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四面墙》所感</h3><h3> 不可不来,不可再来。那里有威权,哪里就有卑微。</h3><h3> ——墙中警句</h3><h3> 无乱何时何地,四面都是墙,墙,墙,即使你身自由,你心已囚。</h3><h3> ——四面墙</h3><h3> 许是秋天来了,便多了颇多的伤感。于是乎,又想起了《四面墙》中的警句。遂翻找书架,顶着微寒的秋风,在夜色中瑟瑟着奔跑回家,这是第四遍翻看了。记得第一次,细细的读了一个礼拜。</h3><h3> 哥们儿据说是一个天津作家,其实就是,这是后来知道的,读完大概半年后知道的。</h3><h3> 发觉自己越来越多的废话,就像繁琐的人生,越来越多的需要不停的重复。墙里的生活还在继续,墙外的生活重新开始。这是麦麦这个小人物认为的。</h3><h3> 虽然读了多次,记忆总归要被很多再生的东西挤兑到封存的低带。</h3><h3> 唯一记忆犹新的是麦麦被苏绣背面刺的酸痛的眼。</h3><h3> 《四面墙》分上下两卷,但没有完全分做两本书,综合在一本上,少了些书商奸利的心态。上卷描述了麦麦收押进监和在看守所的过程,形形色色的在押犯各自在为各自的生存苟且活着,卑微的,不可一世的,放肆的,或者悄无声息的,总之只要活着,就好!从C看到W市局的看守所,这次只读了在C看的部分,所有罪犯的形象只剩下庄峰,人是需要残恶暴虐的,但这些必须在拥有更多智慧的前提下。所谓的C县的大哥庄峰,做到了,而且做得极是优秀。其实不应该学习,但处在一种不得已的环境中,却有必要运用到生活中,不外乎也是一种处世哲学。</h3><h3> 我爷爷说过,贱者自贱。一个卑贱的人,首先是他自己选择了卑贱,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适用于我们这些“号友”,后来我明白我不需要太清醒,也不该过分鄙夷,因为一旦我和他们互换了角色,我又会如何,尚且还是一个悬疑。——《四面墙》第83页。</h3><h3> 懂得自我反省,是人性所必需的。</h3><h3> 重读此书,很慢,恍如一根针扎着喉咙,慢慢刺痛,流着殷红的血,倒流着自心而去。</h3><h3> 此时,我如同书中的“劳作”,全身心的为哥们儿的经历全方位的服务着,但又大肆的肆虐着自己的灵魂。</h3><h3> 下一环节的丰子杰,又是一个档次的提升。看了前面的,随手甩落书籍,实在难以从封面红色的渲染中逃脱,佝偻着翻检我的阳台,为自己今天沉闷的压抑寻找释放点。书中的丰哥留给我的印象就是那首留在学习栏的诗云,细细品读,也是一个释放点的突破。</h3><h3> 第一次阅读此书时,我正为着大墙的里面费劲的拖扯,也似乎像了大墙内的人,奋力的拼搏在这社会人性的丑恶。曾经为了亲人,往着管教的手里塞红色带着体温的被人称之为货币的东西。然而不止,还有那些被管教提升为暂时的“领导者”们,当他们手里攥这这些里外通行的货币,是否想到这个世界是一体的,而他们不过是自行在墙内更深刻的更加裸露的饰演着每个生活的角色。</h3><h3> 思想游历到此,整部书便便慢慢的又回归脑海,于是,针继续沿着喉咙游走,直至足底,像按摩师摸索到某个存在智障的穴位,疼沿袭开来,无从散去。</h3><h3> 全书通过麦麦这个微不足道的小知识分子在监狱内28个月的亲身经历,透视着裸露在读者面前。墙内一个小社会活色生香的如同动画,一页一页展演,是生活的另一种浓缩吧,是一种精华生活的特写。</h3><h3> 人心还是向美向善的。哥们在序言的结尾如是说。他也自认为这种比附有些苟且和牵强。</h3><h3> 静坐时常思己过,闲谈时莫论人非。</h3><h3> 能吃苦方为志士,知进取不悔人生。</h3><h3> 肯吃亏不是弱者,怕小人并非无能。</h3><h3> 宽容人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h3><h3> ——狱中丰哥学习栏诗歌</h3><h3> 书读到伤痛,极易随人物奔奔波波,起伏跌拓。一种伤叫神伤!读《四面墙》时,心沉到谷底,痛到每寸肌肤。在这个卑微权势区分明确的世界,有些人要低头做人,堪称为人,毕竟是只用下肢走路的高等动物。</h3><h3> 读了仅只是几章时,缸子,于得水,丰子恺,这些掺和在一起的的大人物或者微不足道的生命,只能在惨性暴虐中得以展现。那个强奸犯,那个阿英,那个姜小楼,还有那些被囚在墙内的人,是否在走出大墙或者走向刑场的时候,为自己曾经迈过的那四面高墙深深的思索呢?</h3><h3> 麦麦似乎总有着一些幸运的成分,但幸运不是完全靠运气的,是需要一个人的智慧和志气。