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回黑龙江兵团23团八五九农场探亲。(十三)

天龙兵

<h3>2018年探亲八五九。(十三)游览四排赫硩族风情园。</h3> <h3>  此处右转,七公里就到四排赫哲族乡了。</h3> <h3></h3><h3> 赫哲族 [hè zhé zú]</h3><h3>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h3><h3>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h3><h3>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来自网络)</h3> <h3>  乌苏里船歌诞生地,饶河四排乡。</h3> <h3>  赫哲风情园。</h3> <h3>  停车场。</h3> <h3>  赫哲族民俗馆。</h3> <h3>  狍子皮大衣。</h3> <h3>  鱼皮男衣。</h3> <h3>  鱼皮女衣。</h3> <h3>  现代服饰。</h3> <h3>   饮食文化。</h3><h3>  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从鱼皮、鱼籽到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刹生鱼、炒鱼片、烤“塔拉哈”、炒鱼毛、钢刨花鱼片,成为食鱼的传统习俗。客人光临,渔民们为考验你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使拔刀从活蹦乱跳的鱼身上割下一块肉,用刀挑起递给你,如果客人从刀上咬下鱼片吃下,那就会得到热情的款待;否则,就别想登家门。</h3><h3>  赫哲族招待亲友和客人常以“刹生鱼”表示尊敬。“刹生鱼”的制作,是用鲤、鲩、鲟、鳇、鳙等鱼先将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相互连接的鱼条,再将鱼肉从鱼皮上片下,切成鱼丝,然后拌上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绿豆芽、杨皮、韭菜、辣椒油、醋、盐等,吃起来清香鲜嫩。这种生食习俗,在许多民族中都不同程度地保存着。(来自网络)</h3> <h3>  鱼皮神衣,神裙,神帽。</h3> <h3>   希尔达鲁莫日根</h3><h3> 在莫日根传说中,莫日根意为“英雄”、“勇士”是赫哲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塑造出来的理想人物,是劳动人民集体力量的化身,表现人民的思想和爱情;如《叉鱼能手莫尔高》讲莫尔高具有叉叉命中的高超叉鱼本领;《神叉苏布格》讲莫日根从大无畏的精神战胜白熊,精从老龙王那里讨回鱼群,使赫哲人春夏秋冬都有鱼吃。传说赞颂了主人公劳动技艺的超群。传说中的莫日根是现实生活中英雄的艺术升华,表达了赫哲族审美理想和生活追求。《三月三,九月九的来历》、《烧包袱》、《挑女婿》、《考媳妇》、《金不换》等这些风谷传说反映了赫哲族鲜明的民族性格与地域特色,在古老的神话中依稀的看见了一位勇敢的赫哲英雄在默默激进这个民族更坚强、更勇敢。(来自网络)</h3> <h3>   天神造人</h3><h3> 赫哲族口传文学是黑龙江中下游渔猎文化的产物,这种文化精神生活与渔猎活动紧密联系。神话几乎都于打鱼狩猎有关,按照赫哲族的神话传说,赫哲人是鱼的后代,或者人是天神用泥土和海水制造的,造成以后,为了能避阴雨潮湿,天神把人放到鱼口中,经此保护,到天晴时,当鱼把人从口中吐出来时,人便活了,从此便有了人类。在这则故事中,虽然鱼没有直接造人,但却对人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另一则神话中人变成了鱼,一个受嫂子虐待的北北,徘徊在江边不敢回家,悲唱之中,他的血肉之躯变成了江中鲜活的鱼虾和江岸上的树木和飞禽。由此可见,鱼也是赫哲人的手足兄弟。同时,故事《渔夫和狐狸》通过狐狸两次装死偷鱼第二次送命,说明欺骗别人没有好下场。以及《一双鱼皮靴子》、《叉鳇鱼》讲述渔民不怕风浪抓千斤大鳇鱼的经过,反映了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不懈的努力和勇敢追求。(来自网络)</h3> <h3>  民俗馆后面就是乌苏里江边,对面就是俄罗斯,江边留影。</h3> <h3>  返程。</h3> <h3>  进入饶河农场。</h3> <h3>  这个路口一直下去就能到西通村。</h3> <h3>  小佳河镇。</h3> <h3>  挠力河大桥。</h3> <h3>  挠力河保护区。</h3> <h3>进入胜利农场场部了。</h3> <h3>回到八五九农场了。</h3> <h3>大板沟。</h3> <h3>  回来到家了。</h3> <h3>  请看下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