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香山

来自南都的闲云野鹤

<h1><b><font color="#1564fa">说起北京的香山,就会想到香山红叶,每逢到了秋季,香山都会成为游人的海洋,人潮涌动,摩肩接踵,网上报道说,很多人来了,看到的不是红叶,而是人。<br></font></b><b><font color="#1564fa">我不喜欢凑这样的的热闹场面,即使再好的景色,也不来。看景要的是一种心情,如果过于拥挤,过于闹吵,就失去了看景的味道了。<br></font></b><b><font color="#1564fa">&nbsp;&nbsp;&nbsp;刚过完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来北京出差,周六闲暇,便和朋友一起去了香山。<br></font></b><b><font color="#1564fa">&nbsp;&nbsp;&nbsp;首次来香山,不知道过去怎样,现在实在方便,已有通往香山的有轨电车,我们住在巴沟附近,离地铁站很近,巴沟地铁站是开往香山的西郊线的始发站,我们买好票,坐上快捷宽畅的电车,二十多分钟就到香山了,北京的交通网络太发达,现在的人们赶上好时候了。<br></font></b><b><font color="#1564fa">&nbsp;&nbsp;<br></font></b><b><font color="#1564fa">&nbsp;</font></b></h1> <h1><font color="#1564fa"><b>早春的北京,除了腊梅盛开之外,花草树林虽说已悄悄萌动,但看在眼里的仍是一片枯枝萧瑟,灰冷苍茫的景色,加上正遇到重度雾霾天气,实在没有好看的景致,估计不会有什么人去香山的。谁知到了地方才发现,去香山的人并不少,从口音上判断,大多都应是本地或在本地工作的外地人。<br></b><b>&nbsp;&nbsp;&nbsp;原来,人们来香山,并不只是看红叶,不同的季节有不同季节的味道,著名作家梁衡写的一篇《冬日香山》有这么一段话:“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br></b><b>没有作家的文学境界和思维深度,但也在努力寻找外面世界与内心的情感的碰撞,看看香山到底与其他的景致有什么不同?除了红叶,到底还有没有看的。<br></b><b>带着疑问和思考,开始了一天短暂而匆忙的行程。<br></b><b>出了地铁口,向西步行200多米,便是公园东门前的买卖街。经过翻修的街道看上去洁净整齐,却失去了曾经原汁原味的古韵,唯有店铺前那一棵棵粗壮斑驳、枝虬弯曲的百年古树,以及凹凸不平、笨拙厚实的青石板路,见证着香山的古老。</b></font></h1> <h1><font color="#1564fa"><b>&nbsp;来前,自己还是做了些“功课”的,到网上查查香山的历史,看看名家的散文,摸清香山的游赏景点以及路线图,但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了解,其实到了跟前,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走。<br></b><b>&nbsp;进了东门,看介绍,有三条线路可以登上山顶,第一条路线是进了勤政殿的宫门,南行旋即折西,过原香山饭店往前,可达“双清”和“半山亭”。“双清”是与半山亭对峙的一个小院,因院北有两个山泉从山脉中奔腾而出,流入两个小池,终年不涸,故名“双清”。传说双清是金章宗“梦感泉”的故址。第二条路是由宫门往北,可以游览眼镜湖、见心斋、昭庙、琉璃塔。第三条路线是在入宫门后,向西南行,绕过“十八盘”,经过洪光寺旧址,直登最高峰——575米的香炉峰(“鬼见愁”)。<br></b><b>景点的介绍归介绍,实际上,登山的路是四通八达,加上路径标牌也不是特别清楚,这对我们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走着走着便迷路了,也不知道走的是什么线路,前面是什么景点,到最后只好随心所欲,走哪算哪,只要能到山顶就行。<br></b><b>&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向着香炉峰进发。一路上,松柏森森,或枝杆连理,或笔直挺立,亭台楼阁,若隐若现,深藏不露,蜿蜒石路,盘山而上,曲径通幽。虽说看不到春的妩媚,夏的热烈、秋的浓艳,却看到冬的清静和不屈。走到路边,些还在枯萎的草木旁边,我忽见新发的竹叶、松叶、梅蕾,这不是春天的信号吗?看似万木萧瑟,实则有着则春的萌动,蕴含着生机和希望,我突然想起了一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世间万物,都着辩证的哲理,都是相互转化的,因此无论任何时候,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要灰心丧气,任何时候都要乐观向上,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要像这儿的松柏,不惧严寒、不畏寂寞,凭着顽强的意志,就一定会迸发着强大的生命力。</b></font></h1> <h1><font color="#1564fa"><b>走着走着,从远处的高台的林深处,传来一组合唱队的美妙歌声,原认为是公园管理方设立的路边音响发出的,结果到近儿一看,是一群老年合唱团在一个森玉笏的景点附近,正在高唱红歌《北京的金山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我爱你中国》等,这些老人看上去个个精神抖擞,姿态优雅,歌声嘹亮,音质甜美,唱起歌来挺专业,让我们这些过路的游客也听得热血沸腾,心潮涌动。