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洋楼的回忆

逍遥

<h3>  前些天,带圣诞节放假的女儿回去看望爷爷奶奶。</h3><h3> 两年来,父亲经历了一场大病,明显虚弱了很多,尽管正发着高烧,见到孙女,依旧开心的不得了,照例又包了个红包,鼓励孙女好好学习,奶奶在边上说,收下吧,这可是你爷爷上战场的奖励!</h3><h3> 原来,国家今年开始给参战的老兵发放补助了。尽管这点补助算不了什么,但是对老人们来说,却似一道冬日里的暖阳,给他们的余生平添了一份荣光。</h3><h3> 对女儿来说,她完全体会不到什么。可对我来说,一个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来说,心里却五味杂陈,类似电影《芳华》那个年代的桥段,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把我拉回到三四十年前的童年时光——</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那些树们、花们,你们还在吗?</font></h1> <h3><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我5到15岁的时光是在红洋楼部队大院度过的。其中有七八年光景是住在一幢带走廊的平房里。<br /> 这幢房子位于大院南侧家属区中部,约有十户人家,那时两家共用一间厨房,没有卫生间,需要跑到走廊外的公共厕所去方便。<br /> 走廊分东西两个门。<br /> 东门外,有一个公共水房,内砌水台,上装十余个龙头,周围住户都来此取水,平日里的淘米洗菜、洗衣浆衫也在此进行,是个人员聚集的热闹场所。<br />  水房背面是公共厕所,墙上满是淘气孩子的下流话。厕所背面是大院的南侧院墙,墙外是水沟和马路。<br />  水房门前,有棵老榆树,枝繁叶茂,浓荫蔽日。再往前至操场边缘有几棵合欢树,含羞草状的叶片,花季时一团团粉红色绒花盛开其间。<br />  水房东侧有三排平房,中间一排门前有枣树数株,那儿的孩子像家中宝贝一样看护着它们。<br />  水房向北穿过操场即可抵达司令部。每逢夏季,门前满架的葡萄,令大院所有的孩子挂念。<br />  司令部再往北,是飞行大队的营房,那边有几棵苹果树,挂果时节的酸甜回忆,让人满口生津。</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重新回到我家所在走廊的西门。门外也有一水房,格局同东侧相仿,只是水房背面无公共厕所,令西侧的住户颇为不便。<br /> 西侧水房门前,栽了一片儿美人蕉和鸡冠花,还有花儿像喇叭、种子像黑色小地雷般的紫茉莉。<br />  再向北至水泥篮球场边、防空洞入口那块儿,有几棵大槐树,花开时节,一串串白生生的槐花,在蜂飞蝶舞中芬芳四溢。<br />  还有一棵稀罕的核桃树,就长在槐树附近平房的窗前,结在青皮里的果实,脆嫩涩口。</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br /></font></h3><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当时我们家有两间房,门对门分列在走廊两侧。<br />  北窗外有泡桐数棵,紫色花朵像一串串迎风摇曳的风铃,去花萼,每一朵花儿都可以吮吸到甜甜的花蜜。<br />  南北窗外栽种更多的是叶片比巴掌还大的青桐树,葱郁挺拔。但会飘落黏黏的白絮,让晾衣服的人家躲之不及。不过结的桐籽却十分讨喜,晒干炒熟,香脆无比。</font> <h3><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时候房前屋后空地很多,都被勤劳的人们用心捯饬成菜园和鸡舍。<br />  那些悠闲的鸡们,结伴穿行在种满绿色韭菜、红色番茄、紫色茄子的菜园里,它们白天捉虫、斗架、生蛋、打鸣,晚上老实听话地回到自家的小窝栖息,就像大院玩儿累归家的孩子一样。<br />  <br />  物质匮乏的年代,让嘴巴快乐,是每个孩子的念想。我们熟悉大院里每棵果树、每片自留地的果实。季节更迭,它们轮番登场,陪我们度过童年的每个春夏秋冬。<br /></font></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2、一只乖巧的母鸡</font></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记得当时家里养了只聪明的母鸡——小白,红红的冠子,白白的羽毛,用装苹果的柳条筐作窝,放养在屋后的自留地里。