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生姿说美扇

吟风弄月

<h3>文中部分内容来自网络</h3><h3><br></h3><h3>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来被誉为制扇王国。不久前参观广东省博物馆,意外发现这里竟有扇子的专题展厅,真是喜出望外!</h3><h3><br></h3><h3></h3><h3></h3> <h3>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据说,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h3><h3><br></h3> <h3> 不过,扇子初始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因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叫“宫扇”。</h3><h3><br></h3> <h3> 制作扇子的材料主要有:竹、木、纸、绢,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如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扇子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小小扇子顿时身价百倍。</h3><h3><br></h3> <h3>玳瑁扇。</h3> <h3>羽毛扇。</h3> <h3>象牙扇。</h3> <h3>檀香扇。</h3> <h3>  在广东省博物馆看到一把黑漆描金的扇子,在薄如蝉翼的木扇上髤漆描金,真是美轮美奂,叹为观止。</h3><h3><br></h3> <h3> 我国的扇子尽管形态各异,材料万千,但总的分为二大类;一是平扇(也称为团扇、执扇、纨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是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h3><h3><br></h3><h3></h3> <h3>  团扇产生远早于折扇,起初呈圆形或椭圆形,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当时团扇多由丝织物制成,以中原一带所制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汉时十分流行。这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清代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还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棱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盈、工艺性强。</h3><h3><br></h3> <h3>  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用的一定就是这样的团扇了。</h3><h3><br></h3> <h3>  而《红楼梦》中,宝钗扑蝶的场面,让人记忆深刻,她执于手中的绫绢扇,轻如蝉翼、薄如晨雾,在给人以温顺敦厚的印象之外,也凭添了几分俏丽柔媚的风韵。</h3><h3><br></h3> <h3>粤绣团扇。</h3> <h3>蒲草编团扇。</h3> <h3> 许多文人墨客更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h3><h3><br></h3> <h3>  诸葛亮的“羽扇纶巾”,更是奠定了他足智多谋,胸有成竹的军师形象。</h3><h3><br></h3> <h3> 折扇,古代称为"聚头扇",或称撒扇,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并盛行于明代。当时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制作工艺,促进了国内制扇工艺的发展。</h3><h3><br></h3> <h3> 清代是我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不仅是生风纳凉的工具,更成为身份地位与趣味的象征,成为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重要意义。</h3><h3><br></h3> <h3> 记得看郑少秋饰演的乾隆爷,一柄折扇在手,挥洒自如,那份潇洒风流,迷倒了多少少男俊女。</h3><h3><br></h3> <h3> 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h3><h3><br></h3> <h3>潮汕地区的抽纱扇面。</h3> <h3>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积累了许多有关扇子的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例《苏东坡画扇结案》、《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等,以及数不胜数的扇诗、扇词、扇联、扇谜。</h3><h3><br></h3> <h3> 西汉女文学家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是班固的祖姑。她作的《团扇歌》:</h3><h3>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h3><h3></h3><h3>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h3><h3>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h3><h3>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h3><h3>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h3><h3>也许应是较早描写扇子的诗歌。虽然这首五言诗以用则“出入怀君袖”,不用则“弃捐箧笥中”的合欢扇比喻女子的凄惨命运,写的凄切感人,但也将“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h3><h3></h3><h3>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的团扇精美,轻盈摇曳的形态,描写的淋漓尽致。</h3><h3><br></h3><h3></h3> <h3>  扇子与舞台艺术亦有着密切联系,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等。扇子更是作为舞台上的道具,用扇的舞动来表达戏剧内容或人物性格。中国历来就有风韵婀娜的扇舞,昨天出去散步,正见一队姐妹身着旗袍,手持羽扇,翩翩起舞。</h3><h3><br></h3> <h3>  尽管扇子种类繁多,但我国主要分为五大名扇。</h3><h3><br></h3><h3></h3> <h3>一、真丝扇(安徽)</h3><h3> 安徽艾兰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是真丝扇发源地,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真丝扇用真丝绸缎面料制作而成,它不但可以用于观赏收藏,也是馈赠友人的佳品。真丝扇的制作工艺复杂,要求极高。因真丝柔软光滑,要先下水过浆,再烘烤阴干,然后成型定位,染色印刷。扇骨用头青天然高山楠竹制作,在扇骨上进行刻绘,然后搭面成型,总计70余道工艺,全部纯手工制作。真丝扇小巧精美,工艺制作考究精细,深受世界各国的青睐。</h3><h3><br></h3> <h3>二、檀香扇(江苏)</h3><h3> 檀香扇是用檀香木制成,其木质坚硬。白者白檀,紫者紫檀,白檀为胜。檀香扇有天然香味,轻轻摇曳,馨香四溢。此扇有“扇存香存”的特点,保存十年八载后,扇起来依然幽香阵阵,沁人心脾。夏令既去,藏入衣箱,还有防虫、防蛀的妙用。花式品种有拉花、烫花、雕花、绘画、印花、镶嵌和接骨等。一般经锯片、组装、锼拉、裱画、绘画和上流苏等十多道工序组成。檀香扇以其独特技艺,独具风格,富有工艺性,而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h3><h3><br></h3> <h3>三、竹丝扇(四川)</h3><h3> 竹丝扇俗称“龚扇”,有灿若云锦、薄如蝉翼的美评。扇面多是桃形,是用细如绢丝的竹丝精心编织而成。竹丝扇颜色嫩黄,薄而透光,绵软而细腻,恍若织锦,图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鸟虫鱼,无不维妙维肖,加上象牙或牛骨做的扇柄,丝质扇坠,玲珑剔透,精美绝伦,被誉为巧夺天工的国宝。</h3><h3><br></h3> <h3>四、火画扇(广东)</h3><h3> “火画扇”始创于清代同治末年,工艺逐步发展。制作时选薄玻璃扇两柄,合成一柄双面扇,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火笔作画而成。火画扇清秀典丽,永不褪色,是欣赏收藏的精品。</h3><h3><br></h3> <h3>五、绫绢扇(浙江)</h3><h3> 绫绢在折扇出现之前就广泛用来制作纨扇扇面,如今也用来作折扇的扇面。其工艺与真丝扇相类似,凡是用绫绢作扇面的扇子都可以称为绫绢扇。</h3><h3><br></h3> <h3>  千百年来,热爱生活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有在日常器物上进行装饰的传统。开始是由普通匠人完成,逐渐各种才华横溢且富于想象的艺术家也加入进来。对于随手把玩的扇子,人们更是极尽奢华,不仅所用材质讲究,还在扇柄扇骨上精雕细琢,扇面正反上加以书画。扇子由此演变成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使人顿生爱羡之心、宝藏之意。</h3><h3><br></h3> <h3> 如今,扇子在实用之余,已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馈赠佳品。扇子装饰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而名人字画扇,更成为各大拍卖行的热点拍品,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宠儿。</h3><h3><br></h3>