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五彩吕家

溺水的鱼

<h3>吕家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35公里晋冀交界处。地处东汉光武帝刘秀御封的四十里干槽沟中部,为沟口岸村,背后山沟纵横达数十公里,山高林密,是绿色天然屏障。据吕氏谱书记载,元末就有人在此居住。明永乐年间(公元1360年-1424年)本县南障城洪河漕吕氏迁居此处,以地名称汪儿村,后吕氏人丁兴旺,遂于清顺治年间改为吕家村,沿用至今。</h3><h3>吕家村历史悠久,村内保存古民居较为完整。古建筑群主要以明清老院为主,共有76处,最具代表风格的12处,保存完整的主要有八家。清末冯光才在此修筑抗击英法联军的工事--庚子长墙,高2米,宽1米,绵亘数十里,至今蜿蜒挺立。1938年2月,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亲自到此设立指挥所,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并取得了胜利。</h3><h3><br></h3> <h3>迎客古槐。为建村时所栽,有近500年的历史,需两人合抱,枝干突兀嵖岈,进入村里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棵古槐,据传,先人为迎接客人专门植下的,表示对每一位来到村里的客人的欢迎。近现代,古槐也经历了由盛变衰再转盛的过程,以前,古槐一直长的很旺盛,后来古槐的上方建起了学堂,古槐不敢冒尖,长势就萎顿下来,等学校搬走以后,古槐又老树新枝,蓬蓬勃勃地焕发了新的生机。</h3> <h3>三滴水院。此院坐西朝东,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名字奇特,其格局在方圆百里内也是独一无二。此院房屋分为三个层次:一进大门为第一层院,南北厢房各一层,从外向里看层层高升,寓意生活蒸蒸日上;从里向外看绵延不绝,寓意后世子孙满堂。</h3> <h3>绣楼。坐北朝南,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此院近似抱厦门楼,木质屏风,堂屋及东西厢房均为二层建筑,上房与西厢底层都是石拱横窑,西厢房二层乃是女子待嫁秀楼。每一处大宅院里,都藏着不止一座绣楼,每一座绣楼都历经了旧时大家小姐们的故事,一座座也许忧伤,也许圆满。</h3> <h3>129指挥部。此院座北朝南,建于清末民初。门楼为歇山式青瓦双坡,砖石木制结构。其特点:外照门,内互屏。因门庭携有“福寿”二字,故人称福寿宅。后因院院相连、景观台可远观村口,便于观察敌情,因此1938年2月,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率部队驻在吕家村,在这座四合院里,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于是福寿宅便一直沿用当时的名字——129指挥部。</h3> <h3>邓小平旧居。该院还是红色革命纪念地,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政委曾住在这里。</h3> <h3>日月楼。此院坐西朝东,建于清朝中期,正房,底层为石拱横窑,上层木质结构。因堂屋两侧分别刻有“日”、“月”二字而得名。</h3> <h3>云海院。此院与日月楼院乃一家所出,后兄弟二人各自成家,独自立院。为映衬日月楼而取名云海,寓意“日月同辉,云海呈祥”。<br></h3> <h3>书香院。此院曾文风鼎盛,有榜眼、进士等贤才辈出,因此院乃书香世家,因此得名“书香院”。此院坐西朝东,建于明代末年,迎门设砖石屏风,正房与南厢房为石拱横窑。</h3> <h3>石榴院。在吕家的古宅院里,此院建造最早,约在明朝后期。院内有棵石榴树,至今大约250年的历史。</h3> <h3>大门紧锁🔒,但隐约可以看到那棵古石榴树。</h3> <h3>一个没有名字的小院落。</h3> <h3>石屋,石墙,石路,石台阶。</h3> <h3>胡同</h3> <h3>改造中的咖啡屋☕️</h3> <h3>路口</h3> <h3>玉皇阁。始建年代已无考,据光绪年间重修碑记载,此前已大修过四次,一直雄跨于村口河道之上,为石头拱券楼阁,阁旁建有蓄水池,吕家村南有三十里山场,每年雨季都会有大量的雨水从村前流过,但因为有古阁和蓄水池的科学合理的配置,再大的水也没有漫出古阁道口,反应了乡民治村治家的聪明才智。同时对水流形成的威震与控摄,古阁也被村民形象的誉为"神阁"。</h3> <h3>不曾想,这座静谧安详的小村庄,还曾发生过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两处古院落间徜徉,耳边仿佛又传来战争岁月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发报声。当年我军将领在此运筹帷幄,杀得日寇四散奔逃,不仅给古老的宅院留下了一份荣光,也成为吕家村人最珍贵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