早晨放出去自由溜达,天黑自己跳回筐里休息,每天总会下一枚鸡蛋奉献给我们。<br /> 有一天晚上,忘了给筐扣盖子压砖,小白被黄鼠狼叼走了。我一整天失魂落魄四处寻找,晚上在筐子里重新发现她的时候,已经遍体凌伤,死了,身下压着一枚带血的鸡蛋。<br /> 此后多年,眼前常浮现出小白的影子,内疚不已!我这辈子再也遇不到这么乖巧的鸡了!😭😭😭</font></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3、童年游戏</font></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记得小时候大院男孩儿喜欢玩儿的游戏有"补锅"。用胶泥捏成锅状,使劲往地上摔,炸得窟窿越大,赢的胶泥越多。跟小伙伴们常常较劲儿到天黑,乐呵呵地捧着一堆没用的胶泥回家。<br /> 还有个游戏叫打"梭",就是用一个板子磕起一个木块儿使劲儿抽,抽得越远,木块儿扔回来的难度越大,好像磕的过程中能把木块儿颠个几下再抽出去还有多抽的奖励。有阵子操场上常常看到两队男孩奔前跑后玩儿得不亦乐乎。<br /> 男孩儿热衷的游戏还有拍洋画、摔四角。为了找纸叠四角,我常常跑我妈单位卫生队偷病历、化验报告,结果不幸染上甲肝,休学2个月住院,我兴高采烈不用上学,吃得脸圆肚肥,却也害得我爸隔离停飞二月,气得骂娘。<br /> 男孩儿女孩儿都爱玩的游戏是抓杏仁儿或石子儿。从少到多,按规则依次抓几颗在手里,放几颗在地上。记得放学后,小伙伴经常扎堆儿在走廊里玩耍,追跑哄闹,我还因此被掀起的竹帘挂豁了眼角。</font></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4、捣蛋小子</font></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备战备荒的年代,飞行团大院的防空洞直通机场。这些纵横交错的地下巷道则成了大院孩子玩耍探险好场所。于是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煤堆上的油毛毡被淘气的孩子撕得惨不忍睹。点着油毛毡,我们抹黑前行,无惧手上烫出的水泡和身上甩上的柏油滴。<br /> 记得有一次,在防空洞中意外发现了另一拨大孩子的藏宝洞,里面竟然堆了筐从飞行空灶食堂偷来的鸡蛋!我们欣喜若狂,立即找来煤油炉煮熟了享用。吃腻了就开始糟蹋鸡蛋,像手雷一样往远处闻讯赶来的孩子身上乱扔。<br /> 类似淘气的事情数不胜数,比如那时流行玩弹弓枪,为了获得折弹弓枪的材料,大院多少人家晾衣服的铁丝遭了殃,我因为折弹弓枪的手艺好,小伙伴偷来的铁丝大都经过我手祸害掉了;还有为了弄把小匕首,大老远跑到铁道边,拿根大铁钉放到铁轨上等火车去压;唐山大地震那会儿,钻进各家防震棚里偷吃的、瞎玩,有淘气的孩子抽丝瓜藤模仿大人吸烟的样子,结果把一家篷子给烧了;还有我们那时喜欢摸黑偷摘营房边的苹果,躲过哨兵,翻围墙偷采一军首长院子的葡萄;顺着排水管爬进一军电影院厕所,再摸进剧场偷看电影......做了多少罪恶滔天的事情啊!😂😂😂<br /></font></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5、淘气往事</font></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记得小时候夏天洗澡,常被我妈拎到公共水房,和一些阿姨以及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孩儿,兑着水壶、暖瓶热水一起洗,洗完出来后就会被大的孩子耻笑。大一点后就坚决跑到部队澡堂自己洗,这哪叫洗澡?就孩子间打水仗,抵着水龙头泚来泚去。淘气的我们曾经把澡堂的换衣凳放到泡澡的池子里当船划。<br /> 小时候太淘,干了不少恶作剧的事:像不老实看电影,躲在后面用弹弓枪嘣人;躲在路边射马蜂窝蜇行人取乐;逮到知了、蜻蜓掰掉腿残忍放飞......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br />  每逢周末我爸回来,多半会听了我妈告状修理我。都是一些趴翻了哪家煤堆,打碎哪家花盆之类的丑事。为了少挨打,竟无师自通学了点针线活。因为爬树上房钻防空洞藏柏树墙,干一些牛逼冒险的事,难免会磕破皮儿、划破衣服啥的,小洞就自己补补,大洞搞不定就用膏药从里面贴住。好在那时父母不像现在对孩子费太多心思,加上衣服都是父母穿剩下的军装不大起眼,往往能蒙混过关。