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严母慈父

海里一粒沙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前言 </b></h1><h1><b> 想做这一美篇的想法由来已久,首先要做准备工作,比如寻找老照片,了解父母曾经的经历。父母如在世已是耄耋老人,如今在世或知晓他们经历的人微乎其微。小时候父母在聊天时谈到的一些事情,依稀的还有一些记忆,就把这点滴的记忆留存下来吧!(照片拍摄时间无法考证,文中照片无前后顺序可言)</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这张照片上模模糊糊留有“赴朝归国留念,1951年12月31日”的字样。如果按照片上的时间计算,母亲当时应该25周岁。母亲曾是抗美援朝大军中的一员,当时在部队的职务是文书。部队从朝鲜回到丹东,母亲代表志愿军在电台讲话。 </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50年父亲是铁道公安21师的一名医生,医院所在地在石家庄,临近的石家庄国际和平医院即是白求恩医院。铁道公安与地方公安无论佩戴标志、工作任务、职权范围不尽相同,铁道公安的主要任务是,在抗美援朝初期,确保军事设备设施、桥梁、山洞、运输的绝对安全(以上资料是父亲老战友史叔叔提供,在此向史叔叔表示感谢)。当时铁道公安司令部设在天津,我姥姥家也在天津,姥姥患有疑难杂症(确切的病情不详),父亲华佗再世,为姥姥医治痊愈,可见父亲医术高明呀!这件事可能是父母姻缘的红线吧!我曾多次听父亲说过,他在天津医院进修(医院名称我不详,后在一张照片的背面看到有54年天津第三人民医院的字样,父亲也许当年就在此进修),他老师名叫王鸿烈,父亲很敬重他的老师,经常与老师通信,每到去天津时还会看望他的老师。七十年代我多次将父亲写给他老师的信送到火车的邮政车上(顺便说一下,我家住在火车站附近,下午四点多钟有一趟火车,由阿尔山~白城,列车挂有一节邮政车,每当父母需要邮寄信件时,我会到邮政车车下敲门,工作人员会接收我的信件,那时的人真的很友善)。1955年父亲入住大连,当时大连地区由苏军占领。那时通讯不便,只能鸿雁传情,这张相片是父亲在1956年6月22日拍摄,通过“鸿雁”送到母亲手中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父亲太帅了,就是个美男子。父亲是一个心地善良、为人正派的好医生,他急病人所急,解病人所难,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我父亲就是这样的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毛笔字写得苍劲有力!现在看来这张照片也应该是摆拍😂执笔写书法的叔叔后来转业到了大连。</b></h1><h1><b>拍摄时间:1960年8月1日</b></h1><h1><b>拍摄地点:马兰村工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两代军人,老兵带新兵!</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妹妹圆了我的军人梦!</b></p> <h1><b>  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我曾听过父亲讲的很多事,但年少的我左耳听右耳冒,等到想了解父亲曾经的经历时,已无人知晓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父亲和我的两个叔叔。两个叔叔都是教师,一个在县里教书,一个在村里育人。父亲身为长子,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为我的爷爷奶奶尽可能提供相对好的生活条件,我们家的条件不错,在财力物力上尽可能多的帮助爷爷奶奶改善生活。这一点上我的母亲功不可没!!!给我做出榜样!</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哪个少女不怀春?瞧,这对伉俪,郎才女貌!有人说我漂亮(谁豆蔻年华不是如花似玉、天生丽质)😂原来是有强大的基因呀😄看来我一定是亲生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母亲由于跟随父亲多次调防,从事过很多职业。我依稀记得母亲曾经做过银行职员、供销社会计、粮店会计、(粮店和供销社是否是一个单位我不知晓)教师等。这几张照片应该是母亲在银行工作时,培训期间拍摄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我小时候曾经在辽宁的孤山住过,这张照片拍摄地点就是孤山。带瓜皮帽的就是我,能有两岁?没有正确答案。照片中是姥姥、母亲、两个哥哥和我。</b></h1><h1><b> 小时候的我在天津的姥姥家住过一段时间,母亲定期给姥姥汇款,邮递员送汇款单上门时,需要在汇款单上加盖名章(名章天津人称之为“戳”,大连人称之为“印”),喊姥姥拿“戳”签收!以后邮递员再来送汇款单时,我也会大声喊,拿戳!姥姥的邻居逗我说,你姥姥叫什么名字?我说叫拿戳😂</b></h1><h1><b> 1977年姥姥患肺癌,我那时正在天津,不知是二姨还是舅舅对我说,(他们在逗我)让姥姥去你们家吧?