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气象博物馆一一徐家汇观象台旧址2019.3.9.

王冠庆

<h3> 徐家汇观象台,占地0.3公顷,初建于1872年,现有观象台于1900年落成,平面呈卅字形,楼高三层(高17米)对称结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清水砖墙,红砖窗框,圓拱形窗户,中央为砖木结构测风塔,顶高40米,顶端安装贝克莱风向风速仪。</h3><h3> 观象台砖塔于1909年拆除,1910年改成铁塔,高35米,顶端安装贝克莱风向风速仪。</h3><h3> 徐家汇观象台是一座集气象、天文、地磁等于一体的观象台,中国大陆第一座百年气候站,是中国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曾被誉为远东气象第一台。</h3><h3> 2014年被列入上海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h3> <h3>观象台旧址,现属于上海市气象局区域,共用围墙及门卫,地址为浦西路166号。</h3> <h3>观象台东北角设有气象观测百叶箱,其一箱内安置不同类型温度计湿度计四支。</h3> <h3>另一个气象观测百叶箱内安置气压计。</h3> <h3>观测桩</h3> <h3>大门前花园内风向标</h3> <h3>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旧址)铭牌</h3> <h3>观象台正立面,大门座南朝北。</h3> <h3>正门</h3> <h3>观象台正门的西北角及铁塔</h3> <h3>观象台正门的东北角</h3> <h3>听讲解员 讲观象台建筑历史</h3> <h3>墙面历史痕迹展示</h3> <h3> 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旧址),2012年由上海气象局出资修缮,2013年始限时预约免费对外开放。<br></h3><h3> 二楼正门,楼梯采用宝瓶形扶栏。</h3> <h3> 大门后一号厅,罗盘形彩地坪(西北角),观象台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于百年气候站。</h3> <h3> 一号厅,32个方位的罗盘形彩地坪。</h3> <h3>二号厅(走廊),历经变迁的上海气象展厅。</h3> <h3>二号厅西端楼梯间及按1:20的木质风向风速塔,塔高40米。</h3> <h3>塔顶风向风速标</h3> <h3>上海徐家汇天文台记 前言,1918年由1905年11月第四任台长 田国柱(1870一) 識。</h3><h3> 左侧上图为1872年7月建成的二层平台五开间平房;下图为1880年改建的砖木结构三层平台八开间二层楼房,並于1882年1月1日正式向上海各报发送中国沿海气象预报。地址为浦西路221号。</h3><h3><br></h3> <h3>1930年徐家汇地区航拍(含徐汇中学、天主堂、藏书楼、观象台、徐光启墓等)</h3> <h3> 1900年落成的徐家汇观象台,砖塔高40米,塔顶安装贝克莱风向风速仪。地址为浦西路166号。</h3> <h3>1910年改建成铁塔,高35米,顶端安装贝克莱风向风速仪。</h3> <h3>上海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自1872年12月1日开始,140多年未中断)。</h3> <h3>三号厅早期航海船舶</h3> <h3>海船头西侧面</h3> <h3>外滩信号塔和黄浦江码头模型</h3> <h3> 三号厅外滩信号塔模型(塔顶端安装风向风速仪及桅杆,顶上铁杆插入圆球中心柱孔内,球可沿铁杆上下移动,该圆球叫子午球、主要进行授时服务。</h3><h3> 每天中午子午球会下落两次,第一次11时55分,第二次12时整。晚上20时55分至21时,子午球还会熄而又亮,亮而又熄,反复6次。</h3><h3> 子午球两侧桅杆悬挂各式各样信号旗织或风球体,标明风向和风力。</h3> <h3> 外滩信号塔的功能。</h3><h3> 1884年5月建成木杆信号台,悬挂6面不同形状颜色信号旗,表示上海和长江口外天气和风情。</h3><h3> 1906年木杆折断后重建,1907年改造扩建,采用钢筋混凝土阿托奴博园柱,塔高50来,圆柱高36.8米,铁杆高12米,项端安装风向风速仪,悬挂风球、桅杆。目前存世仅两座,另一座在挪威。</h3><h3> 1927年最后扩建。</h3><h3> 1993年10月因外滩综后改造工程被整体向江边移动20米。</h3> <h3>上图为苏州河沿河码头布局,下图为外滩1907年改造扩建的混凝土结构信号塔。</h3> <h3>1993年外移的外滩气象信号塔</h3> <h3>信号塔悬挂的铁网风球</h3> <h3>悬挂的各种形状的铁网体</h3> <h3>1926年观象台提供海上气象预报服务</h3> <h3>气候报告</h3> <h3>32个方位的罗盘图</h3> <h3>第五厅,明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1562~1633),1639刋印的《农政全书》,共60卷50万字。