😜😜😜</font></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6、时代烙印</font></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说起军装,那时可是稀罕货,谁家亲戚不三天两头来信讨要?要是再带上军帽,扎上武装带,这简直就是文攻武卫革命小将的标配,那年头拉风的不行。<br />  大院孩子出院门都会把军帽塞进书包里小心收好,因为保不准出门后就会有骑车小流氓冷不丁抢走。<br />  上中学那会儿,和班上同学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跑包府坑游泳。刚脱衣下水,就被一帮小流氓掳走武装带,最终悻悻然拎着裤子回家。<br /> 时代的烙印就像军装一样贯穿了我们童年。我们吃过学校忆苦思甜的榆树皮、糠菜团;挖过学校备战备荒的防空洞;积过学校农业学大寨的农肥,把学校操场堆成臭气熏天的大肥场。<br />  为了荣誉,大院猪圈猪粪没少被孩子们去掏,一个系红领巾的小屁孩,拎着沉甸甸臭烘烘的猪肥去学校,是件多带画面感的纯真往事!<br />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我们欢歌笑舞,锣鼓喧天,从上学的五一路一直喊口号游行到龙亭……<br />  一个稀里糊涂又信仰满满的时代结束了!</font></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7、午夜惊魂</font></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这是发生在大院,四十年前的尘封往事。<br /><br /> 一声声凄厉的哀嚎打破了夏夜的宁静,一条黑影仓皇奔向水房,后又折返回家属院一间平房内嘶吼。<br /> 黎明时辰,在众人的围观下,一群警察带走了一个躲在窗帘后哭泣的男人,还有一个面无表情的女人。<br /> 从此,一个英俊潇洒、前途无量的飞行员和一个年轻漂亮、副市长的掌上千金,两人的命运陡然改写。<br /> 两人并不是夫妻关系。<br /> 此时女人丈夫正在外地,例行每年的体检疗养。男人未婚,是女人丈夫同一个大队的战友。 <br /> 女人后来判了12年。<br /> 男人后来遣送回原籍。<br />  男人的命运还有一个更惨的版本,也许另有其人,无从考证。 <br />  说是遣送回原籍后,未婚妻不辞而别,然后众叛亲离,精神崩溃后挥刀自宫,只能像女人一样蹲着小便,还常常尿湿裤子,落魄至极后投水库自尽。<br /><br />  今天,我们无从考量两人经历了怎样的感情纠葛,让一个温婉的女人有了蛇蝎心肠,用硫酸泼向一张生机勃勃的脸庞。<br />  但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苏格拉底说过:"命运是机会的影子",也许彼之蜜糖,便是吾之砒霜。<br /><br />  </font></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8、虚惊一场</font></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一日傍晚,大院里气氛异常。<br /> 家属区公共水房来了一批警察。<br /> 次日清晨,出乎意料的不用上学,各家的孩子被陆续带到团部。<br /> 会议室的墙上,齐腰贴了一圈报纸。在大人们的要求下,我们挨个用毛笔写下"毛主席万岁!"<br /> 后来才知道,原来家属区水房里发现"敌情",水台上出现"打倒毛主席"的字样,这在政治要求极高飞行团,无疑像投了枚定时炸弹!<br /> 好在警方通过现场察看,判定为小孩所为,于是就收集了所有小孩笔迹进行比对。<br /> 那个年代常有"描红"作业,写完后要去水房洗毛笔,不知哪个孩子手欠,写下这几个惊世骇俗的字。<br /> 那个年代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小事。记得刚上小学那会儿,班上有个腼腆的小个子男孩儿,在纸上写了毛主席打个叉,被同桌女生揭发,学校动静挺大,最后让家长领回家去了。因为他长了六根手指,所以印象特深。当我初中又碰见他时,比我们晚了一届,一脸羞愧的样子。<br /> 为提高思想觉悟,让我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感谢毛主席带领我们翻身得解放,过上幸福生活,部队决定派几名教导员组织我们红洋楼的孩子办起了向阳院。