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我们正是风华正茂,戴着红花,提着行李,怀着各种心情,揣着各自的梦想去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去到了广东省博罗县铁场公社源头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时间过得很快,弹指一挥间40多年的时光转眼就过,很多往事都已被淡忘,就唯有那段曾经知青的情缘让我们难以忘怀!总想去追寻那年我们曾经的花样年华和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图是华师大教职员工子弟上山下乡出发时的欢送仪式。</p>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而这明媚的阳光在不经意间透过薄薄的云层,化作缕缕金光,洒向大地,纵然让大地留下了款款的热情,同时也激起了我们急切返乡的心情……迎着晨光,向着我们曾经知青的路出发!</p><p class="ql-block"> 到了,在2018年的今天,我们这一组特殊的“村民”带着思念和回忆,再一次相聚在我们当年知青下乡时的地方博罗县铁场公社源头大队。这次回乡的相聚倍添了我们重温回忆的快乐,最值得我们开心的就是能邀请到曾经与我们一同插队的带队干部。说当年:我们七三届的知青也是一批特殊的知青,他与之前的知青有所不同的就是由父母单位组织,再由单位指派一名带队干部来管理本单位要上山下乡的职工子弟。我们这组知青就是当时隶属于广东省高教局的华南师范学院管辖下要上山下乡的教职员工子弟,因此,学院就指派了一名带队干部与我们一同下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并照顾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带队干部的工作并不轻松,他不单只管我们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还要时时刻刻观察着我们的思想变化和生活上的琐碎杂事而要及时地向单位汇报并及时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真的要好好感谢我们曾经的带队干部——你辛苦了,有你才有我们那段成长的经历! </p><p class="ql-block"> 回顾,在那懵懂少年时代的我们离开了学校,别离了父母,随着伟大的号召去到了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再教育中我们背负着劳动改造的重任,决心把自己改造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好青年。虽然短短的三年,但已能把我们的世界观改变,知道了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能够锻炼人的坚强意志和体魄的强健,同时也学会了自强自立,勤奋向上,让自己幼小的心灵变得更加强大,让弱小的身驱变得更加硕实健康,所以在此我们更要感激那段曾经让我们得以磨砺的知青岁月。插队的日子虽是艰苦,但还是可以劳逸结合的,也有快乐的时光的。曾记得,我们知青宿舍屋前的自留地和鱼塘,屋后的石榴园和龙眼树,还有那田梗上的小田鸡和小鱼虾等等能吃的,在我们收工后嘴馋的时候就会去"偷袭"这些优品美食拿回宿舍去“填肚充饥”,呵呵,没办法,因为那时的我们真的嘴馋哈,虽然有时侯会被人发现…… 但我们还是感觉到挺快乐的,哈哈哈……。 </p><p class="ql-block"> 我们公社是产粮区,蓬到春耕夏作秋收的时候,我们的知青同与社员一样是要完成任务记工分的,于是就拼命地干,一天下来真的累到脾软腰折,只想睡觉,那个强度真不是一般的大,真有累到死去活来的感觉。我们跟着社员一样他们干啥我们也干啥,好象一点都不比社员少,插秧、犁田、收割样样都干,如收下来的谷子,两匡下来都比我们自身的重量重,也是一肩挑在那窄窄的田基上如飞腿箭步似的,来回都不敢数多少趟,有时做到日落也不作罢,要继续做到挑灯黑夜,此时的我们真不知眼泪要往肚里咽呢,还是让它往外流?想家的时候往往就在这时。还记得有一年秋收后的冬天我们大队组织了大部分社员包括我们知青徒步三四十公里去别的公社修水利,当时那里要挖一条十米宽十米深30多公里长的人工河,吃住在那里,挖一段约五公里的沟就要搬一次家。当时天气很冷又下雨,我们要光着脚来爬泥坡,而泥坡很滑,我们挑着两匡湿漉漉的黄泥土往泥坡上走,那双脚就要象五爪金龙似的紧紧地爪着那湿滑的泥土地上慢慢地往上走,如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泥一齐滚下沟,如不伤一身也会痛好几天,常常冻到我们的眼泪直流,社员看见我们的样子也都很心痛,都会叫我们休息休息再干,我们知青的劳作不是吃大锅饭的也是要完成任务的……那时我们才十七八岁呀。</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在那个知青年代我们能分来这公社插队也算是不错的了,因为这公社是产粮区,粮油是不愁吃的(起码能吃饱饭),我们知青组也自养了猪和鹅,在自留地上也种上了瓜果蔬菜,基本上都可以说能自供自给。而生产队的社员们都很照顾我们,他们能帮我们的都会帮我们,象照顾自家孩子一样来照顾我们,让我们倍感温暖,我们的这三年就是在这种被关爱中成长的,谢谢老农社员们对我们的关爱与照顾,我们会终身不忘,我们这批知青是幸运的!今天我们再次踏入这片曾经让我们得以锻练的土地时,旧日的社员、村队长和村干部都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并与我们共同追忆了那个年代知青与社员打成一片的日子,他们还很清晰地记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和相貌,更记得我们每一个知青的努力与糗事,他们在当时真把我们当成了他们自家的孩子了 ,真的很感激他们!</p><p class="ql-block"> 岁月从我们的指蓬间流淌而过,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步入了花甲之年,而那知青岁月的日子也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记忆中,在离开知青的日子后我们继续走我们各自的人生路,举指数数也已走过了四十多个年头了,如今的我们都已改变成为有事业,有家庭,有子孙的人了。在没有退休前我们为了生活都在努力地工作,做好自己,而没有刻意地去创造什么“奇迹”,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现在退休了,我们都享受着天伦之乐和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一切都如心愿了……此时的今天,我们顺着那缕缕的阳光,拥抱着暖暖的热情再一次回到了我们为之奋斗过的地方,去追忆我们未曾忘却的那段日子——那就是我们挥之不去的知青情怀。</p> <p class="ql-block">图是我们再次返乡曾经知青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村干部在大队部欢迎我们的返乡欢聚</p> <h3>(左)是我们生产队队长(右)是我们的带队干部</h3>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生产队干部涛哥的家,在相片中有我们的带队干部苏老师,有生产队队长根叔和生产队干部涛哥。</p> <p class="ql-block"> 这些现已荒废了的住屋,就是当年我们知青曾经住过的屋。下图中这间本来是村里的寺堂,但后来成为了我们九位女知青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 住了寺堂约一年后,生产队就给我们知青盖上了新房子,每人一个套间,这些房子故称为"知青屋",但现已荒废成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