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吴氏宗祠》第三篇

浙吴会秘书处

<h3>泉州吴氏大宗祠是一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海滨街道办事处涂门社区涂门街西段吴厝埕&nbsp;,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原是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吴龙征的府第,因其官至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其第因而得名。</h3><h3>&nbsp;&nbsp;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泉州吴氏宗亲共议兴建府级吴氏大宗祠,吴龙征九世孙吴朝铨慨然以其第之前三进改建为泉府五县吴氏大宗祠。留后一进自居。于是族人在1890年4月开始改建,由于清末民不聊生,筹建工作进展缓慢,历时5年。当建至第4年,晋江钱头村人吴鲁(字肃堂)以光绪庚寅一甲一名进士殿选状元,为闽南吴姓千百年来所未有,族人额手称庆,遂加速完成宗祠建筑,并于祠前竖起状元旗杆。</h3><h3></h3><h3>&nbsp;&nbsp;&nbsp; 东观西台里面,吴鲁曾经题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闻诗知国政,讲易见天心”,还为大宗祠的建造题写碑记,其中第二进的木柱联语,“御史大明开府第,状元光绪耀宗祠”,下联讲的就是吴鲁以光绪庚寅年恩科一甲一名殿选状元,为古泉州区域(含今莆田、仙游、厦门、同安等)自明代庄际昌高中以后270多年再出现的状元,也是清代泉州府唯一状元,更是闽南吴氏千百年来未有之盛事。</h3><h3>&nbsp;&nbsp;&nbsp; 东观西台是泉州市现存的少有的四进五开间明清建筑。该建筑占地近1700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存多方清代重要碑刻,是泉州仅存的明代官邸和清代规模较大的府级宗祠建筑。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h3><h3>&nbsp;&nbsp;&nbsp; 近百年来,大宗祠屋漏墙倾。海内外吴裔修复呼声四起。1997年10月,在吴捷秋宗长的主持下,吴氏宗亲共同发起修复吴氏大宗祠,海内外共捐资400多万元,遵照文物法修旧如旧的原则,大宗祠修复工程于1999年10月破土动工,历时一年整,至2000年10月竣工,并于11月12日(农历十月十七日)举行修复竣工“文物重光庆典”。修复后的东观西台基本上保持原有面貌,仍为四进五开间木构古建筑,总面积1177平方米。祠内留存吴鲁等人撰写的碑刻。其中吴鲁撰写的碑刻《温陵吴氏合族祠堂记》分成4块,因“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现仅存一块。后由其后人重新补齐。</h3><h3>&nbsp;&nbsp;&nbsp;</h3><h3>新修复的吴氏大宗祠,左大门匾上书“至德流芳”,右大门匾上书“延陵衍派”,中大门匾上书“吴氏大宗祠”。中门屏风则是吴状元题诗,诗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闻诗知国政,讲易见天心。”二进大厅“记首世家”匾额笔划刚劲,气派雄浑。三进大厅有“状元宰相”匾额,为南宋著名诗人吴潜而立。另一块匾额“状元”则为清末吴鲁状元所立。大殿正中龛内有吴氏先祖泰伯、仲雍、季札的汉白玉雕像。正厅一角还有一眼元代古井,是珍贵的历史文物。</h3> <h3>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h3><h3>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h3><h3>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在朱熹时期,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正因为这样,名宦巨贾,豪门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缘观念也应运得以强化。