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我想的是,天津那么大都没治好姥姥的病,我们小山沟缺医少药姥姥的病能好吗?我没回他们的话。也许姥姥换一个环境对她的病情有好处呢!这也是我很遗憾的一件事!</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哥哥们先后参军,其实我是一个“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孩,小时候会在家里偷偷穿上父亲肥大的军装,把军帽反着戴,帽子便成了女兵带的无沿帽。那时梦想着成为一名飒爽英姿的女兵;亦或是一名高等学府的天之骄子,最好是二者皆有之,那便是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可惜我的梦想与现实大相径庭、天壤之别、背道而驰!1983年很多军人家庭的子女参军,当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和梦想中一身戎装的我失之交臂。不是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吗?那我就假装是一名女兵吧😊一名15岁的文艺兵😜(文艺兵年龄小)</b></h1><h1><b> 拍摄时间:1979年10月27日</b></h1><h1><b> 拍摄地点:索伦街里</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这张照片是父亲的战友,转业离开索伦的当天,再次前来看望曾经帮助过他的老首长,依依惜别。</b></h1><h1><b> 从照片的背景中可以看出,我们家当时住的房子,非常简陋,墙是用黄土堆成。房子年久失修,墙土下沉堆积在一起,随时都有塌陷的可能。环境虽然很艰苦,但我在那里愉快地度过了我的学生时代。</b></h1><h1><b> 拍摄时间:1983年或1984年</b></h1><h1><b> 拍摄地点:索伦</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我二哥和母亲的合照。我小时候家里有“海鸥”牌120照相机一台,父母亲非常支持我各方面知识的学习,那时候洗出来的照片都是黑白的,我会把睡觉的屋子(当时我住在农村,住的条件很差)当做暗房洗照片。小时候年少无知,其实照片很多,当时也都没留意,现在看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往日不可重现,照片是永久的陪伴!</b></h1><h1><b> 拍摄时间:1983年11月28日。</b></h1><h1><b> 拍摄地点:索伦</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这种照片在那个年代很流行,一张照片出现不同的二、三个背景。母亲不是居家小女人,善良、正直、耿直!父亲老战友遍布全国各地(军队转业到地方),有时会有自然灾害的发生,母亲都会尽自己所能,邮寄钱或全国粮票帮助他们(那时的全国粮票是很金贵的),她对需要帮助的人出手很大方,但对孩子们有时候会很吝啬,我终身难忘的一件事,小时候物质匮乏,一次商店来了少量的女孩头上用的彩带,我借了老师一角钱(我母亲就在学校工作)买了,一角钱对于我的家来说真的是九牛一毛,但母亲对我进行了严厉批评。母亲小时候爱看书,将买午饭的钱节省下来,一日看到一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地上坐着一个孩子,母亲把她攒的买书钱全部给了妇女,这种行为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的一次偶遇,母亲知道自己的善心被妇女愚弄了!我想说的你懂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我们家在1985年搬到大连,每到春天房前鲜花盛开,环境很棒!</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大约在1987年吧,我的舅舅来大连看望母亲😊照片中的景点是哪?可能是星海公园。母亲是家中长女,舅舅是家中唯一一个男孩,姐弟的年龄相差近20岁。舅舅是知青在四川插队很多年,千辛万苦最终回到天津,母亲对舅舅更偏爱一些。</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拍摄时间:1987年(暂定)</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父亲原本去丹东还是五龙背(记不清了)疗养,期间因高血压在丹东住院,我和我的“拉菲克”(不懂什么意思可以问度娘😂)前往丹东。我俩和父亲在鸭绿江畔留下合影! 我是保健医,他是警卫员😂😂😂一左一右保护着首长😄😄😄</b></h1><h1><b> 拍摄时间:1987年夏季</b></h1><h1><b> 拍摄地点:丹东</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预备役”人员加入全家福的队伍中,俩个“黑又亮”身体健壮,单看肤色可以是“非洲”一族!</b></h1><h1><b> 拍摄时间:1988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85年我调转工作来到大连,新的职业是列车员。