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关,南关,关外有关

过客

<h3></h3><h3>图片大部来自网络</h3><h3>文字原创: 过客</h3><h3><br></h3><h3>明洛阳城长厦门,清改望涂门,门外称南关。南关为城门关已众所周知,但有码头关却鲜为人知。过去,洛阳城有号称繁华车马大道之“九街”的马市街、凤化街在南关。其中凤化街因传为凤凰头,名头最响。 <br></h3><h3>凤凰,是传说中的上古神鸟,号百鸟之王,喻谐和祥瑞,衍生的经典很多,其“涅槃”的故事最为迷人励志,耳熟能详。古时候,凤凰与洛阳的缘源颇深。战国《竹书纪年》载,黄帝时,凤凰两次飞临洛水之滨。《竹书纪年》又载,周公摄政七年,制礼作乐,麒麟游苑,凤凰翔庭;(成王)十八年春正月,王如洛邑定鼎。凤凰见,遂有事于河。 </h3><h3>相传后来,凤凰留恋洛阳的山川形胜,干脆羽化,与这座城市融合为一,凤头化作今凤化街,凤脖化作南大街,左右凤翅分别化作东西大街,凤尾化成北大街了。难怪凤化街曾名“凤冠街”,简明扼要。</h3><h3>此说当然有演绎的成分,但洛阳背倚邙山,南望伊洛,左瀍右涧,林木茂盛,云蒸霞蔚,风屏之势天成,绝佳一方风水宝地,被称凤凰城似也不过。古代,许多文人骚客均认可洛阳为凤凰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留有“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的名句;宋代著名词人朱敦儒,靖康之乱后流落南方,在《临江仙》感叹“直自凤凰城破後,掰钗破镜分飞。”在《好事近》又悲愤写出“休说凤凰城里,少年时踪迹”。其实,刘禹锡、朱敦儒本乃洛阳人,推介家乡自然不遗余力。不过,全国各地慕其美名、自称凤凰城的多了去了,因了沈从文,尤以湘西的名气最大。诚然,今仍有部分洛阳名士不认可“凤凰城说”,一时见仁见智。窃以为即便如此,也不过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罢了,如此而已,百家争鸣总归是好。</h3><h3>还有一说法,因该街南有朱熹祠堂,为尊师,1927年改称凤化街了。其时,基督将军冯玉祥率国民军得胜主洛,大刀阔斧推行新政。冯玉祥,字焕章,性好爽,能上马提枪,亦能下马著文,雅号丘八诗人,惯将嬉笑怒骂入文章,一生干过不少奇葩事,如给吴佩孚送清水祝寿,白天打灯楼讽刺老蒋等广为流传。话说1923年4月22日,吴佩孚在洛过五十寿,一时名流荟萃,高朋满座,送金送银送珠宝者众,连“南海圣人”康有为也引经据典、亲撰一联,曰“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极尽阿谀谄媚,但遣词、寓意、声韵、对仗绝佳,自然蓬荜增辉。而冯玉祥巧借水清澈性上善为礼,足令吴佩孚哭笑不得。冯玉祥主洛期间易庙办学,兴改街名堪为杰作。从此,洛阳好多街巷至今仍留有冯氏烙印。今九都东路凤化街口有一牌坊,上书“徽国传芬”四字,是洛阳朱熹文化研究会于2005年10月在其原址所建。据志书载,“朱文公祠”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祠内观音因与众多“坐北朝南”观音像相反,又叫“倒坐观音堂”,也寓“回头是岸”之意。 </h3><h3>据《老城区志》载,“凤头”凤化街南起菜市东、西街交汇处,北至马市街和贴廓巷接合部,原长253米,宽6米。后因打通九都东路,被拦腰拆分,已缩水仅剩下南段百余米长,北段已改称“南门口街”了。</h3> <h3>传说中的神鸟凤凰</h3> <h3>清代洛河码头</h3> <h3>解放前后,凤化街连着洛阳水旱码头,无论从栾川、洛宁等山区运来的木材、土特产,还是从巩县运来的煤以及等待出城的各种商品,都要在这一带集散,街上药铺、酒店、钱庄、饭铺、旅店、煤场、粮行、货栈鳞次栉比,人群熙熙攘攘,相当繁华。有老人清晰记得,过去洛河宽阔,水大浪高,河上帆鼓桨舞,此起彼伏,等待上岸的船只能排成长溜。还有上游下来的竹筏快如游龙,后面等不及的还在筏生火做饭,炊烟袅袅,气象万千。