可以说,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h3><h3>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家族文化的延伸。曾国藩的田园思想就是基于保存曾氏家族的理想,这种思想非常接近孔夫子的家族制度。曾国藩身居显要,而其致子侄辈的家书中,殷殷切切的,皆是戒奢戒侈的劝导。在一封家书中他写道:"家中种蔬一事,千万不可怠忽。屋门首塘中养鱼,亦有一种生机,养猪亦内政之要者,下首台上新竹,过伏天后有枯者否!"他所以有此等勉励朴素勤劳之劝告,是因为他从心底希望家族壮大繁荣。曾国藩以为:大抵仕宦之家,子弟习于奢侈,繁荣只能延及一二世;经商贸易之家,勤勉俭约,则能延及三四世;而务农读书之家,淳厚谨饬,则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则延泽可及七八世。朴素能令家族繁荣持久,又何尝不能令国家繁荣持久?&nbsp; </h3><h3>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h3> <h3>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桥镇大吴村 吴仁禄,唐文宗开成三年(戊午,八三八)登进士第,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户部尚书),唐末由河南光州府固始县入闽衍居我县东桥镇大吴村已一千多年,历传至今四十余世,裔孙数百万,繁衍于台湾、浙江、广东、四川、江西、辽宁等省以及东南亚诸国。据惠安县志载,吴仁禄子孙科甲连登,宋代九世十三人登进士第,乡举不少;成为“名宦乡贤裔,忠臣孝子家”的闽南望族。 宋代之后外县外省登第者尚难查计。 <br></h3> <h3> 吴谓——咸平三年庚子1000年陈尧咨榜 吴谓 嘉庆《惠安县志》记字浩然,仁禄子,“是年分六甲,第四甲进出身,第五甲同三传出身,第六甲同学究出身。时长乐林休复名在第六甲,赐别科同身,此起。”著有《吴谓文集》,一作《吴屯田文集》;传见卷二四循良。嘉靖《惠安县志》传见卷十三。雍正《惠安县志》卷二十二选举记与嘉庆版同。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三十三选举一记:“惠安人,传见文苑”,详见卷五十四宋文苑一。《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四十七选举挚记:“检校屯田员外郎。谓负气寡偶。丁晋公当国,不肯避其名,官卒不显。” 《闽书》传见卷之八十九英旧志缙绅泉州府惠安县。《龙盘凤舞》记仁禄乃唐开成三年进士,与陈嘏同榜,由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居惠安大吴,为吴氏开闽始祖之一。笔者考其年代,谓应为仁禄元孙,非其子,也非其孙。《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咸平三年三月甲午记,此榜放271人进士及第、143人同本科及三传、学究出身,诸科432人赐(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共计1803人,是中国科举历史上录取人数仅次于宝元元年的一榜。 吴达老——重和元年戊戍1118年王昂榜 吴达老 嘉庆《惠安县志》记字信遇,谓侄孙,,(江西)建昌丞,知惠州,后迁潮州,传见卷二三卓绩。雍正《惠安县志》记同榜。嘉靖《惠安县志》记亦同榜,原名天经,“宣和间诏:不得以天为名。改。”传见卷十三。乾隆《泉州府志》记为政和五年榜,“原名天经,传见循绩”,详见卷四十六宋循绩。《重纂福建通志》记谓再从子,改名达老,见卷一百八十三宋良吏传。《闽书》传见卷之八十九英旧志缙绅泉州府惠安县。《中国名人大辞典》P326有记。《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三午记:“(三月)戊申,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七百八十三人。