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忧时事

崔巍

<h1><b>  上周班里的一个学生因为玩手机被班主任找来了“家长”,一看长相,“相似形”,结果却是出乎意料:姑姑充当了临时监护人。几句交流,结果又是在意料之中,家长已经出外三年了。这个孩子且不说智商几十或几百(呵呵),但他的身上却拥有着新型“好孤儿”的一切特征:品质不坏、毛病不少。上课表现为“十不”——不吃不喝、不打不闹、不吵不嚷、不休不眠、关键在最后:不思不学。相貌过关,体型合格,笑脸迎人,态度温和,唯有成绩……<br></b><h1><b> 这类情况暂属乐观,好在道德品质,好在性情个性,另外的一类新型“孤儿”确属堪忧的类别了,从内而外,无一不是毒汁四溅。<br></b><b> 我这大炮嘴算是毁终生了,当时我就直接捅了出来:这样的家长是极不负责任的……</b></h1></h1> <h1><b>  我又开始评世事了:<br></b><b> 二十年前,刚上班的时候,不明白不清楚,糊里糊涂地上着课,讲着肤浅的知识,凭着年轻冲动的意识浑浑噩噩地度日。年龄渐长,增添了皱纹,也拥有了和孩子斗争的经验:家里的、学校的,男的、女的。“这种不能转化为人民内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让我对家长奉献颇有感触。<br></b><b>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可谓是不奉献,背井离乡,去为儿女们谋取更多的物质财富。但这种收益远低于预估值的奉献,真的会为孩子们谋来甜美与幸福吗?<br></b><b> “留守儿童”是被家长留下的,但让他们“守”的是什么呢?守房守屋他们是孩子,守学业守健康,他们还是孩子,他们能用什么来约束自己,他们能做什么?浮躁的社会环境,会影响他们,连家长都无法躲避,何况孩子。耽误的难道只有学业吗?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亲情缺失多么严重。<br></b><b> 为人父母,都为奉献,这些家长们还会很委屈:我们也是为了他们,我们也都在努力。几年前我在办公室就见到了为儿子攒下几幢房产的留守儿童父母,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艰辛,孩子却无动于衷,因为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会和父母做任何的情感交流了。在他的生活中,父母是什么,是电话是学费,除此无他。最该出现的父母形象是他们心中永恒的向往。<br></b><b> 拼搏在外的家长,确为不易,但做为父母,除了挣钱的义务,还有陪伴教育的义务。更何况,钱财也未曾达到“滚滚而来”的程度。即使富可敌国,也未必可以护孩子终生周全吧。<br></b><b> 孩子的成长是复杂的,家长陪伴的过程,也是两代人斗智斗勇的征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都变得成熟起来。而放任他们自由地成长,是做为家长的你们太过于高估自己孩子的自制力了。错错错<br></b><b> 所教的班级竟然还有几个更可怜的“孤儿”,缺德父母都去造自己的孽了,孩子有在祖辈家中的,还有姐姐抚养的。这样的现象该不该骂娘。</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 话尽于此,无语,亦无力。<br></b><b> 稚子何辜。他们的生活终将不会是顺遂的。缺失了物质也缺失了精神,心灵上的创伤终究无人慰藉。日后会为他们的人生带来何种负面影响,无法预知。<br></b><b> 惟愿一种假设成真,让那些负面影响转落到某些造孽的人身上吧。(这样的说法恶毒吗)<br></b><b> 可怜的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甚至都无法左右自己以后的人生。这样的处境怎么摆脱,无人告知。伤感与苦痛,自己品自己尝。<br></b><b> 于此,观者无力,只有无尽的感慨。<br></b><b> 空发一番无用之叹!</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