后来有了铁路公路,加上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相继普及,水旱码头被逐渐废弃,名噪一时的凤化街才渐渐沉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艄公在此摆渡,迎来送往两岸群众,再后来,此处偶有打鱼的小船出没了。 </h3> <h3>在菜市西街南雷家口,原有座明清古建,曰“洛汭严关”。此处“汭”读ruì,意为河流汇合拐弯的地方,顾名思义,“洛汭严关”指洛河拐弯与瀍河汇合处的重要关隘。该建筑为二层砖石结构,进深5米,宽6米,高近7米,印象中关门已无,门臼尚存。该关距洛河堤约50米,专为当时重要的货运码头服务,有验货、收税及安保功能,傍晚码头收船即闭关,严防城郊“刀客”混入。老洛阳把“刀客”读作刀kai,特指打家劫舍的剪径客,凶神恶煞一般。</h3> <h3>过去,很多从外地运至洛阳的货物或是从洛阳运往外地的货物都走水路,在南关码头集散,人货川流不息,热闹异常,“洛汭严关”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h3><h3>因为南关地势低下,且处于瀍河入洛口以西,历来是防汛重点,每年汛期,老城防汛指挥部便于“洛汭严关”上,严阵以待。上世纪80年代初,洛河涨河发大水,漫延至南门口街的情形,还让人心有余悸。1998年,洛浦公园建成后,洛河大堤固若金汤,可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洛汭严关”再也起不到原来雄关要隘作用了。如今,菜市东街尚在,菜市西街几乎被整体拆建,仅留有门牌1号人家孤零零地矗立,仿佛刷存在感似的;“洛汭严关”也不复再见,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其实,随着城建发展,好多老街已逐渐消失,新街道也应运而生,如华章街、成城街等没有了,杏坛路出现了,还出现了好多新命名的楼盘,真说不清是好是坏。现今的洛河、瀍河交汇处,有新建的洛河新街大桥,还有朱樱塔等一系列仿古景观,是否堪比过去南关码头昔日的风采? </h3> <h3>清时南关街道</h3><h3><br></h3><h3>晚清时期,好多商行集中在洛阳南关一带,西至盐店口,东至小石桥,京广杂货、绸缎、布匹等零售商铺林立,还有遍布的盐店。当时洛阳街市有号称四大商家的东关高、西关梁、北关寇、南关张,当以南关张蒂财家业最大财富最多,远超其余。除了天时人和外,地理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南关的很多商行才都先后迁往城中,主要分布在南大街。这些商行,有四大绸布庄,三大糖烟酒行,五大杂货行,其中以“乾盛俊”、“董震生”、“兴盛长”最为著名。“董震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停业,“乾盛俊”、“兴盛长”一直营业至1956年,最后融入国有商业系统。盐店是没动的,还一直坚守南关。那白色透明的食盐,于今天是平常之物,古来却是政府专控品,几近白花花的银子,利大得很,难怪有杀头之险,贩私盐者仍屡禁不止。混世魔王程咬金、农民军领袖黄巢、张士诚等均从贩卖私盐起家,所以能揭竿而起,威震一方,恐怕与贩私盐攒下的家底、搭建的人脉有关。过去,海盐一般从沿海的福建和江浙一带运来,到南关码头,从船上卸下,由一辆辆小车推着,中转储存到一个个盐店内,再批发给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运往各地。</h3> <h3>等待渡河的人们</h3> <h3></h3><h3>商贩</h3><h3><br></h3>为了运输方便,大量的驴马也随商而来。那时驴马是进不得城的,为了应急方便,人们只好在南门外靠近码头的地方设驴马市场,临时提供住宿、饲养等项服务。久之,驴马也成商品直接交易了,还催生了“经纪”这种职业。卖主买主有交易意向时,找到“经纪”,“经纪”不停地把手伸进双方衣袖中,捏指头比划,直到意见统一,“经纪”约定俗成按比例收取佣金,生意才算成交。当然,驴集中的地方被称为驴市街,马集中之地就叫马市街了。 <h3>马市街,东起南门口街,西接盐店口街,长700余米,中间向南还有一小街,原是马去洛河边喝水的便道,人称饮马坡、饮马胡同,现在叫饮马街。