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我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七彩丹霞”位于张掖国家丹霞地质公园内。丹,原意:矿井里采掘的朱砂,引申以红的,赤色的。 霞: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云层因受日光斜射而呈现的光彩,“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张掖市的丹霞地貌分七彩丹霞和冰沟丹霞,七彩丹霞融合了红色、黄色、白色、蓝绿色等彩霞般的各色石层。各色石层相见分布,放眼望去色调不随山体波浪般起伏而改变,整齐地排列着,如彩带,如画家之神笔,不论相距多远,都能随之意识而延伸,这不是鬼斧神工,而是女娲取五色石之地,山势起伏和彩带规则分布幻化出奇异的七彩世界。</h3><h3>丹霞地貌成因</h3><h3>丹霞地貌的层理结构,表现为地壳不断下沉,接受流水沉积,沉积物随着流速的降低,沉积物也由大到小,颗粒为砾、砂、沙、土、泥,随着地壳下沉,受到压力增大,从而形成具有层理结构的沉积岩,表现为层状砂岩、砾岩、页岩、泥岩的沉积物反映河湖相沉积。岩层倾斜反映受到水平挤压力作用而发生褶皱弯曲表现为倾斜,随着地壳上升,出露地表,受到流水和风力等外力的作用,发生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硬的岩石不容易侵蚀,软的岩石容易受到侵蚀,硬的岩石(如大块砾岩)就残留在原地,形成了不规则的外形,不同角度观看景观都不一样,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七彩斑斓殊丹霞,还是身临冰沟中”。</h3><h3>丹霞地貌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地貌与外力共同作用的影响。丹霞地貌的岩石主要由层状红色砂岩、砾岩、页岩、泥岩等沉积岩组成。白垩纪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白垩纪中期,该区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沉积条件转变为湖泊沉积,沉积了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沉积物中的铁离子不断进行交替的氧化还原,因而形成了色彩不同、岩性各异的层状地层,并且大面积分布,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h3><h3> </h3><h3>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h3><h3>从构造上讲,丹霞地貌经历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层不同程度的抬升,并产生了大量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通过地壳运动,沉积岩层露出地表。后期的地壳运动使其表现为单斜山和单斜群峰,再加上该沉积岩地层极易风化,形成了圆浑丘陵状的地貌景观。</h3><h3>流水侵蚀、风化和崩塌等外力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掖地区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且多是大雨及暴雨,在山麓地带,大强度的降水产生的流水侵蚀作用和河西走廊强劲的风力侵蚀作用以及崩塌为丹霞地貌的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外力条件。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以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各色交集,岩体自然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h3><h3>总之,丹霞地貌的地质构造是由岩石堆积形成的,经过地壳隆起抬升等内力作用露出地表,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外力作用的“打磨”,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造型奇特、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因岩体极易受外力影响,景区人员反复的广播,不要践踏岩体。</h3><h3>观看最好的季节是夏季,特别是雨过天睛,颜色特别鲜艳,另外,切莫走马观花呀。每一个景点都是经典。一天不同的时刻看到的景观也会有很大的变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