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曾庆东与红军的故事

思静z

<h3>  他不是红军,名字却镌刻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墓志上……</h3> <p>&nbsp;&nbsp; &nbsp;爷爷曾庆东,生于1885年10月,湖南祁阳县文明铺古木堰人,因为祁阳县连续三年大旱,粮食欠收,家里生活艰难,爷爷14岁那年就出来帮人挑担谋生,一路来到广西龙胜县马堤乡(现在是伟江乡)的洋湾村,自己挑担并学做生意,后跟随二太爷曾宪盛落户洋湾生活。洋湾寨坐落在南山脚下,发源于南山的伟江河在洋湾转了一个弯,然后跌宕奔流而去,美丽的河流、参天的红豆杉和满寨子的梨树,装扮着洋湾这个美丽质朴的苗寨。爷爷在洋湾安家后将太爷爷曾宪明接来洋湾一起生活。爷爷在洋湾成家,先后生养了6个子女,爷爷在跟随别人挑担做生意时,也不知道跟谁学会了一些武功,学会了用中草药治疗跌打损伤和一些疑难杂症(也有说是祖传,因为大伯曾凡海和他的儿子曾平大哥都学会用草药医治跌打损伤,父亲也学会一些),这两项生活技能维持着一家的生活,也让他在洋湾布弄周边一带小有名气,而过往客商,也往往会雇请爷爷保驾护航通过广西壕(广西和湖南交界的地方,经常盗贼出没抢劫过往商客)。爷爷一生吃苦耐劳、仗义且与人为善,每天清早都要烧香祭拜土地、祖宗。不过爷爷做梦都不会想到,他的人生和他的家在1934年12月会和红军有过那么大的一段故事。</p><p>&nbsp;&nbsp;&nbsp;&nbs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nbsp;红军过洋湾周恩来副主席住在爷爷家</b></p><p>&nbsp;&nbsp;&nbsp;&nbsp;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发生了中外闻名的湘江战役,红军奋力拼杀,血染湘江突出重围,开始了史诗般的25000里长征。12月5日红军进入龙胜地界,事先闻听红军(当时国民党政府宣传为红匪)要来,从没有和红军打过交道的洋湾群众大都把粮食藏好关上门窗跑进深山老林去躲藏,只有少数人家留在村里。当时我父亲满4岁,四叔才6个月,一家老小行动不便,加上爷爷挑担做生意走南闯北的见识多胆子也大一点,爷爷奶奶带着父亲5子妹没有走(满叔曾凡权1937年生),留在了家里。奶奶陈福秀,湖南城步五团人氏,为人也甚是勤劳和善,会缝衣服、做鞋补贴家用。当时爷爷奶奶心里也很忐忑不安。红军大部队到来之前,红军的先头部队来打个前站,说要在我家借住,爷爷虽然心里不安,看着红军说话还是很和气就同意了。红军大部队是12月8日至12日经过洋湾的,也就是这其中的一天,红军大部队到来,是几个红军官员模样的住进我家,随后有几个女红军一起,住在我家楼上,门口有两个卫兵站岗,后来又有士兵抬着什么东西到楼上,随后是隆隆的响(充电机),女红军告诉说是电台,家里人也不懂,爷爷说像是一个指挥部什么的,大伯二伯说这些红军官都是穿大衣的,其中一个穿大衣留着大胡子的,还在看地图什么的,来见他的进出都向他敬礼。红军住在楼上,因为晚上点松树油脂火把照明,烟子太大,就把屋顶的盖瓦掀开了一部分,走的时候又重新盖好。听奶奶说,红军讲话很和气,住我家的女红军,见我奶奶个子小又带着几个孩子,主动和奶奶拉家常,帮抱小孩玩,说她们家也有弟妹,也很想她们自己的弟妹。