后来,驴市街取其谐音改为吕氏街,但马市街却无法避讳出身,街名依然。是冯将军之疏呢,或有他因不得而知。其实,马市街姓马的到也不少,中有能者在老集上生意也挺大的,还在幸福街盘下了些房铺,在南关附近影响仅次于庄吕两姓,也不知为何独对街名视而不见。</h3><h3>相传,洛阳为活凤凰城,凤凰的左眼在马市街东头,右眼在贴廓巷,遇攻击会升腾躲避,要破城必须把两眼同时堵上,李自成曾四打洛阳不克,后受人指点,如此这般才成功。这里说的眼,其实是井,因此马市街的井非常有名,三国时孙坚打捞出传国玉玺疑为此井,李自成也曾用井水饮过战马。坊间还流传马市街和贴廓巷两口井是相通的,这边桶掉下,那边能捞出,端的是奇闻。</h3><h3>马市街临近饮马街的地方,有一棵大皂角树,枝繁叶茂、颇有年头。别说,皂角还真是个好东西,能入药,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功效;其果仁还有食用价值,工业用途可能更广泛;在胰子肥皂雪花膏缺乏的过去,皂角洗净,棒锤敲碎取汁液与清水混合,就是上好的洗涤品,众人到是经常用来洗头、洗衣服等。现在皂角难得一见了,该树也被系了许多红布条,挂了许多红灯笼,树下还摆有简单的香案,传说有仙气。人说,这里原还有一座黄大王庙,另说黄爷庙其实在华章街,孰是孰非暂难定论,但为纪念治水的黄守才到不假。其实,旧时的南关,庙有很多,马市街东西本就分别有华藏寺、三圣堂;贴廓巷有火神庙;吕氏街有僧王庙;即连洛河大堤旁也有大(dài)王庙(还可能也与黄守才有关);菜市东街南的大仙堂,还有校场街的山陕会馆其实也是庙。庙多会就多,当年每逢九月十七,是南关的大王庙会,祭祀神祗,唱戏娱乐,农贸交易热闹异常。</h3><h3>黄守才,字完三,号对泉,洛阳偃师岳滩人,一生善治水济民,在家乡一带,其降水传奇很多,已和大禹相提并论,称“活河神”。公元1635年,谷水、洛水泛滥,淹没了农田和村舍,多亏黄守才,察河形,出方案,连续两天治理,洪水知趣而退,人皆奇之。黄守才治水的本领功绩,《河南府志》、《洛阳县志》及《偃师县志》等均有记载。清乾隆年间,去世70多年的黄守才被皇帝敕封为“灵佑襄济王”,开始真正走上神坛,人称黄爷、黄大王。南关龙灯以为纪念,称黄龙应是有此出处的。 </h3><h3>贴廓巷,原为铁锅市场,东连吕氏街,西到南门口街,与马市街首尾相接,1927年改贴廓巷,有靠近城廓之意。过去的贴廓巷,也因地理优势,商贾云集,店铺密布。该巷居民主要有庄吕两大姓,还是联姻的儿女亲家,到门当户对。庄家多经商,为清末洛阳“四大家族”之一,所建院落排场大气,“洛八办”曾经办公的地方即为富豪庄延珍宅院的一部分,俗称庄家大院。</h3> <h3></h3><h3>鸟瞰庄家院</h3><h3><br></h3>庄家院建造于清道光十一年,前临街,后上房,中厅堂,典型的三进院。院两边有过道,有楼式结构的厢房,门窗雕刻精细,竹、兰、菊、梅、牡丹、松柏栩栩如生。整个建筑典雅大方、古色古香,极具观赏价值。庄家后人“笨牛”每每酒酣耳热,言及南关,必道庄家院是其祖产,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但确因年龄小,来龙去脉已说不清了。“笨牛”根据口传,粗略记得,其二爷穿绸衫骑“洋车”(自行车),身跨盒子炮,带领着护院家丁到城南关值更的情形,还说和电影上演的一样。什么形象,大家都懂得,呵呵。“笨牛”的大伯庄学仁到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一次立功后到南关,老上级吕英亲往迎接,为其牵马缒蹬。大伯很不好意思,原是会开车的,言明要给老领导开车,被吕婉拒,说当有重用。1954年,吕英被任命为洛阳市长,后为书记一直到1968年。后来,庄学仁以行政17级自灵宝离休颐养天年。“笨牛”说大伯最高职务为县长,应该是正县待遇吧。有老人清楚记得,已过世多年的庄“宝贝”,原在一中当老师,文革时下放到清洁队(环卫站前身),平反复回学校,大名已忘了。当时“宝贝”亲口说过,庄家兴盛时,拥有整个南大街的铺面,还在农村广置田地雇人耕种,引起“刀客”注意,被“绑票”勒索走现大洋8麻袋,从此一蹶不振,解放前就已经衰败了。