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早晨七点,初春的太阳还没有露出地平线,我们竹石班的全体学员在教体局王局长、新华书店几位经理、班主任路园长以及陈校长、毛校长、李校长三位辅导员的率领下,登上了前往沂蒙山革命老区的大巴。</h3> 行车路上 <h3> 这是我们竹石班第一次活动,书店张经理介绍完行程后,路班建议每位学员用自己的方式和大家打招呼,让大家彼此初步认识,每位学员都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或方式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让我感觉这个队伍真的是藏龙卧虎,与优秀的人为伍,我会更加坚定奋进的脚步。</h3> <h3> 学员们相互介绍完后,王局长及几位班主任、辅导员分别对我们寄予厚望,希望大家“看到、听到、悟到、用到”、“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跨越”。</h3> 参观路上 <h3> 沂蒙,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一大批革命英雄群体,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发生过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也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便发生在这里。</h3><h3> 孟良崮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击毙了该师师长张灵甫,给国民党以迎头痛击,鼓舞了人心,同时也有力的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我们红色教育的前两站,便来到了孟良崮纪念馆和孟良崮遗址。</h3> <h1><b style=""><font color="#39b54a">孟良崮纪念馆</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纪念馆门口,是陈毅和粟裕将军的大型雕塑,两位将军立在马畔,凝视远方,雕塑栩栩如生,将共和国将军的英姿展现的淋漓尽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正对大门,是两面红色的战旗,战旗侧面由1947万颗子弹镶嵌而成,象征着战役发生的时间是1947年,战旗与它身后的高塔构成一个“山”字,象征着战役发生的地点在山东。</font></h3> <h3> 纪念馆展厅内分鏖战孟良崮、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有牺牲多壮志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孟良崮战役的始末、战役中的军民鱼水情以及为战争胜利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生动诠释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和老区群众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h3> <h3>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来到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向烈士陵墓敬献花篮,在烈士英名碑前重温入党誓词,重温当年的决心和信念,激励自己不断进取。</h3> <h1><b style=""><font color="#39b54a">孟良崮遗址</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孟良崮战役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省的重点进攻的战略计划,创造了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山地运动战、速决战的范例。扭转了华东战局,在全国解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孟良崮由此名扬海内外,被誉为“英雄孟良崮”。</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顺着蜿蜒的山路而上,我们看到保存完好的击毙张灵甫师长的石壁,再往上,瞻仰了位于大崮顶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一路崎岖,我们重新踏过当年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地方,七十多年前的炮火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斗?</font></h3> <h1><font color="#39b54a"><b>沂蒙红色影视基地</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参观红嫂纪念馆和人民子弟兵将帅馆,感受上世纪40年代的沂蒙山村风貌和沂蒙人民在革命年代参军参战、拥军爱党、无私奉献的精神。</font></h3> 感悟路上 <h3> 一天紧张的行程下来,很累,却是满满的收获:战士们的坚定、坚守、坚持,红嫂们的执着、奉献以及军民间水乳交融的感情,处处让我感动,我们不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好生活,“一个好季节、一个好日子、一个好地方、一个好年华、一段好旅程”,杨局长的五个“好”生动诠释了此时此刻在此地的状态,今后,我们会以更加“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恒心韧劲、坚如磐石的意志品质、坚持不懈的执着坚守”将一段好旅程继续走下去,在旅途中,我们也将把“爱党爱军、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传承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