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印象

刘刚(曾经沧海)

<h3>2019年3月,我们跟团旅游来到了柬埔寨,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气候属热带气候,全年分为旱季与雨季,地形为碟状盆地,面积181万平方公里,人口1576万,三面被丘陵与山脉环绕。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首都为金边。</h3> <h3>吴哥窟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迹之一。现存吴哥古迹主要包括吴哥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位于柬埔寨的暹粒市,始建于公元802年,历时400年。1431年暹罗(泰国)军队入侵后,吴哥遭到了严重破坏,王朝被迫迁都金边。也有说法因为战争后的瘟疫,宏伟的建筑逐渐淹没在丛林莽野之中,从此吴哥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像玛雅文明一样,渐渐被人们所遗忘。</h3><h3>1296年中国元朝大使周达观在真腊王朝逗留了一年,详细记载了吴哥古迹以及真腊王朝的上至国王下至黎民百姓的衣食住行,留下了这本连他自己也绝对想不到的珍贵的《真腊风土记》,竟成了当今唯一对古真腊国那段辉煌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详实纪录的史料。然而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也沉寂了四百年,周达观也如同流星划过,再无生平可查。1819年法国传教士J.P.A.雷慕沙将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译成法文。此后欧洲的传教士和探险家也有到过这里的,还写过游记,但被世人视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直到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蝴蝶及其动植物标本来到了热带雨林的吴哥,蝴蝶没找到,却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歪斜门柱、倒塌佛塔、断裂门梁、精美浮雕……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湮灭400多年的吴哥窟终于被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使骄傲的法国人为之一振,之后1863年柬埔寨沦为法国殖民地90年,直至1953年独立。</h3> <h3>小吴哥又称吴哥寺,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毗湿奴”是印度教中的主神。它面积有近2平方公里,呈长方形。12世纪,由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历时35年建造的,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并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精美而闻名于世。</h3> <h3>沿着石板长堤,跨过宽190米的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顺着300米的引道上行,通过一道道门槛,才能到达神殿。</h3> <h3>内院矗立着五座宝塔,这些宝塔按梅花状排列,是吴哥寺的主体建筑,它象征着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下方的祭坛和三层回廊,组成长方形须弥台,层层高叠,雄伟壮观。</h3> <h3>残缺不全的藏经阁,里面浩瀚的经文早已灰飞烟灭,空留颓垣于此。</h3> <h3>跨过道道门框,迂回在百米长廊,仿佛穿越在时光隧道。</h3> <h3>世界顶级名牌LV包的图案设计便来自这些阿布莎拉女神裙摆的图案。</h3> <h3>吴哥寺装饰浮雕丰富多彩,细腻精湛,在回廊的墙壁上、廊柱上、窗楣上、基石上随处可见,令人目不暇接,尤其那些女神阿帕撒拉(Apasara)近两千尊浮雕,一抬头,一回眸,犹如精灵,凝视着你,她们舞动着婀娜身姿,那柔情之美,娉婷之韵,将沉寂千百年的古庙,变得生动活泼。站在这些女神面前,语言无力,文字苍白,感叹千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的智慧啊!</h3> <h3>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排队等候登上寺庙最高峰,我们时间紧,非常遗憾未能登顶。</h3> <h3>笔直耸立的尖塔顶部殿堂据说代表"天堂",台阶陡而滑,高度并不高才65米,角度六七十度,几乎是仰着攀登,手脚并用地攀爬而上,以虔诚之心感受到通向天堂之路的艰辛。</h3> <h3>门楣的精美浮雕清晰可见。