“笨牛”听其父亲说,其爷爷吃喝嫖赌,挥霍无度,一晚上赌博就能输掉300麻袋盐,也是庄家衰败原因之一。<h3>贴廓巷所以能家喻户晓,得益于“洛八办”。“洛八办”的正门和门牌原在贴廓巷,九都东路建成后,为进出方便,大门改朝九都路了。</h3><h3>话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10月,经与国民党政府协商,我党在-战区长官部所在地洛阳建立了通讯处,并于不久正式更名为办事处,全称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简称“洛八办”,负责统战、民运、后勤、接待等工作。</h3> <h3>“洛八办”工作人员多时有100多人,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徐海东、彭雪枫等我党我军领导人曾多次亲临“洛八办”,指导和部署工作,与战区长官卫立煌会晤,协商解决重大问题。朱总司令还亲自为“洛八办”工作人员做过形势报告。那时,“洛八办”成为连接延安、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纽带,许多热血青年也通过“洛八办”走进抗日队伍,总有1400多人。在“洛八办”第四展厅有一张合影照片,文字说明为:1939年4月,栾川县青年学生宋绍光、梁贯初、程迈、牛书涵由洛办介绍到竹沟参加了新四军。后来,四人分别在上海、开封、武汉等地从事革命工作,还都走上了领导岗位。1986年4月,这四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洛八办”重新相聚,感慨万千。</h3><h3>1940年、1941年,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三次来洛,与洛办负责人接洽,协商转运物资。刘少奇同志前后也来过三次,主持召开了地下党的重要会议,还在此撰写和修改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洛八办”创办伊始,毛泽东主席亲自给第一任处长刘向三布置具体任务,后还多次发电指导工作。如今,毛主席的亲笔电报稿,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手稿、使用的公文包等都已被作为珍贵文物,陈列保存完好。</h3><h3>1942年2月,鉴于国共关系恶化,洛阳形势紧张,办事处全体人员才分批撤离。“洛八办”从筹建到被迫撤离虽然只有三年半时间,但仍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在洛阳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之于贴廓巷,更是一段珍贵的红色记忆。孩子的二胡老师梁发增老人,军乐团出身,曾任过“洛八办”馆长,多年前回忆称,1971年,有群众在洛办后院掏水井,捞出了枪械、纪念章等珍贵物资120多件,经鉴定有79件为国家一级文物,考证是洛办紧急撤离时临时藏匿的,足以说明当时形势之严峻。早些年拍播的5集电视连续剧《贴廓巷56号》反映了这段历史,轰动一时。由于是实景拍摄,加上很多洛阳子弟作为群众演员入镜参演,关注度很高,收视率节节攀升。朋友孩子萌萌,品学兼优,演技也好,颇受剧组喜爱。萌萌这孩子也争气,一路顺风顺水大学毕业,考到“路透社”北京记者站,现在早已事业家庭双丰收,把爹妈乐的合不拢嘴。</h3> <h3>“洛八办”旧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辟为纪念馆,1987年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h3> <h3>吕氏街,驴市街改之,因吕姓居多,倒也贴合。其东接小石桥街,西连贴廓巷,街道虽不长,也出过不少名人,其中吕景尧,亦邪亦正,耐人寻味。人说吕涉黑白两道,八面玲珑,并会使双枪,为人仗义,曾暗中资助过八路军,因与镇嵩军的万选才、憨玉琨等人结拜为兄弟,排行老八,遂得雅号“吕老八”。