<br /> 当时有部电影特火,叫做《向阳院的故事》,描绘了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场景,放映后全国都流行办向阳院。<br /> 部队大院的向阳院,就建在机务大队所在的礼堂里。此后有近一个月时间里,每天早上带着小板凳去礼堂报到,听指导员叔叔讲革命故事,然后参加各种活动。<br /> 印象最深的故事,当属高玉宝半夜闹肚子,发现地主周扒皮学鸡叫剥削长工的故事。听了以后,很多孩子尝试半夜捏着嗓子学鸡叫,可是鸡们毫无理会,继续在笼子里面睡觉。<br /> 礼堂一直在大院孩子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是我们快乐童年的重要见证。无论是放电影,还是文艺演出,乃至春节期间举办的套圈、猜谜等各种有奖游戏,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br /> 此后多年,不管大人们如何防范,我们总有各种途径潜入其中,在里面打闹、嬉戏、玩耍、游戏。<br />  舞台上的幕布,经常成为 我们施展身手的道具,就像京剧《杜鹃山》里荡着藤条过壕沟的游击队员一样,我们荡着幕布在空中飞行、做惊险动作,然后英勇地撞击、格斗、较量,厮杀得不可开交,不亦乐乎。<br />  舞台的顶上,也成为我们冒险的乐园。攀上舞台侧面U型爬手,可以钻进礼堂天花板的夹层。透过天花板缝隙的微光,踩着厚厚尘土,攀着梁架龙骨,就像罗马尼亚电影《巴布什卡历险记》中的小伙伴一样,我们无所畏惧,奋勇向前!爬过整个礼堂的上空,可以摸到一扇暗门,撬开门锁,里面竟是一个库房,藏有好多跟苏联老大哥闹掰后收缴的黑书和物品!我是属于胆大,最早摸过去的一拨孩子,缴获的战利品好像有本《静静的顿河》,但没偷全,时至今日我都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小说。<br />  消息传开后,孩子们前赴后继,爬去淘宝,把礼堂的好好的天花板,踩塌了好多窟窿。<br />  遗憾的是,反动标语案最终以主动坦白而告破。我们意犹未尽、心有不甘地结束了向阳院生活,重新回到校园上课。干坏事的孩子挨了爹娘一顿胖揍,作为飞行员父亲还为此停飞检查。<br /><br />  比起前一个故事的凄惨,这个要故事谑而不虐的多,着实给我们童年带来太多快乐,特此记录下来,成为那个年代美好的回忆。😊😊😊</font></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9、啼笑皆非</font></h1>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又是一则啼笑皆非的故事:<br />  一位当时飞行大队当队长的叔叔,因为钥匙坠坏了,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就磨了个毛主席像章(那个年代特多,家家都有,触手可及),穿孔挂在钥匙上。<br />  这下好了,被人揭发,停职批斗,老婆也被剃了阴阳头,游街。<br />  随后这位叔叔还被翻出老账,是解放前被抓的国民党俘虏。于是种种的戏虐,那些解放前参军的同大队战友,义愤填膺,纷纷表示:早知当时抓获,一枪崩了这个王八羔子,就不会有今天的猖狂!<br />  最后好在组织审查,该叔叔平时表现不错,投诚后,随后几大战役还立过功,损毁毛主席像章实乃无意之举,被保了下来,没遇到更大的麻烦。<br />  在那个年代,政治就是如此影响着我们的生活!</font></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0、记忆里抹不去的操场</font></h1> <h3><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大院的孩子,都是在操场上玩儿大的。操场就像一位忠实的伙伴,陪我们玩耍,伴我们长大。<br /> 红洋楼的操场位于大院中央,将肃穆的军营和欢腾的家属区分隔在南北两侧。南侧与家属区毗邻,其余三侧临近马路,被修剪整齐的柏树墙和高大茂密的梧桐树围绕。<br /> 操场分东西两块儿场地,东面为绿草如茵的草坪,西面为水泥地坪的篮球场。<br /> 草坪的东侧,一端临近大院的东门,东门对面是幼儿园。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有位烧饭的大爷,总爱休息的时候来草坪上侃大山,给孩子们讲一些雪山草地南征北战的故事,类似镰刀勾树杈翻悬崖之类桥段活灵活现,活像一个资深老红军。