</h3> <h3>墙壁上刻有巨型浮雕,浮雕内容是印度著名史诗《摩珂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雕刻的细致精美、形象逼真、姿态生动、栩栩如生。</h3> <h3>狮神辛玛(Singha)和七头蛇神纳伽(Naga)。</h3><h3>在真腊时代,七头蛇是作为神蛇纳伽的象征受到崇拜,他们认为七头蛇既能为修行中的佛祖遮荫蔽日,又能守护寺庙,于是在寺庙通道、桥梁两侧都有七头蛇这尊守护神。</h3> <h3>好大的菩提树啊!</h3> <h3>大吴哥建成于十二世纪末,巴戎寺(巴扬寺)位于吴哥王城(大吴哥)的中心,由阇耶跋摩七世建造, 在兴建巴戎寺之前,真腊王朝信仰的是印度教,而阇耶跋摩七世改信了大乘佛教。巴戒寺由49座宝塔所组成,中间的一座最大,高约40多米,其余的48座簇拥在它的周围,寺庙的主体有三层,每层有回廊连接,最外层是总长600米的回廊环绕,可惜已损毁,只剩下残壁和石柱,但墙壁上丰富生动的雕刻却清晰可见。这49座佛塔的中上部四面都雕刻有面部佛像。佛像加王冠几乎占了整座佛塔的二分之一,是由许多块巨石所组成的,在那个没有机械化的年代,这些每个重八吨的巨石是怎样运来和垒砌的,真令人匪夷所思!</h3><h3>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嘴角微翘、眼睑低垂、带着祥和淡然的微笑,这就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h3> <h3>寺内49座有微笑佛脸的佛塔,都有四张佛脸,这一百多面表情各异而又静穆祥和的微笑让身临其境的人们感受无处不在的微笑。这一笑就是千年,经典的微笑已成为永恒,凝结在了历史的时空中。</h3> <h3>阇耶跋摩七世把自己微笑的面容雕刻在石塔上,年迈的他,已经厌倦了厮杀征战,厌倦了世事纷扰,想在这庙宇沉思冥想,恬淡宁静,让微笑化解世界一切!</h3> <h3>穿行在巴戎寺众多佛塔间,无论身处何处,无论在哪个角落,都有微笑的眼睛注视着你,你处处会看到会心的微笑,仔细观察张张笑脸,似乎眼部和嘴角都在变化,仿佛他们活生生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经历千年盛衰后,至今依旧淡定安详。</h3> <h3>女神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的舞姿,雕刻的如此细致精美,惟妙惟肖,楚楚动人。</h3> <h3>"高棉的微笑"太抢眼,巴戎寺的浮雕往往就被人们忽略了。这些浮雕除了有神话传说和战争场景外,难能可贵的是它大量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生活场景,这与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描述一致,阇耶跋摩七世花甲之年继位,被称为“银发国王”,在他耄耋之年还建造了一百多所医院,他是世界上历代郡王中少有的体恤民情的郡主,他在花甲之年收复江山,放下刀剑,捧起佛经,宽容治国,仁爱待民,或许他已参透人生,善恶不必争斗解决,生死可以微笑面对,在他温和的目光里,比敬神更重要的是百姓的疾苦。通过漫长的岁月,他把笑容传递给后人!</h3> <h3>人群在寺庙前显得多么渺小啊!</h3> <h3>塔布隆寺庙入口处古树参天、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甬道上栽有各种名贵树种,有黄花梨、红花梨、金云树等等,大多是几百年的古树,它们盘根错节、密密麻麻的树根如巨蟒盘在路上。</h3> <h3>塔布隆寺(Ta Prohm)由阇耶跋摩七世所建,是为纪念母亲修建的,距今已经近千年,它是一座佛教寺庙。</h3><h3><br></h3> <h3>塔布隆寺(Ta Prohm),因电影《古墓丽影》在此取景而为人熟知,是吴哥建筑群最具特色的,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将它列入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柬埔寨无力修复,古迹由各国认养,塔布隆寺是印度认养,其它国家维护时均砍掉了巨蟒般的大树,只有印度倡导建筑与古树共生的理念,即寺庙因古树支撑而不坍塌、保留建筑年代感,而古树亦因适时修整,不至于蔓延瓦解寺庙。于是,便有了大树盘根错节、像动脉血管般与古庙共生的奇观。由于印度政府保护性的修复,才得以让人们见到这样的奇特的景观,因而塔布隆寺成为吴哥窟中最独特的寺庙。</h3> <h3>回廊即便已经垮塌,这些石头仍紧紧的咬合在一起,谁也不愿意离开谁。在这里,你会被自然生命力的顽强与张狂震撼,粗壮的古树与斑驳的古寺交相映衬。</h3> <h3>残存的建筑扭曲着身体却仍然屹立不倒。</h3> <h3>历经几百年了,它们始终保持在自己的位置上,坚毅、顽强不失优雅的站在那里!</h3> <h3>树根放肆地不断延伸,绕着屋檐、探入石缝、将寺庙牢牢裹着,好像神庙是从树根里蹦出来的。</h3> <h3>在这里看到了树与塔的共生,感受到建筑与植物的和谐。</h3> <h3>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力的顽强,从发芽到挤开石缝直至最后舒展身躯,生生不息的生命与佛一样值得敬畏。 天地间孕育神灵,亦繁衍生灵。他们在这里几个世纪地交织着,产生出如此精美的景象,妖艳的为吴哥画上了谜魅的妆容。</h3> <h3>这棵大树与建筑相生相伴,试想一下:去除大树或者拆掉建筑,它们有谁还能存在?