想来,万选才原乃今伊川万坡人,后迁嵩县闫庄,曾当过河南省主席,憨玉琨为嵩县德亭人,也干到了北洋陆军上将,二人都是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能与之称兄道弟,自然也不是等闲人物。据说吕附庸风雅,热衷戏曲,襄助社火,被公推为社首,名动一时。日本侵占洛阳期间,曾多次派人游说吕老八出任维持会会长,吕坚辞不从,一次还怒打了说客,后被日寇特务棒杀暴尸街头,晚节还是令人称道的。吕老八死后,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足以说明民族气节值得敬重。</h3><h3>民俗博物馆西有一桥,原名仁惠桥,俗称小石桥,也是建于明嘉靖年间,乃一孔石拱桥,长9.4米,宽7.5米。过去,这里地势低,大凡雨水和生活污水都要流经这里,奔向瀍河,在此建桥,可让附近居民免受趟水之苦,故名仁惠桥。因名字太文雅,为了和大石桥对应,老百姓称之为小石桥,倒也相映成趣。</h3> <h3>小石桥</h3><h3></h3><h3>过去,小石桥连接着南关码头和街市,桥上货物穿梭,北去新街,西向南关,商运非常繁忙,也因之,便有了小石桥前街、后街。</h3><h3>校场街为丁字形街,北起贴廓巷,南接菜市东街,东至柳林南街,因清代在此设演武校场,供军队练兵比武,故名。</h3><h3>校场街北高南低,北端路两侧院墙斑驳老旧,沧桑尽现。由北向南,穿九都路,过校场街丁字口,再南是花园东街,东毗邻的便是赫赫有名的南关公园了。南关公园曾叫南关花园,应该是洛阳最早的公园,过去大门朝南、就在校场街上,面积比现在大很多,园里花木葱茏,果树飘香。从前,南过小石桥,一片沃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油菜花,下绿上黄金灿灿的,些许夹杂着五颜六色的小花,煞是好看。放眼过去,蓝天白云,蝶飞蜂舞,动静和谐。蝶黄白居多,也有带黑斑的;蜂呢,小蜜蜂有,更多的是头黄身黑的大蜂,已经很久没再见过了,其实都是不蜇人的。在追蜂逐蝶中,一不小心就进了花园,亭台绿荫够玩耍一阵子了。有时,运气足够好的话,还能捡到落果子吃,甭提多开心了。花园附近还有粉条作坊,印象特深。一次正赶上淋粉条,还在树棍上晾晒,有幸吃了一碗,不过是兑些酱油醋罢了,但永远也忘不了那黑瓷碗黑粉条,还有卜卜溜溜软滑筋道喜悦的滋味。</h3><h3>据《老城区志》载:南关公园是在清代“校场”的遗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1922年,河洛道在此成立道荫苗圃办公室,专门培植道荫树;1925年,洛阳商会会长白光仁对此进行了修整、扩建,建了花坛,引进了花木,供人观赏。1934年,农林局黄仁俊局长,将其定名为“南关花园”,园内曾有一座八卦亭,在日本侵占时被毁。1953年,定名为“洛阳市南关劳动人民公园”。“文革”期间,归市医药公司管理,园内改种杜仲、当归、党参、芍药等药材。1979年,由市园林处收管,又变成花圃。1985年,最终定名为南关公园。现在公园仍是林木参天,湖水清亮,还有石桌石凳,是附近人们避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h3><h3>柳林街北接东大街,南延过九都路为柳林南街,在南关。街上曾经的“洛阳第二外国语学校”,俗称“二外”,因校长白帆治校严谨,成绩斐然,声名远播,慕名求学的不计路途遥远、高昂学费,纷至沓来,一额难求。托关系走后门趋之若鹜,渐成常态。现“二外”迁走了,改成“外小”,风光依旧。</h3><h3>“洛八办”对面为山陕会馆,较之于潞泽会馆,又称西会馆,也叫山陕庙,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当时,山西、陕西两地巨商大贾看中洛阳地处中原,水系漕运发达,工商业繁荣,就筹资于此建馆,叙乡谊,通商情,接官迎仕,祭神求财。会馆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规模宏大,大门原在校场街,现也临向九都东路。</h3> <h3>该馆南入口原有东西门楼,现西门楼仅存,然后是东西仪门,布局前密后疏,有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拜殿、正殿等建筑。