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又是一年春光美,年隆重而来,新春佳节气氛使我的心情特别舒畅,难掩我灿烂的笑容,尽管除夕那一天帮忙我的妻,打理店上生意,忙碌的不可开交,累得腰酸背痛。年夜饭,一家人匆匆吃过,草草收场,我就去准备回故乡的行李,哼哼小调,一想到己亥年正月初一就要坐动车从福州城回到涵江站,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心花怒放,却气得我的妻干瞪眼,因她另有它事,不能同行,无奈去休息了,除夕夜的福州城里鞭炮齐鸣,我也整夜辗转反侧,新年的钟声已经敲过了,还是无法入眠,生怕错过坐车时间,于是乎,天刚朦朦亮,简单洗漱完,直奔福州火车站,任由的士司机加价,动车车厢里一大群带着浓厚莆仙口音的江口人,和我一样的心情,一路欢声笑语,几十分钟路程瞬间就到了。</h3><h3> 故乡!我回来了,离开整整四十年游子回来了。</h3><h3> 回到了故乡江口镇园下村,等着我,是那一碗撒着各式各样小菜在碗上的妈祖面,是我大妹一大早精心准备好食材烹饪而成的长寿面,仅仅就这一碗面蕴涵太多寓意,线面上有烤好紫菜,薄如纸鸡蛋丝,熬干了油却香脆无比五花肉,油炸好的花生米,富含矿物质营养价值极高的海蛎,爽口的黄花菜等,碗底还垫着用花生油拌好的波菜,这一碗长寿面,亦称妈祖面,那是莆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象征,健康长寿,一帆风顺,友情亲情乡情缠绵……,就是在四十年前,我家生活非常困难,哪怕揭不开锅,我从儿时到离开家乡,每年正月初一早上,十七年从未间断这一碗充满乡愁长寿面,天下美食妈祖面,落入寻常百姓家。嗨!这一碗长寿面让我魂牵梦绕四十年。</h3><h3> 故乡,熟悉而又温暖如春的字眼,对于每个人都有她的故事,那里有童年时光顽皮和欢乐,有少年孜孜不倦追求,逐梦天涯的豪迈,更有父辈们奋发有为足迹,无法割舍乡情乡亲乡音。我的故乡江口镇园下村,与福清市新厝镇接壤,兴化湾畔,面朝大海,背靠岱帽山,依山傍海,四季如春,龙眼,枇杷,荔枝,百香果,番石榴等水果,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又是全国著名侨乡,建村已有650年的历史,为进入莆田第一村,324国道从村门口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发达,全村主要收入依靠在海外经商打工,分布在65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春节,他们都是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回到能够记住乡愁的园下村,也就是这时候,全村热闹非常,处处洋溢着团圆和平安归来快乐。尤其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春风裹着海风带着丝丝缕缕温暖吹拂我已经不再年轻的脸颊,春光和煦,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春天来了,满地野花竞相开放,纵然踏遍千山万水,纵然走遍各地名胜古迹,都比不过风景如画的故乡,在最美的季节相遇最美的故乡。</h3> <h3> 岁月如歌,光阴班驳人的思绪,美丽少年时光犹如风掣电闪一番,在时间长河中流逝,回到故乡已经是青春不在,两鬓斑白,年逾花甲。莆田市关氏委员会主任玉明宗亲一条短信诚邀我参加关氏祠堂宗亲座谈会以及告知‘卧龙里’又有一位后生不负众望,考入美国纽约大学,共俩个后生进入美国纽约大学,人生第一喜,金榜题名时宣告完美,为‘卧龙里’书香门第增添了浓墨重彩一笔,可喜可贺!</h3><h3> 由于我参加高中同学毕业四十周年相聚,一场人生相聚盛宴告一段落,赶回来参加关氏祠堂宗亲座谈会,却错过时间。于是,我一个人毫无目地的行走在故乡的石板路上,目睹村庄里一幢幢新楼,几乎都是欧美风情建筑物,都有着别具一格现代气派,叙说这个村庄时代变迁,凝重而又厚实,感叹人世间沧海桑田,蓦然回首,拈花一笑,岁月忧伤涌上心头,再次重逢关氏祠堂,时光隧道穿越五十年前,久别重逢的遇见,让人刻骨铭心的记忆,这里曾经是学校,度过年幼无知的童年,七年间,几乎都是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关逸扶老师任教,那时没有幼儿园,只好一年级念了三年,学校是没有门槛的,随时可以进教室读书,正适逢文革最具活力,‘停课闹革命’猖獗时,学生都是从窗户,后门逃之夭夭的,无奈之下,老师把门,窗户用七寸铁钉牢牢钉死。经常还用那竹鞭敲打不听话的学生,正是关逸扶老师认真细致,才使我们读音认字,以致我们可以在文字乐园里俢篱种菊,播撒希望。</h3><h3> 据有关宗亲考证,园下村小学应该是1930年就开始在祠堂办学,历经九十年风雨洗礼,培养出数以千计国家栋梁之材,也由于办学的需要,祠堂才免于批判“封资俢”而遭到灭顶之灾,至今为止,保存完好,已列入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h3><h3> 祠堂不仅仅是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尊祖敬宗,弘扬孝道的场所,更应该倡导关公文化的精髓,是道义和忠义集一身的精神领袖,是值得关氏后人推崇和敬仰膜拜!