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 您是儿子心中永远的丰碑(文章原创十五)

功勋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不要追时髦讲吃穿玩物丧志</span></p><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功勋</span></h5><p><br></p> <h3> 一段时间,在与一些大院的孩子闲聊时,他们会显摆童年时吃得有多好,父母当年给他们买了多少漂亮的衣服,流露出曾经享受过富足生活的优越感。</h3><h3><br></h3><h3> 而往往这个时候,我很少参与,几乎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好显摆的,因为,小的时候爸爸要求我们过俭朴的生活。</h3><h3><br></h3><h3> 也许爸爸听说了,“八旗子弟”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h3><h3><br></h3><h3> 也许爸爸觉得,小孩儿从小太讲究吃了,就会失去人生的理想。</h3><h3><br></h3><h3> 也许爸爸觉得,小孩儿从小太注重衣着,就会失去奋斗的动力。</h3><h3><br></h3><h3> 也许爸爸觉得,小孩儿从小就碰钱就非变坏不可。</h3><h3><br></h3><h3> 因此,尽管爸爸妈妈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比较高,用一些叔叔阿姨的话说,是他们单位最富的“大财主”。</h3><h3><br></h3><h3> 但是,直到1968年秋季,我们几乎过的是“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生活”,就没碰过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爸爸 同学们过节都有新衣服穿</font></h1> <h3>  六十年初,整个社会的风气比较好,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抓得非常紧。</h3><h3><br></h3><h3> 不像现在,讲吃喝、讲时髦、追求名牌,讲噱头、讲排场、追求虚荣。</h3><h3><br></h3><h3> 曾记得,孙敬修爷爷在小喇叭节目里教了一首歌谣,内容是“不比吃,不比穿,不比谁家房子宽;比学习,比劳动,比比谁的贡献大”。</h3><h3><br></h3><h3>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歌曲,也是我们经常唱的,形成了非常好的正能量的社会文化氛围。</h3> <h3>  那时,爸爸规定我们在北京的一家六口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00元,这100元由阿姨负责计划、调剂使用。</h3><h3><br></h3><h3> 衣服、鞋子,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h3><h3><br></h3><h3> 用爸爸的话说:“衣服嘛,只要干净整洁就行,不要老做新衣裳。</h3><h3><br></h3><h3> 这样一来,我们家小孩子的衣服、鞋子就成了“传家宝”,一色的藏青衣裤,姐姐穿过哥哥穿,哥哥穿过我穿,我再传给弟弟。</h3><h3><br></h3><h3> 由于姐姐不穿花衣裳和裙子,一年四季总穿的跟我们男孩儿一样,弄得就跟个假小子似的。</h3> <h3> 我们小男孩调皮,经常因为上树爬房钩破衣裤,阿姨就给我们缝个补丁。</h3><h3><br></h3><h3> 大一点了,懂得要好看了,就要求阿姨把补丁缝在衣服里面。</h3><h3><br></h3><h3> 那年春节,我们看到其他同学都穿着新衣服,委屈得嘴撅的高高的能“挂油瓶”,跟奶奶组成了联合战线向爸爸“抗议”。</h3><h3><br></h3><h3> 奶奶向着我们对爸爸说:“平时穿的差点也就算了,可过年了总该给我的孙子们买件新衣服吧,咱农村的孩子们过年不也做件新衣裳嘛。”</h3><h3><br></h3><h3> 结果,我们的“抗议”胜利了,爸爸笑呵呵的同意,阿姨每年可以给我们每个人做一套新衣服了。</h3><h3><br></h3><h3> 当然,我们就更乐得合不拢嘴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爸爸 我们再也不浪费粮食了</font></h1> <h3>  爸爸从小就要求我们吃粗茶淡饭,不许浪费粮食。</h3><h3><br></h3><h3> 那时候,北京市的居民购粮凭本,每个人不仅定量,而且粗细粮也是有比例的,比如玉米面比例大,大米和白面比例小。</h3><h3><br></h3><h3> 那时,阿姨考虑我们都在长身体需要营养,就经常背着爸妈用我们家粮本的粗粮换别人家的细粮。</h3><h3><br></h3><h3> 没多久,爸爸知道了这件事,就跟阿姨说:“在吃饭上,要严格按标准购粮,不要给孩子搞特殊化。粗粮可以细作,比如把玉米面和白面和起来做发糕,放些枣、红小豆和糖;还是要让他们多吃些粗粮,比如,棒子面粥、玉米碴子粥。”</h3><h3><br></h3><h3> 在爸爸看来,农村人身子板儿结实,就是吃粗粮吃的,因此,要想让我们身体好,就要多吃粗粮。</h3> <h3> 一天早晨,阿姨在餐桌上摆了一盘肉包子、带枣的窝头和四碗稀饭,我们快速的把肉包干掉了。</h3><h3><br></h3><h3> 因为觉得窝头不好吃,就把枣抠出来吃了,还恶作剧的把窝头掰成几瓣扔在盘子里。</h3><h3><br></h3><h3> 稀饭喝了半碗,桌面上撒得到处都是,就跑着上学去了。</h3><h3><br></h3><h3> 爸爸看见餐桌上一片狼藉,很生气,不准阿姨清理桌面和餐具。