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徐志摩(1897~1931)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毕业于杭州一中和英国剑桥大学。是<font color="#167efb">新月派¹</font>代表诗人,并成立了新月社。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章垿等。曾担任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二职。</h3><h3>(1):<font color="#167efb">新月派</font>: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font color="#ed2308">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font>等。 1927年春,<font color="#ed2308">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font>,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font color="#ed2308">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font>等。</h3><h3><font color="#167efb">新月派前期</font>:新月派前期的诗人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h3><h3><font color="#167efb">新月派后期的诗人:</font><font color="#010101">他们</font><font color="#010101">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font></h3><h3><br></h3><h3><br></h3> <h3>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他厌恶社会,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font color="#ed2308">“理想中的革命”。</font></h3><h3>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h3> <h3>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h3><h3>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h3><h3>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h3><h3> 《再别康桥》</h3><h3>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h3><h3>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h3><h3>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h3><h3>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h3><h3><br></h3><h3>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h3><h3>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h3><h3>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h3><h3>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h3><h3><br></h3><h3>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h3><h3>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h3><h3>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h3><h3>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h3><h3><br></h3><h3>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h3><h3>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h3> <h3>徐志摩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h3> <h3> 偶 然</h3><h3> (徐志摩)</h3><h3>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h3><h3>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h3><h3> 你不必讶异,</h3><h3> 更无须欢喜——</h3><h3>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h3><h3>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h3><h3>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h3><h3> 你记得也好,</h3><h3> 最好你忘掉,</h3><h3>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一生至少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h3><h3> ——徐志摩</h3><h3>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徐志摩</h3><h3><br></h3><h3>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br></h3><h3> ——徐志摩</h3><h3>徐志摩是一道永远不停息的生命之泉。</h3><h3> ——胡适</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