有司以嘉王楷第一,帝不欲楷先多士,遂以王昂为榜首。” 吴岗——绍兴十二年壬戍1142年陈诚之榜 吴岗 嘉庆《惠安县志》记字稚山,谓侄孙,十二年榜,传见卷二四循良。著有《耐闲翁诗集》六卷。嘉靖《惠安县志》记同为八年榜,字稚山,传见卷十三。雍正《惠安县志》卷二十二选举记为十二年榜。道光《惠安县续志》记“邵州教谕吴公岗”入祀乡贤祠。《螺阳文献》卷之一茏荐绅记字惟(应为稚)山。卷之十七目录记为吴琦(误,诗中纠正为岗)有诗《游九日山》,与南安记同。乾隆《泉州府志》记为绍兴八年榜,“惠安人,传见循绩,《八闽通志》云郡志以为晋江人。” 详见卷四十六宋循绩二。嘉靖《惠安县志》记为八年榜,“是岁免殿试。”“初以词赋预贡不第,取报业焚之曰:‘是不足为。’乃潜心经学,擢第,历邵州、峡州教授。二州僻陋。岗至,立条教士,始知学,诸生相继登第。峡州人庙祀焉。”《闽书》传见卷之八十九英旧志缙绅泉州府惠安县。明李贤撰《天下一统志》卷之七十五有简介。《吴氏名人录》(四川科技出版社)记号耐闲翁,初授监察御史,不就。陈笃彬、苏黎明著《泉州古代著述》记官至湖北夷陵县令,陈知柔作墓挚铭;黄维为其《诗集》作序。《续资治通鉴》卷一二五记:“(四月)庚午,帝御射殿,引正奏名进士,唱名,有司定右通直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秦熺第二,举人陈诚之次之。秦桧引故事辞,乃降为第二人,特迁左朝奉郎、通判临安府,赐五品服。自诚之以下,赐第者二百五十三人。新科明法,得黄子淳一人而已。辛未,帝御射殿,放合格特奏名士胡鼎才第二百四十八人,武举正奏名陈鄂等五人,特奏名潘璋等二人。是岁,始依在京旧制,分两日唱名,自是以为例。”民国版《南安县志》卷四十八艺文志之四记有吴岗诗一首:《与王尉习之游九日山》村落晴明后,旌旗杳霭间。春心看花柳,诗眼掠江山。远树孤烟合,斜阳独鸟还。相看倦行役,惭愧白云间。 吴逢——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年刘章榜 吴逢 嘉庆、雍正《惠安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记为十五年刘章榜。乾隆《泉州府志》记同。嘉靖《惠安县志》记为绍兴十二年榜,谓侄孙,上舍生,(浙江)德清主簿。《重纂福建通志》宋选举志记同为十二年榜,特奏名,“骥父,德清主簿。”《续资治通鉴》卷一二七记:“(四月)癸未,赐正奏名进士刘章等三百人及第、出身、同出身,正奏名张鎡新科明法及第。甲申,正奏名林洵美等二百四十七人,武举正奏名应褒然等二人,正奏名三人,授官有差。” 吴庆宗——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年王佐榜 吴庆宗 嘉庆《惠安县志》作十八年榜,谓曾孙,卷二七孝义有传。“是科分经义、诗赋为两科以取士。” 雍正《惠安县志》卷二十二选举志记为谓曾侄孙,十八年戊辰王佐榜。乾隆《泉州府志》同作十五年榜,“谓三世侄孙,大理司直。”子吴德彰传见卷五十八宋孝友。嘉靖《惠安县志》同作十五年榜,吴谓三世侄孙。《重纂福建通志》记为十五年榜,“谓从孙大理寺丞直。” 子吴德彰传见卷(一)百九十一宋孝义传。阁山因此改名香山。是科分经义、诗赋为两科以取士。《吴氏名人录》(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记御外敌捐躯追封忠烈大夫。其子德彰旌表为孝德大孝子。此榜登进士第353人。《续资治通鉴》卷一二七记:“(四月)庚寅,策试正奏名进士于射殿,王佐以下三百三十人赐及第、出身。……乙巳。特奏名进士俞舜凯等四百五十七人,武举进士柯燕等七人,特奏名一人,赐第、授官有差。” 吴骥——隆兴元年癸未1163年木待问榜 吴骥 雍正、嘉庆《惠安县志》记建德令。嘉靖《惠安县志》记王十朋榜,特奏。乾隆《泉州府志》记:“逢子,建德令,惠安人。”《重纂福建通志》记为王十朋榜,逢子。“(隆兴元年)是年经义诗赋复分两科,仍免殿试。”《续资治通鉴》卷一三八记:“(四月)壬申,赐礼部进士木待问以下五百三十八人及第、出身。“ 吴旦——淳熙八年辛丑1181年黄由榜 吴旦 嘉庆、雍正《惠安县志》同记,“岗从侄,(江西)德兴教谕,八年辛丑(1181)黄由榜。”嘉靖《惠安县志》记为二年榜。乾隆《泉州府志》记同为二年特奏名,“岗从侄,德兴教谕,惠安人。”《重纂福建通志》卷百四十九宋选举志记为淳熙二年乙未(1175)年特奏名,“岗再从子,德兴教谕。”