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下面这幅照片是辽宁省前所果树农场六队。反右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郑权东曾在这里度过艰难岁月。</h1> <h1>大概一周前,在微信上看到一篇转自QQ空间的回忆录。前所果树农场的朋友们记起了郑权东夫妇。</h1><h1>2019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双节合一,一生只能遇到一次。就在这一天,原前所果树农场的老朋友们特意赶往家住沈阳棋盘山的郑权东老先生家,看望他们二位。</h1><h3><br></h3> <h1>如今郑先生已九十岁高龄,郑夫人(洪森)巳八十八岁高龄,两位老人身体健康。</h1> <h1>郑权东全家福</h1> <h1>附录: 郑先生回忆文章,发表在腾讯QQ个人空间,由于作者设置了权限,不能复制,下面是文章的截图。</h1> <h1>2019年3月9日,郑权东老先生以“风雨人生”的昵称加入了“咱是果树农场人”微信群,他是这个群里最年长的。</h1><h1>下面登载的诗歌转引自群主张学胜先生转发的郑老的诗歌全文:</h1> <h1>我和老伴在东北空军工作时,相爱结婚。婚后,在政治运动中,屡遭劫难,我们同舟共济,共度时艰。于1979年重见天日,恢复工作,夕阳苦短。又25年后,喜迎<钻石婚>,志五言古诗一首,以舒情怀。 </h1><h1> <老伴之歌></h1><h1>冰雪覆茅屋,洪家一芙蓉。少志存髙逺,十七入军营。鸭江烽火急,机关忙不停。白天下连队,炒面到天明。忙碌连轴转,革命有真情。军中多俊男,俊男卓勋功。芙蓉不慕官,择偶视前程。青年上团课,教授一年青。</h1><h1>课后偶邂逅,一笑荐钟情。舞场绿裙飞,周周舞不停。荡舟清波上,待月松下亭。四度春秋过,比翼在盛京。</h1><h1>春风得意時,冰雪袭寒冬。反右运动来,设<span style="font-size: 17px;">陷猎群英。直言抨时敝,戴帽出军营。男去农场役,女辞省总工。毅然隨夫去,誓言作梧桐。农工窃窃语,娇小一芙蓉。丘陵复沟壑,采果捉害虫。素手青条上,枝荆剌肿红。苦也不叫苦,心中有爱情。</span></h1><h3> </h3><h1> 三面红旗举,餓殍遍地鳴。糊口粮八两,飢肠辘辘声。 上山采树叶,粉碎口粮充, 浮肿身无力,病重囬家中,蓦见屋樑上,荆筐耀眼明,地瓜白麵餃,真情暖融融。洪森就是家,有家就安宁。不思权与贵,修身要务农。</h1><h1>陡然文革起,灾难平地生。昼夜连轴转,批斗加酷刑。皮鞭如雨落,肉裂血腥红。皮鞭碎三段,棍棒砸来凶。头痛脑欲裂,押送回牛棚。强迫脱血衣,原罪者灭踪。翌晨刚穿衣,贤妻送温情。美食加香煙,营养要补充。凶者很蹊跷,是谁去通风。重惩加严管,五类不欲生。自缢投井多,服毒卧矿坑。我不尋短见,因有好家庭。最最黑暗日,贤妻是明灯。</h1><h1>政治压力重,肉体折磨凶。儿女受株连,禁学又禁兵。妻儿走五七,九门口长城。男是黑五类,仍要役农工。长城距农场,路远又难行。天寒地冻日,汗水结成冰。</h1><h3> </h3><h1>文革寿将寝,五七命归终。妻儿回农㘯,合家楽融融。政治罪不减,生活不轻松。夾尾巴作人,处处受欺凌。儿女受歧视,终生必务农。愚民加暴力,五类要绝踪。烏呼!哀哉!天理难容。 </h1><h3> </h3><h1>五五天文降,老右获重生。洪森要入党,一夜便成功。工作囬工会,农工笑盈盈。访贫问苦勤,威信与日増。继而调锦州,旋而回盛京。勤恳干工作,愉悦更从容。家人相关爱,儿女孝悌行。众星齐捧月,百鸟朝凤鸣。持家有大功,庆祝老寿星</h1><h3> </h3><h1> 老伴郑权东</h1><h1> 2014.2.5 作, 修改于5月1日</h1><h1> 1、志髙逺:她小时候,常说要逺走髙飞。</h1><h1> 2、炒麵:志愿军前线,一口炒麵一口雪。</h1><h1> 3 总工,即辽宁省总工会。</h1><h1> 4、五七:文革时,大批干部下乡劳动,谓五七大军。</h1><h1> 5,五类:地,富,反,坏,右</h1><h1> 6,五五天文:1978年中共中央发的55号文件 </h1><h1> 前发<老伴之歌>是即兴而写,那天我躺在沙发上,练习写微伩,就写了这篇<老伴之歌>,隨手就给个別親友发了。今天再看一遍,作了一些修改,所兴就再给你发一回吧。写的内容都是亲历之一角,难尽其详。</h1> <h1>郑权东夫妇早期合影</h1> <h1>2019年4月1日“风雨人生”发到群里的家人合影:后排右至左:大女儿、儿子、小女儿、二女儿。前排郑权东与妻子洪森。</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