</h3><h3> </h3> <h3> 春天总是象小姑娘似的,羞答答的,遮遮掩掩,人们总是盼望着,春风春光春雨春暖,生机勃勃,姹紫嫣红,经历过三九隆冬,经历过寒风彻骨的人们,一些小草稍露点嫩绿,一些花蕾绽放,都会引起人们欣喜无比,犹如诗人写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深思,对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领略,总盼着希望明天生活更加美好,走进了园下村,走到了中国香港亿源集团关文和董事长的庭院里,这里凉亭,回廊,阁楼,格外清新,园林花草树木,绿树成荫,花瓣竞相开放,一派春光,温暖大地,关文和董事长总是心系园下村公益事业,总能慷慨解囊,对故乡充满爱心,他的家国情怀值得传颂!</h3><h3> 他谦虚低调,稳重,成熟,有温度,富有思想见解,根植内心的俢养,心想他人的善良,在这明媚春光遇见,芬芳怡景,春光旖旎,四十多年光阴荏苒,从一小男孩已成长为有担当责任的实业家,刮目相看,文和天下!</h3><h3> 正如关董所说,心存善念,天必佑之。最好风水,就是心系苍生,不忘初心。</h3><h3> 这就是人生的春天!这也是回到故乡遇见最美最甜最有温馨话语。</h3><h3> 满园春色随风来,家国情怀永传颂。</h3> <h3> “草长莺飞二月天,佛堤杨柳醉春烟。”回到故乡依然忘记不了儿时的食物,散落全国各地和海外的莆仙人,总能想念番薯所烹制出各式各样食物,尤其春节期间,总能念起红团和番薯起,油炸软豆腐,无论走到哪里,身居何处,何位置,那些童年美食的记忆,总会拾起,左右你思绪,时光驻足回眸,回味,任你品尝过山珍海味,故乡的美食总是牵挂,见或不见,依然思念,也许这就是乡愁,这就是人生的根。</h3><h3> 番薯,亦称地瓜,四十年前,是莆仙人主要口粮。地瓜高产,扛饿充饥,春节过完,家中细粮和放在屋内墙角地瓜基本已经吃完了,这时的地瓜非常的甜,在酶作用下,从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由于春天气候逐渐湿润。温度升高,地瓜开始腐烂变质,于是,开始吃番薯花(地瓜片),因是晒干,利于保存,但每天每月甚至整年都在吃地瓜,有些人家变得花样吃,用油炸,最是好吃,番薯是粮草,吓得人们往外跑,现在外工作多年莆仙人,被人戏称“地瓜”,地瓜是莆仙人代名词,每个人心田中有一段春暖花开的故事,有泪有笑人生,才会成就和感动不平凡人生风景,在流年时光里提笔落墨,我大妹听说我要回乡,早早准备一袋番薯,叫我带到福州去,苦尽甘来你不说,地瓜稀饭故乡情。</h3> <h3> 走进园下村,走进下埭海堤,路面上泥泞不堪不见了,落入眼帘是两排一幢幢各具风情新房子,总会忆起昔日海堤下均是湿地,滩涂上都有各式各样海鲜,我都是利用闲暇时间和放学后,摸着青蟹捡滩涂上海螺,腌制成各种味道的小菜。</h3><h3> 早晨,站在324国道上,一轮红日从兴化湾畔海平面冉冉升起,晨曦日出,霞光万丈,格外醒目,引多少外地人注目相看,啧啧称奇。海面有时静悄悄象镜子一样,波光粼粼。有时汹涌澎湃,变幻莫测,有时去讨小海,遇见了风云突变,乌云盖顶,波涛翻滚,海浪卷着海浪追逐你跑,刹那吓人!</h3><h3> 每当天文大潮,一艘艘载着大理石,灰壳(海里贝壳),海砂,‘网搁’,(当时,大鱼大虾已捞,留下一些小鱼虾,每斤0.1元)木肪船,从瓜山,南日岛驶入山河溪码头,桥尾码头,江口码头,千舟竞渡画卷浑然天成,颇为壮观。</h3><h3> 木舫船靠岸,买‘网搁’的人总聚集一大批人,有萩芦那一带山里人,挑着柴出来卖,想尽快回去,还要下田劳作,那时秩序良好,而我却是挑着箩筐去装灰壳,从船上挑到石灰厂,一百斤是4分钱,最多挑过217斤,那时只有虚龄13岁,尤为跳板总是摇晃。</h3><h3> 苦难是一本书,教会面对困境,教会生活,教会坚强,教会努力着!</h3> <h3> 走进故乡园下村,一定去九祖自然村看一看,明清风格建筑物独具一格,百年南洋风建筑更是独领风骚,被各家族称为“文魁”,这里人才辈出,人杰地灵,高考初期,一门三登科,如今一门三博士昭告村人。穿梭于古民居各小巷,感受到建筑物艺术氛围,冬暖夏凉,防盗防火防涝,布局合理,格局高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h3><h3> 从这里走出了福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关瑞明教授,国家建筑界泰斗级人物同济大学关天瑞教授,他们对建筑理解和造诣堪称国家大师,不敢评论,班门弄斧。</h3><h3> 民国才女林徽因集建筑学家,作家,诗人于一身,“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一树一树花开,是燕,在粱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h3><h3> 故乡是人生中最美的话题,遇见,是这个春天最好诠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