</h3><h3><br></h3><h3> 中午放学了,我们饥肠辘辘的跑回家,来到餐桌前全愣住了。</h3><h3><br></h3><h3> 出现在眼前的不是以往热气腾腾、喷喷香的饭菜,而是那些被掰成几块的窝头散在盘子里,像狗啃过的。</h3><h3><br></h3><h3> 没吃完的稀饭,躺在碗里冷冷的看着我们。</h3><h3><br></h3><h3> 撒在桌面上的稀饭也已经干了,难看的出奇。</h3> <h3> 爸爸铁青着脸来了,让我们都坐下,问我们学没学过“锄禾日当午……”的古诗。</h3><h3><br></h3><h3> 要求我们每个人要非常流利的背五遍,再默写五遍,随后让我们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和我们早晨这样吃饭对不对。</h3><h3><br></h3><h3> 在我们低着头、红着脸检讨之后,爸爸讲了农民伯伯种点粮食多么不容易,讲了当年叔叔们经常饿着肚子打鬼子,讲了现在农村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h3><h3><br></h3><h3> 最后,爸爸说他没有教育好我们有责任,跟我们一起把早晨剩的窝头和稀饭吃完,把桌子擦干净,才重新上新的饭菜。</h3><h3><br></h3><h3> 爸爸不停的给我们每个孩子夹菜,而他自己却不吃;他那一脸满满的疼爱,与刚才那严肃的表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h3><h3><br></h3><h3>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酸酸的,喉头有些哽咽,眼泪悄悄的流了下来。</h3><h3><br></h3><h3> 爸爸发觉了,掏出手绢给我擦去脸上的泪水,和蔼的说:“好孩子,知道错了,改了就行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爸爸真抠门儿 就知道心疼钱</font></h1> <h3> 那个时候的组织,真的很关心人,让人感到很温暖。</h3><h3><br></h3><h3> 因为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不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所以,每个季度都会有叔叔阿姨受委托来看望我们。</h3><h3><br></h3><h3> 当他们看到在分给爸爸妈妈的六间房子里,只有公家配给的单双人床、写字台等简单的家具外,几乎没有自己买的家具时,大为不解说,“他俩的工资加起来都四百多了,够高的啦,怎么孩子们生活的还那么简单,五个人挤在一间房子两张床上。”</h3><h3><br></h3><h3> 听到叔叔的这番话,我们惊奇的嘴巴张得大大的,两个眼珠瞪得溜圆。</h3><h3><br></h3><h3> 要知道,四百多元在六十年代可不是笔小数目啊,我们不禁在心里嘀嘀咕咕的发泄着不满和怨言。</h3> <h3> 游泳一毛五,看电影一毛钱。</h3><h3><br></h3><h3> 那时侯,学生凭学生证,游泳、看电影门票只有五分钱,考虑到游泳池离家有五站路,考虑到游完泳口渴,爸爸规定给每人五分钱的车票钱和五分钱的冰棍钱。</h3><h3><br></h3><h3> 电影院离家近,就给每个人五分钱的电影票钱和五分钱的冰棍钱。</h3><h3><br></h3><h3> 如果谁不乘车、不吃冰棍,省下来的钱自行支配。</h3><h3><br></h3><h3> 应该说,当时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游个泳给一毛五、看个电影给一毛钱,也算是够富有的啦。</h3><h3><br></h3><h3> 通常情况下,我们跟同学一起行动都是徒步往返,渴了就跑到途经的院子里,拧开自来水龙头喝个够,车钱儿、冰棍儿也就落入自己的腰包了。</h3> <h3> 为了一双“回力”鞋,进行了一年的原地起跳和立定跳远的体能锻炼。 </h3><h3> 一段时间,上海生产的蓝白色“回力牌”球鞋风靡了京城,这鞋不仅外观美、海绵厚、弹力好,还是身份的象征。</h3><h3><br></h3><h3> 一些干部子弟买了、穿了,在大家面前走来走去得瑟了,弄得我们心里痒痒的,馋得够呛。</h3><h3><br></h3><h3> 爸爸进京开会了,我们缠着他列举了一大堆穿“回力牌”球鞋的好处。</h3><h3><br></h3><h3> 可爸爸却说:“你们班里的男生都买了吗?”一句话,就把我们都闷回去了。</h3><h3><br></h3><h3> 谁知,爸爸临走时,带我们来到了篮球场,让我们跑步摸篮板。</h3><h3><br></h3><h3> 没想到,尽管我们使足了劲儿的蹦,也还是离篮板的边沿相差一段距离。</h3><h3><br></h3><h3> 看着满头大汗非常沮丧的我们,爸爸笑着说:“行啦,从现在开始你们就好好的练,什么时候你们能摸到篮板了,爸爸就给你们买回力鞋”。</h3><h3><br></h3><h3> 一年过去了,当爸爸回来的时候,我们长高了、强壮了,饭量大了、衣服短了,我们和爸爸的目的都达到了。</h3> <h3> 渐渐的,我们长大了,离开了父母的怀抱,走向了社会。</h3><h3><br></h3><h3> 有的一直从事着普通工作,有的担任了单位领导,有的下海扑腾了扑腾。</h3><h3><br></h3><h3> 但是,我们都干到了正常退休,用时髦的话说是“平稳着陆”。</h3><h3><br></h3><h3> 没有一个人浑身沾满“铜臭味儿”,没有一个人锒铛入狱吃牢狱饭。</h3><h3><br></h3><h3> 每当大家就此感叹的时候,我似乎都能看到爸爸妈妈那张充满幸福的、自豪的、欣慰的笑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