她们和奶奶讲,红军是穷苦人的军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要让穷人自己当家作主,分地主老财的田地房屋,让大家有田种、有衣穿、有饭吃。听奶奶讲对红军的印象很好。那时父亲还小很调皮,在红军中跑来跑去,看他们的马,摸他们的枪。有一次二伯父带着父亲到隔壁红豆杉大树底玩,看见架着好多机关枪(我们不知道是什么),父亲就去摸弄,红军跟父亲讲这是机关枪,父亲就说是鸡公枪,有洞眼的是花鸡公枪,引得红军大笑。回到家告诉奶奶讲自己看到鸡公枪和花鸡公枪了。女红军说,机关枪是打坏人的,父亲跳着争辩说是鸡公枪,引得大家大笑。</p><p>&nbsp; &nbsp;&nbsp;红军领导机关在爷爷家先后住了两个晚上,离开时战士们把家里都帮整理收拾好,有个女红军临别时搂着姑妈哭,还送了一件蓝花的棉袄给姑妈(姑妈曾金莲,当时有12岁),这件花棉袄姑妈穿过,二伯穿过,父亲穿过,可惜没有保留下来。而这个留着大胡子又有电台跟随的红军首长,就是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因为周副主席确实是跟随中央红军第一纵队并于12月9日进驻洋湾的,时间刚好吻合。12月10日周副主席随中央红军纵队抵达龙胜平等镇龙坪村,并在龙坪指挥红军抢救被敌特纵火的侗寨、严惩国民党特务。设在爷爷家里的红军指挥部,应该就是中革军委指挥部,住在家里的还有红军总司令朱德等。</p><p>&nbsp;&nbsp;&nbsp; 爷爷奶奶跟父亲他们说,红军过洋湾时都很讲规矩(严守纪律),12月的洋湾,天气已经寒冷,除了指挥所借用民房外,红军基本都是在桥上、民房屋檐下等地方休息,没有扰民。寨上一姓袁的人家在家,红军进去买了一大担红薯和一大担青菜,红军给了他一块大洋。红军离开时,将家里的水缸的水挑得满满的。</p><p>&nbsp;&nbsp; &nbsp;中央红军纵队大部队过洋湾过了三天三夜,没有像国民党政府宣传的那样所谓的“凶残可怕”,而是纪律严明,待百姓和善,买东西都付给钱,特别是女红军送给姑妈一件花棉袄,给爷爷留下很深刻的好印象。后来查阅相关资料,跟随中革军委指挥部的女红军一个是康克清,一个是电报员李建华。这件花棉袄,是家族人永远的记忆,永远温暖着我们…</p><p>&nbsp;&nbsp;&nbsp; &nbsp;<b>冒险掩埋牺牲红军和救治红军伤员</b></p><p>&nbsp;&nbsp;&nbsp;&nbsp;&nbsp; 红军大部队过后,12月13日早上,有100多人的收容部队,在潘寨小河和伟江河交汇的沙洲,遭到国民党桂军第五十六团的三面伏击,红军奋起还击。这次战斗因红军处于开阔地带,敌军数倍于红军,红军伤亡30多人,损失较大。由于不清敌情,突围出去的红军快速前进,留下了伤亡的战士。打仗时爷爷在洋湾,也听到激烈的枪声,但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枪声停后不久,潘寨村民银通柏来洋湾我家告诉爷爷说:“同年爷,潘寨打仗死伤蛮多人,现在没打了,你快去看看呀”。洋湾寨离潘寨不远,听银通柏这样说,爷爷医者仁心,加上早有对红军的好感,不顾“通匪”危险,二话不说带着大伯曾凡海(当时17岁)、二伯曾凡宽(9岁)赶到潘寨,看见场景惨不忍睹,沙洲上坐着、躺着三十多个人,都是红军,沙洲上流淌着鲜血,有的痛苦不堪,有的喊着要水喝。见此情景,爷爷带着大伯二伯先从河里打水给伤员吃,然后清查现场,才发现有的红军已经死去。爷爷就对银通柏说,去找人来把死去的红军掩埋,我出钱,埋一个给两吊铜钱(一吊钱有50个铜板,可换一块光洋)。银通柏讲我两兄弟(银通省)来埋吧。