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里看发展

今天有空

<h3>近日对超期保管的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发现大到国家小到学校都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变化。故纸堆里隐藏着很多好玩的事呢!</h3> <h3>变化之一: 建校初期浓浓的时代感</h3><h3> 学校兴建于1974年10月,原来叫浙江汽车驾驶技工学校金华分校。那时还处于文革时期,可能印章管理也乱,学校的章是“浙江汽车驾驶技工学校金华分校革命委员会”。看财务专用章是“浙江汽车驾驶技术学校金华分校财务专用章”。看不少地方用的是跟财务专用章上一样的名字。</h3><h3> 那个年代的各种票据上都印着毛主席语录,如“财政支出要根据节省的方针”,“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等,这些印在票据上倒也贴切。有些如“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要斗私,要批修”,“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印在票据上就觉得有些可笑了。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吧!</h3> <h3>变化之二: 票据</h3><h3> 那时候的票据种类很多,全部都是手工票据。不同的单位票据抬头都不一样,只是印制了统一的发票专用章而已。票据的大小、宽窄都不同,还有方形的巴掌大的票据。不知道当时的票据管理是怎么实现的?亦或是就没管呢?还有就是大量使用收款收据。</h3> <h3>变化之三: 记账方式</h3><h3> 那时还没开始实行我们现在熟知的借贷记账法,采用的是增减记账法,分为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这种记账方式已经从1993年7月1日以后停止使用。</h3> <h3>变化之四: 机构和区划</h3><h3> 交通和邮电分分合合。建国初期,交通和邮电是独立的两个部门,1969年交通和邮政业务合并,到1973年时邮政又从交通划出去。2012年搞大部制,邮政又回到了交通。学校建校初期,虽然邮政已经分离,但从凭证上看还都是使用交邮局的,或许是因为节约把已经领用的凭证用完?</h3> <h3>变化之五 学校规模</h3><h3>建校初期,学校仅有教职工14人。后来从当时的大修厂和运输公司调了一些职工过来,又陆续有优秀的毕业学生留校。到1977年末,学校有教职工人数90人,学生人数158人。到80年代末,学校有教职工200多人,学生数2000多人。到如今,学校拥有教职工人数421人(不含物业和食堂工作人员),学生人数接近7500人,成为金华仅次于浙师大和金职院的第三大学校。</h3><h3>建校初期,没有教室,没有校舍,只有几间仓库,土地面积没有记载。现在的校园是经历了多次征地慢慢蚕食的。早些时候的征地,规模都很小,征地费是按照三年的稻谷产量折算为现金来计算的。按那时的物价,每亩地连青苗损失费也才450元,相对于现在120万一亩的地价,简直就是白送一般啦!我在学校期间也经历了三次征地,规模都比较大,图书综合楼和3#4#5#6#学生宿舍,教师单身公寓和现在的教练场,都是94年以后征的。现在学校的土地面积达到631亩,真正的大学校了。</h3> <h3>感触之一:低廉的物价</h3><h3>那时候的物价,1角钱就可以住一个晚上。1982年1元钱可以在杭州住一个晚上。出差补贴也是以角和分计的。早餐1角,中餐和晚餐补贴费为2角。到龙游汽车票价为1元,到南京的汽车票价是4元钱。一只乳羊大概值3-4元钱。那时赵校长的工资不到20元。</h3> <h3>感触之二:助学金</h3><h3>那时候的学生都有人民助学金,通过考核评定发给每个学生。纯粹的学生能拿到3-5元的助学金,还有一种学生,相当于带薪学习的,能拿到15元左右的助学金,几乎与老师的工资相差无几。</h3><h3>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啊啊啊。。。1990年我在西安读大学时才拿到15元的助学金,相对于当时的工资标准还不如我们学校七八十年代的助学金呢!</h3> <h3>感触之三:福利待遇</h3><h3>那个年代连理发、洗澡费居然也有得发。因为学校有汽车来往于各个地方,物资流通方便,看到有便宜的东西就帮大家买回来。台州的西瓜,黄岩的蜜橘,仙居的杨梅等等,职工都能吃上。难怪当年分配工作时,老爸拼命说这学校好呢!可惜我没有赶上好时候,等我去时都这些都没有了。</h3> <h3>感触之四: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h3><h3>现在教育系统和人社系统大力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我们学校40年前就已经在做了。那时的学生除了场地上训练,还有道路训练,夜间训练,重车训练,各种复杂的道路都要去适应。这样教练出来的学生,驾驶水平会飞。浙江各个县市运输公司的老总大部分出自我们学校,“交通人才的黄埔”,这名声还真不是吹的。早些时候,学校还会向社会上承接运输任务,一边运输生产一边教学。只可惜到后来,驾驶员不再职业化培养,驾驶不再作为谋生的技能,尤其是培训市场放开以后,受到私人学校的冲击,这些</h3><h3>好的做法慢慢地消失了。</h3> <h3>感触之五:城市变迁</h3><h3>70年代末,学校离城里很远,远到进城还有出差补贴。金华城市中心就是江北人民广场周围一圈。以前的事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94年我刚到学校报到时,这边还没有公交车,去学校要么坐农民的残疾车,要么等着坐金华到永康的大巴车。车子也不多,要等很长时间,为了看看托运的行李是否到,我是走着去九号码头的!后来学校派车帮我去把行李拉回来。现在学校的位置已经成了黄金地段,城市之心,不到30年,城市的发展令人感慨万千。</h3> <h3>感触之六:浓浓的人文关怀</h3><h3>翻看以前的凭证,时刻可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钱包掉了,出车祸了,生病了,住院了,家里着火了,孩子多了等等,各种理由都可以向学校申请补助。虽然钱不多,也就一二拾元钱,不过不定时可以申请,体现出浓浓的人情味。现在虽然说也有困难补助,但每年能享受的人不多。个人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可能是组织对职工的关心变少了。</h3> <h3>感触之六:艰苦创业</h3><h3>创业初期,学校只有两间仓库,几块木板。全校的总资产不到1万元。在隶属于省交通运输总公司的时候,上级投入很少。我们的老师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边教学边生产,建设资金基本上是靠教练收入和运费收入。到我参加工作那时还是这种状况。省运输公司改制以后,学校直接隶属省交通运输厅,后来又实现了财政生均定额拨款,学校才得以快速发展。</h3><h3><br></h3> <h3>如今,学校总资产已经达到4.5亿元,学校成了全国首批示范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中职名校。翻看这些故纸堆,那些人那些传说,仿佛亲身经历一般在脑海中闪过,熟悉的人熟悉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没有走远。。。</h3><h3>回顾在校的25年时间,我从原先的新老师到老教师,从老教师到管理人员,我庆幸自己经历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时期。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建设全国重点技师学院和示范技师学院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交通技师,加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