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的水

上官周美术馆 曹燮

<h3> 清中后期,培田缘何建那么多深宅大院后人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由于培田封建地主多;也有人说培田当官的多,家财万贯;更有传说培田人挖到八巢窖,一巢窖便建了一幢大宅子。然而,上述说法均经不起推敲。其实他们真正发财是靠经商,且大部分财富源于木材交易。而那时将木材源源不断的送达码头,主要依靠流经宣和培田的河源溪。</h3><h3> 培田山多人少,村庄以北包含前进、紫林等自然村,山林面积广林木资源丰富。那时,山上到处古树成林,合抱之木漫山遍野。由于树木苍天植被丰茂,因而水量丰沛山溪交错:一溪水出自胪第庵龙潭;另一溪水来自五寨碓潭;还有一溪水出自紫林蛟潭;三条溪水交汇于河源溪培田万安桥下,再朝莲南河奔流而去。培田万安桥头有座天后宫,里面供奉着水神妈祖,祈求村民涉水行舟可免遭水灾。</h3><h3> 当年的河源溪水面宽阔。伐木工将树砍下晒干后,顺山坡滑道溜入河源溪,再以骑钉钉成木排,顺流漂到朋口码头。船工用竹钩牵引木排上岸,解钉装船后,经新泉河道至上杭界卸载后,换船装运驶入汀江,直下梅江(梅州)、韩江(潮州)、汕头一带交易,从中获得丰厚回报。在汀江水系相对发达的清代,这条环绕培田村的河源溪,不仅为本地木材土纸输出节省人力成本,还减少了若干路途运输费用。<br></h3> <h3>  后来,随着陆路交通的日趋发达,昔日发达的汀江水路交通运输功能逐渐退化,河源溪下游至汀江航道已难见舟楫往来。如今的培田村境内,尽管山上的大树已被砍伐,但山溪还隐若可见。只是溪水变浅了,小溪流依旧一路欢歌。三潭溪水交汇于培田村北面的水尾,溪面骤然宽阔起来。从堪舆角度说,培田村无疑是块风水宝地。登临村庄对面的观景台,可见村前溪流如玉带环腰。村庄坐西朝东面对笔架峰,周围有众山拱护,背倚虎形地,像把靠背坚实的交椅。而村头水口又有古树葱茏环合成林,后龙山亦林木茂密,为人居环境绝佳之所。</h3><h3> 沿培田新村往古村落方向漫步,过一座横跨溪面的石拱桥,可见溪水清澈,夹岸水柳与乌桕间杂其中。</h3><h3> 培田建筑乃明清基调,为青砖灰瓦飞檐翼角的徽派建筑风格。清晨,村民从鸟鸣鸡啼声中醒来。当村民厨房突起的烟囱冒出缕缕炊烟,当沉重的大宅木门被徐徐推开,并发出吱吱的响声时,村庄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村民带着惺忪睡眼,打着哈吹,或肩挑水桶往门前水圳舀水,或到临近的河源溪中挑水做饭。</h3> <h3>  那时的溪水清澈干净。村民生活用水一半来自村里的井水,一半来自溪水。当村民弯腰将木桶触及溪面时,成群溪鱼便在桶底的溪石缝里四处乱窜。远处的浅水滩边,小鱼在晨光中活蹦乱跳。连平时贪睡的少女也被家长唤醒了,脸上还带着庸懒倦怠的表情。她们纤手挎着一篮衣服,走到溪旁或水圳的石条边,轻轻将竹篮放在浅水边,弓腰蹲下开始搓揉衣服。她们将浸泡过的衣服扭作麻花状,随后放在浣衣石上,便手持洗衣棒,忽轻忽重地敲打着衣服,此起彼伏的捣衣声打破了山村清晨的寂静。天渐渐亮了,越来越多少女和村妇加入到浣衣的队伍。当她们挽起裤角,将白皙温热的腿肚伸进溪中时,清晨的溪水使她们打了个冷颤。当她们弯下柔软的腰肢,使劲搓洗起衣服时,呈现在晨雾中优美的动作体态,让人觉察到女性的健康和美。在那种顾盼动作中,流露出女性婀娜姿态和自然柔美。那种女性特质与溪中静静流淌的溪水的性格何其相似。</h3><h3> 在临溪的官厅大门前,是一方半月形水潭。水潭弧形外沿挡了一垛照墙。高高竖在大门前的一对石桅杆倒映在潭中。月潭幽深、水平似镜,天光云影浮在潭水中。一群瘦瘦的青鱼浮出水面,见人影倒映水面,也不惊不惧。群鱼偶受惊吓时,便不慌不忙将倒影搅乱,唯见池面微波轻漾。照墙外围是条环村的水圳。清早,村民来到圳边淘米洗菜,偶尔可见一两个顽童跟在父母身后,蹲在水圳边伸出小手在玩水,也许他们感受到圳水是那样的亲近和好玩。一群小鱼在圳里慢悠悠地游着。在朝霞尚未隐没的天空,晓星残月依然挂在天边。