说是志气,似乎不符合那个环境的,应该把“志气”这个词延伸到外围,给它加深一些贬义的意思,能在墙内苟且活下去也算是一种“志气”。W市局遇到舒和与常博,这两个“人类的经典”,给麦麦多了更多启示。舒和托付了麦麦找到他的女儿,也许舒和的未来早就没有了,即使用了无数的招数想偷钻法律的空子,结果也是渺茫的,我摘录了这两句对话,并且狠狠的触动我的心脏,剧烈的抖动。</h3><h3> 舒和在最后一个午后突然幽幽地问我:“你将来会去看我的女儿吗?”</h3><h3> “会的,我告诉她她有一个深爱她的好爸爸。”其实我真的不能确定,但那个时候我认为,我一定会找到他的女儿,亲口告诉她我刚才许诺给舒和的话。</h3><h3> ——摘自《四面墙》第181页</h3><h3> 下卷开始阅读时,我给自己建议,必须在书中找到点儿可以让自己不再通透灵魂的东西,或者说最起码可以让我感觉到人性向善的东西。</h3><h3> 二龙,林子,老三,还有很多的,是主不是主的,有能耐在牢内不吃劳饭的,和连劳饭也吃不饱的囚徒们,摘捡的豆子,穿织的网子,统统困在四面墙内,抬头那片天空,偶尔会有鸟儿嗤笑着飞走。一个“囚”字,捆绑了四肢。囚内那个词“炸翅”,形象!</h3><h3> 读书开始变得断断续续,上班随手扔下,下班稍微翻看,早晚读书是我的极端。</h3><h3> 不知何时开始习惯早晨读书。当夜晚来临时,困顿席卷而来,但总熬不过很晚,爬上床或者窝在沙发,书更像没有声音的催眠曲,默默抱着陪我睡去。</h3><h3> 早晨,接着读书。继续挣扎在麦麦似乎已经适应的四面墙内。29号信箱的信,是书中一剂深刻的兴奋剂,施展这个麦麦的同案犯,也是拉麦麦下水的朋友在信中抱歉但很有水平的言语,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不是豪言壮语的豪言壮语。</h3><h3>摘录如下——《四面墙》第316页</h3><h3> 我笑道:“看了么,我们老兄说了:悔不当初,何若面对现实,将来虽然遥远,但还是不能放弃哪怕一点的希望。我们曾经的罪恶,就像鸟羽上的露水,当阳光把那些罪恶的露水蒸发干净时,不论天色是否已经迟暮,我们都要勇敢并且欢欣地飞翔起来,哪怕夜再深,自由的天空总是光明广阔的——牛逼吧?”</h3><h3> 。。。。。。</h3><h3> 我不置可否的笑笑,其实我并没有真的在意这个问题,我只是在施展的信里找到了一种久违的感觉,那是在大墙外面曾经熟悉的激情和诗意。这一切,如今变得很遥远了,有时候我以为我已经被它们抛弃和遗忘,现在才突然发现,那些可以让我飞翔到大墙外面的东西,其实一直孤独地蜷缩在我的心底。在一片混乱,喧嚣,腐败,糜烂的垃圾场里,在我遮掩着,躲避着,造作着,屈就并且屈辱着的心底——孤独地,蜷缩。 </h3><h3> ——《四面墙》摘抄如上</h3><h3> 书读累了,替麦麦劳累了监内的生活。28个月的监禁成就了这部“伟大”的著作,有点不恭的给伟大加了标点。麦麦算是顺利出监了,改造了自己的身体,也改造了思想,会给他以后的人生更多的启示吧。那个不能惹也不能躲的世界,终于离开了。</h3><h3> 整部书的结尾是个精华,我不想再复述,我的复述稍嫌多余,我知道,只有读了此书的人才会理解结尾的精髓。去了的就让它去吧,留下的还要继续。</h3><h3> 冰冷坚硬的大墙,摸在麦麦的手下,是种什么感觉?我无从猜想,但我明白,麦麦是在一种内在的潮绪怂恿下,接触!该为故事的主人公长长的呼吸,直到阳光透明的扫干他翅膀上的水珠。</h3><h3> 感谢哥们儿叙写了此书,让人们品读到人性最真切最袒露的根部,像男性赤裸的身体,强健卑微,冷酷丰富!作为女性,也许我的思想太过刻骨,我应该更温柔的品读那些儿言语酸涩的文字,然而,《四面墙》给我的警示,是其他文字我不能获得的触感。我像一个被抛在谷底的兽类,又慢慢被提升着,浮出,低吼!</h3><h3> 我已经在下卷找到了人性向善的东西。老三交到麦麦手中的那枚刻着展翅鸟儿的心型吊坠,不正蕴含着点什么吗!</h3><h3> 四面墙,麦麦,终于出来了! </h3><h3> 合上书,我不想重读,从此。</h3> <h3> 搬书间想起过去的这些读书笔记,此乃其中一篇,摘录过来,不知再读如何感想。</h3><h3> 随着时光流转,生活颠簸,如若重读,很难想象是否还有当时的纯净和年轻的激情。日子磨平棱角,一切变得厚重而又瞻前顾后,言语再也没有之前的慷慨和犀利,心里也没有了涟漪,平复所有,淡看过往,所有一切,像额头皱纹,多出一条也觉得稀疏平常。</h3><h3> 岁月,短暂而又漫长的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