爷爷对大伯曾凡海说,你在这里守着计数,埋完了计好数告诉我,我救活人要紧,就分别给受伤的红军进行包扎处理。银通柏兄弟(请了当地群众)把牺牲的18个红军进行了掩埋,我爷爷给了23吊铜钱,铜钱没有了,就折算给大洋。牺牲红军埋在潘寨的铜钱包。爷爷出钱掩埋红军的事情,在湖南巡头和伟江一带传开了,他们讲爷爷做了好事,修了阴功。这件事在伟江潘寨红军烈士纪念碑墓志上有记载。</p><p>&nbsp;&nbsp;&nbsp; 掩埋牺牲的红军后,还有一些伤员,爷爷怕国民党军队再来害他们,就把16个伤员带回洋湾,其中3个重伤员安排在洋湾河边的油坊隐藏起来,13个轻伤员带到离洋湾一里多路的池塘冲(7塘冲)老树林里躲藏养伤。爷爷懂草医,天天上山采药回来,用浓茶水给伤员清理伤口,包上草药。奶奶在家用大锅煮好饭,用水桶装好,炒好菜,由满爷爷曾庆祝挑饭,大伯曾凡海挑菜送给伤员吃,重伤员都是爷爷亲自送去。每天做16个红军伤员的饭,加上自家一大帮人,家里可以说是忙得团团转,前前后后大伯、姑妈都帮忙着。在当时这么多人吃饭,负担之重是可想而知的了,爷爷奶奶是倾家里所有,尽量让红军伤员吃饱好恢复身体,且毫无怨言。在爷爷和家里人的细心照料下,经过六、七天治疗,轻伤员的伤口都基本好了,他们对爷爷说要离开洋湾了,其中有6个要去追赶部队,有4个要回湖南,有2个(其中一个叫来来)要回江西。爷爷奶奶就给他们准备干粮(炒米、包谷和红薯)及路费(每人10个银毫)。去追赶红军部队的,爷爷就亲自送他们过鸡心界。回湖南的爷爷就亲自送他们到与湖南交界的九把隘(也有人叫九斗界)。</p><p>&nbsp;&nbsp;&nbsp; 3个重伤员经过精心治疗,半个多月也基本好了,他们赶大部队赶不上了,要求回湖南,爷爷同样给他们准备干粮和路费,送他们过九把隘。把红军都送走后,爷爷这才放下心来,说现在好了,不怕国民党兵来搜查了。</p><p>&nbsp;&nbsp;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红军名叫钟永贵(其实真名叫钟南长),无法去追赶部队也不愿意转回江西,爷爷就把他暂时安排在家里。钟永贵为人蛮老实,还算勤快,爷爷就找到大户人家石玉坤,跟他讲钟永贵蛮老实勤快,来给你看牛好不好。石玉坤答应了,并改名叫钟志福,钟志福在石玉坤家呆了三年多,后来他又遇难躲逃到我家,为了他的安全,爷爷连夜把他送到碧林村(以前的碧林村包含现在里木村)的茄子木曾生发家,后打工到周府,最后在交荣组落户。钟志福育有三男四女7个儿女,现在三个在龙胜生活,另外4个1974年跟随他回到江西于都县罗坳镇老家生活。钟志福于1995年终老于江西老家,其名字钟南长镌刻在江西于都县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p><p>&nbsp;&nbsp;&nbsp;<b>爷爷与红军的这段故事历史应该铭记</b></p><p>&nbsp;&nbsp;&nbsp;&nbsp;&nbsp; 红军离开洋湾后,漫漫长征路,浴血奋战,最后取得革命胜利。爷爷曾庆东自红军离开后,也是继续以帮人治病为生,得几个钱除了家用外,也是乐善好施不置家产,也不晓得他是怎么悟到的,伯父父亲问他为什么不在洋湾买些田地,他讲红军以后会回来“打标围界”(分田分地)。他喜欢捐钱修路架桥,伟江去湖南的九把隘的石板路,就是爷爷出钱修的。家里人口多,经常家里也是生活很困难,有些年份甚至是极度穷困,但爷爷很是淡然。爷爷先后送伯父父亲他们几兄弟读了一些书,待他们长大后也不反对他们参加一些进步活动。