</h3> <h3> 村前这条环村的水圳流向村口的荷塘。</h3><h3> 从村口西边走进培田,步入水口古树苍虬浓阴蔽日的风水林,路边是一条流量不小的水圳,圳里水声哗然。在水流冲击下,巨大的水车滚动木轮往复循环。距跨路石牌坊数十米,便可见那方宽阔的荷池。秋冬时节池水低浅,水面倒映着枯萎后折向水面荷梗的倒影,有种凄清败落之美。几只白头翁及偶尔一两只翠鸟机警地停歇在弯折的枯杆上,翠鸟俯视时长嘴斜斜朝下,眼珠滴溜溜地在寻觅水中的猎物。荷池边垂柳在风中轻轻飘荡。荷池最美时是夏秋之际。那时荷梗婷婷直立,荷叶华盖如伞。清晨或雨后,荷叶上盛着珍珠般圆滚的水珠,刚露出角的嫩叶上红蜻蜓静立其上。那些刚打朵的荷花映在繁密的荷叶间,似与盛放的荷花相呼应,给人一种洁净神圣之美。池边柳下的木栈道上,一对对红男绿女在和煦的阳光下漫步。不少手持单反的拍客,在咔嚓咔嚓地按动快门,想竭力留住荷塘之美。雨后池水里蛙声如鼓,它们呼朋引伴相互应合,仿佛在歌颂着盛夏的来临。</h3><h3> 最有韵致和情调的,要数村中的另一条水圳。它穿越村中间的千米古街,走街穿巷自始至终。它从前进村奔流的溪水中被导入,穿越村尾到村前水口出,长达千余米。它较官厅前那条水圳流量更大,穿过人口密集,两边门面相对商埠林立的街道,流动时发出活泼泼水流撞击石砌水圳的声响,水声清越悠长。它的声响充满村民生活中的每一天,无论春夏与秋冬,年复一年,从不停歇。不少村民生活用水也来源于此。水圳给村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村民播放出欢声笑语。有些村民仿佛嫌门前的水流的歌声太小,于是在门前安装上挡水的木闸,水面便被抬高了许多,使用时也更加方便,随意弯腰蹲下,伸手便能抚摸到流水柔软的肌肤。也因水位抬高,水流漫过木闸时形成落差大,当圳水翻过木闸时,水声就加倍的清亮激越。</h3> <h3> 在村中间,这条水圳有一段隐藏于古街下方,它被平铺好的条石板所覆盖,粗略看不见底下的流水,却能听见水声从脚下的石板缝隙间往上冒出,别有一番风味。尤其酷暑天,行走在水圳上方的石板路上,能感受到一股凉凉的水气从脚下往上冒,令人感受到无比清凉。水圳宛若长长的空调,不仅能调低温度,还可调节湿度,使整条古街在盛夏变得甚是凉爽和惬意。白天常常可见村民坐在水圳旁的石条上闲聊着说笑着,夜晚,古街旁的村民便可枕着清亮的水声入梦。 </h3><h3> 生活中,水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既贴肤又柔软,具备了女性温婉可人的特质。因此,古代有女人温柔如水的比喻。《红楼梦》有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说法。而形容一个人品德好,在《道德经》上是"上善若水"。一个缺水的地方,便缺少树木,缺少灵动之气。再美的山,也需水的配合,就如阳刚的男人需阴柔的女性配合,这个世界才算完美无缺,才有刚柔相济之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正因培田的水好,这里的女性充满灵秀之气,其方言也柔软如水,她们面部肌肤水润,性情温婉。宣和培田原属汀州府管辖,对汀州各地女性美的评价,昔日坊间曾有:"一汀二尤三清流"之说,此标准虽有些宽泛,难以准确客观的描摹,但大致如是,至今仍被广泛认同,并在民间一直沿袭至今。我想,这恐怕与当地水质好不无相关。而长汀方言称赞女性长相姣好,既不说漂亮,也不说美丽,而是说此女子长得很水。从水的字面理解,它虽是一种比喻,但女性容颜之美或水灵,确是和生活用水的水质密切相关的,有好水质方能养出女性水灵的好肌肤。</h3> <h3>  己亥初春的一个深夜,冷雨潇潇,我从南山书院陪著名小说家李西闽走在这条古街上。灯光从青砖墙顶往下照,被雨打湿的幽深的石彻小巷显得朦朦胧胧的。村民早已入睡,整个村庄都在沉睡中。这时,清越的水声盈耳,灯光下,恍若有淡淡的水气从水圳中腾起,时间宛如那流水声,在夜里飞逝得无痕无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