</h3> <h3>这条巨大的树根像一条巨蟒攀附在回廊前</h3><h3>紧抓着地面,不知道深入地下的根系会有多发达。</h3> <h3>我们站在古树下竟这般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h3> <h3>守候在墙角的浮雕,经千百年风吹雨淋日晒依然精美清晰。</h3> <h3>站在这断壁残垣的废墟中,依然看到了当年的辉煌。</h3> <h3>我们被这奇观迷住了,竟然忘了寺庙内的各种浮雕雕刻的柔美华丽,而神殿内供奉的则是智慧女神,据说是阇耶跋摩七世依据母亲的容貌所雕塑 。</h3> <h3>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在柬埔寨境内北部,呈长形,位于柬埔寨的心脏地带,是东南亚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湖滨平原平坦、广阔,西北到东南,横穿柬埔寨,在金边市与贯穿柬埔寨的湄公河交汇。孕育了这一方文明,为高棉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是柬埔寨人民的“生命之湖”。丰富的水产养育着这一方黎庶,滋养着吴哥王朝至高棉王朝的文明,也滋养着现今的柬埔寨人民。</h3> <h3>乘坐旅游大巴从暹粒市出发,行车约40分钟到达洞里萨湖码头。在码头乘船游览洞里萨湖,稍显简陋的游船穿行在浊黄的水道里,马达声突突,船尾卷起黄色的浪花,迎面不时遇见疾驰而过的小船,岸边的红树林边上建有形形色色的铁皮吊脚屋。</h3> <h3>  洞里萨湖上有一大片水上的房屋,称为浮村,就是漂浮在水上的村庄,里面居住的大都是越南人的后裔。他们有一个悲惨的故事:越南南北战争时期,他们的父辈为躲避战争流亡到了柬埔寨,战争结束后被越南抛弃,柬埔寨也拒绝接纳他们,他们成为没有身份也无国籍的难民,被严格限定在洞里萨湖狭小的水上区域里,不能上岸打工做事,不能从事除捕鱼以外的任何工作,代代生活在水上,这些密密麻麻的水上屋就是他们的家。</h3> <h3>游船没靠近浮村,未能近距离的看到他们的生活,只能遥望着那些简陋又神秘的浮屋,远远拍到了星星点点的水上浮屋,那里储满了风雨、阳光、水声,也储满了渔民们生存的希望和孩子们欢乐的笑声。</h3> <h3>在这组拼图中:图(1)与中国小孩拍照的两个8岁男孩。他们的工作是在船上给游客按摩,一次收费2000瑞尔(折合人民币4元),我们都不忍心,直接给钱了。图(2)中的小男孩是我们在游船休息站见到的乞讨的孩子,图(3)是在水中嘻戏的孩子,他们看到游船过来时高兴的在水中向游客挥手,图(4)船上小女孩脖子上缠绕着一条蟒蛇,是她用来赚钱的道具。</h3><h3>这些本该在学校里读书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承担了生活的重担,导游说浮村家庭里都有5、6个孩子。<br></h3> <h3>这是水上学校</h3> <h3>湖边茂密的红树林</h3> <h3>金边只安排了半天的行程,因此走马观花转了转,游览了金边大皇宫、塔仔山、西哈努克雕像和胜利纪念塔。</h3> <h3>金边是柬埔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是柬埔寨王国的首都。金边皇宫(Royal Palace),也称四臂湾大皇宫,是诺罗敦国王于1866-1870年建造的。坐落于柬埔寨金边的东面,面对湄公河、洞里萨河、巴沙河交汇而形成的四臂湾,属于典型的高棉式建筑。整个建筑群高大雄伟、金碧辉煌。王宫为长方形,长435米,宽402米,外有城墙,里面共有20余座建筑物;建筑极富高棉传统风格和宗教色彩,多为黄、白两色,黄色代表佛教,白色代表印度婆罗门教。</h3> <h3>皇宫虽然不至于奢华,但也华丽夺目,绿色植物花草,映着蓝天和金色的大殿,明媚的阳光照耀在皇宫的屋檐上,皇宫金碧辉煌,光芒四射。</h3> <h3>西哈努克雕像</h3> <h3>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摆脱法国殖民统治获得完全独立而建。纪念碑1958年3月落成,高37米,共7层,上有蛇神(柬文化象征)100条。每年独立节时,柬国王或国王代表都在此举行隆重的庆典。</h3> <h3>在纪念碑前拍照的大学生,一定是富人家的孩子,穷人家孩子连小学都上不起。</h3> <h3>这是在塔仔山寺庙门口给游客买水果的小姑娘</h3> <h3>塔仔山寺庙入口</h3> <h3>柬埔寨首都金边是一个从战争废墟中站起的城市,这个城市目前处在命运的十字路口,现代与落后相互交织、奢华与贫困相互碰撞,美丽与混乱并存。愿她有一个美好的前程!</h3> <h3>金边街景一瞥</h3> <h3>夕阳西下,该和柬埔寨说再见了!短短五天柬埔寨之行,对高棉民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璀璨的文明,以及印度教和大乘佛教文化的深邃, 对这个饱受内外战争摧残的多灾多难的民族、对淳朴善良的高棉人民岂能是一次观光旅游所能了解的。虽然来之前做足了功课,但当真正走进吴哥之时,还是被眼前的现实震惊了,丛林中恢宏的寺庙,废墟里精美绝伦、无处不在的浮雕,盘根错节的参天古树与寺庙共生的奇观,令人震撼!惊叹高棉民族的文明与智慧,感叹历史的沧桑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