1949年5月,二伯曾凡宽参加桂北游击队,任过分队副,父亲也于当年参加洋湾的农会工作,父亲兄弟四人先后都参加革命工作。</p><p>&nbsp;&nbsp;&nbsp; 红军过龙胜境内,能倾一家之力,并冒着生命危险去做掩埋18个牺牲的红军并救治16个受伤的红军这么一件大事,在全国也应该是不多见。爷爷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哪来那么大的勇气,那个时候是要冒杀头的危险的!爷爷他从不把这件事经常挂在嘴边,就是解放后,他也没有和政府提过,默默的过着自己平淡的生活,唯一“荣耀”的一次是1958年作为民间草医出席过县卫生先进工作者会议并在会上介绍医疗经验。</p><p>&nbsp;&nbsp;&nbsp;爷爷曾庆东1960年因病去世,留给我们家的是他老人家的一生传奇和与红军的这段故事,这段故事一直都是家族的骄傲……</p><p>&nbsp;&nbsp;&nbsp;2006年,中共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委、自治县人民政府重新收集红军遗骸,在潘寨河边新修红军烈士墓,以供后人瞻仰怀念!爷爷曾庆东的名字第一次镌刻在烈士碑墓志上。</p><p>&nbsp;&nbsp;&nbsp;爷爷和他的家与红军的故事,85年来也一直只是在我们家族里流传,当年参与见证过故事的奶奶陈福秀1976年去世,满爷爷曾庆祝1955年去世,大伯曾凡海2003年去世,姑妈曾金莲2007年去世,二伯曾凡宽96岁高龄,父亲曾凡河现在是90岁,四叔曾凡汉也是87岁,经常听爷爷奶奶和他的哥哥姐姐讲红军故事的满叔曾凡权也有84岁了,活着的长辈都年事已高。时间的流逝会淹没、消磨很多记忆和事情,作为后辈,我们不能让这段故事失传和失真,于家于国,这都是不能也不应该被忘却的记忆。爷爷及父辈们与红军的故事,爷爷救死扶伤的善举义举,英勇无畏的壮举应该让历史记住,这是爷爷留给我们家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留给龙胜、留给桂北红色文化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每逢清明节,家族人都会聚集去祭扫红军烈士墓。为告慰爷爷、奶奶、满爷爷、大伯、姑妈,特在纪念红军长征85年之时,特在2019年清明节到来之时写下此篇,已寄托对红军、对爷爷及逝去的长辈的思念,并作永久铭记!</p><p>&nbsp;&nbsp;&nbsp;&nbsp; 2019年3月3日</p> <h3>图一中间老人是爷爷曾庆东</h3> <h3>红军烈士,永垂不朽!</h3> <h3>伟江红军烈士墓,摄于2008年冰雪天</h3> <h3>伟江红军烈士墓墓志记载着爷爷曾庆东的名字</h3> <h3>瞻仰红军烈士墓</h3> <h3>父亲曾凡河、四叔曾凡汉、五叔曾凡权在瞻仰红军烈士墓</h3> <h3>老游击队员曾凡宽二伯在认真阅看根据他们的回忆所写《爷爷与红军的故事》</h3> <h3>二伯曾凡宽游击队队员证,县矿管局(现工信局)退休干部(没办得离休)。</h3> <h3>照片从左至右:大伯、姑妈、二伯、父亲、四叔、五叔</h3> <h3>2019年3月12日,龙胜县四家班子领导祭扫伟江红军烈士墓</h3> <h3>曾庆东的后辈家人祭扫红军烈士墓</h3> <h3>一吊钱有50个铜板,兑换袁大头光洋一块</h3> <h3>红军钟志福的后辈家人</h3> <h3>洋湾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