朋友说,北京这地方儿层次就是高,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人,说不定都是些老艺术家,哪个院校的教授什么,老人们也真会玩儿,别出心裁能跑到这深山老林里唱歌,环境幽静,过瘾!<br></b><b>&nbsp;&nbsp;离山顶越来越近了,台阶也变得越来越陡峭,越来越难走,上山的人们一个个都是累得心喘虚虚,怪不得民间把香炉峰叫做“鬼见愁”,确实有道理。虽说我也算是“奔六”的人了,但从山下一路走来,却没有太累的感觉,我一直是不紧不慢,步态轻盈,竟把同行的年轻人,都甩在身后,有的说,天哪,我已经有点“晕山”了,于是他们满头大汗地问我,如何能这样?我回答:心静自然凉,来登山,趣在一个登字,真正的享受在于登的过程,而不要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大家听后点头称赞。</b></font></h1> <h1><font color="#1564fa"><b>来到山顶,这儿已是人满为患,人们争相在香炉峰前合影留念,我呢,则独自一个人,静静地站在东边的重阳阁前,凭栏远眺,远处是烟霭茫茫,亭台隐隐,再远处,北京城已笼罩在缥缈烟雾之中。我一直在纳闷,这么个季节,这么个鬼天气,人们还如此兴致地来香山?来到山顶才有深切体会:原来,这香山的确有独到之处,从距离上讲,离北京20公里,不远不近;最高峰海拔575米,不高也不低;从植被上讲,茂密有疏...这儿幽静、这儿的负氧离子、这儿的历史文化、这儿的鸟语花香,实在是恰当好处,让人舒服不已。怪不得从金朝开始,历代的皇家贵族都在这儿兴建亭台楼阁,殿宇廊轩。毛泽东主席在全国解放前夕,也率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的双清别墅,在这里写下著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文章...<br></b><b>在山顶上转了一圈,体验一下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找一找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登顶的成功喜悦,忽然看到山顶的中间有一个大大的石头,上面刻了大大小小不同字体的福字,这一个个福字,早已被游客们触摸得锃亮发光,褐渍斑斑,周围的一个个树上早已被游客们的祈福红丝带厚厚地缠绕着,这是善男信女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和愿望,此时此刻,哪个人何尝不想以这种最原始最真挚的方式把上天赐予的福字和对未来的良好心愿留到天地之间,带回家去。</b></font></h1> <h1><font color="#1564fa"><b>时间匆匆,太阳已经西移,该下山了,路边的一个指示牌上写着:上山每公里20分钟,下山每公里20--25分钟,看来上山容易下山难啊,正说着,看见前面的下山长长的阶梯上,有一个小伙子正背着女友,一步一个台阶艰难地往下走,我不由感慨,现在的年轻人真浪漫,难道爱情竟由用这种惩罚体力的方式来考验的吗?咱也从年轻时过来,年轻真好。<br></b><b>&nbsp;&nbsp;我们是从北边的索道附近下的山,路上分别经过了梅谷、眼镜湖、昭庙、见心斋、碧云寺等,因为经历了上山下山的长时间奔波,早已是人困马乏,力不从心,两条腿有点不听使唤了,看来不服老是不行了。对于经过的景点只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然后赶紧找一个山下的饭店填饱肚子,饭店老板见我们是刚从山上下来的游客,就问我们到香山去了哪里?我们一一作答,老板说:双清别墅去了吗?香山寺去了吗?玉华山庄去了吗?山路十八盘去了没有?我们说都没有。老板说,不去香山寺、双清别墅,就等于香山没来。因为那一块才是香山的核心区,也是景色最好的地方。<br></b><b>&nbsp;&nbsp;老板的话儿,让我们的心凉了一大截,原来我们只游览了1/3不到,最精华的部分也没有看到,同行的朋友说,看来这一趟留下太多的遗憾,只能有待下次再来补上了。<br></b><b>&nbsp;&nbsp;不过,我倒觉得没什么遗憾,到一个地方旅游,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不必大而全,关键在于你最想看的是什么,再好的景致,你不喜欢,也没意思,不好的景致,如果能对上你的内心,也是美的。最好的景色其实在自己的心里。比如,这一次来,本来是看这儿的历史,这儿的建筑,因为香山的历史有800多年,元、明、清都在此营建离宫别院,为皇家游幸驻跸之所。今天的布局和规模,主要以清代为主,尤与清乾隆帝有关,他在执政期间在此兴建亭台楼阁,形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后筑围墙并赐名“静宜园”,名列京西“三山五园”。但是如此宏大的历史遗迹,都于1860年八国联军侵占中国时烧掉了。之后包括民国时期陆续修复的建筑又毁于文革时期,所以,这里的古老其实只是一个记忆,一个记载,我们闻到的是建筑上的浓浓油漆味,中国曾经的屈辱史总在不经意间让人遇见。所以不看,或少看,也无所谓。<br></b><b>于是,我以为旅游,正如吃一顿丰富大餐,不同口味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各取所需,我倒觉得,香山之行,我呼吸了这儿的新鲜空气,我通过登山磨砺了我意志,我感受到了探寻自然的美妙,这已经足够了,这也是为什么如此的季节、如此的天气,还挡不住北京城那么多的人们,原来他们都是想从重重的污染空气中跳出来,到这还算清新的空气中透透气,这些人挺聪明。</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