</h3> <h3>第五厅,上海早期气象器測,1865年刘德耀(法国人、神父1832~)在上海董家渡(修道院)筹建观测站,进行气压、温度、降雨量、湿度、风速等气象变化的连接观测,先后达四年之久,止于1972年12月16日。</h3> <h3>第五厅东南角</h3> <h3>气压机/温度计,1900年左右法国制。</h3> <h3>气压机/温度计,1900年左右法国制。</h3> <h3>17世纪中叶西方发明了气压机、温度计,18世纪至19世纪近代气象科学传入中国。</h3> <h3>1843年发明的无液气压计</h3> <h3>1800年发明的带钟面气压机</h3> <h3>1776年酒精温度计</h3> <h3>18世纪温度计</h3> <h3> 第六厅,悠久的古代气象记录。</h3><h3> 徐家汇观象台1872年12月1曰首份气象记录。</h3> <h3>第六厅东南角</h3> <h3>自记气压机,瑞士20世纪。</h3> <h3>左右为折叠式红色温度计,19世纪;中间为毛发湿度计。</h3> <h3>垂直气压机,法国19世纪中。现存世数量很少,很珍贵。</h3> <h3>自记气压计,法国1900年左右。</h3> <h3>第六厅西南角</h3> <h3>第七厅东南角,1879年7月31日遭强台风,1915年7月27~28遭严重台风侵袭,同年8月10日开始申报刋登气象预报。</h3> <h3>1910年观测场中测云架,测量水蒸气亭,量雨器。</h3> <h3>第七厅西南角</h3> <h3>1930年施放高空气球测风;1920年开始提供航空气象服务。</h3> <h3>早期手摇电话机</h3> <h3>电报接受机和发报电健,瑞士1850年左右。</h3> <h3>第八厅,八分仪、经纬仪、天文钟。</h3> <h3>八分仪,航海重要导航仪。</h3> <h3>第八厅,1926~1933年大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一一经联调,由第六任台长雁飞月参与了国际经度联测。</h3> <h3>第六任台长雁月飞(1889一)和他发明的重力振动器,在中国各地进行重力加速度的测定。</h3> <h3>经纬仪,瑞士1990年左右。</h3> <h3>经纬仪,侧面。</h3> <h3>天文钟</h3> <h3>九号展厅,西端二大玻璃展柜珍贵挡案。</h3> <h3> 世界各国观象台寄给徐家汇观象台的明信片及早期绘制印刷的地图等大玻璃展柜。</h3> <h3> 中国地图,1840年法国绘制原件;中国地图,1826年德国绘制原件。</h3><h3> 绘制工具。</h3> <h3> 金属盒气压计,德国20世纪;德国绘制工具盒20世纪。</h3> <h3> 皇朝直省地舆地图。</h3><h3> 1904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出版,自清康熙年代开始绘制,历时196年,为石板彩印。</h3><h3> 由1883年10月为第二任台长蔡尚质(1852~1930)参与地图绘制並书写地图序言。 1900年负责筹建佘山天文台,並任佘山天文台首任台长至1924年。</h3> <h3> 珍贵挡案大玻璃展柜,柜中有指南针、望远镜等。</h3> <h3>望远镜</h3> <h3> 英国产19世纪菲茨罗伊气压机/温度计/风暴瓶。</h3> <h3>九号北展厅,玻璃展柜。</h3> <h3>《1879年7月31日台风》(能恩斯著.1879年),1879年台风眼。</h3> <h3>棍式气压计</h3> <h3>照相设备</h3> <h3>德国产20世纪照相机</h3> <h3>法国产20世纪照相机</h3> <h3>九号展厅,中间方柜为国际交流资料台。</h3> <h3>交流资料,台湾气象概报。</h3> <h3> 能恩斯台长、劳积勋台长简历及重要业绩和著作。</h3><h3> 徐家汇观象台解放前历任共有七任台长,除第一任能恩斯台长为瑞士人外其余均为法国人。其中雁月飞1926年5月为第六任台长,茅若虚(1901一)1931年12月为第七任台长。</h3> <h3>能恩斯(1845~1923),瑞士人,1873年11月为第一任台长,著有《1879年的台风》。</h3> <h3>《620个台风路径》,劳积勋(1859~1932),法国人,1920年著,1896至1931年先后二次(第三、第五任)被任命为台长。劳积勋台长,发明並推广了可视气象信号系统;与国际气象台建立了无线电通讯,实现了国际经度联测和精准授时;画了台风路径图。</h3><h3> 右图为1896年绘制的气象云图。</h3> <h3>第九厅外厅侧门</h3> <h3>九号厅外厅,电池单元,法国19世纪。</h3> <h3>莱斯利立方体,20世纪初。</h3> <h3>药熏器,20世纪初。</h3> <h3>喷雾器</h3> <h3>十一厅互动演播厅</h3> <h3>气象演播厅</h3> <h3>气象演播厅</h3> <h3>三楼(走廊)十号厅气候变化展长廊</h3> <h3>1.5万年前至今气温冷暖变化曲线(温度反常现象)</h3> <h3>基林曲线</h3> <h3>北花园中国重力加速度基准点</h3> <h3>观象台西南角(后门立面)</h3> <h3>观象台东南角(后门立面)</h3> <h3>1930年徐家汇航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