照壁正对山门,高7.6米、宽13.2米,由青石须弥座、壁身和悬山绿琉璃瓦顶三部分组成,立面突兀,壁身有彩色琉璃镶嵌图案三方,正中壁面较大,雕饰二龙戏珠、花卉、人物等,左右两壁面等小,也雕刻精美。照壁整体造型独特,雕装繁花,色彩绚丽。山门平面呈“八”字形,面阔3间,歇山式绿琉璃瓦顶,上书“河东夫子”四字,礼赞关公之意。河东乃关公家乡,是古时以籍贯尊呼人之惯例,后以夫子称之彰显其大信大义,喻商要诚信为本。山门后是舞楼,又名“戏楼”,为上下两层,双幢竖联式建筑,端庄气派。两侧是东西廊房、官厅,现辟为“洛阳与大运河”第一、第二展厅。再北是拜殿,为高台建筑,殿前有高大月台,月台前有威风凛凛的大石狮一对,是每年祭拜关公的主要场所。殿内有点金彩画,鎏金匾额三块,色彩名艳,保存完好。殿西侧有古碑一通,为咸丰三年重修之记。正殿前连拜殿,也为高台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古碑四通罗列东西,檐梁勾连斗拱,雕工精湛。</h3><h3>1927年,山陕会馆被冯玉祥改为创念五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山陕会馆一度是洛阳市第七中学所在,1986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为配合申遗,山陕会馆分四部分展出大运河的有关文图资料,对外也称“隋唐大运河博物馆”。</h3> <h3>解放前,外敌入侵,战乱纷起,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人们思想空虚,结伙自保,为此滋生了种类繁多的会道门。洛阳因地处中原,九州通衢,会道门也非常猖狂。刚解放时,会道门势力遍布洛阳城乡,并在国民党匪特策划下,发生了几起反革命暴乱,“海资暴动”即为一列。暴动虽然很快被镇压,但居住南关马市街的“韩老迷”也成了漏网之鱼。“韩老迷”因眼睛小,外表迷瞪得名,大名反没人留意了。当时,市公安局在全市展开布控,捉拿反动庙道头目及骨干会徒,但“韩老迷”就像人间蒸发了,好长时间也没出现过。</h3><h3>南关派出所是洛阳最早的派出所,辖区也是洛阳城最繁华热闹的地方,林林总总的商行和骡马行客进客出,摩肩擦背人流如潮,吆喝声与讨价声不绝于耳。忙碌的水旱码头更是迎来送往,人头攒动、川流不息。到了晚上,凤化街口的凤化舞台和马市街的同乐舞台成为市民集中的去处,喧嚣热闹往往持续到深夜。当时,派出所的民警们身着长袍,头戴礼帽,整日出没于大街小巷,巡视着辖区的各色人等,密切关注、随时应对敌社情动态变化,常备不懈。1950年初,“韩老迷”可能觉得时过境迁,或以为干的坏事人有不知,就鬼鬼祟祟地潜回家中。由于事前经过详细调查,连韩家床的位置、其睡觉习惯都一清二楚。夜半时分,后来的市公安局长、当时的南关派出所民警宋文学和另外两名战友顺利地将韩瓮中捉鳖,绳之以法。</h3><h3>1950年5月,以赵瑜为首的祖师道在南关和城郊辛店秘密串联,活动频繁,企图再次策划反革命暴动。市公安局根据掌握的敌情,决定派侦查大队长申中良打入内部,密切掌握动向。申中良化名王玉,自称系山西“逃亡”的地主儿子,做棉花生意,设法接近赵瑜。经过一段时间密切交往,由赵主持加入祖师道。又经过几次“测试”,申中良以丰富的经验沉着应对,顺利过关,赢得赵瑜的信任,并在参加了高层会议,了解到南关派出所会计王青林是内奸。王青林本为码头工出身,能与人民政府为敌,还是让人挺意外的。从此,监视王青林的一举一动,成为宋文学的日常工作。</h3><h3>1950年农历8月初的一个晚上,赵瑜带领“王玉”来到会首董炎在南关的饭店秘密集会,制定暴动计划,预谋农历8月14夜(阳历9月25日)开始行动。9月20日,宋文学按照领导安排,以陪王青林到市公安局送材料为名对其密捕成功。经突审,市公安局和公安部队于9月22日深夜,分南关、辛店两个战场,统一行动,把反革命分子一网打尽。1951年,宋文学被授予“一级功臣”的光荣称号。</h3><h3>后来在“镇反”运动中,政府明令取缔反动会道门,并采取“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彻底瓦解了反动会道门存在基础。