我担当的是进京列车,途经天津,天津的亲戚时常来站台看我,时间很短暂,列车在天津站好像停车12分钟。短暂的见面后就期待下次的相见。</b></h1><h1><b> 拍摄时间:1988年春节前</b></h1><h1><b> 拍摄地点:天津火车站</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二姨及女儿等来大连看望母亲,此时我已有身孕,陪同她们游览大连。照片中的二姨和母亲在同一年、相距20天的时间先后离开了我!怀念您们!</b></h1><h1><b> 拍摄时间:1989年8月</b></h1><h1><b> 拍摄地点:星海公园(暂定)</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下面两张照片拍摄地点是中山广场,多年后的中山广场已没有当时广场中间的喷泉!</b></h1><h1><b> 现今的中山广场是仿巴黎市街建造,直径212米(原称为尼古拉广场)为市中心,设10条大道向四周辐射。广场周围建筑有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风格和折中主义等,这些建筑现大部分被金融机构使用,是大连市的金融中心。</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母亲很喜欢她的外孙,对外孙教育很严厉,衣食做行都严格要求,当时孩子惧怕姥姥,多年后孩子从心里感激和敬重姥姥。这张照片是儿子五个月大的时候,因病住院,痊愈后与姥姥合影。</b></h1><h1><b> 拍摄时间:1991年夏天</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这是孩子一周岁时,两家老人聚在一起。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惜已成为回忆,四位老人现如今只有一位健在。</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拍摄时间:1991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母亲远在兰州的妹妹、我的老姨来大连。老姨是跟随老姨夫支援大西北去的兰州。</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儿子小时候参加美术班学习,他将自己的作品作为拍摄道具载入时间的岁月中。儿子的习作我都收集起来,为了鼓励儿子认真、努力学习,我在家里为他举办个人画展😂并针对部分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我对儿子说只有高水平的人才能看懂你的画😂儿子的习作被我当成珍品,可惜的是被不法之徒毁于一旦。我想永久保留的愿望成为泡影!</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拍摄时间:1994年7月5日</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母亲的二妹妹、我的二姨带着她的外孙,从天津来大连看望我的父母亲。二姨对我有恩,在我产假期间,为了减轻我父母的负担,放下自己的家事来照顾我,我心存感激。二姨和母亲在同一年、同一月离开了我,想念您们!</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拍摄时间:1995或1996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父母亲与邻居叔叔阿姨的合照,照片中的阿姨有的已经离世。</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昔日的邻家小女孩如今已博士毕业,感叹时光飞逝!</b></h1> <h1><b>  母亲与单位同事参加活动。</b></h1> <h1><b>  母亲单位组织活动去横山寺!</b></h1> <h1><b>  老友相见甚是欢喜!</b></h1> <h1><b>  下面两张照片是父亲单位组织活动!</b></h1> <h1><b>  父亲在古稀之年热衷于写作,曾参加大连日报社新闻学校组织的新闻摄影专业的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父亲的三篇回忆录收集在《抗大回忆》一书中,三篇文章分别为《14岁的青年排长》、《爸爸的愿望实现了》和《抗大领我走上革命路》。</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与培训班的老师合影留念!</b></h1> <h1><b>  父亲是西岗区长青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为小学生进行传统教育!</b></h1><h1><b> 拍摄时间:1994年4月9日</b></h1><h1><b> 拍摄地点:白云雁水健身公园</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2006年我带着年已八旬的母亲乘飞机去往“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之前做的工作是,我原来的“拉菲克”已转正成为我的丈夫,我们领着母亲前往医院做体检,结果一切正常,我和母亲踏上征程。