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一一《隐芳庐》随笔一一旅行篇(二)

韩德珠

<h3>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h3> <h3>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h3> <h3>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h3> <h3>伏龙观的观景亭是纵观都江堰渠首工程全貌的最佳位置。都江堰渠首工程,由渠首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道三项工程组成,采取“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科学办法,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h3> <h3>远看,岷江之水天上来,它发源于松潘县弓杠岭,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乐山等地,在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称为长江。它全长735公里,年平均流量496秒立方米。正是因为它水源丰富,从上游高山峡谷,汹涌澎湃,奔驰到这里,面对着地势渐低的扇形川西平原,没有束缚,一到洪期就形成严重的水患。李冰当年在此考察后,决定变害为利,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在江心人工修筑分水堤,它像一条鲸鱼逆江而卧,堤顶端呈园锥形,像鱼之嘴,故称“鱼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西面为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排沙;东边为内江,是沿玉垒山一边开的灌溉河道。</h3> <h3>鱼嘴分水堤。</h3><h3>分水堤的尽头水面卷起白色浪花,恰似一条大鱼的嘴在喷吐泡沫,称为鱼嘴实至名归。</h3> <h3>飞沙堰,溢洪道<br></h3><h3>古时称“减水河”,取排洪、排沙之意。位于金刚堤末端,按一定高程(河床到河面2.15米高),由南向北开一道200余米宽的口子。当内江水量较小时,它拦水进入内江灌区;当内江水量较大时,它把多余的水排到外江,而且由于位置设计很巧,具有强大的排沙石能力,能将流入内江的沙石再排除出去,所以称为飞沙堰。</h3> <h3>宝瓶口<br></h3><h3>位于离堆脚下,为内江引水咽喉,是李冰当年开凿的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形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顶托,形成壅水和漩流,使水更澄清,然后入口。在洪水期则迫使内江不致大量涌入狭窄的宝瓶口,只好随着漩流回壅,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起节制闸的作用,确保成都平原安全。</h3><h3><br></h3> <h3>这三项工程,结构严谨,布局完善,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形成有机整体,收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效益。内江水流通过宝瓶口后,再经大干渠分成千万条灌溉渠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灌溉网,使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农产丰饶,成为“天府之国”。<br></h3> <h3>离堆公园精美古建筑群。</h3> <h3>古藤新枝。</h3> <h3>浔阳江畔成排的酒家。</h3> <h3>江边大排档。</h3> <h3>灌县古城夜景。</h3> <h3>问道青城山。</h3> <h3>青城山(Mount Qingcheng)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球道教天师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h3> <h3>道教学院。</h3> <h3>山城索道。</h3> <h3>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h3> <h3>青城天下幽。</h3> <h3>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br></h3> <h3>石笋堂。</h3> <h3>山野民居。</h3> <h3>高大的古树。</h3> <h3>山幽林深。</h3> <h3>青城山顶上游湖。</h3> <h3>古井。</h3> <h3>道家庙宇。</h3> <h3>山门前酒家。</h3> <h3>古镇风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