加之政府的大力宣传,人尽其能按劳所得深入人心,从此洛阳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大家想想,即连呼风唤雨的上海滩闻人黄金荣都扛起扫把扫大街,照片轰动国内外,党和政府那还有什么办不到呢。现在的宋文学身板笔直,精神依然矍铄,还担任了市公安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为革命继续发挥着余热。</h3> <h3>解放初“镇反”</h3><h3><br></h3><h3>菜市街应是有菜市场的,只是其具体位置现在已难以确定了,但南关蔬菜交易所却应运而生,延续了曾经的辉煌,对一些抱憾的老街坊来说,算是弥补吧。交易所从成立到拆迁,生意一直火爆,批发零售生鲜海货、调料干品,外埠菜、本地菜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应有尽有。人们或家用或待桌,到此一走就齐了,方便的很。</h3><h3>对比现在,过去冬季天寒地冻,没有反季节蔬菜,也无交运物流之便,居家过日子菜也是离不了的,市民要凭票提前买些白菜、萝卜耐存的大路菜,曰冬储,以备日常不时之需。萝卜东关的好,大白菜则是南关的佳,专有农谚为证:“大白菜,白生生。裹得紧,瓷锭锭。菜叶白光光,芯是微微黄。帮子长又长,吃着不丝穰(指没筋)。”</h3><h3>虽为大路菜,但白菜、萝卜浑身是宝,营养丰富。可是,再好吃的东东,总吃也会腻歪,咋办,花样伺候。为了让一家人吃饱吃好,家庭主妇开动脑筋,四下打听交流,想足了办法。萝卜切丝切丁切片剁馅儿,拌炒酱卤蒸煮炸炖晒,包包子捏饺子“炕火烧儿”炸咸食蒸燕菜炖汤品腌萝卜角儿,还有萝卜丁与绿豆黄豆煮了,加盐加五料一拌一盆,俗称“萝卜疙蒂”,随用随取,由着性子吃;白菜呢,吃法也多:菜心凉拌,简便利口;白菜帮洗净,切段儿、氽水,加炝汁儿,是为炝白菜,色泽分明,香、辣、脆、酸、甘俱全,过瘾够味;炒白菜,荤素能搭,依条件凭喜欢;白菜卷是水席中的一道名菜,做法稍复杂些,即把白菜叶切长方形,卷入荤素馅,细线缠紧,高汤沸后放入,滚过两遍,加韭黄、海米、香菜、味精,滴入小磨香油,解线食之,味鲜可口;渥酸菜,将白菜洗净剥开,开水稍烫,冷却铺满缸,加清水,压上青石,20天后即成,酸爽解腻。白菜也是可以做馅的,还有下面条白菜随锅,白菜汤泡馍也是经常吃的,水煮白菜现在更登了大雅之堂。</h3> <h3>白菜卷</h3> <h3>说到饮食,不能不提南关人董寿山,其脑筋活络,眼光独到,开过洛阳第一家高档饭店。清末,董寿山一直在“城溜”卖猪肉,攒了些家底儿,1919年开始在北大街租房开小饭铺,因经营有道,门庭若市,遂于1921年扩大规模,将饭店定名为“京都万景楼饭庄”,请长垣名师主厨,味道出众,生意兴隆,名震河洛。那时,豪绅名士大都以到万景楼宴客用餐为荣,唯如此才觉得有面子、够排场,即连吴佩孚、张治公、刘镇华、蒋介石、朱德、彭德怀都光顾过。</h3><h3>洛阳人大抵是爱面条的,简分不外捞面汤面,细分可就复杂多了,按主料按配料按做法能罗列一溜串儿,其中最受欢迎活跃至今的自然是浆面条糊涂面了。浆面条是巧嘴,老集文有介绍不说了,糊涂面原是穷家人啊就地取材的寻常吃食,本也属无奈之举,但既处理了剩菜又打发了肚子,也算是华丽转身吧。过去有句俗话,曰“一米度三荒、十米喝顿汤”,说的是粮食少要珍惜。那时白面稀罕,杂面也不多,面条自然就少,只好用水和些黄面粉,面条滚起勾芡入锅,上顿没吃完的任何剩菜尽管依次放入,最后拌入腌好的葱花,稠乎乎的毕竟是咸饭了,很耐喝的。现在,无论浆面条还是糊涂面,用料做法精细多了。其实,还有一种叫“噘片”的汤面也是洛阳的传统小吃,很久以前就有了,清时以南关宋满禄家最好。该小吃食法灵活、多变,可据个人口味喜好,随意变换汤汁、配菜、调料,只是过去改善生活才能吃到。细究起来,“噘片”应为“揪片”之讹。该汤面原承山陕商人所传,经数百年移植演变、改良定型。大体做法首先和好面,其次揉面团擀开,再用手将面揪成薄片,大小忽略不计,滚锅下入,面片须臾即熟。可在碗里调汤,也可直接高汤下面片,配菜也是或碗或锅自便,成品面白菜绿椒红汤浓,美观养眼。趁热吃,汤酸辣利口,面片筋道有嚼劲,呼呼噜噜一碗下来,酣畅淋漓,过瘾得劲。