得知我带母亲乘坐飞机,我的好友、同事替我担心说,80岁高龄还敢领着坐飞机?母亲一生乘坐过很多交通工具,部队的军舰、铁路上的摩托车、农村的毛驴车等😂唯独没坐过飞机✈️我要让她老人家体验一下,让遗憾的事情减到最低,就像我哥哥说的那样,哪怕让咱妈上去就下来也行(指飞机的起降)。到了桂林游玩时,未经母亲的同意,我买了观看芦笛岩的门票,母亲坚决不进岩洞,我还埋怨来一次无论如何也得看看。多年以后因为我自身的身体情况,我终于理解了母亲,她不是不想看,而是她的腰、腿不配合她。没有亲身经历,你真的对一件事很难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对任何人或事不要舔皮论骨、妄下结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这是母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乘坐飞机,从表情中可见母亲非常高兴。当时我的条件有限,否则我会带母亲飞往异国他乡,观赏异域风光,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我们在桂林游玩留下的纪念照。第一次自己出去玩(用现在的话说叫自由行),我带着母亲出游其实心里没底。到达桂林两江机场后,乘坐大巴去往桂林市内,住的地方没有着落,我们沿着大街一路走一路问,最终找到一家旅馆,随后游览市区。人的潜能是无限大的,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一日,我们游玩回来母亲想吃馒头,白天我们曾见到过卖馒头的流动小贩,于是我乘坐公交车,在人生地不熟的桂林街道上找寻“馒头”😂天已黑下来,我努力地回忆来时行走的路线,最终还是绕了很多路才回到旅馆。我们一路上吃、住都很简单,因为我经济能力有限,又不想花父母的钱,现在想想真的很对不住母亲,应该找家星级酒店,让她老人家体验、享受一下。遗憾终生!终生遗憾!</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我们从桂林乘船去往阳朔,船从漓江漂过,在船上观赏两岸风光。岸边一丛丛、一片片的竹子如同北方河边的柳树一般。</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阳朔的夜景很美。</b></h1> <h1><b>  我和母亲玩了一次漂流。</b></h1> <h1><b>  有一种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感觉!</b></h1> <h1><b>  阳朔大杨树位于阳朔县的月亮山景区,是一棵千年古树,树围有七米多,高达十七米,所盖之地有一千多平方米,是阳朔一个著名景点。</b></h1><h1><b> 电影《刘三姐》中阿牛哥和刘三姐对歌、抛绣球、定情终身的一场戏就是在树下拍摄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我们在桂林两江机场候机,抽空给母亲拍照,在我们登机时,看到年长的母亲,其他乘客主动让母亲先行。我的心暖暖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2008年母亲82岁生日。两位老人一辈子无欲无求 !</b></h1> <h1><b>  2008年9月14日,母亲和从兰州来大连的老姨来我家,当时母亲精神矍铄,再后来的两年时间里,母亲饱受病痛的折磨,现如今两位老者均以驾鹤西去!</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根据照片推断,时间大约在2010年之前,在沈阳生活的小叔小婶,在儿子和女婿的陪同下,来大连看望我的父母亲。照片中大家精神面貌很好,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的父母和小婶先后离开了他们生活的这片热土。</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看背景应该是白云雁水公园(现改为白云雁水健身公园),时间不详。</b></h1> <h1><b> 父亲的老战友,原为大连军医学校的赵叔叔也离开了我们!</b></h1><h1><b>拍摄时间:1992年5月25日</b></h1> <h1><b>  我的“御用司机”带着他的岳父岳母游览滨海路,木栈道上留下他们的足迹👣</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御用司机”带着我和父母去星海广场,照片背景是贝壳博物馆,照片拍后不久,建筑物被拆除。现原址已建成为大连一方城堡酒店。</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多年前父亲就开始摆拍😂看来我是得到父亲的真传😂</b></h1> <h1><b>  好羡慕他老人家看报纸不用戴眼镜😂</b></h1> <h1><b>  想不起来父亲乘火车去往哪里了?家里的长辈们只要乘坐火车,我一定为他们购买软卧,让他们有不同的体验,不辜负他们自己的一生,也充分显示出我的孝心😎</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生活中的真实写照。</b></h1> <h1><b>  我是家中唯一的女孩,没有娇生惯养,没有穿红戴绿,父亲很宠我,一生中没对我动过一手指,每当母亲责罚我时,父亲就像鸡妈妈一样,护我在翅膀下免受皮肉之苦。