园内,院门口上书“黄叶村”。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曾赠诗劝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意思是说曹雪芹你虽然残汤冷饭,饮食起居没有着落,但是仍然有道德,千万不要去那些皇亲国戚门上混饭吃,还不如著书立说在黄叶村。曹雪芹最终在北京西山著成了《红楼梦》。 </h1><h1> ——根据《档案》整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