讲嗨了,还常常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锅巴,赏给一帮心醉神迷的孩子吃。<br />  东侧另一端临近汽车班,那里的洗车水池,是孩子们为河沟里捞来蝌蚪安置的新家。孩子们还喜欢把蜡笔刻成小艇,在尾巴上吹上圆珠笔油,放在里面比赛。满池飘浮的油污常令驾驶班战士怒火中烧,总会伺机偷偷用电瓶把车身搭电,把爬车嬉戏的孩子麻得鬼哭狼嚎。<br />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草坪的周围还树立着许多运动器械,除了高矮不一的单、双杠和吊环,还有几个部队训练特有的转轮和转梯。<br />  闲暇时间,孩子们总会三五成群地来到这里玩耍。<br />  女孩子们通常喜欢躺进转轮里摇荡,坐在草地上翻花绳、赛树叶梗,聚在草坪边的树下跳皮筋、踢房子……<br />  男孩子们则热衷于攀上转梯兜圈儿,围在在草地上练摔跤、玩斗鸡,蹲在柏树墙边的空地上挖蚂蚁城堡、拍洋画片……<br />  那时候学习压力小,孩子们总要玩到太阳落山,家人呼唤,才满头大汗地奔跑回家。</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大操场的西面,是依次排开的篮球场,在那里,除了有篮球可打,还有滚铁环、刷陀螺、打木梭、摔四角等许多游戏可玩。<br />  当然,那里最吸引人的娱乐活动,莫过于观看露天电影。<br />  在篮球场的西头,背靠游泳池的地方,建有一处照壁和露天舞台,部队常在这里举办活动或播放电影。<br />  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的播放不啻于一场盛会。人们奔相走告,大院的、场站的、甚至附近的群众都会纷至沓来。<br />  黄昏时分,人们扶老携幼,拎着板凳、马扎,陆续前来,围坐在露天舞台前,满心期待着电影放映。<br />  通常右手边端坐的是列队而来的军营叔叔们;左手边散坐的是扎堆儿闲扯的部队家属们。淘气的孩子们总是挤坐在人群前面,暗地里玩儿着弹弓枪绷人的把戏。</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电影放映前,军营叔叔们还经常开展拉歌比赛。<br /> 这边唱: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br /> 那边唱: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br /> 这边喊:机务大队来一个!<br />  那边喊:飞行大队来一个!<br />  这边又唱: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倒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br />  那边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br />  于是乎,歌唱声、欢笑声、起哄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响彻操场。<br />  那时的电影不多,却每一部都令人难忘,一些经典的台词,被孩子们经久模仿:<br /> ——让列宁同志先走!《列宁在1918》<br /> ——我胡汉三又回来就了!《闪闪的红星》<br /> ——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小兵张嘎》<br /> ——哈米尔,冲!《冰山上的来客》<br />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如今,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br />  昔日大操场上奔跑玩耍的孩子,都早已各奔东西,被岁月磨砺,演绎着不同人生。 <br />  而那个承载着太多儿时欢乐的操场,现已是楼房耸立,人车穿行,难觅旧日踪影。<br />  那个拔毛毛根逮蚂蚱捉蜻蜓的操场,那个满地飞奔踢足球放风筝的操场,那个漫天飞雪滚雪球打雪仗的操场,那个繁星满天铺凉席听故事的操场……<br />  已随时代而去!只能永远地深埋在我们心里,定格在泛黄的照片上,成为今生无法忘却的回忆!</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