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方强农场

国华

<h3> 1969年,我们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了苏北方强农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五团),在这里奋斗了十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广阔的天地”。当年的青葱小伙,而今已是花甲老人。在纪念知青插场五十周年前夕,2018年11月2日至4日,与几个老朋友一起,来到离别40年的方强农场,开始了我们的“怀旧之旅”。</h3><h3> </h3><h3> 图为現在的方强农场场部。</h3> 原五营 <h3> “方强农场之行”第一站直奔五营,来到原来的五营21连所在地。1979年大批农场知青返城后,方强农场恢复为劳改农场,故这里建设了架有电网的高墙,用于关押服刑人员。前几年劳改农场撤销,現成了堆放物料的仓库,可以自行出入。</h3> <h3>  进入高墙内拟寻找原21连的知青宿舍、食堂等房屋,但已全部拆除,大家只能凭印象猜测在什么位置。</h3> <h3>沿着高墙外的小路向北走去</h3> <h3>  高墙的北面有一条小河,大家回忆当年河中间有一条不宽的小路通往对岸,知青出工去北面的棉田都走这条小路。只是現在这条河宽了,小路也许被河水淹没了。</h3> <h3>原五营营部的房屋还在,这里曾经是营干部、营通讯员、书记员的宿舍,还有营部会议室等。</h3> <h3>原五营21连连部的房屋还在,西边第一间是营小卖部,当年用我们每月6元的零用钱在这里购买日用品。小卖部向东是21连连干部的宿舍。</h3> <h3>  水塔是后建的,当年是一口井,我们的食用、生活用水都靠它,因为五营靠海边,河水苦涩不能食用。</h3> <h3>  秋天,收获的季节。拖拉机正在场上翻晒稻谷。远处的一里河畔当年是一片蔬菜地,蔬菜班种的蔬菜供应食堂。</h3> <h3>  原五营桥,前往团部、22连,每天出工收工几乎都要经过的桥,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五营桥虽已废弃不再使用,但还横跨在一里河上,见证着当年知青那一段难忘的岁月。</h3> <h3>桥栏杆只剩下了钢筋外露的石墩</h3> <h3>背景中不远处是新建的桥</h3> 海堤 <h3>  驱车前往海堤。一路上感叹农场的变化,原来的机耕路(拖拉机开的土路)已修成了可开汽车的水泥路,极目望去,当年一望无边的棉花田已改种水稻,唯一不变的是那通往天际的海堤,还有堤上那一排排整齐的杨树和刺槐树。</h3> <h3>  蓝天白云下,金灿灿的稻田一望无边,沉甸甸的谷穗里,有着知青曾经流过的汗水。</h3> <h3>海堤上的“江苏省管方强农场海堤”标牌</h3> <h3>  五孔闸,海堤上的水利设施。大家回忆当年冒着酷暑、顶着寒风到海堤外上河工、割芦苇、岗门草,经历过许多难忘的事,至今记忆犹新。</h3> <h3>“五孔闸”国家测量标志</h3> <h3>  堤外,那熟悉的滩涂一望无边,远处迎风摇曳的芦苇,好象在欢迎我们这些当年的“主人”,又似乎在聆听我们讲述四十年前这里发生的故事……。</h3> <h3>  海堤上的防风林,林间小道向北可通往新洋港。当年步行30多里到新洋港买虾干走过这条林间小道。</h3> 农场场部 <h3>苏强警体馆</h3> <h3><h3>现在农场场部的“苏强宾馆”,住宿条件不错。</h3></h3> <h3>农场场部附近的“方农酒店”</h3> <h3>这是离场部不远处的“江苏省方强强制戒毒隔离所”。</h3> <h3>风电是苏北沿海地区的绿色发电设施</h3> <h3>位于场部的方强海滨广场</h3> <h3>方强农场场部的“苏强大桥”,替代了原来的场部大桥,场部大桥通往六、七、八营。</h3> <h3>原场部大桥已拆除,只留下两岸的桥墩。</h3> <h3>唯有那桥下的西潮河水流淌不息</h3> <h3>大桥南堍是当年的轮船码头,知青探亲回城在这里乘船去盐城转车。</h3> <h3>  現在方强农场到盐城的交通方便了,农场场部到S331省道有定时专门班车往返,在省道转乘K2路公交车到盐城。</h3> <h3>通往盐城的公路</h3> <h3>再见了,方强农场!</h3> <h3> 四十年前的这段经历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虽然让我们失去了许多,但也让我们收获不少,我觉得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结识了许多患难与共的兄弟和朋友,这缘份、这情谊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好好珍惜。<br></h3><h3> 重温过去是为了过好当下,享受当下的生活,回忆昨天是为了珍惜今天,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这是我们此次“方强之行”的目的。衷心祝福老同学、老朋友们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每一天!</h3> <h3>(以上照片和视频2018年11月2日至3日拍摄于方强农场 )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