《续资治通鉴》卷一四八记:“(闰三月)戊子,赐礼部进士黄由等三百七十有九人及第、出身。” 吴丰——宋绍熙元年庚戍1190年余复榜 吴丰 嘉靖、雍正及嘉庆《惠安县志》均缺。欢虞县令。乾隆《泉州府志》余复榜记:“达老侄,俱晋江人。《闽书》作惠安人。《环宇志》无此名。”《重纂福建通志》卷百四十九宋选举志记为达老从子,余复榜。《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二记:“(四月)戊申,赐礼部进士余复以下五百三十七人及第、出身。”钱塘厉鹗撰《宋诗纪事》卷五十八有吴丰诗一首《赠胡彦忠》,“丰官韶州经干“,疑即此人。全诗如下:“古羊人物舜风余,子姓传来祗旧庐。为爱一门能守义,相承五世不分居。” 《广东通志》:“胡彦忠,曲江人,五世同居。庆元己未,经于吴丰假宿其家,深为奖叹,为言于台阃,列上其事,旌表其门。” 吴宪——宋绍熙元年庚戍1190年余复榜 吴宪 嘉靖、雍正及嘉庆《惠安县志》岗再从侄。乾隆《泉州府志》记为元年特奏名:“岗再从侄,汾阳教授。”《泉州东观西台文物重光纪念册》记历任(山西)汾阳教授,古田知县。《重纂福建通志》记为绍熙元年庚戍特奏名,岗再从孙。 吴甄——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邹应龙榜 吴甄 嘉庆《惠安县志》记,岗从侄。雍正《惠安县志》记为嘉元二年,有误。应为庆元二年。二书同记:“是科端明殿学士叶翥知贡举,奏言伪学以匹夫窃人主之柄,鼓动天下,故文风未能丕变。乞将语录尽行除毁。场中稍涉义理者尽黜。六经、语、孟、学庸之书,遂为世大禁。” 嘉靖《惠安县志》记同为绍熙元年(1190)榜。乾隆《泉州府志》记同为元年特奏名,“岗从侄”。《泉州东观西台文物重光纪念册》记任潮阳县丞。《重纂福建通志》记为绍熙元年庚戍特奏名,岗再从子。《续资治通鉴》卷一五四记:“(四月)辛卯,赐礼部进士邹应龙以下四百四十九人及第、出身。” 吴水——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邹应龙榜 吴水 水音同渊,字子默,达老侄孙,提举,淮东盐事。嘉靖《惠安县志》记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 邹应龙榜,“将作监丞,知(山东)泰州,提举淮东盐事,钩稽精密,岁课增羡。召还,以言者罢,居衢卒。”乾隆《泉州府志》记为庆元二年榜。“达老孙,传见伟绩。”详见卷之五十二宋仕绩。《重纂福建通志》卷百四十九宋选举志记为庆元二年特奏名,“达老从孙,累擢将作监丞,知泰州,提举淮东路盐事。”《泉州东观西台文物重光纪念册》作淮东盐事。乾隆《泉州府志》传见卷五十二宋仕绩有传。 吴寅——嘉定元年为戊辰年1208年郑自成榜 吴寅 嘉庆、雍正《惠安县志》记:“岗子,莆田令,工诗,嘉定元年为戊戍年郑自成榜。是科及第三人皆福建人,郑自成,侯官人;孙德兴,福清人;黄桂,侯官人。”查嘉定元年为戊辰(1208)年,非戊戍年。嘉靖《惠安县志》记为开禧元年榜。乾隆《泉州府志》记为开禧元年特奏名,“岗子,莆田令,惠安人。”《重纂福建通志》卷百四十九宋选举志记为开禧元年榜特奏名,“岗子,工诗,知莆田县。” 《续资治通鉴》卷一五八记:“(五月)辛酉,赐礼部进士郑自成以下四百六十二人及第、出身。” 吴玉润——景定三年壬戍1262年方山京榜 吴玉润 嘉庆《惠安县志》记:“大吴人,同安知县。(与薛作霖)二人通志载在开庆元年。误,皆景定三年。仝上。” 雍正《惠安县志》记:“大吴人,同安知县。(与薛作霖)二人通志载在开庆元年。嘉靖《惠安县志》记同为景定三年。《纪念册》记为庆宗曾孙,照州知州。《吴氏名人录》记官右侍郎,不知何据。乾隆《泉州府志》记于特奏名录,知明州(即庆元府,今宁波)。又注与薛作霖正奏。《重纂福建通志》卷百五十宋选举志记正奏名记同为景定三年,知庆元府。 注:因年代久远,千年沧桑,大多记载失传,诸多史实尚须待考。此资料仅据乾隆版《泉州府志》、嘉靖、雍正、嘉庆版《惠安县志》、《重纂福建通志》、《续资治通鉴》、《闽书》、《龙盘凤舞》、《吴氏名人录》、菲律宾让德吴氏宗亲总会刊印《七十周年纪念特刊》和民国壬申年(公元1932年),南安、晋江、惠安等有识之士合编,以清进士黄龙桂生公鉴定,南安仰周、鸣凤宗台总纂的《延陵吴氏通谱》等材料中所载内容整理编排至八十七世,八十八世以后留后待考。<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