</h3><h3>柳林南街因有“二外”,街上小吃、快餐生意兴隆,其中“粥百汇”的粥品、包子花样多、味道好,很受欢迎。该街临九都东路口有快捷酒店,现在改叫“家印象”,曾经的薄皮大素包和鸡汤非常有名,一招鲜食遍天。山陕会馆东边有两家火锅店,一曰“狗肉老店”,一曰“丰泽园”堪称饮食双雄,门脸儿不大,生意却火爆异常。“丰泽园”经营的刷羊肉肉厚片大,与东关“聚贤阁”有一拼。“狗肉老店”在周边可谓独门,加之味道也确实好,生意更是好得不得了。该店天热必歇业,也就经营几个月,房租却一交一年,为的是占这个地方。</h3><h3>过去南关居民与洛阳大多数人一样,收入微薄,多以玉米、小米、红薯为主食,早上吃杂面馍和稀饭,中午吃顿面条,晚饭仍是红薯黄面汤、菜糊涂汤、小米杂豆汤等。为了改善生活,有商人为劳作一天的人开发了丸子汤、不翻汤,酸辣清淡,健脾开胃,余味悠长,抗消疲劳,其中南关刘彦家的不翻汤比较有名。过去,不翻汤是挑着担子卖的,一头锅一头碗,走街串巷,勾人食欲,食客常常围担而食,主顾之间谈笑风生,几成街景。</h3><h3>牛肉汤是一道四季皆宜的美味营养汤,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南关小碗牛肉汤是享誉洛阳的知名品牌,因汤鲜肉烂,味道纯正,深受食客青睐。该汤选用上等牛骨、牛肉,添加几十种滋补药材及卤料,经十数小时熬制而成。具体是将牛骨牛肉洗净入锅,加清水淹没,大火烧开倒汤捞主料,洗净浮沫再入锅里,放足清水,加配料,大火煮开文火熬制好捞去辅料,将牛肉取出冷却切丁,最好喝的原味牛肉清汤成了。开卖时再在火上置一大锅套小锅的特制锅,汤在大锅翻滚,盛放牛肉丁的带孔小锅浸在汤中,互相滋润。特制锅用水管与熬好原汤的锅相连,水龙头一开,原汤自来,遂卖遂续。掌勺的根据食客票面额度,凭经验先用灶滤在小锅捞些许肉丁,放入配好料的碗里,再用勺子舀汤沏了递与食客。来个外酥里嫩的小油旋吧,管保你唇齿留香。凤化街南50米的这家选料考究, 味道纯正,每天早上食客盈门。</h3><h3>小碗牛肉汤斜对面的“洛阳汤客”为后起之秀,经营的丸子汤也有三十余年了,配料足汤酸爽,豆面丸子焦酥,可口解腻增食欲,声誉日隆,影响颇大,省内连锁店开了一百多家。即使肉食者也能满足,汤内有剔骨肉可加,酱香牛排也是特色。一次接待好几个地市的同行,水席吃了,能想到的大餐也吃了,最后人提议吃小吃。礼让再三领到“汤客”,初一看店里店外人流已为奇,及至喝了汤,异口同声礼赞有加。该店老板姓张名志力,年方五十,原籍为江苏,却在洛阳土生土长,对洛阳汤文化认识非常到位,骨子里透着南方人的精明,很能够顺应潮流呢。</h3><h3>“汤客”原是只晚上卖丸子汤,现在早上也卖牛肉汤,加之位置好,还真抢了小碗汤不少风头。小碗汤呢,也不甘只早上经营,晚上也卖起了丸子汤,为了引人,同等情况碗里还多了两块剔骨肉。双方较上了,“汤客”挂了“正宗”,小碗汤打出“非遗”。食客反正要的是实惠,良性竞争终归是好事。</h3> <h3>杂肝汤</h3><h3><br></h3><h3>南关的杂肝汤风味独特,远近闻名。现在比较出名的有吴雪花、王雪琴两家,二人均传承自“朝阳饭店”,大套路基本一致,用牛骨头和“牛下水”熬汤,小招数就是各自秘密了。吴家现在杏坛路,孩子在经营;王家现为“洛八办”东临,收银的老汉一口洛宁腔。两家招牌真还不一样,吴家多“老字号”几字,味道到是各有千秋。关于杂肝汤,一说牛杂量大,名“稠杂肝”,另说闻着臭,谓“臭杂肝”。因其味怪,一般人是享用不了的,外地人无论,本地人也不在少数,而资深的老喝家儿却是情有独钟,乐此不彼,言称汤浓糊口,似臭实香,爽的很。南关根栓下岗后,也是开过杂肝汤的,曾说熬汤是个细发活,费时费力,来不得假。他认为,下水本有脏气,为提其味,还将煮好的下水趁热用纱布捂会儿,才更浓郁呢…</h3><h3>笔行此处,浮想联翩,穷尽记忆优盘,拾些零星碎片,试图拼接复制过去的南关,难!正留恋小石桥街的风情,却忽见“洛邑古城”的新辉灿烂;漫步在洛浦历史文化广场,努力思寻洛阳八景之“洛浦秋风”和“凤凰城”的传奇、与南关的内在关联,一遍再遍,步步茫然。暮然开悟,20余里长堤碧树婆娑、彩霞尽染,清风徐徐南北岸,风景一脉,谁个嫡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