列车员的工作与我以前工作差别很大,我非常不适应,经常以泪洗面。一次母亲对我说,你爸爸说,红(父亲称我的小名)高兴,我就高兴,红不高兴,我就不高兴。每每说到此,我都会哽咽,眼眶里含着泪水。我也很内疚,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好的情绪带给了父母,让他们为我担忧了。</b></h1><h1><b> 2019年2月15日,大连的第一场雪,睹景思父!小时候我们家在偏僻的地方生活过,房前屋后都有小块土地,一日雪后的晴天,我在房后的地里画了一个小人儿,爸爸进家里对我说:“雪地里的小人儿是谁画的?真好看”。我心里想画的什么破玩意,还好看?多年后的我终于理解父亲当时说话的含义。女儿是父亲前世情人,每个女儿在父亲心中都是稀世名花,无人能替! </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语 </b></h1><h1><b> 人的一生接触到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总有一些人或一些事影响着你的一生。我永远记住父亲曾说过的一句话:“不怕秀才衣服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这句话在潜意识中鼓舞着我。我因种种原因与大学失之交臂,这也是我一生中非常遗憾的事情之一。母亲身为家中长女,要切身地帮父母承担家庭重任,也许是母亲从小的经历,促使她对我进行各方面的锻炼。比如,在学校放假期间,让我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去骑程半小时路程的地方,将学校老师们工资取回(当时母亲做财务工作),当然现在看可能不符合财务规定。再者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一个人乘坐火车到天津舅舅家。那时有急事需要拍电报,电文(电报上的文字)由邮递员像送报纸一样送到家中。我到天津站后没人接站,于是我将带给舅舅的大件物品寄存在火车站,拿出舅舅家的地址,在偌大的、地震后重建的天津市按图索骥。我在舅舅家美美地睡了一夜后次日上午,电报姗姗来迟,浪费了母亲的电报费!(电影、电视剧中有拍电报的画面)。每次事前,母亲会将可能发生的事预先告诉我,提示我怎样应对,正是我有如此多的经历,1985年我一人来大连联系工作,在火车站前躲过骗子一劫😎有惊无险!母亲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母亲去世后的日子里,我经历了很多事,我真的很感激母亲对我的教育,让我成为一个有担当、善解人意之人。父母亲晚年生活不便,我们找了保姆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那时上班最怕手机铃响,接电话一准是保姆辞工。父母的健康和保姆是否尽职尽责,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里,一日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这一幕恰巧被有事来找我的孩子看到,我几乎接近崩溃的边缘。母亲去世后不久,父亲住进医院,每况愈下,各种器官的衰竭,不能自主咳痰,不能自己翻身,不能自主吞咽食物……,为了维持生命,需要打鼻饲。正常人鼻子里有根头发,我们都反应特别敏感,打鼻饲需要把像筷子粗细的胶管从鼻腔插入,苦不堪言!!!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送饭。配餐要营养均衡,我爱人咨询专家、征求主治医的意见、采购各种食材,保证父亲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我爱人为我父母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小事”,为老人在一楼阳台外楼梯口处、屋内走廊安装不锈钢栏杆,方便老人步行确保安全。父母家墙壁内层漏水,造成墙皮脱落,住在一楼本身就潮湿,房漏偏遇连雨天!我爱人联系父亲所在的干休所,商讨后父母房子得到改造修建,父母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此外还为我父母看病取药,拉他们兜风观景!不是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吗?这个女婿能顶两个儿!看到受病痛折磨的父母,心里很矛盾,不回家、不去医院看望,心里还惦记,看到他们痛苦的样子心里又难过,又无能为力,我真想变成孙悟空,拔一根汗毛可以变成好多小猴子,让它们各负其职。从老人的身上我总结,一定要保证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够享受生活,才不给儿女添麻烦,过有质量的生活!现今父母离世多年,他们教育我很多话得到验证。感谢父母把我培养成善良、上进之人!感谢父母给我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智!如果有来世,我做你们的母亲,我要把你们给我的爱加倍奉还给你们。爸爸妈妈您们的言谈举止将伴我一生!一首歌名道出我的心声~真的好想你(们)!</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